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疾病,这一生命体内部的复杂现象,实则是一场错综复杂的生理病理矛盾过程。在这其中,表现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直接而清晰,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变数。正如古人所言,病状之表现,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病理本质。 在某些情况下,疾病的表现与本质似乎能够相互映照,呈现出一种和谐一致的状态。然而,在更多的时候,疾病的表现与本质却是相互背离,甚至完全相反。这种矛盾与复杂性,使得医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 正如《千金要方》这部医学经典所言:“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疾病表现与本质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时候,看似相同的病状,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却可能截然不同;而有时候,不同的病状却可能源于相同的病理本质。 因此,对于医者而言,证候——即疾病的外在表现,是认识疾病本质的重要线索。然而,证候并非总是真实可信的,有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假象。这就要求医者必须具备识别证候真假的能力,透过表象看本质,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疾病的表现与本质之间关系复杂多变,需要医者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准确识别证候的真假,医者才能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的保障。
如何精准识别证候的真假呢?这无疑是医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前贤们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线索。
在《伤寒论》中,仲景先师便提出了依据病人感觉进行判断的方法。他指出,当病人身体表面感到炽热,却反而想要加衣取暖时,这表明热邪仅在肌肤表层,而骨髓深处却藏着寒邪;相反,若病人感到寒冷,却又不愿加衣,则意味着寒邪仅在表面,而骨髓深处实则热邪炽盛。这种通过病人自觉症状来辨识证候真假的方法,体现了中医重视病人主观感受的诊疗特色。
除了依赖病人感觉外,古代医家还采用了以水试探的方法。《景岳全书》中提到,对于疑似假寒或假热的病症,可用冷水稍作试探。若病人对冷水表现出厌恶或服用冷水后呕吐,则可能是假热证,当以温热药治之;若病人喜饮冷水或服用后感觉舒适,则可能是假寒证,当以寒凉药治之。这种方法通过病人的反应来推断证候性质,体现了中医诊疗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此外,还有医家强调通过诊脉来辨识证候真假。如李士材在《医宗必读》中指出,当症状不足以作为判断依据时,应参考脉象。脉象若不足以判断,则应深入沉取。因为假症往往浮于表面,故浮取脉象时脉象亦可能呈现假象;而真病则深藏在内里,故沉取脉象时可辨真伪。这种通过脉象来辨识证候真假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对脉象诊断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有医家注重观察舌象来辨识证候真假。《古今医案按》中杨乘六提到,实证患者的脉象往往洪大有力,而实火患者的舌象则干燥焦黄且坚硬。这些特征性的舌象和脉象表现,为医者辨识证候真假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还有医家提出以小便颜色和小腿厥冷情况来辨识证候寒热。《温疫论》中吴又可认为,凡阳证似阴者,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赤红;而阴证似阳者,则为格阳之证,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这种通过观察小便颜色来辨识证候寒热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对排泄物观察的细致入微。而陶节庵在《伤寒六书》中则提到,通过厥冷的轻重程度来辨识寒热证。他认为,阳证患者即使手足厥冷,也不会冷过肘膝;而阴证患者则可能出现全身厥冷的症状。同时,他还强调了脉象在辨识阴阳二证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证脉象有力,阴证脉象无力。
综上所述,辨识证候真假需要医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观察病人自觉症状、以水试探、诊脉、观察舌象以及小便颜色和小腿厥冷情况等。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识证候真假的完整体系。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医者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古人之经验,诚为瑰宝,然其局限与片面,亦不可一概而论,更不能视作普遍之规律。若医者临床之际,一味泥于古法,不知变通,则必误人误己。如《续名医类案》所载施幼声一案,其六月患时疫,症状颇为复杂,既有口燥舌干、苔刺如锋、咽喉肿痛等里热炽盛之证,又有通身肌肤如冰、指甲青黑、六脉如丝等疑似阴证之象。医者若仅凭古法,断为阴证,投以附子汤,则必致病情恶化,甚或危及生命。
此等沉痛教训,足以警示后人。古法虽可借鉴,但绝非教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医者当以四诊为基,详细而准确地收集病情资料,全面而客观地进行分析辨证。在辨识证候真假时,既不可单凭一症、一脉、一舌而下定论,又需留心那些与大多数症状不符的个别可疑之处,谨防“独处藏奸”。
此外,医者还应深入探究产生证候真假的各种病理机制,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洞察疾病的本质,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此,方能不负古人之智慧,亦不辜负患者之信任。
临床如能注意到以下五种现象,则有助于对证候真假的识别。
一、注意“极化”现象,不可以“假”为“真”。
经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此乃阴阳转换之至理,揭示了宇宙间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正如寒冬过后必有春暖,烈日炙烤之后必有凉风习习。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这一理论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句话不仅是对自然界现象的一种描绘,更是对人体内部阴阳平衡变化的深刻揭示。在临床观察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矛盾的症状,如“假热者,水极似火也”,这实际上是因为患者体内阴盛至极,反而表现出类似阳热的假象。同样,“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则是因为阳极似阴,表现出类似阴寒的症状。这些假象往往容易误导医者,因此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病情。 此外,“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这两句话更是对中医辨证论治中虚实辨别的精妙总结。有时患者体内虽然实证明显,但表面上却表现出虚弱的症状;而有时患者看似强壮,实则内部虚损至极。这些都是阴阳失调、虚实错杂的表现,需要医者细心体察,才能揭示疾病的本质。 在这些现象中,“化”为假象,“极”是本质。既然是寒热虚实之“极”,那么必然意味着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危重阶段。然而,这种“极化”现象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诊治久病重病时,我们应特别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极化”现象,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注意“郁闭”现象,不可以“闭”为“脱”。
临床常见,邪闭于内,不得外泄,气机受阻,产生肢厥、神昏等表象。如风温犯肺,发热,无汗,咳喘,肢冷,此表闭也,解表则厥回。疫毒痢初起,有的高热,神昏,肢厥,反不大便,此里闭也,通下则神清。还有因伤食而致厥者,吐之则愈。因恼怒而致厥者,调气则舒。凡此等等,都不可仅凭神昏、肢厥而断为脱证,妄用补法。一般说,“闭”是突发的,“脱”是渐成的。所以,诊急病重病应特别注意“郁闭”现象。
三、注意“类似”现象,不可以“似”为“是”。
不同的病理可以产生相似的症状。如李东垣当归补血汤证与白虎汤证,都可有身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等症,颇为相似,但病理完全不同。白虎汤证是因外感引起,阳亢津伤之候,病情属实。当归补血汤证是由内伤导致气耗血虚,病情属虚。辨证若误,祸不旋踵。又如湿温病“午后身热,状若阴虚”,如果以“似”为“是”,用滋阴法治湿温,则病深不解。此等类似之例,临床颇多,皆须明辨。
四、注意“气反”现象,不可以“反”为“正”。
“气反”一词,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意是内在的病理变化与外在的证候表现不一致,病变在甲脏腑经络,而证候却表现在乙脏腑经络上。在治法上,则需“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临床常见因大肠燥结而引起头痛如劈,舌红面赤者,用承气泻下则愈,此所谓“釜底抽薪”。因肺气不宣而致癃闭者,可用宣肺法,程钟龄假苏散以荆芥为主药治小便不通即取此意,此所谓“提壶揭盖”。又如暴泻如水,小便短赤,可用疏利法,方如五苓散,此所谓“旁开支流”。临床如不明白这些“气反”现象,假若以“反”为“正”,治疗往往难于取效。
五、注意“夹杂”现象,不可以“杂”为“假”。
临床夹杂现象很多,如表里夹杂,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表现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这些病虽然寒热虚实杂见,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并没有假象,治疗需要全面照顾,多向调节。临床不能只看表象以假为真,也不能处处怀疑以真为假。
以上五条,示人辨别证候真假以梗概,不能代替具体的辨证过程。感觉只能接触表现,思维才能认识本质。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雄厚的学识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