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人类的中二还真是相通的,作为一个从小就了解过宇宙热寂说,然后由此形成了一切终将归于虚无的世界观的我,也是抱着同样中二想要永远活下去,有充足的时间去看看这个世界的心去武大学了生物学..后来到了中科院也是进了衰老相关的课题组(虽然最后做的东西早已经跟衰老没有什么关系了).....后来一度当成自己的黑历史,毕业以后才有脸谈一下.....
首先长生不老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虽然可能性很低,但是也并非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我们运气好,能够维持科技爆炸的速度,以近百年的科技革命间隔缩短的周期来看,医学的进步使人类寿命的延长是有较低的可能性使现在出生的人有机会见证人类历史上的首名永生者.....不要忘了青霉素的发现也仅仅只是1928年,至今也不过百年,已经天翻地覆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状态,加上医学的进步还将继续延长人类的寿命,也就是我们会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见证科技的进步,如果运气足够好,说不定我们能继续见到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进化上讲,生老病死也并没有什么必然不必然的,进化只关心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基因尽可能多地传递下去,传递下去之后本体死或者不死并没有什么关系。很多人动不动喜欢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永生不可能,其实也是一种智力的偷懒而已。
乐观的部分说完了,再说悲观的部分,从我在生物学蹉跎了十年的经验来看,目前的生物学研究水平是很难从基本层面上去解决永生的问题的,所以前面所用的词是“并非绝对不可能”... 目前真正比较有希望的是人体冷冻技术,毕竟如果技术成熟,冻上一千年等一波永生简直稳如老狗。
至于脑机接口等,通常来说我认为是不算永生的,因为脑细胞本身是有寿命的,而如果上传意志到计算机是破坏了实体连续性的,他只是你意识的副本而并不是你本身。
所以综上所述,真的要搞的话,不如去尝试冷冻生物学,虽然我也不太清楚现在国内有没有哪个高校有这个方向的本科专业。。。。
最后,从更现实的角度,真正投身到生物学研究里面去大概率会因为又穷又累短命,真的有万分之一的机会研发出来了,首先享受的也是富人。所以与其把自己填进去作为燃料,最后可能除了炉渣什么都没烧出来,不如努力赚钱然后投资给我们生物狗......
因此最后还是回归到基础,想永生,还是努力搞计算机金融争取财富自由吧。。。。
<hr/>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科技发展的加速度,简单罗列几个里程碑。
秦始皇派徐福寻找长生之术,公元前219年;
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17世纪;
伊格纳茨提出灭菌概念,约1850年;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1865年;
米歇尔发现DNA(脱氧核糖核酸),1869年;
Fleming发现青霉素,1928年;
Muller等发现端粒,约1930年;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实验确定DNA为遗传物质,1952年;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果,1953年;
Matthew Meselon和Franklin Stahl用同位素确定DNA为半保留复制,1958年;
Sanger提出DNA测序法,约1970年;
端粒结构被测定,1978年;
Mulis发明PCR技术,整个现代生物产业几乎都建立在此技术上,1983年;
Calvin Harley发现DNA复制过程中端粒将会缩短,从而将端粒与衰老联系起来,1990年;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2003年;
Roche发布454宣告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开端,2005年;
从秦始皇以来两千年的科技进步,比不上过去一百年科技进步程度的百分之一。
现代的大规模分子生物学研究,不过也只有不到40年历史;
新冠核酸检测也好,如火如荼的个人基因组检测也好,十几年来夺人眼球的基因编辑技术也好,他们的基础,一切都源自一个只有37岁的技术,和它的诸多变体。
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通过艰苦的努力,完成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工作。 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完成。
然后17年以后,你拥有了一己之力匹敌六个世界强国十三年努力的机会。
从210亿到四千块,这就是科技进步的力量,领劵还可以再减300【手动狗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