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321|回复: 0

分子诊断,路在何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3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与分子检测密切相关,无论是在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还是疗效监测,分子检测都已经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现在的诊疗模式,就是病人来到医院,通过各种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的、病理的、影像的,分子的检测,相应的结果拿过来以后,去医生那里进行汇总、诊断、治疗。

而对于血液病的实验室医生来说,我们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我们没有兄弟科室的帮助,没有病理、影像的辅助诊断,需要我们自己单打独斗;而幸运的是,这份责任给了我们实验室人巨大的责任感和勇气,鼓舞和推动着我们不断探索和进步。






血液病的分子检测,最开始是普通PCR,通过跑胶对单个基因进行检测,后来有了荧光定量PCR、FISH,二代测序这些,整个的发展流程是从我们已知的、单个基因的检测,到未知的、多个的、更广泛的基因检测,这是我们技术上的进步。

从测序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技术的发展其实是越来越快的,一代测序到二代测序之间隔了十几年,二代到三代之间隔了几年,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新的技术手段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应用到实验室和临床,这是我们所需要面对和思考的。






大家可以看看,这是前两年实体肿瘤比较火的伞式研究和篮式研究,现在的治疗模式,正在尝试从以往病理诊断过渡到基因诊断。我们不再说食管癌,肺癌什么的,我们要根据找到的基因Marker,去找到靶向药进行治疗,这是我们对整个疾病诊疗模式的一个革命。






在血液病上也是一样,近年来也已经出现了针对AML、MDS的伞式研究和篮式研究,探索根据检测到的很多标志性的基因突变,去决定它后续采取的治疗方式。

二代测序这两年很火,这个技术把分子诊断的水平提升了一大步,它给我们带来了海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如何应用到临床,其实是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需要思考,分子诊断走到这一步,下一步我们该怎么走?下面是我们的一些想法。






现在很明显,就是能检测的基因越来越多,从2006年的时候,NCCN推荐做FLT3基因突变检测(没有要求,只是推荐做),到2010年,指南中要求做FLT3、NPM1等基因检测,到现在,我们中国国内的指南中,已经出现了要求检测数十种基因的突变。

从原来的单个基因热点区域测序,到多个基因热点区域测序,再到全外显子、全基因组测序,基因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基因做完以后,我们具体有哪些能用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呢?

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手段走在了诊断和治疗的前面,临床大夫最直接想要的是,这个检测对我的治疗有什么帮助?对我的病人有什么帮助?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是,病人花了很多钱,我们做了几十上百个基因,最后只是得到了一个提示,一个模棱两可的结果。

然而,这些不是通过我们个人能力就能改变的,这些疾病相关的靶基因,还有一些靶向药,是通过很多科学家花费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研究汇总的。但是,我们作为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如何在我们现有的能力下,进一步把工作完善、做好,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有一个设想就是,我们能不能从单独的这个碱基的ATCG的改变,延伸到去分析整个肿瘤克隆性的改变,去展示更加直观的肿瘤的克隆多样性的情况?






我们知道,本身血液病的发展,就是一个克隆不断演化的过程,从早期的分子学的一些改变,到晚期的一些分子学事件,从干细胞到肿瘤细胞,是不断进展的,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会有一些分子学的标志。






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分子学的标志,加上我们二代测序所附加的一些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让整个报告单看起来更加形象一些?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以后的报告模式,会告诉我们临床大夫,这个病里面有几个克隆?哪个克隆上有什么样的基因?这样的基因对什么样的药有效?这样的就能把一个很枯燥的报告单,让临床医生更好的接受,这是我们想去做的。






二代测序,是一个技术平台,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技术平台应用到其他检测,我们想到一个就是MRD。MRD有两种释义,一种是最小残留,一种是可检测的最小残留。

可测量的最小残留,就提示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检测。目前来说,分子检测是最灵敏的技术,我们可以想想怎么能充分的应用灵敏度高的技术手段,把我们不同技术结合起来,去解决这个问题?

刚才说过,我们做血液病的分子检测,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基础研究,没有很多明确的靶点可以用来诊断和治疗,但是MRD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我们可以把好的一些技术运用到适当的的情况下,给病人和临床大夫提供一个更可靠的手段,做MRD跟踪。






另外,MRD现在对我们来说不单单是一个技术上的选择,我们更要选择合适的基因,现在血液病上大家都能够达成共识的,觉得非常可靠的可能就是融合基因了,BCR-ABL、PML-RARa,这些致病相关的,都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MRD跟踪的指标。






此外,还有一些CHIP相关,就是白血病前克隆的,DNMT3A、TET2、ASXL1,这些可能在病人中能够检出,但不一定代表肿瘤,随着正常人年龄的增加,这些基因的检出率也会有一些增高。

还有一些遗传易感性的基因等等,在这些基因中,最可靠的就是第一类的融合基因,但是融合基因现在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融合基因。现在的病人能够用融合基因做来作为跟踪的,在临床上也只是占据20~30%。

所以,现在MRD面临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检测方法,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监测的范围太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我们需要更多的Marker进行跟踪。






根据这两个问题,我们有一个想法,首先我们病人进行二代测序,能筛到很多的突变,我们统计过二代测序相关基因突变的检出率,在血液病里面能达到90%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Marker较少的问题。

还有一个技术平台的问题,现在二代测序,相对来说敏感度是比较高的,但是还没有远远达到我们对于MRD跟踪的一个要求,这就需要去改变,还是用二代测序这个技术手段,但是变成专门根据MRD去设计的一些高敏感度的方法,这是一个解决的路径。

还有就是,单点的检测,可以用数字PCR,数字PCR有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不需要内参,我们可以根据单点去设计探针,得到检测结果,而且它的敏感性也很高,很有利于我们进行MRD的跟踪,所以这是我们基于MRD跟踪的两个方法。

另外,移植的病人,移植后也需要监测复发。我们以前监测移植,如果存在融合基因,可以根据融合基因去监测,如果没有融合基因,还可以用STR的方法,检测嵌合体的改变。

不过,STR由于本身方法学的限制,敏感度不够,只能达到3~5%,好的时候能达到1%,所以我们就考虑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方法代替,把敏感度提高,敏感度提高了,就能够帮我们解决MRD跟踪的问题。

我们找到了一个遗传概念:MNP。这个MNP跟STR一样,都是从法医演变过来的,法医上主要是用来对不同来源的核酸进行鉴别,这其中比较关键技术就是,MNP,多核苷酸的多态性。






通常我们知道单核苷酸多态性,就是SNP,它是指一个点、一个碱基的改变,而多核苷酸多态性,它是把不同的SNP位点,进行排列组合,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来识别不同来源的核酸。

这个方法是用二代测序去做的,它利用了多核苷酸多态性的技术优点,又利用了二代的高通量,所以敏感度很高。

原来我们做STR,只做16个位点,排除一些移植前后可能会有差别的基因,也就是10个左右,16个不一定全能用上,而MNP方法,可以把通量放大,可以做100个MNP。所以,从结果来看,不管是从靶点,还是技术平台来说,都能做到高敏感性和高准确性。






这是我们的一些数据,第一列是一个理论值,第二列是同时参考移植前受者和供者的信息以后得出来的,第三列是参考了移植前受者信息后分析得出来的,第四列就是只检测移植后的受者得出来的,就是没有移植前受者信息,也没有供者信息做参考,得出来的,最后一个是STR方法检测出来。






结果发现,用MNP的方法检测的数据,信息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可以达到1/10000的敏感度,而原来STR,在比较好的情况下也只能达到1%,灵敏度能够提高100倍。

下面是一个病例,用STR检测的时候,1月份、2月份都是100%,但是MNP检测,已经发现骨髓里面其实已经有复发的迹象。直到3月份的时候,STR才发现有问题。所以,MNP法比STR法能够提前两个月给临床大夫带来提示,给病人多一份生的机会。














第三个方向就是有点天马行空的想法,我们现在做的测序有DNA、RNA,但是在人体内执行功能的其实是蛋白质,有没有可能在未来应用到血液病的这个分子检测再多一个蛋白组学?

另外,分子诊断与其他的几个诊断模式可能不太一样,分子诊断有它的优势,就是相对来说比较敏感,还有就是高自动化,省时省力,这是对我们个人来说。但是对疾病来说,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都能给我们带来完整的疾病信息,我们能够看到每个肿瘤细胞上的改变,能够知道细胞长什么样,完整的核型长什么样。






但是分子的话,是大锅烩,所有的细胞放进去以后,是打乱提核酸,造成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是割裂的,很多我们说的克隆多样性,其实是不一样的东西混到一块儿了,这是我们分子诊断存在的弊端。


不过,现在我们的技术其实已经达到了,我们可以做单细胞测序,可以做单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以后会不会有这种可能,我们能够做到1000个,或者1万个单细胞的测序,或者蛋白质组学的一个测序,通过大数据汇总,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疾病的解读?当然这是天马行空的想法,不知道多长时间能够实现,





最后,方向四,就是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62944500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