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1 小分子药物的定义
小分子药物主要是指化学合成药物,通常分子量小于1000的有机化合物,小分子药物具有使用广泛、理论成熟等优势。据统计,在常用药物中,小分子药物的数量可占总量的98%。小分子药物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分散性,其化学性质决定了其良好的成药性能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这些特点就使得小分子药物在药物研发过程及其它药物领域中表现出巨大优势,小分子药物研发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
2 小分子药物的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物研发的深入研究,针对不同治疗靶点的小分子药物在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领域中得到爆发式发展。其主要通过阻断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间接靶向下调或抑制一系列细胞因子来发挥作用。与传统药物相比,小分子药物具有安全性高,疗效好的优势;与生物制剂(如单克隆抗体抑制剂)相比,其在细胞内发挥抑制作用,不存在免疫原性,兼具口服用药的便捷性。
3 小分子药物在皮肤科的研究应用
目前小分子药物在皮肤科研究应用以Janus激酶(JAK)抑制剂和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为主。其他蛋白激酶C(PKC)、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eceptor-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RI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等也逐渐成为小分子药物在皮肤病的潜在治疗靶标。
3.1 JAK抑制剂
JAK属于细胞浆酪氨酸激酶家族,在I型和II型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继而使STAT转录因子磷酸化并转移到细胞核内,与DNA结合,进一步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2]。目前已知,JAK家族有四个成员,分别是JAK1、JAK2、JAK3和TYK2,它们通过两两配对参与JAK-STAT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是一系列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的共同途径,在自身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JAK抑制剂介导受体信号转导的JAK-STAT信号通路作为靶标,从而干扰I/II型细胞因子通过其受体向细胞内的信号传递,抑制Th1、Th2和Th17细胞分化[3]。
3.2 PDE-4抑制剂
PDE-4在cAMP降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PDE-4抑制剂通过抑制PDE-4活性来阻止cAMP水解,并激活PKA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从而间接地减少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促炎症细胞因子例如IFN-γ、TNF-α、IL-12、IL-13、IL-17和IL-23的释放,促进抗炎介质IL-10的生成,调节炎症反应[4]。此外它还抑制白三烯、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减少树突细胞的浸润,减轻表皮增厚和关节破坏。
3.3 其他小分子药物
其他靶向分子包括PKC、MAPK、RIPK1等,在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KC抑制剂可以调节T细胞的应答和相关炎症因子的产生,减少IL-17A及 IFN-γ的生成,对银屑病有治疗作用[5]。MAPK-p38的激活与细胞凋亡,炎症及应激反应有关,其抑制剂可能对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6]。RIPK1是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关键调节因子,目前已经成为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治疗靶标[7]。其他小分子药物的临床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其治疗皮肤病的潜能有待观察。
4 小分子药物在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应用
4.1 瑞戈非尼
4.1.1 药理机制
瑞戈非尼是一种口服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VEGFR-1、VEGFR-2、VEGFR-3、TIE-2、BRAF、KIT、RET、PDGFR和FGFR。瑞戈非尼通过抑制相应激酶参与正常细胞功能以及病理学过程,如肿瘤发生、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微环境维持来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
4.1.2 临床研究
瑞戈非尼已获批用于晚期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和肝细胞癌的治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三线治疗中,瑞戈非尼是首个被证明用于经标准治疗后仍出现疾病进展(PD)的结直肠癌患者有效的小分子多激酶抑制剂。CORRECT研究是一项国际性、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自16个国家114个研究中心参与这项试验,共760例经标准治疗后仍出现PD的结直肠癌患者入组试验。按照2∶1将患者随机分配并给予瑞戈非尼(505例)与安慰剂(255例)治疗,结果显示瑞戈非尼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达6.4个月,明显长于安慰剂组,而且几乎所有亚组中均表现出同等的OS获益,包括野生型和突变型KRAS亚组,这表明瑞戈非尼的有效性与KRAS状态无关,安全性良好。CORRECT试验首次证实瑞戈非尼在结直肠癌中能取得OS获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开展的CONCUR研究将204例患者随机分配并给予瑞戈非尼(136例)或安慰剂(68例)治疗,结果显示对于化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瑞戈非尼组的总生存率优于安慰剂组,且瑞格非尼组中位OS达8.8个月,明显长于安慰剂组。以上2项研究均证实瑞格非尼可作为标准化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三期治疗选择。鉴于2项研究的充分证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7年3月正式批准瑞戈非尼上市,可用于标准化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
同时有研究采用瑞戈非尼联合尼亚叶酸、氟尿嘧啶和伊立替康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二线治疗方案,181例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配至瑞戈非尼组(120例)或安慰剂组(61例)。结果表明,相较于安慰剂组,瑞戈非尼联合伊立替康组的患者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而中位OS无明显差异。REVERCE研究比较了KRAS-2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标准治疗失败后的2种治疗模式,即瑞戈非尼序贯西妥昔单抗±伊立替康(R-C组)和西妥昔单抗±伊立替康序贯瑞戈非尼(C-R组)。研究结果显示R-C组中位OS为17.4个月,明显长于C-R组的11.6个月(HR=0.61,P<0.05);R-C组中位PFS1为2.4个月,与C-R组的4.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7,P>0.05);R-C组中位PFS2为5.2个月,明显长于C-R组的1.8个月(HR=0.29,P<0.01)。该研究结果提示,瑞戈非尼与西妥昔单抗及其他肠癌治疗药物的应用顺序存在调整的可能性。
4.2 呋喹替尼
4.2.1 药理机制
呋喹替尼是一种有效的高选择性口服小分子受体TKI,靶向VEGFR(VEGFR-1、VEGFR-2和VEGFR-3),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对多种转移性肿瘤具有强效抑制作用。
4.2.2 临床研究
2018年9月在中国,呋喹替尼获得了首次全球批准,用于治疗至少2种先前全身性抗肿瘤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中进行的临床研究主要如下。在呋喹替尼临床Ⅱ期研究中,71例经标准治疗后PD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呋喹替尼联合最佳支持治疗组(47例)或安慰剂联合最佳支持治疗组(24例)。结果显示,相对于安慰剂联合最佳支持治疗组,呋喹替尼联合最佳支持治疗组的PFS明显改善。FRESCO研究是在中国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研究,416例至少2次化疗后未接受VEGFR抑制剂治疗后发生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按此前是否使用过抗VEGF治疗和患者KRAS基因状态进行分层,按2∶1比例随机分为呋喹替尼联合最佳支持治疗组(278例)或安慰剂联合最佳支持治疗组(138例)。该研究达到预设的全部终点,呋喹替尼组中位OS(9.3个月)较安慰剂组(6.6个月)明显延长2.7个月,中位PFS明显延长1.9个月,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也明显高于安慰剂组。以上研究均表明,呋喹替尼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三线治疗中可达到OS获益。至今,呋喹替尼仅在中国开展了Ⅲ期临床研究,其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是否存在个体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4.3 阿帕替尼
4.3.1 药理机制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高选择性地抑制VEGFR-2,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后的下游信号转导,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延缓肿瘤进展。
4.3.2 临床研究
在中国,阿帕替尼已被批准适用于三线治疗转移性胃癌,而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仍在进展中。以下研究初步评估了阿帕替尼治疗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在2次及以上化疗失败后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初步实验性研究对3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结果显示患者中位PFS为4.3个月,中位OS为8.1个月,1年生存率为26.1%,2年生存率为8.7%,ORR为16.7%,DCR为60%;部分缓解(PR)5例,占16.7%,疾病稳定(SD)13例,占43%,PD 12例,占40%。另一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行的进展后非临床试验中,36例患者接受阿帕替尼治疗,其中1例(2.8%)达到完全缓解(CR),3例(8.3%)达到PR,24例(66.7%)达到SD,8例(22.2%)达到PD。ORR和DCR分别为11.1%和77.8%。另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36例患者中,5例达到PR,25例达到SD,6例达到PD;DCR为83.3%,ORR为13.9%;中位PFS为3.82个月。在一项阿帕替尼治疗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单臂Ⅱ期研究中,26例经标准疗法治疗后PD的结直肠癌患者中位PFS为3.9个月,中位OS为7.9个月;且具有良好表现状态或无肝转移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PFS获益更多。以上研究提示,阿帕替尼可有效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此外,有研究发现阿帕替尼联合FOLFOXIRI方案或贝伐珠单抗能增强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继续深入研究阿帕替尼,有望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4.4 安罗替尼
4.4.1 药理机制
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多种受体的TKI,靶向VE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和c-Kit。安罗替尼通过抑制相关受体发挥作用,对肿瘤血管生成和生长具有广谱抑制作用。
4.4.2 临床研究
在中国,安罗替尼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在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研究尚在初步进展中。现已公布的一项盐酸安罗替尼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单臂Ⅱ期临床研究中,31例经标准治疗失败或缺乏标准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直至PD或研究者评判不适合继续用药。研究结果显示安罗替尼治疗的主要疗效指标ORR为6.45%,DCR为87.1%;次要研究指标中位PFS为5.62个月(95%CI:3.80~7.32),中位OS为9.33个月(95%CI:8.64~10.21);进一步研究贝伐珠单抗对安罗替尼的疗效,发现无贝伐珠单抗组和贝伐珠单抗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尚未达到和8.28个月(P<0.05)。提示安罗替尼可能使无贝伐珠单抗用药史的患者OS获益更明显,但仍需在大样本研究证实。该研究发现的安罗替尼具有良好疗效,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其他安罗替尼在晚期结直肠癌三线及以上治疗的临床研究,以及安罗替尼联合其他抗癌药物如CAPEOX方案等研究均在进展中。
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还有很多,由于篇幅原因就不继续列举了,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查查看吖~~
参考资料:
[1]熊绮颖,叶瑞贤,张锡宝.小分子靶向药物在皮肤病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2,38(01):65-70.
[2]潘杰,李雪丽,朱方超.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19,41(23):2477-2481+2500.
P.S.本文所提药物不作为用药指导,具体药物请咨询相关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