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712|回复: 5

[分享] 坚持不搞学术造假的科研人员是什么样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9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最近总是看到各高校有科研人员被打假,甚至中国的最高学府也不例外。但我相信不造假的科研人员总是会更多一些的。在此也向所有专心科研的人致敬。
————————————————————————
特别感谢前辈们的回答,是我太无知了。你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大一生物汪倍受鼓舞,我一定向你们学习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1840056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9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跟很多人喜欢把人分成“好人”跟“坏人”两类一样,题主大概率把学术分成了“造假”和“真实”两种。并认为水火不容。
实际上,世界上多数学术介于两者之间,且“造假”这个形容不太确切。更好的说法是comprised of 干货 and 吹牛逼成分。
一个人做了十次试验,只有三次结果符合他的模型,他就会只强调这三次,并认为他的模型一定正确。这其实是典型的吹牛逼行为。
一个合格的审稿人必须学会提炼干货。一旦他们捕捉到有可能推动学术进步的知识点,会要求重复实验。只有同时满足“具备轰动效应”和“无法进行重复试验”的学术成果我们才能称为造假。
但是这个世界上多数论文,并不存在推动学术领域进步的知识点。而大多数科研人员,连一个可以通过“造假”毁掉自己职业生涯的知识点都无法发掘。也就是说,他们尚未具备成为坏蛋的实力。
有意地挑选自己好的实验结果,修改一两个实验参数,故意模糊处理边界条件,发一些不好不坏的论文来丰富研究数据,或者对前人的工作修修补补。他们只是为了生存苦苦挣扎。
他们连造假的资格都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9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分为两种。一种人搞学术是为了自己爽,发自内心想做出让自己骄傲的作品,不甘心写不喜欢的灌水文章,更别说造假了。这种人属于是想学的,因求知欲得到满足和挑战自我成功而获得快感。另一种人搞学术只是把科研看作换取名利的手段,什么问题容易发表做什么,需要什么结果就去"实现"什么结果。这种人属于想赢的,因在某些指标上打败了同一赛道上的其他人而获得快感。
现实的情况是,给定一个学者的能力,第二种人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因为目标更纯粹,束缚更少。
造假也分两种。一种是硬造假,比如抄袭,伪造数据,或者谎报结果,绝对的科研欺诈。一种是软造假,比如通过调整样本和设定来影响结果,或刻意选用结果"更好"的方法,等等。
现实情况是,第一种造假有一定被发现的概率,第二种造假被发现的概率极低。
硬造假可能不普遍,但真正从不软造假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有人说很多,有人说不多,但是没有可观测的数据,这样的猜测意义不大。但有一个假设应该是广泛成立的,那就是人性经不起考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话题相关回答:
为什么有的科研人员要搞学术造假?
研究课题时,发现显著性水平过低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9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与学术造假的人同流合污,以自己的研究工作反对造假,哪怕自己错失发现。
我干过这么个事。在美国做博士后的时候,我在课题组接替一个俄罗斯老博后的工作,寻找新粒子。老博后之前的分析报告说,他在分析中看到了一个多夸克态的新粒子,新粒子的统计置信度达竟然有5倍标准差,达到了可以宣称“发现”的黄金标准,只等着我进一步推进研究的细节,并且严格验证,就可以对外官宣发现了。
如果真发现多夸克态的新粒子,这种发现是什么级别呢?这么说吧,必然要进入国际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就像2013年中国BESIII发现四夸克态Zc3900,被评为当年的世界物理学十大进展之首。Zc3900是粲夸克的四夸克态,我们希望找到的是一种含有“奇异夸克”的新四夸克态。
当时课题组的老板很关注这个事情,我每天都要去跟他讨论进展。老板的关注情有可原,毕竟发现如果是真的,那可是扬名立万的机会,我作为发现者之一,也能做报告、评青千、当教授,走向人生巅峰了。想想都美,那就着手干吧!
我首先尝试重复老博后的实验发现。重复嘛,对于我这种老手来说,那还不简单。我使用相同的实验数据,使用相同的分析流程,使用相同的cut条件,肯定分分钟就重复出来了。于是开干,本来我自己预估一个多星期的工作量,我做了半年。没重复出来。
我最开始怀疑的是自己的分析过程,是不是我哪里搞错了,漏了哪一步?那时老博后已经离开课题组了,我打电话和邮件跟他讨论,他没法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我又趁着回国休假的机会,回北京找博士时候的导师讨论,在不泄密的情况下向博士导师征询意见,导师跟我说,需要注意检查对粒子动量的cut条件可能造成偏差;
休假结束,我回到美国跟课题组老板讨论,老板同意请另一个经验更丰富的前辈到我们课题组访问,让这个前辈跟我一起检验。
我们检查了相关过程的各类数据,比如粒子的动量分布、角度分布、能量沉积等等,还使用了样本量更大的新数据重复分析,确认我的分析过程没有问题,老博后宣称的“新粒子”确实不存在。
我们课题组是一个国际合作组的成员,在我加入课题组之前,老板已经在国际合作组内部做了内部报告,说发现了含有奇异夸克的四夸克态新粒子,老板希望合作组赶紧对外官宣,最好是先在arxiv发文抢先机。幸运的是,合作组的发言人还是很清醒的,他提醒这种重大发现需要十分谨慎,必须更严格验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加入了课题组,由我推进研究细节提供严格验证。
不过,我的研究证明新粒子并不存在,我们没有发现新粒子。虽然没有发现新粒子,但我的工作避免了合作组声誉可能受到的伤害。课题组老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高兴一场。老博后去哪了呢?我进组的时候他的合同到期,已经离开课题组。
至于我,失去了评青千、当教授,走向人生巅峰的机会……
<hr/>后来跟课题组的同事聊起老博后的事,同事说老博后宣称发现新粒子的时候,正是他的合同即将到期的时候,因为他说有大发现,课题组老板把他的合同延期了半年,直到我进组。老博后是不是为了工作合同的事情故意说自己发现了新粒子,已经不得而知了。
老博后的事情其实我在别的知乎回答提到过,他做了二十多年的博士后,已经五十多岁,离开课题组要重新找工作,处境令人同情。只是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想造假很难,一个国际合作组的成员有成百上千人,一个发现要官宣,往往要经过合作组内部的严格审核,那些造假的,内部直接就毙掉了。



左图,老博后宣称在2.7GeV处发现了新粒子;右图,我重复的结果未发现新粒子。

重新看老博后宣称“发现新粒子”的质量谱(上面左图),质量谱上的数据点有些“光滑”;而我重复的结果(上面右图),质量谱上的数据点有点乱七八糟,但,更真实……
圈内人看到事情经过,再看到我上面po的图,其实已经可以定位到我的个人信息、老博后的信息、合作组的信息,看出来的人就看破别点破吧。做粒子物理的各位,拟合数据的时候要客观,不要为了“看起来更漂亮”而走歪门邪道。
尽管已经离开学术圈,但这事我一直记着。我没有跟几个人提过此事,现在终于有机会写个回答把事情记录下来,希望学术圈的人引以为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9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一次偶然实验,做出来了一种古老简单机械结构的新特性。
这个机械结构有多古老呢?大概都找不到发明人是谁,可是离了它起码半个传动界就瘫痪了的那种古老。有多简单呢?我大概可以在半小时就画完它的零部件及装配图。这个新特性有多偶然呢?就好像抛一枚硬币,要么正面要么反面,几乎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可真正的实验结果偏偏是硬币直立,重复了上千次,一直是直立的。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实验时是突发奇想,我还和师兄开玩笑说你猜这样设计实验,那输出会是正面还是反面?没想到答案恰恰是最不可能的情况…
然后我觉得事情有点不对,怎么给激励都是这个结果…我查了几乎所有中文文献和绝大多数英文文献,因为这个东西太古老又太简单了,没有一篇文献提到过我实验遇到的问题,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个角度去研究毫无意义。
这件事情我和导师提了下,导师也没有太在意,“鼓励”我做个仿真论证下,其实我觉得他当时也是觉得这只是个偶然。
这事儿随后就被搁置了两年,我为了毕业不得不写了几篇高大上的东西,但是这个现象我一直记在心里,眼看博士要毕业了,我觉得之前的成果(虽然也有2篇是行业顶刊)几乎没有为这个领域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于是9月回到学校,挣扎了一周…然后我用严格的数学方法把上面那个问题证明出来了,一直证到收敛性。
最后发现只要满足4个很容易实现的工程假设,那么硬币就永远是直立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问题,但越简单的问题数学证明就越难(我只是一个垃圾工科博士)。熬了整整一个星期,证的寝食难安,有好几次我也想偷偷改一下某个因子的符号,或者随便糊弄一下就说某某一定小于0之类的,甚至甚至我完全不做这部分也可以凭之前成果轻松风光地混毕业,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写下第103个公式时,我终于得到了那个想要的0,那枚直立的硬币,它也许在自然哲学中一直存在着,我发现了它,并把它从黑暗中带了出来。
这个成果我也根本来不及发小论文,甚至原本完全不必做,它也不会为我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我只是在这个兴趣使然而读的博士生涯结束前,为我热爱的学科做出一点微小的贡献。
如果说对我最大的改变,嗯…大概就是刚证完那三天再看别人的博士毕业论文时总是脱口而出“就这?”看什么都觉得是垃圾、不严谨、堆砌算法、不实用、甚至再看那种“造假”的实验结果时会莫名的愤怒。然后就是刚写完那感觉真的是如沐春风,我明白了为什么博士都是搞哲学的,我甚至总是傻乐也许牛顿写完《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时估计和我现在心情差不多吧,哈哈。再看身边同学那种东拼西凑水论文的时候总觉得“在座的各位都是乐色”…
大论文可能需要写200页,我也可能会因为论文过长又“没说清楚”而被直接给毙掉。听说很多博士论文太长“耽误”了盲审人时间就会被B掉…
无所谓吧,我觉得我做了每一个博士都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我有了亿点点运气和一点点坚持。我真的真的问心无愧地自冠以Dr.之名。在我自己心中,我已经毕业了。
————————分割线———————————
不知道在这里更新是不是等于回复了所有人。万年小透明第一次收到这么多关注!
其实这个东西真的非常非常简单,我真的是个垃圾搞工程项目的博士…说数学证明其实也只是简单的建模推导出做的实验结论而已。我相信已经有很多这个领域的人发现过这个问题,只不过可能发现了也没有太大用处,所以也并不在意;也有可能是我文献综述做的不够?但真的是翻遍了近10年的文章也问遍了认识的人…评论里有一位朋友说的非常对,工程研究与纯理论研究不一样,工程研究是要面向应用的,而我做的恰好是面向应用的问题(博一博二完全在整车厂公司搬砖,博三才读了人生第一篇论文)。简单来说,正是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东西在我设计的新方案下大有可为,我才会对这种“没用”的结论非常敏感,才会反复设计实验去验证、甚至换了套台子去测试可能的前提假设失效情形。纯搞理论的人是绝对不会在这个方向上尝试的,因为凭常识来看真的毫无用处。可创新往往就是那么偶然。
回到主题,坚持不造假、坚持工程问题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其实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虽然是个学术垃圾,但是每次和同行吃饭但凡遇到一个这方面专家我都会和人家攀谈、听到他们聊起和我项目技术要点相关的话也会专门去留意。很多成果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看到很多人蹲paper、还对机械车辆这些感兴趣,我作为同行很开心。不过这个结果大概率我没空去发论文了,高校可等不起一个“厚积薄发”搞工程出身的博士,只希望尽快找到个工作滚去工业界996干活儿了…
—————-10.1更—————-
没有想到第一次科研的动力是来自于知乎的点赞数,我原本只是想把这个经历当日记一样记下来,没想到有这么多朋友关注,我这几天一直在看怎么关闭点赞和评论,因为真的搞得我心里很虚…于是这几天我又拉着师兄一起费了一番功夫(其实主要是靠工程能力极强的师兄)重新换了一套总成来测试,完全随机的不同厂家完全不一样的参数,最后测的时候我不在场远程跟我师兄说了实验大纲以及一个数字让他去和结果验证,测试结果和我之前的结论依然一样,然后我说的那个数字也与台架实验数据几乎一样。硬币依然是直立的,没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了!一扫申请国奖被穿小鞋的憋屈。谢谢大家的点赞鼓励,让我又充满动力地完成了一套实验。
也看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知乎永远不可能是讨论学术的地方,大家就当一个科研爽文来看好了,我也一直在说这是一个超级简单的东西。但如果连这份喜悦和激动都不能放肆,那还凭什么来坚守两年的信仰。最后我想说,我知道不少人的东西是靠重复100次取那1次最好的结果发表的,这算造假吗?数据也并没有改过呀,只不过没说那99次“失败”情况而已。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也许一辈子只有这么三四年来做博士做科研,祝大家都能潜下心来,寻得那枚属于自己的硬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9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第一次做独立研究的时候,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去完成了一个课题。三十余个艰深晦涩的方程式全是我一笔一笔推出来的,四十页长文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我深思熟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的。我改了不下十版才投了稿,和老师还有别的学者交流了上百次。几十篇文献精读,十几个G的代码、文档和结果。
认真做学术真的苦的一批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使用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受到了同行的认可,发表到了领域内影响因子排第二的TOP期刊。我知道我的辛苦得到了回报,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收益会远比付出大得多,我可以用它申请北美TOP3的博士,可以联系大牛做暑研当RA要推荐信,可以申更多的奖甚至拿更多的钱了。
但是这不是我最快乐的地方。
让我真正快乐的,甚至让我想喜极而泣的是,我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法去研究了这一课题,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做相关研究的学者都可能会看到这篇文章。我甚至希望有一天这篇文章可以成为该领域研究路上避无可避的经典文献。
这种快乐与成就感是那些造假的人、失去了学术信念的人永远感受不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