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338|回复: 0

[分享] 科学解读: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理论上时空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5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迭代版本:167,约2.2万字   
时间与空间是无处不在的,但时间与空间到底是什么呢?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很多具体概念直观感受,去理解、描述和感知时间与空间,但我们无法了解其本质,因为具体与直观,无法抵达时间与空间的——底层构建作用路径
显然,时间与空间在事物的最底层,并支撑与构建了生活与万物。
但科学视角,却提供了一套绕过“具体与直观”的逻辑路径,让我们可以在感知层面以下,洞察到时间与空间的“本质图像”,即:底层构建作用路径
本文,将会从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角度,去推演并解读,时间与空间的本质所在。
主题目录如下:

  • 时间的本质
  • 时间的方向
  • 空间的本质
  • 时间与空间
  • 四维时空
  • 场与以太
  • 结语
  • 后记1:为什么光子没有静质量
  • 后记2:光子与静频率
  • 后记3:光与测地线
  • 后记4:宇宙循环与时间对称
  • 后记5:熵、信息、时间
  • 后记6:方程、概率与时间
  • 后记7:非线性的时间
  • 后记8:无时无空
时间的本质

最简单的理解,时间是用来描述变化的计量,没有变化就没有时间——这个理解在宏观没有问题,但在微观不够准确,因为光子就有变化没时间,不过我们先从简单开始,再慢慢展开复杂准确的理解。
那么试想,如果一切都不再变化了,还会有时间吗?
就算有时间,也没有“变化之物”用来计时,就算例外一只时钟可以变化,这个时钟上转动的指针或是跳动的字符,到底是在记录什么呢?它描述的时间流逝还有意义吗?
事实上,时间的发明和存在,就是为了——记录或是描述某种变化的,例如:

  • 地球的自转变化产生了一天。
  • 地球的公转变化产生了一年。
  • 太阳的周期变化产生了阳历。
  • 月亮的周期变化产生了阴历。
  • 人体的衰老变化产生了年龄。
而时间的基础单位——秒:

  • 最初是由秒摆的运动变化来计量的,
  • 后来是地球的自转变化来计量的,
  • 然后是地球公转变化来计量的,
  • 最后是原子结构的辐射周期变化来计量的,即:铯133原子辐射电磁波的周期倍数。
可见,是变化产生了时间,而不是时间导致了变化,变化是物理客观,时间是人为定义,即:物理变化(地球自转一圈)定义了时间(一天),时间(一天)计量了物理变化(地球自转一圈)。
那么从感知上说,正是事物逐渐变化得不同以往,才使我们注意到了时间的流逝——相反,正是静止的照片不会变化,它才可以捕捉并凝固时间。
因此,如果宇宙全部的一切(包括从微观到宏观),都静止不动了,那么变化就不存在了,随之时间也就不存在了,同时也失去了计时的手段和意义。
而如果想要一切都静止不动,就需要微观粒子停止运动,但又因为“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无法同时精确地获得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所以,粒子绝对静止,动量为零,位置确定,这就会与不确定性原理相矛盾——如果不确定性原理有效,那么粒子就无法静止不动。
这个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在量子力学中,是指粒子内在的禀性(即波粒二象性),其代表了粒子状态(可观测)的客观现实。
在数学上,粒子状态由波函数描述,在物理上,波函数被诠释为随机概率——这意味着,微观粒子的状态,其精确性受到了某种根本性的本质限制。
波函数——是量子力学中,定量描述微观粒子状态(即量子态)的函数,其代表了量子态的概率分布,呈现了粒子的概率波动性,也被称为概率波,或波粒二象性中的物质波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发现不确定性原理,我们就不能确定粒子无法静止,是科技水平的限制——暂时无法做到,还是存在根本性的现实制约——永远无法做到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物质的温度取决于其内部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动能——如果粒子停止运动,其动能就低到了量子力学的最低点,此时物质即达到绝对零度
然而,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永远无法达到,只可无限逼近,所以粒子无法静止不动。
热力学第三定律——这是一个实验结果归纳出的结论,来自普朗克的表述是:当绝对温度趋于零时,固体和液体的熵值也趋于零。后来,能斯特又将这一规律表述为: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原理,即不可能使一个物体冷却到绝对温度的零度。

绝对零度——是热力学的最低温度,是粒子动能低到量子力学最低点时物质的温度,不能再低。除非构成物质的实粒子,完全没有振动且体积为零。所以,绝对零度是仅存于理论的下限值,即0K(−273.15℃)。

普朗克温度——是热力学的最高温度,在此温度下,热辐射发出的光的波长达到普朗克长度,这也是宇宙大爆炸第一个瞬间的温度。所以,普朗克温度是仅存于理论的上限值,即大约1.4 * 10^32K。
对于,热量(有绝对零度的限制)、概率(有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与时间的关系,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在《七堂极简物理课》中,曾通俗地指出:
时间流逝这个鲜活的经验从何而来?我认为答案就在热量和时间的紧密联系中:只有当热量发生转移时,才有过去和未来的区别。热量与概率相关,而概率又决定了:我们和周围世界的互动无法追究到微小的细节。”
“……「时间的流逝」更多地出现在统计学与热力学中,这可能就是揭开时间之谜的钥匙。「此刻」(时间)并不比「此处」(位置)更加客观,但是世界内部微观的相互作用,促使某系统(比如我们自己)内部出现了时间性的现象,这个系统只通过无数变量相互作用。”
“在引力量子力学热力学三者的交叉地带,许多问题纠缠在一起,而时间就位于这团乱麻的中心。”
那么,如果微观粒子无法停止变化,就表明时间是必须存在的,而微观粒子的变化,就可以用量子态来计数——量子态的作用,就是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也就是说,计算不同量子态个数的变化(叠加态中的每一个态都要算),就是粒子时间的变化——类比来看,用量子态标记“时间戳”,就像用辐射光谱来标记原子的“指纹”
简而言之,时间就是量子尺度上可计数的状态变化,即量子态计数。
例如,薛猫处在“生且死”的叠加态,就有两个量子态,之后处在“生或死”的确定状态,就只有一个量子态,那么这种量子态个数的变化,就是薛猫时间的变化——可见,叠加态的时间多于单一态。
而系统的量子态如何计数,这涉及到了——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即:在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在相同的量子态,而玻色子组成的系统则不受此限制。
费米子——是指自旋为半奇数的粒子,如电子。
玻色子——是指自旋为整数的粒子,如光子。
这意味着,费米子系统——不能有全同粒子,量子态可以计数;玻色子系统——可以有全同粒子,量子态不可计数。
也就是说,由费米子构成的物质,其量子态计数的变化,就是在最微观处,描述时间所需要的变化,即存在时间;而由玻色子构成的物质,没有不同的量子态可以计数,或说没有“有序”可以区分变化,即不存在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量子态相同,就没有办法计数的原因在于,粒子没有明确的轨道,由于不确定性原理,它可以出现的位置是“概率云”,所以就没有办法追踪多个相同量子态中的一个,即不能给相同的量子态“编号”,这样多个相同的量子态就没办法区分,只能算一个,同时测量还会改变全同粒子的量子态,使其变得不同。
那么,如果费米子玻色子,不构成系统,仅独立存在(也就是基本粒子),它们本身量子态变化,就会有时间,否则就没有。而通常有质量,理论上就会衰变,衰变就会改变量子态计数,产生时间。

  • 例如,光子是玻色子,它无论是组成系统(即一束光),还是单独一个,其量子态计数都不存在变化,并且光子没有质量,也不会衰变——说明光子没有时间,或说时间静止。
  • 例如,电子是费米子,它在原子系统中,遵循不相容原理,两个电子量子态无法相同——说明原子系统有时间;而单独的两个电子,它们的量子态是相同的——说明仅有两个电子(没有相互作用)的系统没有时间。
  • 例如,同一类夸克(如上夸克)是全同的基本粒子——说明单独的夸克没有时间,但由于“夸克禁闭”,夸克不能单独存在,而由夸克组成的系统(如质子、中子)会由于弱力而衰变——说明夸克系统有时间,即: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有时间。
  • 例如,正反粒子相遇湮灭(质量消失),或高能光子碰撞产生正反粒子(质量产生),其系统的量子态计数都会变化——说明这个系统有时间。
可见,时间所对应的变化,并不一定就是速度或是位置的变化,而是量子态计数的变化。那么如果量子态计数不变,则意味着量子态全同系统,没有历史与未来,只有静止的现在。
需要深入说明的是,变化可以是相对的(即与参考系相关),也可以是绝对的(即与参考系无关),前者对应了相对时间(如相对速度有相对时间),后者对应了绝对时间(如加速度有绝对时间),而量子态计数的变化就是一种绝对变化,因为其过程存在(与参考系无关的)“状态跳变”——微观表现是出现过相互作用,宏观表现是出现过加速度(即受力)——这可以看成是物质的绝对变化,而不是相对变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之所以不需要时间,就是因为处在纠缠态的粒子们,无论相距多远,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整体的量子态计数,在叠加态坍缩前后是不变的,从而这个过程也就没有可计数的时间了。
例如,简化模型,两个纠缠态的粒子,每个粒子都处在正负自旋的叠加态(如50%正、50%负,正负代表不同的自旋方向),而自旋不同量子态就不同,那么两个粒子整体的量子态计数,就是一正一负,只不过不确定谁正谁负(如50%正负、50%负正),而在超距作用之后,两个粒子的自旋就会确定谁正谁负,但整体的量子态计数不变,即:始终为有一个正、有一个负。
那么,叠加态的坍缩,即波函数的坍缩,这个过程前后(整体系统)的量子态计数是不变的,所以量子态坍缩也是不需要时间的,即可以瞬间完成坍缩。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任何不需要时间的相互作用,其过程前后,量子态计数都不会发生变化,即:变化不需要时间,是因为量子态计数没有变化。
不过,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 第一,量子态计数不变,就没有信息,也无法传递信息,所以量子纠缠现象,其过程没有信息。
  • 第二,光子传递的信息,不是其自身的量子态变化,而是反应了费米子量子态的变化。
可见,信息与时间,在微观的来源是共同的,即量子态的计数变化,或说是量子数自由度的排列组合,即量子比特(Qubit)——而量子纠缠,则可能是离散量子比特之间(由量子虫洞连接)的关联性质。
换言之,时空结构是量子比特,由量子虫洞连接而成的,具有量子纠缠的,复杂信息网络
那么如前所述,在数学上量子态用波函数描述——其取值是复数,因此物理上可看成“复数场”,而这个复数的模平方,其物理意义就是粒子状态的概率——但函数即映射,且量子态必有量子化的非连续数值——所以量子态计数,可以通过统计波函数量子化映射数来计算。
最后,时间不仅有长度(即变化的计数)——这是通常的时间意义,也有速度(即计数的快慢)——这是通常的时间流逝,如:秒针一圈的转动变化,计数了一分钟的时间长度,而秒针不同的转动快慢(客观上没有绝对统一恒定不变的计数标尺),则计数了一分钟不同的时间速度,即时间流逝的快慢(这个后面详细讨论)。
时间的方向

理论上,费米子构成了——物质结构,而玻色子则传递了——相互作用,那么除了光子,另外还有三种玻色子

  • 胶子——没有质量,无法抵达光速,由于夸克禁闭被束缚在原子核内部,相当于暂停时间
  • W和Z玻色子——有质量,无法抵达光速,通过弱相互作用减少费米子的质量,相当于消耗时间
  • 希格斯粒子——有质量,无法抵达光速,由希格斯场产生(场是粒子的集合,粒子是场的振动),而希格斯场还负责赋予其它粒子质量,相当于产生时间
至于,超越光速产生虚数时间,并不对应着物理上的客观存在,而在现实中,也没有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可以抵达或是超越光速。
在狭义相对论下,观察者参考系时间(静系时间) = 运动者参考系时间(动系时间) * 洛伦兹因子——1 / sqrt(1 - (v / c)^2),当v > c即速度超光速时,洛伦兹因子开根号出现负数,因此时间变为虚数。
不过,有一种假想中的粒子,一直处在超光速运动的状态,称之为——快子,它的质量平方为负数,即拥有虚质量,对应了虚能量与虚时间。快子的存在,并不违背狭义相对论的设定,只是目前并没有发现其存在的证据。
但,如果仅从数学上来看,有正就有对称的负,所以有正时间就有负时间,即存在时间倒流——只不过,宇宙的演化具有方向,并不像数学只有逻辑性和对称性,而没有方向的限制性。
然而,还有观点认为,时间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因为微观粒子能量变化的非连续性,会让时间也一起变得非连续,即存在一个最小的时间单位——就是普朗克时间(h / c,普朗克长度 / 光速),约为 10^-43秒。
大爆炸过后10^-43秒,即所谓的普朗克时间,计算的宇宙温度大约是10^32K,比太阳内部的温度还高10亿亿亿(10^25)倍,然后,宇宙随时间膨胀、冷却……
但这不重要,所有对时间不同角度的描述,最终都会落实到变化上——时间是用来描述变化的计量,没有变化就没有时间了。
那么,从微观角度来看,量子态计数所描述的微观变化,就是变化的终极本质,也就是时间的终极本质——代表着时间计数器“嘀嗒嘀嗒”的最终来源。
那么,从宏观角度来看,广义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物质三者不能分开解释,它们是宇宙的基本结构。因此,物质变化就一定会带来时间的变化。这可以理解为,是微观粒子的变化,积累形成了宏观物质的变化,最终使得时间从微观到宏观,连续而统一的存在。
而在宏观统计上,物质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即是宇宙无序熵增的方向——这对应了现实中,四种等价的变化:

  • 第一,质量(有序结构,势能)转化成能量(无序运动,动能)。
  • 第二,对称性破缺(低温,低对称性)转化成对称性(高温,高对称性)。
  • 第三,物质粒子(费米子)转化成光子(玻色子)。
  • 第四,量子态(不同)可计数,转化成量子态(全同)不可计数。
也就是说:

  • 质量——是低温,导致对称性破缺的有序结构,其微观粒子的量子态不同,蕴含着势能。
  • 能量——是高温,导致对称性恢复的无序运动,其微观粒子的量子态相同,蕴含着动能。
  • 熵增——是从质量到能量,从低温到高温,从不对称到对称,从有序到无序,从物质粒子到光子,从势能到动能,从静止到光速,从不运动到运动的过程。
事实上,只有不对称才会有某种变化,如果一切都是对称的,那么一切操作的结果,就都具有了“不变性”,也就没有了“变化”,即:对称性具有不变性。
更深刻地说,对称意味着不变,不变意味着守恒,守恒意味着可转化,可转化意味着存在相互作用,即:对称蕴含着相互作用
弦理论专家——布赖恩·格林(Brian Greene),在《宇宙的结构》中,给出过这样一个视角:
“事实上,我们将会看到,宇宙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对称性的历史。宇宙演化中最关键的时刻就是平衡与秩序被突然打破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宇宙的性质会突然变得不同于之前。”
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曾有句名言:
“一个深刻真理的反面,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如果深刻真理源于物理定律,那么基于对称性,它的反面也会源于这个物理定律,所以也是深刻真理
从宏观来看,时间就是熵的变化——熵增是时间流逝,熵减是时间倒流——而质量、低温、不对称、有序、物质粒子、势能、静止、不运动等——都可以看成是,存储着“时间”,但会自然流逝。
能量——是一个守恒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由运动划分为势能和动能(以及两者的混合),势能是运动的潜力,动能是运动的度量,也就说势能存储了动能的能量,这两类可以描述所有形式的能量。那么利用能量,就是释放势能中的能量,或说转化势能为动能,也就是降低能量差。

通常可利用的能量,也被称为自由能(如化学能、热能),其代表了将内能转化为对外做功的能力,而内能中不自由的能量是核能(一般难以利用),而增加或减少自由能,几乎不影响物质的质量(但实际仍有极小的影响)。
例如,生命与产品的创造,是局部熵减——相当于(局部)产生时间;生命与产品的磨损,是局部熵增——相当于(局部)消耗时间。
例如,人体的衰老时间,微观上是基因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最本质是物质粒子量子态计数的变化,其过程是,基本粒子(主要是核外电子)变化影响了原子,原子变化影响了分子,分子变化影响了基因表达,基因表达影响了细胞运作,细胞运作影响了组织器官,最终影响了人体衰老变化,即衰老时间。
例如,低温冷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减缓时间流逝速度的方法,所以电冰箱才能够冷冻保鲜——这里“保鲜”其实就是保存了“生物体”的时间(生命时间已经清零)。
由此可见,时间的方向(即时间的变化)指向了——无序熵增和质能转化。而光子没有质量,仅有能量,量子态不可计数——则代表着时间变化的终点,所以光子的时间静止,不再变化。
但需要指出的是,熵增是宏观统计,在微观可以随机到熵减,要定量的描述时间——在宏观可以用熵值计数,在微观可以用量子态计数——而微观与宏观的分界线,就是量子效应,即:有量子效应是微观,反之是宏观。
最后,如果物质变化代表了时间,那么这个变化的快慢,就会代表不同的时间流逝速度,这对应了两种相对论的结论:

  • 狭义相对论指出——相对速度越快,时间就越慢,即相对时间膨胀,反之亦反。
  • 广义相对论指出——近引力场越强,时间就越慢,即绝对时间膨胀,反之亦反。
换言之,速度与引力,都将会影响时间流逝的快慢。
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广义相对论,在超强引力场中(如黑洞中),时间可以慢到静止,但这与光子的时间静止,却是两种本质不同的静止:

  • 光子的时间静止——是因为没有质量,从而没有了物质变化。
  • 黑洞的时间静止——是因为质量极大,引力将物质极端紧密的挤压在一起,导致没有运动、温度几乎抵达绝对零度,从而没有了物质变化。
例如,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通过结合部分的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证明黑洞也拥有温度,通过计算发现,质量约为3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其温度大约只比绝对零度高一亿分之一度(约1.8 * 10^-9K),这几乎就没有任何微观运动了。
事实上,黑洞越大越冷,我们银河系中心的质量约4 * 10^6个太阳质量的黑洞,温度只有1.5 * 10^-14K——这意味着,黑洞越大物质变化越慢,即时间越慢。
但致密黑洞的巨大质量,仍然可以通过霍金辐射(Hawking Radiation)蒸发,因此理论上,如果没有通过其它方式获得质量,黑洞将会不断缩小,并最终消失。
最后,宇宙膨胀产生的物质变化,所带来的时间变化,是宇宙各处均匀相同的,它与宇宙穿行的物质变化,所带来的时间变化,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后者可以各不相同(包括了相对或绝对,但除了抵达光速时间静止)。
1,有关黑洞和大爆炸的数据,取自《宇宙的轮回》(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宇宙的琴弦》(布赖恩·格林,Brian Greene)。
2,有关时间的快与慢,参看主题相关文章。
空间的本质

因为有了物质,物质变化的呈现就是空间,比如长宽高、位置差、大小方向等,都是随着物质变化所展现出来的——结构属性
而通常,我们所谓的空间感,最主要来源就是空,并且曾经人们觉得真空是没有任何物质的。但没有物质,又怎么会有空间呢?后来,量子场论认为真空——并不是没有任何物质,而是充满了场和能量的。
事实上,场是一种存在于空间之中,“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的物质,如引力场、电磁场、夸克场、电子场、中微子场、光子场、希格斯场、量子场等等,都具有客观存在的可观测效应。
可见,场就是物质变化的范围——它能够被量子化激发,产生能量和动量,以及与微观粒子发生相互作用。
那么,真空中的场——其实是充满了虚粒子的,并且虚粒子,会持续地随机生成或湮灭于空间的任意位置,产生可观测效应。而如果所有位置的虚粒子,都处在了最低能量态,那么空间就抵达了最低能量态,即量子真空态
虚粒子——相对于实粒子,其无质量、无法直接观测到,但存在可观测效应,如卡西米尔效应。注意,观测效应是相互作用的结果直接观测是相互作用的本身,只要能够观测到的粒子,就是实粒子,而不是虚粒子。

卡西米尔效应——是指真空中两片中性(不带电)的金属箔,在距离非常非常小的时候,会出现相互的吸力,也就是卡什米尔力,这在经典理论中是不会出现的现象。而产生这种吸力的原因,就是在金属箔之间的距离,小于真空中虚粒子的波长时(波粒二象性),虚粒子就无法存在于金属箔之间,从而金属箔外的虚粒子就会迫使金属箔相互靠拢。
于是,量子真空就可以理解为场的真空态——是场能量最低的状态,此时场是不可观测的,而可观测的状态,也就是有粒子的状态——称之为场的激发态
由此可见,场的激发态产生了实粒子,所以可观测,场的真空态只有虚粒子,所以不可观测。而所有场和粒子,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物质场与物质粒子,如电子场与电子,
  • 一类是规范场与规范粒子,如电磁场与光子。
于是,场就可以看成是,同类型粒子的集合,而场中的微小振动(即量子化激发),就产生了一类粒子,就如:

  • 光子是电磁场的微小振动,
  • 电子是电子场的微小振动,
  • 希子是希格斯场的微小振动。
这可以形象地理解成,向平静的湖面,扔下一个小石子,结果湖面波纹涟漪,于是平静的湖面从能量最低态(即基态)中被激发了。
由此可见,真空并不是空的,里面充满了场和能量,而在宇宙中,也没有什么地方是“空”的,因为物质无处不在,并且也只有物质存在,才会有空间的存在。
而从量子概率的角度来看,真空的结构其实极其丰富复杂——因为,它由粒子可以随机出现和消失的,所有可能的方式叠加构建而成。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宇宙真的存在“空无一物”(即没有物质)之处,那么此处也应该不存在物理定律才对——但我们知道,物理定律在宇宙中是普适的,即无处不在的。
因此可以说,有物质才有空间——物质变化的呈现就是空间。
时间与空间

如前文所述,时间与空都是源于物质的变化,于是时间与空间,就(通过物质变化)一起构成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时空,并且时空与物质,就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共同的本质,所呈现的不同表象。
时空区域——是在一段时间内的空间区域,它拥有这段时间内空间区域中,所有发生事件的记录,即所有物质变化的记录。
例如,在宇宙大爆炸的奇点,物质还没有开始变化,所以时间与空间都是不存在的,同时一切物理定律也是不存在的,因为物理定律,就是描述物质变化的规律。
既然如此,那么物质变化所产生的相互作用,以及所形成的特性,也就会体现在时间与空间所构成的时空之上。
所以,如果物质可以弯曲,那么时空也就可以弯曲——换言之,时空是一个弹性介质,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刚性介质。
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广义相对论中,认为:质量会让时空弯曲,如果时空弯曲,光的路径就会弯曲,因此光就会弯曲。
于是,光在通过强引力场附近时会发生弯曲,这就是广相的重要预言之一,而光路径的“弯曲效应”早已经被实验所证实。
例如,遥远恒星的光线,经过太阳时会产生偏折。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从广相的视角来看,时空弯曲产生了“引力效应”,同时改变了光的路径,所以并不是引力的吸引让光弯曲,并且光没有质量,这意味着光本身不会弯曲(影响)时空,但仍然会受到(其它质量)弯曲时空的影响。
例如,通过实际观测,发现光路径弯曲的角度,与广相的计算结果一致,而广相认为没有引力,只有时空弯曲——事实上,如果用狭相把光子的能量等效成质量,再用万有引力计算,那么光的弯曲角度,只有广相计算的一半,即:(万有引力 + 狭相)产生的弯曲角度 * 2 = 广相弯曲角度。
预测恒星周围的光线弯曲,广义相对论比万有引力的预测增加一倍,公式计算参看维基百科:时空的空间曲率
由此可见,物质变化——就是时空、质量与能量,三者的联动变化,即:
质量弯曲时空,时空指引运动,运动产生能量,能量改变质量。
然而,如果时间与空间是一个时空整体,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是存在映射关系的,即:空间形状一定对应了一种时间形状。
那么,时空弯曲就对应了空间弯曲时间弯曲,其中空间弯曲就是空间结构具有曲率,但对于时间弯曲,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说,时间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有不同的流逝速度,即:时间的流逝速度,对应了空间结构的曲率——如下图所示,每一个空间位置都对应一个时钟,每一个时钟都有不同的时间速度,其速度取决于空间曲率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Spacetime#Curvature_of_space)

时空曲率,就代表(量化)了时间弯曲与空间弯曲——前者是时间结构,后者是空间结构,两者一一对应。
时空曲率——意味着几何结构无法在二维平面展开,如球面、马鞍等,而像圆柱则可以在二维平面展开。
于是,更进一步,那些奇异的空间结构(形状)——如乌比斯环(带)克莱因瓶这种回环递归结构,也就存在对应的时间结构,即:时间的回路循环结构,也就是穿越时间的旅行。
有趣的是,数学家、逻辑学家——库尔特·哥德尔(Kurt Gödel),从(广相)引力场方程中,解出了一个时空循环的宇宙,即:宇宙中存在一种世界线是“封闭”的自我循环结构,这被称为——封闭式类时间曲线(Closed Time Like Curves, CTCs),并且根据哥德尔的计算,这类宇宙的尺寸应该是极大的——可能达到数十亿光年。
而这种宇宙,没有入口也没有出口,从起点可以回到终点——这不仅说明,宇宙将会周而复始的循环,还隐含着穿越时间回到过去的可能。
为了庆祝爱因斯坦70岁的生日,哥德尔送给他一个令人惊讶的计算结果,作为礼物,即:引力场方程中——存在时空循环的宇宙。
最后,从某种角度来看,距离即是时间,因为需要“物质变化”才能穿越距离,而距离又是空间的属性,所以——空间就是一种时间
据此,联想到编程领域,常用的优化技巧,就是空间换时间,即:存储计算结果(增加空间)可以节省计算过程(减少时间)——反之更少空间就要更多时间
例如,程序的运行时间少就要内存空间多,压缩包的存储空间少就要解压时间多,反之亦然。
其实人生也是,可支配的空间(包括物质与精神),需要用可支配的时间来换取,所以你的时间越多,你的空间就越少(包括物质与精神);同理利用更小的空间,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设计,相反更大的空间则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来安排;那么想要增加生命时间,就要减少磨损空间(或说熵增空间),想要增加快乐时间,就要减少脑补空间(或说瞎想空间)。
可见,在某些情况下,时间与空间是互为此消彼长的“反义词”(即对立互斥的关系)。
四维时空

在狭义相对论中,宇宙模型是一个四维时空,即:三维空间加上一个一维时间。在此我们可看到,空间有三个自由度,而时间只有一个自由度。
而爱因斯坦思维的飞跃性,就在于:他认为在四维时空里,宇宙的一切事物都以一个固定的速度在运动,即光速。因此,他把这个想法称之为——“光速不变性”,即反映光速不变的特性。
爱因斯坦曾今,一度想把相对论命名为——“不变论”
对此,格林在《宇宙的结构》中,指出:
“爱因斯坦从牛顿理论的缺陷顺藤摸瓜,发现了光的对称性,将光速提升到了不可侵犯的大自然定律层次,宣称其并不受运动的影响……”
那么,要理解四维时空的光速不变性,就要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分别来看,然后再合起来看两者的关联,最后才能感知光速不变性的意义。
首先,看空间。
在空间中有速度,并且任何一个方向上的速度,都可以分解成三个空间维度上的分速度。也就说,在空间里,速度可以在三个维度之间分解与合成,不同的形式是等价的。
例如,在三维空间中,任意方向的速度,都可以分解成,XYZ轴方向的三个速度,而空间速度的意义,其实就是在三个轴上的运动快慢。
其次,看时间。
那么,在时间维度中有速度吗?
显然是有的,这就是时间流逝的快慢,它对应了空间里运动的快慢,即:流逝快慢对应运动快慢。
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空间速度有三个维度,时间速度只有一个维度。
然后,看时空。
既然时空是一个整体,且三维中的速度可以分解与合成,而时间维度也有一个速度,那么在四维时空里,空间速度时间速度,可以相互分解与合成吗?
爱因斯坦认为,是可以的,并且在四维时空里,合速度的上限,就是光速——而这就是光速在四维时空里的不变性,这也就是说:

  • 如果物体在空间中是相对静止,那么它的空间速度就是0,时间速度就是光速;
  • 如果物体的空间速度越来越快,那么它的时间速度就会越来越慢,但合速度始终保持是光速;
  • 如果物体的空间速度抵达光速,那么它的时间速度就是0。
对此,著名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在《从一到无穷大》中,给出过一个通俗简洁的视角:
“四维几何必然会出现的结果:空间和时间,只是恒定不变四维距离在其对应轴上的投影。”
对于“四维时空不变性”的生动阐释,可以参看布赖恩·格林(Brian Greene)的《宇宙的琴弦》
而由此得出的,就是狭相的结论,即:

  • 如果相对速度越快(即空间速度越快),那么相对时间越慢(即时间速度越慢);
  • 如果相对速度最快(即空间速度为光速),那么相对时间静止(即时间速度为0);
  • 如果相对速度静止(即空间速度为0),那么相对时间最快(即时间速度为光速)。
例如,光子就是空间速度为光速,时间速度为0;相对静止的物体,就是空间速度为0,时间速度为光速。
可见,这个模型建立的前提,就是光速是速度的极限。
接着,理解时间速度。
由前文可知,四维时空的速度是个常数,即:光速 = 空间速度 + 时间速度,那么这个时间速度应该如何理解呢?
类比来看,空间速度 = 位移变化 / 时间变化,则时间速度 = 自身时间变化 / 观察者时间变化。
也就是说,时间速度代表着,物体自己的时钟变化(动钟时间变化)与相对观察者静止的时钟变化(静钟时间变化)之间的数值比例。
事实上,时间速度为0,很好理解,就是时间不再变化,结合前文论述,也就是物质不再变化,但时间速度为光速是什么意思呢?
由公式可见,当空间速度是0时,时间速度 = 光速 = 动钟时间变化 / 静钟时间变化——这也可以理解成,物体的动钟时间变化静钟时间变化的光速倍。
那么,如何才能让物体的动钟时间变化,出现光速倍的变化呢?
变化角度来看,如果物质变化是0,即:物体的“时间速度是0、空间速度是光速”;相反,如果物体的“时间速度是光速、空间速度是0”,即:物质变化是光速。
那么,物质变化是光速,是什么意思呢?
这可以理解为,物质存在一个变化,其变化量是光速的数值——我们看到物质辐射出光子(如热辐射),就会在出现“空间速度从0到光速”“时间速度从光速到0”的变化量。
因为,物质减少的质量(即物质粒子)转化成了能量(即光子),于是质量的空间速度——就会从0变成光子(空间速度)的光速,而质量的时间速度——就会从光速变成光子(时间速度)的0。
在此别忘了,光子相对任何速度都是光速,所以物质辐射光子的速度变化,是其它速度变化的光速倍,以此为时间标度,就实现了物质变化是光速,也就是时间速度为光速。
所以,如果物体的空间速度是0,则其质量(物质粒子)可以变成光子,即时间速度是光速;如果物质的空间速度是光速,则其质量(物质粒子)已经变成光子,即时间速度是0。
需要指出的是,热辐射虽然会辐射光子,但通常物质的质量改变极小(因为m = E / c^2,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是衰变、裂变、聚变产生的热辐射,就会明显减少质量,如太阳辐射——不过,不论质量改变多少,热辐射都在物质内部,产生了光速变化,即:能量以非光速(质量的动能)变成光速(光子的动能)。
而如果,物体的空间速度在“0到光速”之间,以静系的观察者来看,物体动系的动钟变慢(即动钟时间变化变小),所以物体的时间速度会下降(动钟时间变化 / 静钟时间变化),即时间速度在“光速与0”之间。
换个角度来理解,相对速度具有相对能量,以静系来看,物体的相对能量来自其光子能量的转移,这相当于降低了光子的产生,所以物体的时间速度会下降。
但需要注意的是,时间速度与空间速度都是相对的,两者之和具有绝对性,因此当时间速度空间速度为光速时的变化,才具有绝对性,这即是“质量与光子”之间的转化——别忘了,质量对应着绝对的时空曲率加速度
最后,看时空变化。
我们发现物质变化,其实就是“质量到光子”“质量到能量”的转化,而光子没有质量,只有能量,且时间静止,这说明了——质量拥有时间,能量没有时间,质量(物质粒子)到能量(光子)的转化,即是时间的方向。
场与以太

曾经,人们认为宇宙空间中,充满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空间介质,称之为“以太”(Aether或Ether)。
后来,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当然科学实验也一直未能找到以太存在的证据。
再后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不断地被验证正确,可以解释越来越多的实验现象,此时爱因斯坦坦言:广义相对论更像是一种场论
而与此同时,量子场论在微观,已经逐渐构建出了自己的各种场,并试图兼容引力场,形成一个可以解释万物的——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ed Theories,GUTs),但目前量子场论兼容引力场仍未有结果。
量子场论——是狭义相对论(质能转化)、量子力学(概率和不确定性)、以及经典场论(相互作用的场模型),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又称相对论量子场论
事实上,关于量子力学中的——理论上它是充满了整个宇宙的量,可以用数学上的一个函数描述——可见它并不是时空,而是定义在时空上的函数
对应到现实,有不可观测的时候,但由于量子涨落,它又会出现可以观测的时候,即通过相互作用来呈现。所以,充满了宇宙,其实是充满了,可观测和不可观测状态的叠加状态,并会随机的展现出一个状态
量子涨落——是指在空间任意位置,能量的暂时变化,也称量子真空涨落;从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可以推导出这个结论;具体表现为,瞬间涨落得到的能量,将通过质能方程转化为,瞬时的粒子和反粒子对,然后它们很快湮灭,结果能量在平均意义上仍然没有改变。
可在此,我们发现以太,两者模型中所描述的——都是空间中充满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只不过以太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认为这种不可见物质是实粒子,而在中——这种不可见的物质被证明是虚粒子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物质所形成的时空模型,必然是充满了“物质”的——就是质量能量处在可观测不可观测的混合随机态,而就是一种“虚以太”所形成的“浓汤”
由此可见,光的传播必然是在中的(因为光在宇宙中),而就是光的“介质”,因此光速就是相对于(电磁场相对于某个“宇宙场”),而不是相对于光源的,所以光速相对于光源运动,具有不变性。
最后,在弦理论领域,就有这样一句名言——“Nothing is Something!”
结语

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拥有,任意操控时间与空间的能力,但深刻地理解时间与空间,会使用我们拥有洞见自己与生活的力量。
显然,在所有可能的层面上——体验生活、感知宇宙,要比仅仅停留在符合人类感知能力的层面上,更加能够——感悟自己、洞察世界
而我们对时间与空间本质的理解,不仅是人类智能的证明与追逐,也最终会令我们了解——宇宙对人类感知范围的限定,并从中看清人类自身的局限与无限
那么,一个人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就代表着一个人与宇宙之间的独特连接
后记1:为什么光子没有静质量

静质量(Rest Mass)——也可以译作剩余质量,又称不变质量(Invariant Mass),它通常是指物体静止时,所拥有的质量,属于物体内在的属性,不随参考系变化,在性质上与惯性质量一致。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光子没有静质量是一个假设,并且很多其它物理理论依赖于它。
事实上,假设是可以修改的,如果非要假设光子有静质量也行,只不过受其影响的理论都要做出相应的修订。而这些理论,目前在光子没有静质量的假设之上工作的很好,也得到了大量实验的验证。
那么,为什么最开始会假设光子没有静质量呢?这是源于狭义相对论的推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狭义相对论假设光速不变原理,也就是说,光子在任意惯性系中都是光速运动,且不存在光速参考系的存在。
因此,光子就不存在静止参考系(Rest Frame),即:不存在光子在其中静止的参考系。所以,光子就不会静止,进而假设光子没有静质量(Rest Mass),就是一种比较自然的选择。
静质量对应到现实,就在于运动是相对的,那么运动产生的动质量就是随参考系变化的,于是不随参考系变化的,自然就是静质量了。
相对论能量的公式是:E = mγc^2 - mc^2 =  mc^2(γ - 1),m是静质量,γ是洛伦兹因子;在v << c时,E = mv^2 / 2(泰勒级数近似)——注意如果写成E = mc^2,E就是静能,不是相对论动能,即:相对论能量 = 静能 + 动能。

动能等价的动质量是:m1 = E / c^2 = mγ - m = m(γ - 1),E是相对论能量,m是静质量,m1是动质量,速度不为0,γ大于1。
所以,相对论质量 = 不变质量(不依赖参考系)+ 变动质量(依赖参考系),即:相对论质量 = 静质量 + 动质量。
mγ(相对论质量)= m(静质量)+ E / c^2(动质量),E是相对论能量,m是静质量质量,γ是洛伦兹因子
第二,狭义相对论的质能方程指出:E^2 = m^2c^4 + p^2c^2(m是静质量,p是动量)——如果光速常数c取值为1,则E^2 = m^2 + p^2。
也就是说,总能量 = 势能 + 动能,也可以说,总能量 = 静能 + 动能,其中势能对应——静能静质量,动能对应——动质量

  • 如果动能为0,总能量等于静能,E = mc^2。
  • 如果静能为0,总能量等于动能,E = pc。
无质量光子的动量:p = h / λ = hv / c,h是普朗克常数,λ是波长,v是频率。
具体来说,势能 = 宏观势能 + 微观势能,微观势能 = 内能 = 场能 = 静能 = 原子能 + 自由能,自由能 = 电磁能 + 引力能,其中:

  • 内能是从宏观看,属于物质内部的相互作用;
  • 场能是从微观看,属于物质与场的相互作用;
  • 静能就是静质量自由能贡献极少的静质量
  • 宏观势能来自于,自由能转化动能后的势能。
显然,如果微观光子静质量为0,那么上述方程得到:E = pc,而在经典电动力学中,宏观光的能量和动量刚好满足:E = pc,于是这样假设刚好就统一了光在宏观与微观的方程。
其次,我们从实验角度来看,并没有证据表明,光子的静质量为0。
实验原理是,如果光子有静质量,静磁场的行为会有所变化,那么通过测量星球的磁场,就可以推算出光子静止质量的上限。
目前的实验结果是,光子的静质量上限在10^-50kg到10^-63kg之间,要知道已知最轻的有静质量的粒子——中微子,其质量是10^-37kg,光子比中微子要轻几十个数量级。
光子质量的实验上限是(维基百科):10^-14eV到10^-27eV之间(1eV = 10^-36kg)即:10^-50kg到10^-63kg之间。
那么可以想象,光子的静质量如果存在,是该有多么多么的渺小,以至于我们甚至都会怀疑——我们的实验精度,是否真的能够计算出光子的静质量
另外,实验给出的是——光子静质量的上限(即不会超过的数值),而没有给出下限(即不会低于的数值)——换言之,光子静质量的下限就是不确定的——可能等于0。
事实上,如果光子有静质量,那么光速就不是c,而c就是一个自然常数,并仍然是理论上速度的上限,只不过光子的光速无法抵达c。
最后,综上可见,虽然光子没有静质量是一个假设,但在目前人类知识的范围内,是极其确定的一个结论。
后记2:光子与静频率

首先,质能方程(E = mc^2)给出了静质量(m)对应的静能量(E),光子是没有这个静能量的,因为光子没有静质量,只有动质量。
换个角度理解,静能量是粒子在静止坐标系中的能量,而光速没有静止参考系,所以光子没有静能量
其次,光子是有能量的,由普朗克公式(E = hv)得出,这里的能量(E)不是静质量,v是光子的频率。
然后,我们会发现这两个公式,都有一个能量E,如果是同一个类型的E,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等式,即:mc^2 = hv。
我们知道,普朗克公式中的能量E,并没有限定是什么类型的能量,所以若要新等式成立,就要限定普朗克公式中的能量为静能量
那么,如果E = hv中的E是静能量,频率v会变成什么呢?
试想,原公式中,频率v是运动,其带来了能量,而静能量对应的是静质量静质量代表的是“不运动”,因此我们可以把静能量对应的频率v,称之为——“静频率”,它代表着静止的周期,即“不运动”的周期——理论上,称为“康普顿频率”(Compton Frequency)。
事实上,“不运动”会产生运动的趋势,即势能,这就是静质量的微观来源,于是静频率带来对应静质量静能量,就是一个很“合理”的假设。
接着,新等式就可以推出一个新公式,即:v = m * (c^2 / h),其中c和h都是常数,所以(c^2 / h)就可以看成是一个系数,于是静频率静质量,就是成正比的,即:静质量越大,其静止的周期越多,静质量越小,其静止的周期越少。
而这个静频率,可以看出它反比于时间“嘀嗒”的周期,即:反比于时间流逝的速度。也就是说,静止的周期越多,时间“嘀嗒”的越少,时间流逝的就越慢,反之静止的周期越少,时间“嘀嗒”的越多,时间流逝的就越快
这对应了,广义相对论中的绝对时间膨胀,即:静质量越大,静频率越高,时间越慢。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光子没有静质量,也就没有静能量,所以没有静频率,所以光子没有静止的周期,即:没有时间的流逝,也就没有时间,或说时间静止。
由此洞见,当静质量(物质粒子)全部转化为能量(光子),时间就不再流逝,而没有时间就没有办法度量距离,因为距离依赖时间才能测量,那么没有距离的宇宙,就如同一个质点(所有全同光子可视为一个),这就为一个“新宇宙”的诞生,做好了准备。
后记3:光与测地线

光在弯曲的时空中,沿着最短路径的测地线运动,就是沿着时间流逝最快的方向传播,因为测地线是在流形上加速度为0的曲线,任何偏离都会有加速度,从而降低时间流逝的速度。
显然,光不能有加速度,所以光不能偏离测地线,但其它有质量物体可以,并且加速度越大,偏离就越大,时间流逝就越慢。
那么,在测地线上时间流逝最快,则意味着时间流逝量最多——因此,虽然测地线空间中两点的最短路径,但却是时空中世界线最长、固有时最大的路径,即:有质量物体衰老最快的路径。
世界线——是指物体的时空运动轨迹,其几何长度与坐标系选取无关,是一个坐标系不变量,由光速路径减去空间路径计算,所以空间路径越长,世界线就越短。

固有时(Proper Time)——是指固有的时长,代表着静系时间的流逝,也就是时钟自身坐标系(即静系)下时间的读数,它是一个坐标系不变量,也就是在任何运动坐标系(即动系)下都一样,其数值对应了世界线的长度,即:固有时 = 光速路径 - 坐标时路径。

坐标时——就是随着坐标系变化的时长,代表着动系时间的流逝,它是一个相对变化量,与固有时的关系是,坐标时路径(动系) = 固有时路径(静系) * 洛伦兹因子(大于等于1),即:静止时(洛伦兹因子等于1)坐标时等于固有时,速度越快(洛伦兹因子越大)坐标时路径越长,也就是坐标时越小(坐标时 = 光速路径 - 坐标时路径),从而体现出相对的钟慢效应。
由公式来看,世界线 = 固有时 = 光速路径 - 空间路径——光在测地线空间路径就是光速路径——所以,光的世界线与固有时是0,所以其路径又称为“零测地线”“类光测地线”。
而有质量物体的测地线,则又称为“类时测地线”,另外在光锥之外,即连光都无法抵达的,没有因果关系的曲线路径,被称为“类空路径”,其长度称为“固有距离”(Proper Length)。
那么,光本身没有时间流逝,所以它在测地线上时间流逝最快,这则意味着——是有物质从“非光形式”变成了“光形式”,即:从“有时间”(有质量)变成了“无时间”(无质量)。
或说,是有质量(物质粒子)转化成了能量(光子),即:质的量(物质粒子的量)转化成了能的量(光子的量)。
可见,光的出生点就在测地线上,并且光的世界是没有弯曲的“平直世界”,而测地线也就是“平直世界”“弯曲世界”的交界线。
由此也能得出,最短时间原理(又称“费马原理”)的一种宏观解释(非路径积分的量子解释),即:光的传播路径必须是“最短时间”的路径,否则就需要有额外的能量去产生加速度——但光就是能量,其本身没有质量再去转化为能量。
而这似乎也可以看成是,奥卡姆剃刀原理(Occam&#39;s Razor)与最小作用量原理(Least Action Principle)的底层动力学来源。
后记4:宇宙循环与时间对称

从某种角度看,质量衰变,就是时间单一方向的驱动力,而质量是不对称性的产物,同时质量衰变也是不对称性的产物,但这是两种不同机制的不对称性,即:
前者是从对称到不对称(即质量产生)依赖——自发对称性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后者是从不对称到对称(质量消失)依赖——宇称不守恒
宇称——是一种空间变换性质,可简单理解为“左右对称”或“镜像对称”。
宇称不守恒——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
宇称守恒——是指在任何情况下,任何粒子的镜象与该粒子除自旋方向外,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可见,如果说宇宙是“对称与不对称”的循环,那么在循环的局部进程中(即质量的产生或消失),宇宙具有时间的方向(即存在时间),但从整体循环来看,宇宙并没有时间的方向(即没有时间)——因为循环具有对称性,也就具有不变性,即:循环没有变化来计量时间。
而物理规律在整个宇宙循环中,都是保持一致的,所以物理规律都是时间对称的,也就是没有时间的——事实上,物理规律的时间平移对称性,就是能量守恒,即总能量固定不变。
由此来看,我们的世界及时间,仅仅只是“能量涨落”的产物,在涨落的规律与本质上,没有时间只有循环。
后记5:熵、信息、时间

在宏观,熵增的方向即是时间的方向,即:熵增时间流逝、熵减时间倒流、熵不变时间静止——而熵增即是不确定性增加变得无序,同时信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变得有序。
可见,对一个孤立系统(Isolated System)来说,熵值与信息成反比,即:熵增信息减少,熵减信息增加——因此,信息与时间成正比,即:信息减少(结构无序)时间减少,信息增加(结构有序)时间增加。
所以,信息存储了时间,也就是有序存储了时间,而有序结构是质量(有信息、有势能),无序运动是能量(无信息、有动能)。
有趣是,光是能量传递了信息,但其本身没有时间质量,也就没有信息——所以光传递的信息,其实是有质量物质的信息,其反映了它们的结构
在微观,熵值可以随机增减(粒子的运动是极其随机无序的),此时“熵”无法确定单一方向的时间,所以信息也会随机增减——事实上,热力学熵是信息熵的子集,两者具有映射关系。
兰道尔原则(Landauer&#39;s Principle)——是指改变信息熵会改变热力学熵,定量来说,是改变1比特的信息熵会改变k * In2的热力学熵(k是玻尔兹曼常数),或说改变1比特的信息最少需要kT * In2的能量(T是温度)。
值得指出的是,在宏观时间的测量,通常依赖位置信息的变化——如指针的位置、钟摆的位置、地球的位置(即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月亮的位置等等——但在微观,尤其是在量子尺度上,位置信息则是随机无序的,可谓是疯狂波澜的混乱,所以量子时空(粒子之间),并没有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时间计时器。
然而,质量衰变(射线从物质中自发又不可预测地产生),在微观仍具有单一的方向,可用来确定时间的方向——此时“熵”聚焦于,原子结构内部的相对运动,而不是原子分子的随机运动,这样“熵”就又有了方向。
那么,最微观的结构变化,即是基本粒子的变化,可由量子态描述,但其质量由希格斯场提供,是否可以衰变取决于宇宙演化的进程——如时空膨胀则低温破缺,而时空收缩则高温对称。
所以,在最微观处“熵、信息、时间”是固定的,其演化取决于最宏观的宇宙。
可见,最宏观与最微观、最大与最小是连接在一起的,而在这个连接之中的万物一切,都被压缩到了两个字之中,即:演化……
后记6:方程、概率与时间

经典物理学基于——牛顿方程(描述宏观低速小质量),电磁学基于——麦克斯韦方程(描述宏观高速无质量),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基于——爱因斯坦方程(描述微观高速小质量或无质量、与宏观低速大质量),量子力学基于——薛定谔方程(描述微观高速小质量或无质量)。
以上这些方程,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没有时间之箭的方向——也就是说,在方程中无法区分过去未来,或说过去未来是完全对称的,可以被同等对待。
换言之,在上述方程中,过去与未来可以互换,因为它们都是方程同等有效的解,所以我们有没办法可以区分——“谁是过去谁是未来”,那么对于方程所描述的演化过程,就既可以说——“开始于而结束于”,也可以说——“开始于而结束于”。
可见,描述宏观与微观的方程,都不包含时间之箭,也就是没有时间的流动方向
但在现实中,如前文所述,时间显然“真实定量”的存在——如果时间只是“幻觉”,那么万物将都不会磨损衰老,或可以逆转磨损衰老——可为什么,在描述现实的方程中却没有时间之箭呢?
答案就在于——概率,它让方程的演化不可逆,即:概率阻止了可逆性,产生了不可逆的不对称性,从而确定了时间的方向,即时间上的不对称性
例如,在方程中,如果从A状态演化到B状态是确定的,那么就可以完美地从B状态逆转到A状态——可是,如果从A状态演化到B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一个不确定的概率,那么自然从B状态就不能确定地回到A状态
巧合的是,在量子力学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的概率——它通过观测,在微观宏观的结合点,建立起不可逆的演化过程,从而将时间之箭引入了物理现实——其宏观表现就是,概率所主导的熵增演化
而我们知道,观测的本质——是在相互作用下建立起“信息通路”,这也是演化过程的底层运作——相互作用信息传递
因此可以说,时间——不存在于演化方程中,但存在于演化过程之中。
后记7:非线性的时间

从变化角度来看,非线性的变化,带来了非线性的时间——这意味着,时间不是每秒均匀地流逝,而是时快时慢、走走停停,甚至还可能进一退三。
就像我们的身体,并不是每秒均匀地衰老,而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非线性的衰老速度——类似于,大多数时间不怎么衰老,然后在某几个关键年龄节点,突然迅速地衰老很多。
显然,我们的身体可以通过生化机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一个稳定状态不变,于是这段时间内,我们不会比前一秒、前一天、前一周、前一年更加衰老——这意味着我们生命,常常处于几乎没有时间流逝的平衡状态。
更甚至,如果我们去运动健身,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处于受损状态,这必然带来了加速衰老的变化,但通过休息时,身体过度补偿机制超量恢复——不仅会抵消衰老,还会变得更加年轻,这相当于回拨了我们的“生命时钟”
再回到生命之初,从刚刚出生发育成熟的这段时间,我们不仅没有衰老,反而还在成长,这相当于在积累生命时长,即:发育得好就会获得更多的生命时间
事实上,一个孤立系统只能随着熵增,而不断时间流逝——这样的系统,其实并不存在“现在”,因为它的时间一刻不停地在“嘀嗒”,所以它只有刚刚过去的“过去”,与即将到来的“未来”
但一个开放系统可以随着能量输入,而熵不变或熵减,即暂停逆转时间流逝——对于生命系统而言,就是“冻龄”“返老还童”——而这就可以拥有“现在”“过去”,即在个体时间意义上“活在当下”“重复过去”
例如,对任何东西的修复修补,或替换其组成部分,都可以使它维持不变或变得更“年轻”,这相当于是用能量换取了时间,并且耗费的能量越多逆转的时间就越多。
可见,除了有微观的时间,还有宏观的时间,这是两种不同层面的时间,也是两种不同层面的变化,甚至每个层级尺度,都有自己独特的变化与时间,而复杂系统几乎都是非线性的变化,即拥有非线性的时间。
后记8:无时无空

时间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空间是具体的是抽象的?时空是具体的是抽象的
格林在《宇宙的结构》中,指出:
“越来越多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时空的形式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在不同的物理理论体系下,时空的形式会发生改变,而不是真实性的一个基本元素。”
原因就在于:
“某种没考虑引力的量子理论,其实是另一种包括了引力,且多一个空间维度的量子理论的翻译,而且两者无法区分。……全息原理也提供了一条,时空不具有基本性的线索,除了时空的尺寸形状,可以在不同的理论之间来回翻译,空间维度的数目,也可以在完全等价的不同理论之间改变。”
“对于任何一位,运用某种理论来思考宇宙的观测者来说,时空看起来都是那么真实不可或缺。而一旦这位观测者将其理论体系变变样子,用一个等价的翻译版再去分析,就会发现先前的真实不可或缺已不再成立。因而,如果这些想法是正确的——我必须强调它们已被严格证明——那空间和时间的地位就会被强烈动摇。”
那么,从弦理论角度来看时空结构,格林认为:
“或许时空就是由弦编织起来的,就像衬衫是由线编织起来的那样。这就好比将大量的线,按照一定的模式连接起来,就产生了衬衫的结构,或许将大量的弦,按照一定的模式连接起来,就产生了我们通常称之为时空结构的东西。……物质,则可归结为振动的弦的再次聚合,而物质还将在时空的弦,织成的框架中移动。……若时空之布,是由弦有序编织起来的话,就根本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根本就没有意义,除非数不胜数的弦,交织起来编成时空。”
而由前文论述可见,时间与空间并不独立于物质,而是依附于物质变化,这个变化来源于更基本实体的集群演化,即:时空结构是更基本结构的集群效应
更激进地说,宇宙最基本结构就是——量子比特,它从无物无质中构建了物质,从无时无空中构建了时空。
那么,宇宙从超微观尺度超宏观尺度的膨胀,则会将其极微小结构的痕迹与特征,放大刻画到极宏大时空之上,而未来通过复杂精密的天文学观测,或许就可以识别并彰显出——量子比特的存在与影响。
尽管,时间与空间天衣无缝地将自己的基本组成,隐藏于其无处不在的基本存在之下,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对时空本质奥秘的追问与探求,直到无时无空之境,也定然会存在一个可理解的基本单元
或许,我们对时空的理解,也是时空的一部分。
<hr/>主题相关文章: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59497506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