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40|回复: 5

[分享] 清华大学副教授严飞说「我们进入了一个由消费定义自身的社会」,你认为消费习惯可以定义我们是谁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荒野会谈 2 》中,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指出,我们进入了一个由消费定义自身的社会。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指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水平没有达到社会的平均值的人,即有缺陷的消费者会在消费社会中被定义为「新穷人」。贫穷或富有,不取决于生产,而取决于消费。你认为,我们是谁可以由消费定义吗?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1466875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8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
这是人类亘古不变持续探索的命题,也是每个人一生都在不断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其中,我们是谁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如何认识和定义自我,外界如何认识和定义我们。
我们的定义,其实来自于自身和外界两个方面。

针对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所述: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水平没有达到社会的平均值的人,即有缺陷的消费者会在消费社会中被定义为‘新穷人’。贫穷或富有,不取决于生产,而取决于消费。”
这种说法实在是太过偏狭了。
人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二元性,消费也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占比极小的一个维度,难以定义任何一个人的全部。我们自己或者外界对我们进行认识和定义时,消费是可以参考的一个角度或者说标准,但不是绝对的完全的尺度。

我们自己或者外界认识和定义我们时,如何使用消费这一尺度呢?
于自身而言,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问自己: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事情有助于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事情该如何去做?
如果你明确了这些,你大致也就知道如何使用消费去定义自己了。
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享乐,那么他的消费会集中在吃喝玩乐上,甚至可能会无节制或提前消费。外界对他的表现也会定义为挥霍无度、消费主义。
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让别人变得更好,那么他可能为自己消费的比例会占金钱支出的整体比例会较低,而会把更多的钱用于帮助别人、公益慈善。外界对他的表现也会定义为乐善好施、公益心重。
如果一个人认为学习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他在娱乐上的消费比重就会较低,而在学习上的消费投入会更多。外界对他的表现也会定义为爱学习、投资自身。
如果一个人认为美食是其快乐的最主要来源,那么其在休闲娱乐上的消费就会更多用于寻访品尝美食。外界对他的表现可能会定义为美食爱好者、美食家。

不得不说,消费能够满足我们人生于世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对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支撑,其作用不容忽视。
因此,基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持何种的消费态度,而具体的消费时间又会影响我们自己和外界对我们的认知和定义,进而再影响我们的活动。

但是,不要忘记,定义我们的角度除了消费之外还有更多的维度。哪怕仅论物质层面,你如何创造物质财富也可作为定义的参考标准,如创业者、科学家、实干派等;精神层面的定义参考标准更多,悲观或乐观、利他或利己、奋进或颓废等。
我们,切莫被消费所捆绑,更不应被消费所完全定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市场投资人,认为这个阶段都快过去了啊 。。。
如果是6~7年前提出这个确实没错,但咱们的消费市场已经快进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不想要被定义的阶段了。
前段时间投资人都在研究日本,为啥?
日本消费市场进入了新阶段,泡沫时期的纸醉金迷和消费主义被省钱、节约这些理念替代。
消费市场里的那些附加值虚高的产品迅速褪去,连奢侈品这种非常刚性的产品都被日本消费者逐渐抛弃了。
前几年不有新闻么,旅游者到日本扫货二手店,价格便宜的掉渣,保养还挺好。这些都是当年日本消费者为了彰显身份买的。
泡沫散去大家发现,这些东西和身份没啥关系,该不涨工资还是不涨工资,贷款也一分没少,这些东西就没人买单所谓附加价值了。
咱们国家几十年追赶别人上百年,啥速度都快,教授们做学问可能比较严谨,但真的跟不上市场发展。
上一波新消费品牌创业,打的就是身份消费,所以从化妆品到服饰,从电子消费品再到食品饮料。所有营销都打着这个逻辑。
都好几年了啊。
不过现在咱们再看呢?奶茶都在降价,所谓一杯奶茶代表精致生活的,很多消费者现在一个字都不带信的。一个口红提升阶层,女性朋友自己都不信了。
今年市场上,提供简单直白价值的,普遍活的比较好,十块上下的饮料店现金流明显更优。
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大概率要走一遍,这句话很有道理。但对做生意和投资的人来说,最深的体会是咱们国家各行各业都咔咔地加速。
别说晚几年,晚1~2年有时候就再也跟不上了。
<hr/>以上,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消费定义了我们自身,而是总有人为了利益给普罗大众洗脑,试图用每个人的消费定义每个人。

就像是健身器材被定义为自律,绿色蔬菜被定义为健康,豪车名表被定义为成功,高级定制、奢侈品被定义为上流……
这些都是销售手段

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指出,消费水平没有达到社会的平均值的人,即有缺陷的消费者会在消费社会中被定义为「新穷人」。
但我认为,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普通人没有生产资料,一辈子能够赚到的钱本来就有限,花自己薪水购买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或者是别的打工人生产出来的东西,不仅会让自己更穷,也让富人更富了。
注意了:我们所说的无产阶级,无产不是没有房产,而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阶级。
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阶级。
很多无产者房产都没有,承认自己无产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在消费主义的社会里,消费不起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但无产没有错,无产者沉迷消费只会让每一个无产者生活更加艰难,早点承认自己无产,就早点解脱,进入简单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需要高收入高消费净资产为0或负的高周转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慷慨的奉上复杂的保险体系、温饱无忧和个人破产制度。
如果做不到高收入,只有高消费也可以。
如果你竟不给面子,不想消费——那对不起了,也有很多方式通过拷打你来让你负债,所谓“敬酒不吃吃罚酒”。
既然不想吃喝玩乐灯红酒绿的负债,那就背起焦虑和惶恐痛苦的负债吧。
如果你认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是一个必然经历的阶段,那么问题就很简单了,上面两种负债,你打算当哪一种吧。
哦对了,其实你没得选,你得随大流。不随大流更惨,“大流”会得到收买,而代价则由普通人中的异类承担。


积累,属于极少数跨阶的天才,他们凭借才能和运气可以获得的收入过高了,怎么都花不完,资本都对他们无能为力了,无奈只能当了资本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句话是对的,我读博士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看鲍曼的书,他这本新穷人概念非常有批判价值,另外还有三本书我也很推荐:《液态监控》《废弃的生命》《怀旧的乌托邦》。


事实上这就是一种从生产方式向消费方式转变所带来的结果。
在前现代生产这件事情本身决定了我们是谁,因为我们的职业具有一种伦理价值,这个伦理价值可以让我们获得与这个社会相对应的身份。
而进入到了高速发达的消费社会呢,我们如何消费才决定了我们是谁,至少是在大数据的眼中被决定的。
你想一想,我们现在如果再去谈生产这件事情,是不是显得会有一些不同?
因为有两个走向极端的方向,让我们没有办法通过生产去决定自我。
第1个就是分工越来越细,可能从事的工种会越来越细化,那就有可能会变成工业流水线生产上的一个螺丝钉,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怎么样呢?会觉得异化。
异化这件事情就是反人性的,就是把自己变成了甲虫,变成了动物化的存在,变成了一个机器。我们是谁,这个特别需要追问的主体问题就被直接变成了碎片。
而第2个方向是什么呢?就是现在特别喜欢谈的新职人主题,可能会进行各种各样不同方式的兼职,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副业,那么如果是以生产作为向外的认知就会产生多重自我。
就这个月参加知乎职场的很多话题讨论,就在说这个问题,很多老师在讨论我们怎么样平衡主业和副业,怎么样平衡全职与兼职,这都是具体的工种啊,每个工种可能会对应某种性格特质,那我们怎么样平衡我们自己呢?


<hr/>人是什么样子的呢,人是连续的自我认知的个体,人的身份认同不是静态的,而是流动的。
所以我一直在说:
一个人的主业应该是哲学,以哲学的眼光去对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那么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有一种价值彰显。不要成为那个不被哲学打扰的人生。
而你真正的副业应该是两个半,第1个副业是恋爱,第2个副业是政治,剩下的半个是成为一个观察家。
恋爱这件事情是从感性角度出发的,将一种柔性的触角可以覆盖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政治这件事情是你作为理性和社会参与的角度出发的,可以将自己投身到与这个社会的互动之中。
还有半个是为了防止自己固步自封,变成一个无法理解别人的人。
不管是李佳琦的那个花西子的事件,还是之前邢斌去体验外卖员的事情,都是作为这半个副业观察家很重要的特点。
当他彰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其他职业的人生百态,但他被遮蔽的时候,我们就只能看到自己。
所以生产这条线已经走不通了,大数据为了方便给人贴标签,就要从消费这件事情来进行选择,其实消费的背后正是数据去不断分析人们消费习惯所带来的一种勾勒的用户画像。
在鲍曼的说法里面,就是当你能够持续不断有消费的时候,你的这个社会的商品符号和它的交换价值有所体验的时候,你就不再是那个新穷人,你就是对这个社会所拥抱的人,但是你只是积累而不消费,就会被踢出去。
如果工作无法形成对自我认同的伦理意义,那么消费就会出来构建这份符号意义。
我们看一下他到底怎么说的:
为了提升消费能力,决不能让消费者休息。他们需要不断被置于新的诱惑之下,以便于一直保持激动状态,永不让兴奋萎缩,且事实上,是在一种怀疑和不满足的状态中。指令他们转移注意力的诱饵,需要确认这种怀疑,同时要为官泄不满提供一个通道:“你以为你看到了全部?可是最棒的你还没看见呢。”
所以,我们找不到自己,就会被制造自己。就像制造消费品一样制造消费者。当然,消费品可以过剩,消费者自然也可以。


是的,你是消费者,你不是失业,你只是过剩了。这种隐喻关系简直是非常绝妙,就像我们现在创造出来的“全职儿女”一样奇妙。
在“失业”的语境中,失业者被认为处于可雇佣状态但却暂时失业,并被希望一旦形势好转就能回归到生产者角色,进而又“一切 OK”;“过剩”则与之不同,它意味着多余、超编和不需要。
在这个时候,贫穷就变成了一种增殖,一种因为过于匮乏而变成冗余的增殖。匮乏是因为贫穷者过于贫穷无法进入某种非公共场所(就像邢斌扮演外卖员被拦下不允许送餐入门),而冗余是因为贫穷者这一群体被当做不应该被关注接纳的对象。
当贫穷成为增殖之后,一种新的隐喻随之而来,那就是“疾病”,疾病本身又是另外东西的隐喻,它既是圣洁者的象征,又是异常者的象征——是的贫穷也意味着“异常”,不能消费的人们就是异常者,哪怕有很多金钱,依然是异常者。


这份异常并不完全是将消费当做一种道德感的体现,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另一种:因为你不消费,所以你的数据无法采集,所以你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不会仅凭肉眼就能看破五脏六腑的人。不,作为赛博数据世界的采集者,竟然无法对你进行画像,竟然无法将你变成透明人,以此看透一切,这正是对赛博数据的羞辱!


<hr/>消费社会/习惯当然可以定义我们是谁,因为定义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理性之言的观瞻。
而人是不应该被定义的。当问出定义的那一刻开始,消费就完成了修辞意义上的褫夺。
新穷人会变成什么呢?
会变成废弃的生命。
消费品,无论什么样的消费品,最后都一定会变成废弃物。而被消费所定义的人,成为新穷人只是一个过度,变成废弃的生命才是最终的结局。


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阶段,那就是成为陌生人。
“我们不管住在城市社会的哪个地方,都会遇到陌生人:他们是游离无根的男男女女,使我们想起我们自己的家族根源的脆弱性,或者正在枯竭。


所以,流动的现代性是一个有着过度、剩余、废弃物以及废弃物处理的文明。
生活在现代性中的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被消费习惯所定义,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数据的推荐不是精准的,而是在探索一种我们自己都没有体会到的潜意识。
但是这也并不完全是如此,因为还有三种来自于消费社会的行为,让我们难以被完全定义下来。
第1种行为是秒杀,秒杀所对应出来的其实是价格的便宜,这使你的消费习惯就被隐藏在便宜这件事情背后了,你就不再是一个被框出来的个体,而是一个被要万人拼团的对象,听起来好像是所有的人对应购物一件商品,但其实拼的不是那个商品,而是人。
第2张行为是强行的主题推荐,我们总是说消费的平台会按照我们的喜好给我们推荐一些信息茧房的商品,但其实我认为并不是如此,还有一个凌驾在资本之上的大他者,在向我们推荐他所想要的东西。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在推荐栏里的很多内容是你根本就不想看到的,却是必须要被看到的,在这个前提下,你觉得这个还是一种信息减防吗?还是用消费习惯来定义你这个个人吗?我觉得都不是。
第3种行为就是直播,直播这件事情,主打的是一个陪伴,一个情绪价值的体现,在直播中当然也会有带货这件事情出现,但是除了带货以外还可以进行打赏,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不是消费习惯对应的,你是一个怎样被定义的人,而是陪伴的价值对应了这一份体验。



<hr/>我特别喜欢游荡者这个词,它是介于定居者和流浪者之间的存在。
而游荡者和另外一个词也密切相关,是和互联网社会搭上的关联,这个词叫做游客。
在你没有登录进去成为一个用户名称之前,你是一个游客的状态,游客意味着什么呀,意味着被排斥的,确有潜在可能被转化的消费者。
你消费的不一定是金钱呢,消费的还有自己的使用习惯。
但是游客不一样了,游客什么都没有。游客甚至无法进入更深的信息探索,这个时候这些网络平台给人一种生人勿近的感觉。
在这个意义上知乎做的还算是非常友善了,你可以在不登录的前提下看到里面对应的回答,虽然你不能评论,但是回答的内容文章的内容你都能看得很清楚。
但是在其他某些社交平台上就会发现下面有一条杠,杠上面有一行数字:登陆以便获得更多的(80%)解锁内容。
你的行为你留下的痕迹,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消费,你要登录成为一个用户,在这个行为的过程中你就是在消费,而且你会发现一件事情,你的身份发生了三次转换,第1次是游客,第2次是用户,而第3次是尊贵的会员。
当你是会员的时候,你可以不用消费,不用消费什么呢?消费广告。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悖论,因为有钱付出成为会员的群体,可能会有更高的消费意愿,通过广告的指引进行更多的消费行为,但是成为会员被赋予的特权就是可以免广告。
<hr/>那么我们是谁?
我可以告诉你答案,我们是没有名字的游客,我们是匿名的游荡者,我们是每天必须看到广告的光污染受害人,也是新穷人。
我们是在直播间想要陪伴,却被人怼的79块钱也买不起,工作不努力工资没有上涨的人,甚至还没有资格被称作普通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