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173|回复: 5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被质疑 24 篇论文造假,本人回应称「基本排除恶意造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本人回应:基本上排除恶意造假
董晨于6月27日回复称,“PubPeer上有人对于我们部分文章的少数展图有些疑问,我们非常认真而慎重地对待,正在深入调查和核实原始数据。据初步了解,可以排除有意的学术造假,没有任何论文的科学结论有所改变。有些疑问是因为提问者对于研究内容的不熟悉。但也有极少数情况存在无意的错误,我们正在和杂志合作进行修改。由于跨度时间长,涉及的学生、博士后较多,调查还在继续中。”
董晨强调,“基本上排除恶意造假,展图没有经过人为加工,造假是不成立的。”
董晨稍晚时表示,有些被重复使用的图片其实是同一个实验。其中有一篇论文则是“搞错了”,出现了技术错误,已在和杂志商量修改。他已在PubPeer网站对部分文章的质疑进行了回应,估计会在27日晚间上线。
<hr/>自5月起,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陆续有人匿名发帖,质疑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董晨的20多篇论文存在一图多用和重复使用等问题。截至发稿时,PubPeer网站上能检索到有上述被质疑图像异常、作者署名包括董晨的论文24篇。
在这些论文里,出现了部分实验图像在不同项目中重复出现,但标记数值不同;两幅实验图像相似度极高;不同指标的直方图完全一致的情况。《中国新闻周刊》查阅到的24篇论文全部由董晨担任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
对于上述质疑,董晨于6月27日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称,“PubPeer上有人对于我们部分文章的少数展图有些疑问,我们非常认真而慎重地对待,正在深入调查和核实原始数据。据初步了解,可以排除有意的学术造假,没有任何论文的科学结论有所改变。有些疑问是因为提问者对于研究内容的不熟悉。但也有极少数情况存在无意的错误,我们正在和杂志合作进行修改。由于跨度时间长,涉及的学生、博士后较多,调查还在继续中。”
董晨强调,“基本上排除恶意造假,展图没有经过人为加工,造假是不成立的。”
董晨稍晚时表示,有些被重复使用的图片其实是同一个实验。其中有一篇论文则是“搞错了”,出现了技术错误,已在和杂志商量修改。他已在PubPeer网站对部分文章的质疑进行了回应,估计会在27日晚间上线。
这些被质疑的论文发表时间从2003年延续到2019年,大部分在董晨供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期间发表,还有部分论文是董晨在华盛顿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期间发表的。文章多见于《Immunity》《免疫学杂志》《生物化学杂志》《实验医学杂志》等期刊,还有论文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主办的《自然-免疫学》。另有两篇论文分别于2007年、2019年被《自然》杂志收录。
此次被质疑的部分论文发表于高水平期刊。除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外,《Immunity》、《自然-免疫学》、《实验医学杂志》2018年的影响因子分别高达21.522、23.53和10.892。
2019年2月, 《Immunity》新一届编委会名单正式公布。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免疫所所长董晨成为该刊编委。当时与董晨一同成为编委的还有去年11月曾被质疑论文造假的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
据清华大学医学院官网介绍,董晨于1989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1996年获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在耶鲁大学免疫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他曾任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终身讲席教授、炎症与肿瘤中心主任。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慢性疾病的免疫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去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公布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董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董晨目前已发表论文240余篇,总被引用次数达26000余次,2014年到2019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同时,他还是《Frontiers in Immunology·T Cell Biology》主编,《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和《FASEB Journal》副主编,《Immunity》、《Cell Research》等期刊的编委。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700665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看了一下pubpeer上指出的错误和董晨老师的回复。虽然我也是做生物的,但是隔行如隔山,在实验内容上没办法给什么看法。只能对比较明显的问题说两句。

  • 错误确实存在于多篇文章中,最明显的是图片复制。也有一些对数据合理性上的质疑,个人不好评价。
  • 某些地方的图片重复太明显了,比如下面这个。董晨老师回复是无意中的错误。但是同一个图出现两个重复确实说不太过去。但是我个人又觉得如果是故意的,这种造假也太“愚蠢”了。




3. 某些错误确实极可能是有意造假。比如下面这个,图片中出现缺损和拼接:





一直觉得董晨老师很牛的,发的文章质量很高,至少从引用率就能看出来,他是国内少数做免疫和细胞方面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但是出现这么多这种错误,我个人不太能理解。
当然我个人觉得还是需要进行一下调查取证,比如对存疑的图进行技术分析,以查证是否存在人为篡改图片数据的事实。我之前有一篇文章投稿的时候,图片筛选就发现有一处看起来有‘人为修改’的空白,肉眼看也确实是这样。事实上是因为那个地方光线强,调整对比度的时候过度了。我主动提供了原图,编辑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就是听取作者的解释,包括提供原始数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双叒叕爆出国内大佬学术造假。。。
只打苍蝇,不打老虎,这就是国内学术造假的现状。
直接说答案: 董院长必将全身而退,毫发无伤
学术造假成本为零,属于一本万利的的行业。且不说那些大佬做的方向多半都是排列组合+没话找话说的课题,就这样还忍不住胡编乱造,手段五花八门:

  • 编造数据,PS复制粘贴涂抹修图。这是最基本也是挺没技术含量的方法。尤其是图片PS,国内论文时常被比克博士挂出来鞭尸。此处应该at曹院士
  • 花钱买论文。这种主要是出在那种连200字英语小短文也写不出来的科研人士身上。而买卖论文的皮包公司,经常一鱼两吃,甚至五吃八吃。前段时间Springer刚撤了一堆国内发表的论文,八篇论文数据竟然一样,哈哈
  • 伪造审稿人。注册一些虚假的审稿人信息,然后提供给杂志社,以便实现自己审自己论文的目的。一般比较水的期刊不怎么审查审稿人资质。
底层还能说是生活所迫,那些大佬真是没脸,曹大佬还给人做过学术道德报告。
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学术圈还处于中世纪农奴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个论文吧,都是先射箭再去画靶子,
简单点说,先把故事YY出来,然后再去“补”数据,
有的是觉得补得麻烦,觉得这样的数据也只是体力活,就直接去“造”一下得了,这叫“懒”;
有的呢,觉得数据不好看,现在顶刊不得“漂亮”的数据嘛,懒得去花时间凑了,其实早都能说明科学问题的,凑特么一两年只为了数据好看,感觉自己都是个萨比,这叫“修”;
还有的就更厉害,想法是挺好,由于技术或者条件原因,也实现不了,但是别人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得了,这时候,直接给强行造数据了,这叫“赌”;
“赌”出来的,基本都是CNS,

你说上面三种,改变科学结论了吗?都没有吧,当然都是在不影响主体科学结论的情况下操作的。
如果因为造数据改变了科学结论,那是真萨比啊,科学直觉都不太行,连数据都不知道该怎么改。

再补充一下,能被查出来的,都是拙劣的,稍微用点心,根本查不出来。
相信这些大组老板根本没空去一个个检查数据,唯一能说的就是,我不是都告诉你这应该是个什么故事了吗,你连个数据都搞不来?或者更简单,你看,如果数据是这样的就好了,你明白吗?
建议各大组花点钱,专门雇个人检查一下每篇文章的数据。这些人不需要能发CNS的水平,只要他想发过文章,他就能帮你检查出来。非数理学科的,如果组里没一个检查数据的人,翻车是迟早的事,就看有没有有心人,你没法保证一个百十号人的组每次都能侥幸。


讨论组&gt;&gt;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定语吗?搞科研的果然严谨。
基本  排除  恶意 造假
作为通讯作者,中了文章升职加薪,出了问题学生背锅,这不好哈。评奖升职的时候可没说功劳是学生的。好处全要,责任不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董晨的回复实际上委婉默认了有造假的地方,只是在造假程度或数量上有不同意见。
看了董晨被曝光造假的部分论文,感觉很多地方造假手法并不高明,而且是有意为之,并不是像他所说的那样“基本排除恶意造假”。比如他发表在期刊 Immunity 上的论文 Toll-like receptor 2 signaling in CD4+ T lymphocytes promotes T helper 17 responses and regulates the pathogenesis of autoimmune disease
图表Figure 4C 中, 红框中 WT Pam3Cys 和 Pam3+IL-23 的图片完全一致,但标记数值不同:



医药生物等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属于作假容易,调查困难的重灾区。大到Nature  ,小到Plos  One,都有发生。生化环材等领域,审稿人没有时间精力把论文中的实验再重复确认一遍,是否造假只能依靠研究者的学术道德约束,这应该算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漏洞吧。
生物医学等领域的造假情况各国基本上都存在,但是出了学术造假事件之后,不同国家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方式,打击的严厉程度差别很大。
之前回答过太多类似问题,在国内,学术造假的最终结果几乎都是不了了之。国内研究人员即使造假被发现,很多时候单位也不会严格处理,这样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造假。从造假举报的方面讲,管理者不积极调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效果不理想。
比如,前一段时间,曹雪涛团队多篇论文造假被曝光,到现在依旧安然无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Science报道曹雪涛事件时称,“中国学术造假的成本太低甚至没有。”
再比如,韩春雨的学术造假风波,买卖论文风波闹到现在,他依然没有被开除处理。
此外,韩春雨的硕士导师,中国农科院博导 邱丽娟因论文剽窃被国际期刊 PLOS ONE  撤稿。这可是证据比韩春雨的论文更确凿的学术不端情况,可直到现在,这篇撤稿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硕士生导师郭勇和通信作者邱丽娟依然安稳地做着导师,拿着科研经费,从事“科研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处理。撤稿声明如下:



相比而言,在美国要废除一个教授的“终身教职”可能比登天还难,但有两件事可以立刻砸碎终身教授手中的“铁饭碗”:  学术不端和与学生发生男女关系。
我以前在国内读过生物相关专业,后来在美国转行了,感觉两边对于学术造假的态度真是差别太大了。再举一个典型例子,上面提到的韩春雨硕士导师邱丽娟的学术造假行为,最早是在小木虫科研论坛曝光的。而曝光帖子中很多的评论都是对举报者的冷嘲热讽,觉得“咸吃萝卜淡操心”,从中也可看出一些科研工作者对学术不端的态度。很多人就是一方面抱怨社会如何如何不公,一方面又坚定地做自扫门前雪,不仅如此还冷嘲热讽伸张公平的人。


小木虫相关举报帖子链接:
无意间发现两篇论文中许多句子十分相似,会是巧合吗 - 论文投稿 - 交流 - 小木虫论坛-学术科研互动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