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93|回复: 5

[分享] 如何了解这个世界(社会)运行的本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8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我是一个在普通的大学里过着普通生活的普通学生,但常常会对这个世界或者说我们身处的社会运行规律感到迷惑。为什么世界这么复杂多变?为什么世界几十亿人同时生活一切却能基本保持稳定?我们是被某些人用一套制度(谎言)所控制住还是说我们人类天生就固定了当下的生存格局。我想找到规律去不知道怎么找。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801407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8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导读:
世间有两种东西不变,一是底层规律(道),二是人性(趋利避害);而时间变化万千的是事物的表象。世界有两套逻辑,一套是显性,一套隐性,而95%以上的普罗大众都被困在显性逻辑所造的万千假象中,一生看不到真相。
全文6600字,可以先收藏再找大块时间阅读。
人生所有的追求,出人头地、功名利禄、情感和爱,都与这三个因素有关。
赚钱靠的是看透规律、熟悉人性,而赚钱之外的一切,也都需要看破万相,然后运用规律和人性达成。
规律是天道,人性是人道,文化属性是地道,它们的合力就是天机,因此天机不可泄漏。
如何掌握规律?对规律的认知,靠的是逻辑思维和推导的能力,规律即趋势,偏重理性方面,这就是算法。
如何掌握人性?对人性的认知,靠的是感知和共情的能力,人性即人心,偏重感性方面,这就是心法。
如何看透表相,需要对《金刚经》深入揣摩,了悟佛陀智慧,以开悟之眼,观人心浮沉,看利益演化出来的万相之结构,从而抓住主要矛盾,看到底层逻辑,方能破而后立。




“人性”和“规律”就是人的认知由两部分组成,也是认知的两条脉络,这两者是互为支撑,它们互相交织,类似于DNA的螺旋状上升结构,互相支持,不可分割!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打破自己认知牢笼的能力。这个能力被道家称为“得道”,被佛家称为“开悟”。它能让你对世事和人心抽丝剥茧,一切表象在你面前都如梦幻泡影,你将看到更加真实的世界。

一、人性

1: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的,表面上看是能力和机遇,其实是看他和谁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看他代表了谁的利益。因此,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些风光人物,基本的都是利益集团操控的玩偶,真正的大佬永远只会在幕后。
2:大众永远都会同情弱者。只要你是弱者,哪怕不占理,也一定可以博取大家的同情。大众永远都会嫉妒强者,无论你多么牛X,多么有理,如果据理不让人,不懂得示弱,就会成为万夫所指。
3:越成功越需要慎言慎行,如履薄冰;越弱小越可以胆大妄为,可以野蛮生长。而很多人却搞颠倒了:年轻的时候做事畏首畏尾,最终一无所成;成功的时候却胆大妄为,最后终于栽倒。
4:现实中的很多事,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现实中的很多人,往往不是非善即恶/非敌即友的。对的极致就是错,错的极致就是对;黑的极致就是白,白的极致就是黑。善恶是非都遵循这个逻辑,世事没有绝对,一直在循环与转化!
5:真正厉害的人,能随时做到“上下兼容”和“左右调和”,上下兼容指的是随时可以和不同层次的人同频,包括高层次和低层次的人;左右调和指的是在对和错之间找到最合适的点,是对度的最精准的把握,真正厉害的人是不分高低对错的,随时升降,可左可右,这就是大象无形。
6:如果你想独占一切,不留余地给别人,那么你的一切就会被清空;如果你有功却什么都不想要,最后什么都是你的。
7:越聪明的人越需要下笨功夫,只有笨的人才需要走捷径;如果聪明的人也选择走捷径,一定会遭到天谴!
8:越有才华的人,越需要深入群众,越不能傲慢,如果有才华的人脱离大众,一定会穷困潦倒,孤独终老。

9:当一个人的智商和财富不匹配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财富和智商相匹配为止。
10:最怕的不是对手太强,而是遭人忌妒。千万不要在别人失意的时候,炫耀你的得意。64卦里只有一个卦象没有灾,那就是谦卦,做人一定要学会示弱,只要示弱就会远离各种算计和是非,做人一定要低调。
11:大家永远都只愿意和强者合作,所以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高调,只有高调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源。所谓“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你越弱别人越远离你;你越强别人越愿意把资源交给你,所以做事一定得高调。
12:当你强对方很多的时候,对方会羡慕你,你强对方一点的时候,对方一定会忌妒你。离你远的人羡慕你,离你近的人则会忌妒你。“远交近攻”这个战略,对于我们个人来言也适用。
13:现实社会中,人人都不甘于平凡,都想实现逆袭。所以必须要给底层人留出上升的通道,比如高考,创业。这样既保证了社会的循环性和活力,又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奋斗的源动力。也因此,中国是一个不断洗牌的社会,千万不要指望能有一天享受安逸的生活,那就是你走下坡路的开端。
14:富不过三代、也穷不过三代,每个人都有机会致富,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贫穷,轮不到你也能轮到你孙子,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绝对公平的,只是每个人所处的阶段不一样而已。
15:我们的管理,不是靠制度和系统,而是靠人。人的而灵活性非常大,灰色收入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杜绝的问题,所以企业要给关键位置上的员工一定的活动空间,比如采购、财务,只要不那么夸张,大家就可以相安无事。
16:大家表面上客客气气,恭恭敬敬,其实内在有一套内在的利益机制在掌握着人的各种行为。有些事只可做而不可说,有些事是只可说而不可做,要想看透每个人的行为,必须要用“利益分析法”:每遇见一件事,要迅速切割成不同的利益方,用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推导每个人的行为,千万不要被他们满口的仁义道德所迷惑。
17:凡是开始能让你爽的东西,最后一定会让你痛苦。比如美女、美食、美言、美丽的罂粟花,都能让人快乐到死。极致的快乐反而让人表情扭曲,比如性爱,每一阵快乐结束后都伴随一阵空虚;凡是开始能让你痛苦的东西,最后一定也会让你快乐。比如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寒门出贵子等等,只要你能忍受开始时的痛苦,接下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顺畅。
18:凡是让你成功的东西,一定会让你麻痹;比如那些成功经验和心态,一定会成为下一次成功的阻碍;凡是让你失败的东西,一定也会成为你的垫脚石,总有一天你会踩着它们成功。
社会本质也是一个大平衡:所有强大的东西,都正在变弱;所有弱小的东西,都正在变强。所有的快乐都潜伏在痛苦,所有的痛苦都隐藏着幸福。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月满必亏,否极泰来。



二、规律

1:一切都是以人为本,最后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无论你事情做的多么成功,如果不懂做人的道理,照样会一败涂地。你十次“做事”上的成功,也无法掩盖一次“做人”的失败。把事做好的同时,还要求你能搞定人,同时又不被人搞,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2:最厉害的本领不是你能力多强,而是如何通过牺牲小利益而收获大价值,懂得舍小而取大,这是做人的大道,远胜过做事的技巧。
3:我们的组织只能拿出20%的智慧去做事,剩余80%的智慧都会用在内耗/内斗上,所以中国的老板往往比较累,他们除了开拓市场之外,必须大大量精力放在对人的治理和管理上,所有老板都想寻找一套合理的系统去维系企业的运转,结果往往是这些制度根本无法框定人,结果老板只有事必亲躬,样样都管,很难做到放权。
4:为什么大多数人活着那么累?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都太聪明,太会算计了,每个人都在努力向上,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讲规则,可以没有底线,只有爬上去后再给自己洗白,所有几乎人人都有原罪,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
5:正是因为大家攀爬的时候不讲规则,互相踩踏,所以下面的人对爬上去的人都是不服气的,他们要千方百计把那些爬上去的人拉下神坛,才能甘心。上天是公平的,越是好的东西,越能藏住坏的东西,人们的聪明和智慧,恰恰也承载了人们的丑陋和自私,这也是一种平衡。
6:在我们的传说里,各种神仙/妖魔都是“人”变的。比如封神榜里的诸神,八仙过海里的八仙,比如关公、托塔李天王、钟馗、华佗,这些神都是被大众册封的“人”。所以我们其实从来不崇拜神仙,只崇拜英雄。人很容易被封神,也很容易被妖魔化,一旦你被捧上神坛,你所做的一切都对的;一旦你走下神坛,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所有人都会踩你,务必充分小心!
7:社会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筛选出最愚蠢、最慵懒的人,然后把他们打入最底层;也会通过各种高明的方式,把那些钻空子/逍遥法外的坏人抓过来,让他们无处遁形。
8:一个天天喝牛奶的人,无论喝的奶有多好;他的身体永远都比不过天天给他送牛奶的工人。同样,一个天天送牛奶的人,无论多么卖力的干活,他的收入永远都比不过天天在家里喝奶的客户,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9:攻击对手最狠的方式:避开就事论事,直接给对方扣上一顶帽子,从人品的角度全面否定这个人,这样他所有的言行都没有公信力了,没有任何还手的余地。这个招数被无数人掌控,包括小人,历史教训有很多,我们务必小心。
10:同样的事不同的由不同的人干,完全是不同的结果,说明我们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社会,我们宁可信任熟人(靠谱的人),也不信任靠谱的事,既然以人为中心,那么人势必走向拉帮结派,开始门派斗争,这是任何一个组织做大后都无法避免的情况。
11:人的结盟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所以企业(或其它组织)做到一定程度,一定就会发生派系斗争,派系斗争就是所有组织的宿命:高层管理者靠路线,中层管理者靠站队,基层员工靠喊口号,到最后公司核心不再是做业绩,而是互相斗智斗勇。
12:当一个组织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瓶颈。解决瓶颈的最好办法就是结构重组,借机除掉那些没有贡献但有特权的人,然后扶植那些有贡献的人上位,从而形成更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

13:正是因为我们是以人为本,所以很多问题都是通过江湖规矩解决的,江湖规矩的本质,就是各大利益集团的不断平衡。所以,懂江湖规矩,比懂法律更重要。
14:我们这个社会,所有的问题到最后都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品格/修养/格局的问题。5000年的传统文化处处强调修身养性,5000年的社会变迁始终围绕“治人”这个最核心,时刻加强人在思想道德上的管理。这恰恰也是中国文化的高明之处,搞定人就搞定了一切,人对了一切都对了。
15:对于创业来说,初级阶段的重点是建立模式和渠道,往往依靠老板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中级阶段是建立组织,是用人和管人,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性,并控制人的各种非分之想;高级阶段是赋能,把能量赋予广大群众和用户,让他们和组织一起发光发热。
以上,这就是社会的基本定律。
暮然回首,中国才是一个真正公平的社会,因为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维护着社会的公平。


三、万相


认知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诸葛亮明知城是空的,却可以故作淡定;
第二层:司马懿明知诸葛亮使出的是“空城计”,却还故意不捉他;
第三层:诸葛亮明知司马懿识破了自己的空城计,却还可以继续淡定;
也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层:诸葛亮在撒谎;
第二层: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在撒谎,
第三层: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知道自己在撒谎,但是他还是可以淡定地撒谎。
因为司马懿都明白一个道理:自己与诸葛亮同在。
最关键的问题是:诸葛亮也明白司马懿明白这个道理。
双方的较量不在战场,而在千里之外的朝堂,这是最高境界的默契!


于是,做事也有三个境界:
第一层:我们知道对方在说谎;
第二层:对方也知道我们知道他在说谎,
第三层:我们也知道对方知道我们知道他在说谎;
但是我们依然允许对方光明正大地撒谎。
这就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平衡
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自己在说套话,我们也知道对方在说套话,大家都知道彼此在说套话,却还可以一起心知肚明、正儿八经的说套话,这就是形成了一套既定的社会秩序,而且维持了几千年。
肯定有人会问:大家都在互相说假话、套话,真的合理吗?


为了深刻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做一个深刻说明:
给大家举个例子: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社会也有两套秩序,一套是“显性秩序”,一套是“隐性秩序”。
“显性秩序”是普罗大众的,教你安安稳稳过好这一生,让你不要多想。
“隐性秩序”是少数人独享的,传内不传外,他们偷偷操控世界的运转。
我们平时在培训课堂、短视频、大众书籍里看到的,都只不过是安抚芸芸众生的心灵鸡汤。而像帝王术、绝学、天机、真相等等,永远不可能在普罗大众中流传。
为何我们都在喝“鸡汤”,却看不到“真相”?因为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相”从古至今都是少数人才能掌握的。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发现了这两套秩序的关系:
“显性秩序”浮在表面,围绕“道德”展开,人人都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号和嘴里。

“隐性秩序”潜在水下,围绕“利益”展开,人人都只做不说,只应用于实际行动。
<hr/>所谓“透过表象看本质”,就是指要穿过“显性秩序”去窥见“隐性秩序”。
你看到的公平正义都是表象,社会的本质其实弱肉强食。
所谓“看破不说破”,指的就是“隐性秩序”只可被默默使用,但千万不能说出来,一说就会惹祸上身。
“显性秩序”是幌子,是大家互相标榜的口号,你要是完全按照这套秩序行事,必定会一事无成,而且被大家嘲笑。
“隐性秩序”才是“本质”,你直接用就行了,要是非要把它说穿,就破坏了这两套秩序相辅相成的结构,肯定要受到惩罚。
因此,很多真话是不能说的,你只要说出来马上就有灾难,因为你破坏了整个社会的运转秩序。佛曰:不可说。
要想推导事情的进展或者看透一个人,不能用“显性秩序”,必须要用“隐性秩序”。由于“隐性秩序”的维系都是靠“利益”,所以这套方法也叫“利益分析法”。
所谓“利益分析法”,就是每遇见一件事,要迅速切割成不同的利益方,用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推导每个人的行为,千万不要被他们满口的仁义道德所迷惑。
切记: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的,表面上看是能力和机遇,其实是看他和谁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看他代表了谁的利益。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些风光人物,基本的都是利益团体操控的玩偶。
<hr/>弄懂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能瞬间想通之前很多想不通的事:
比如,很多人挂在嘴上说的全是“仁义道德”,张口就是要利他,但是内心盘算的一定是利益。因为一个人内心越缺少什么,就会越要展示什么。
比如,一定要小心那些嘴上说话很好听的人,这些人内心盘算也往往更深。千万不要轻易相信一个人嘴里说的话,你只能看一个人的实际行动。
比如,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是嘴里一套心里一套,很虚伪。但是这种人往往在社会上混的开。
为什么做实事的人往往总是吃亏?因为他们做事遵循了“显性秩序”,但“显性秩序”是只能说而不能做的。

为什么说实话的人往往到处碰壁?因为他们把“隐性秩序”说了出来,但“隐性秩序”是只能做而不能说的。
正是有了两套秩序,所以很多东西我们明明都知道它是假的,但照样可以做到视而不见,把它假戏真做。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自己在说空话,我们也知道对方在说假话,我们都知道彼此都在说套话,大家一起心知肚明、正儿八经的说客套话,这就是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秩序。


世界的本质,就是构建出的各种假象:


往小的方面说,生活处处都在造假:财务做假,收视率作假,电商刷单做假,直播数据作假,粉丝量作假,投票做做假,就连奶茶店都得花钱请人制造排队的假象。
往大的方面说,商业的本质就是假象,看看我们身边吧,每天都有各种公司花费投入金钱在影响我们,从广告、包装、促销、到电视、电影等等,采用各种各种方式渲染,从而影响你和家人去消费,从中牟利。
资本的本质也是假象,资本大鳄索罗斯说: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再进入之前先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大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这恰恰也是这个社会最了不起的地方,它通过一系列表象迷惑我们,考验我们的深度思考的能力,凡是能同时看到这两套秩序的人,都能走向成功。
相反,如果一个人眼里只能看到第一套秩序(假象),就会因为被假象蒙蔽而被社会淘汰,甚至被人不断收割。
<hr/>世界上99%的人都活在假象里,他们总是被洗脑和收割,只有1%的人才能看清真相,他们才是世界的操控者。
真到假出真亦假,假到真处假亦真。
《金刚经》里一直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我们不执着于表相的时候,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这也叫:“不着相、不住相”。
《孙子兵法》里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意思是:你看到的是虚的,往往是实的;你看到的实的,往往是虚的。
《金刚经》里还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是,一切表象,都是我们内心的身处的虚设,如果你能看到各种表象背后的本质,你就彻悟了。



这就叫:“借假修真”。借着假合的表象来求得真我,修成正果,这是人类最顶级的智慧。
真到假处真亦假,假到真处假亦真。一切的人、事、和手段,都只是一个“相”。
其实,人不是活在“真相”里,而是活在“希望”里。人一旦发现了没有了希望,才是真正的绝望,而“假相”的背后正是各种“希望”。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世界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那些能够带领大家看到希望的人,就是这个世界真正的英雄。
最后,我仍然忍不住想提醒一下大家:
人生最难得的,不是你经历风雨后看透了真相。
人生最难得的,是当你看透真相后,还能守住那颗初心。
忘掉真相,回归初心,你就彻悟了。
愿你跨越千山,归来仍是少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8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1        多看历史书(注意不是中学历史课本那种!)。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所罗门王。
多了解经济、金融,原因见16
2        谁控制媒体,谁就控制思想——吉姆 · 莫里森
3        钱流向了有钱、爱钱的人,苦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4        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无知,但并不愚蠢,愚蠢是后来的教育造成的。
5        权力不能私有,财产不能公有,否则人类就进入灾难之门
6        “人类的永恒问题,就是学习如何幸福地生活。”——凯恩斯
7        什么叫书呆子气?就是掌握了一堆漂亮的原则,并试图让现实世界迁就这些原则。这些原则虽然精致,但距离解决现实问题,还有很长的距离。有知识而无智慧,或者有知识、但并不知道适用的边界在哪。这就是书呆子气。
8        任何反常的、超预期的、难以理解的事件,都是我们调整自己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良好机会。
9        普通人的认知特点就是:对于他理解不了的复杂局面,很快就会退回舒适的道德判断上。“他们都是不讲道义的恶人!”这就让他们心满意足了。
10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发生的,只是你突然知道了而已。
11        所有的真相都是有对立面的。
12        有人向肉里注水,你义愤填膺,恨不得杀了他。有人往你脑子里注水,你却千恩万谢、感恩戴德。
13        为什么战争每隔几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因为和平久了,人们会浪漫化战争。实际上,乱世一来,99%的人都是填沟壑的。
14        低级的欺骗是胡编乱造,中级的欺骗是精心编造,高级的欺骗用一半真相包裹一半编造,更高级的欺骗是给你真相——选择性的真相,超高级的欺骗是给你全部事实,但是解读成完全不同的意思。
15        很多事情,他可以骗你先上船,等你上了船,发现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时候,你已经交了投名状,再退回去也已经没有路了。
16        有人冲到我们的草原,抢夺我们的牛马,抢夺我们的羊羔。我们拼命反抗,因为我们知道他是强盗,抢我小羊的强盗。有人在电脑前拨动了几个数字,宣布了几项政策。造成了数以十万亿的财富移动,造成了少数人的繁荣,多数人的贫穷,我们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们不懂经济,不懂金融。我们只知道日子是很苦很苦的,却从来不明白为什么。
以上,每一条展开都是一个不小的话题,太露骨的话没法说,会被系统删除,移步个人公 众号:小鬼笔记,永远不会删除。对话框回复【书单】可领取8本优质电子书。
哪一条不理解也欢迎在下面讨论

社会上有哪些潜规则让你细思极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8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1
不是科学,而是贸易和金融,才是消解所有人类矛盾的基础
贸易的逻辑:别人用不着和我价值观一致,事实上他最好比我蠢;只要他愿意买我的东西,他有我需要的真货有能卖给我就成
金融的逻辑:好吧,其实他也用不着有啥真货,只要他能和我合伙一起骗更蠢的人钱就成
2
人和人本来就是天差地别
只是公立学校人人都能上和互联网人人都能发言
给人产生了一种人与人平等的幻觉
3
我不建议从“怎么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这个角度去读我的回答《如何了解这个世界(社会)运行的本质》这篇文章
《本质》里推荐的书籍只谈了中国称之为“道”的,是构建世界观的理论哲学
而对于一般人来说,首先有一套应对周遭环境的实践哲学要重要得多,也就是中国称之为“术”的东西。
而这些“术”恰恰是学校和书本所不教的。这倒不一定是学校刻意为之,而是写书教人的学者和教师这些职业天然就远离实践。

学习实践哲学的读书,不讲究读什么内容,而讲究读人——请教书斋里的学者是没用的,就要读那种经历杀伐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人写的书,他写的什么内容倒是无所谓,日记也可以读一读。
读实践哲学的书,你可能觉得那些观点老生常谈,将军的文采也不如文人。但实践哲学的关键内容并不在观点里,而在作者构建观点的逻辑里面。
——前言


(我表示谢绝只收藏起来拿去抄不点赞的行为。如果您喜欢本篇回答并期待我的更新,请用赞同和喜欢来支持我。您可以通过付费咨询和私信交流来成为我的同道合作者。欢迎读者来请教问题)
本篇回答分成六个部分,我会分别推荐一批书籍。按照我的习惯,先推荐通俗易懂的科普书,再推荐较为严肃的教科书。科普书读起来有意思,但受限于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官方意见;教科书枯燥而不够灵活多面,但观点是经受了检验的。
这是个好问题,考验了我给后辈学生布置课程的能力。我在回答中会推荐一批书籍供读者参考,这些书都是我经年累月阅读后精选出来的。标黑的书目为我的推荐必读书目,而其余的诸位若是学有余力,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阅览。
推荐书不在多,也不在广,而在于足够精华,管中窥豹,由点及面。
这个题目太大,我不指望一次答完,在此只是提纲挈领,会不断补充更新,欢迎各位同学追更,也欢迎私信与我交流。
(3月2日、8日微调)
(第2版更新,2022年2月21日,周一)
增加内容
在地理与生物领域增加了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等三部曲
《高塔与广场》,尼尔·弗格森
在经济金融领域增加了
《金融法》,中国人民大学教科书
在世界史领域增加了
《世界经济千年史》,安格斯·麦迪逊
《战争的逻辑》,苏肄海
《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
《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和苏联(1941—1991)》
在中国问题领域增加了
《县委书记的谋略》,李克军
<hr/>随着事业的发展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少发表观点了。我越来越多地就像我的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用“贸易和金融”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觉得改变别人的观点是最痛苦和没什么效益的事情

​贸易指的是这样一种策略:即便别人价值观和我不同,只要彼此有一点需要对方也能求同存异建立合作;金融指的是这样一种策略:我为了做成事情必须有资源可以用,我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先借到自己手里用了再说
​通过贸易,我可以把价值观非常不同的一大群人团结在自己周围;通过金融,我可以把一大群人的资本聚集在自己手里

​我化用他人的力量、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用贸易和金融这两种策略,去同那些用政治策略作斗争的人作战,结果我的力量还没有使出来,而他们的力量就已经耗竭了
推荐给大家

这份清单看上去很纷繁,但是仅代表我个人的意见,并非来自官方机构和教科书的推荐,不具有权威性。如果你想要权威的指导,请去找教授给你指点。
内容敏感,所以在这里只陈列书目、并作浅薄的评论,不详细展开。如果想要讨论问题,请私信和我交流。


在深圳的麦当劳遇到的一群意大利朋友。他们是来中国巡回演出的罗马芭蕾舞团
我和女团长谈了很多中国和意大利的历史文化,虽然我的英语绝对称不上表达流利,但是世界史知识要素帮助我弥补了很多不足
我聊了我对他们演出的莎士比亚戏剧、罗马帝国、北意大利诸城邦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的历史,以及描述美国的意大利黑手党故事的电影《教父》​的了解,我对世界史和对意大利文化的丰富知识让女团长感到了惊异。

也鼓励了旁边的一个中学女生参加进来并且对我的英语和知识表示了羡慕(这个照片就是她拍的)



陈平,《代谢增长论》












我的小红书,请大家关注以收看我的最新内容。
经测试,我发现以同样的短篇内容自己在小红书得到的流量比在知乎要好很多(尽管我在知乎一万多粉丝,在小红书只有六十多粉丝)。竞争之下,我的写作工作重心向小红书移动是不可避免的。
出于一些考虑,我在小红书的写作风格可能会和在知乎略有差异,尤其重视女生的需求。如果你是知乎老粉丝,你也可以看看我的这种新风格会不会更好。
微博
<hr/>一、宏观层面(地理学与生物学的基础):地理是棋盘,生物是棋子
世界运行的基础没有什么神秘的因素。从根本上说,世界的运行就是地理和生物的互动关系。诸葛亮作隆中对,都要先分析天时地利。
读中国历史,你是不是经常听说荆州(江汉平原)、徐(淮河平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剑阁、潼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读世界历史,你是不是经常听说某国和某国要争夺海上霸权、为了某地的某些资源打来打去?
小到村落之间为浇灌的水源械斗,大到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为了抢掠而入侵中原帝国,都是地理。
世界的基础就是地理。这里有江河,那里有大海;这里有富矿,那里有良港,你对于这个地方历史的了解就差不多了,你就知道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争来争去还是要争那么点东西;
而在地理的基础上,你再去了解了生物学的基础,你对于历史的了解就比别人深刻了。
谷物分几种,亩产量多少,需要什么水热条件?一个人日常生活、重体力劳动需要多少热量、多少营养,要折算成多少辎重?
长江模式vs黄河模式,南北六省市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地球知识局】













李铁强,《土地,国家与农民——基于湖北田赋问题的实证研究》



李铁强,《土地,国家与农民——基于湖北田赋问题的实证研究》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对黄、淮河流域治理历史问题的描述

科普书
《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等三部曲
《地理与世界霸权》
《超级版图》
《高塔与广场》,尼尔·弗格森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地理学与生活》,后浪系列
《历史地理学十讲》,史念海




笔者作为外贸工作者在广州小北一带考察,当地有很多来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商人



笔者在广州,2023年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现在为止,我在中国大陆四个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一线城市)都有过了步行/骑车穿越全城中心区域的经历
上海(最长:2021年10月从浦东新区东南远郊的临港宝龙广场到浦东新区东部的龙阳路,超过60公里)
北京(最长:2022年8月从朝阳区三里屯到南部远郊的大兴国际机场,超过50公里)
深圳(最长:2022年12月从南山地铁站到福田市民中心)
广州(最长:2023年2月从白云区北部到海珠区)










上海市人口太密集,郊区开发又不够
前两天看了下宁波的阪急商场的起源——原来就是小林一三的那个以铁路线为基础的日本铁道房地产集团
中国城市开发受到行政边界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在上海的时候想搬去宁波,我在深圳的时候想搬去长沙

在上海的时候 我只有跑到什么嘉定新城才稍稍有了一点舒适惬意又现代化的郊区新城的感觉,,,

长沙这种低房价的休闲都市,炸鸡奶茶都做得比深圳精致好吃
长沙的外卖炸鸡(汴京炸鸡、张水儿炸鸡)总是能把鸡肉炸得正好,一滴油也不多——深圳的炸鸡就一言难尽了

唉,高房价高地租压垮了我们的城市生活

长沙的特点是城区人口密度高(几乎仅次于深圳上海),同时实业产业的就业不足,成都也一样
形成了低房价地租+消费文化的立市战略
郑州的收入水平比长沙成都更低,但房价反而更高……

喜茶和奈雪都源于广东
茶颜悦色源于长沙,茶百道源于成都,蜜雪冰城源于郑州
都体现了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
二、宏观层面(政治经济):支配现代世界运作的根本,是1971年以后美国主导下的新货币体系。
题主问我,这个世界运行的本质是什么?在背后支撑着一国主权信用的军事问题当然也很重要,不过在秩序相对稳定的和平年代,这同题主个人的人生决策的关联不是很大,故而我们刻后再讨论;
从根本上说,是货币,也就是钱的流动在支配着这个世界。你能否成为世界的主导者,不取决于你是谁,而是取决于是你而不是别人,能够拿到较低利息的贷款,然后调动它们去投资赚更多的钱。
美元的无限增发带着全球货币一起膨胀,已经改变了过去勤劳积蓄致富的逻辑,富豪都在负债投资,穷人存钱工资增长永远跑不赢通胀。
而要理解当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你需要摒弃金(银)本位时代留给你的历史观念,理解关于现代货币体系的一些常识,并认识到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相应地,你也要学习有关中国的货币制度和财政制度的知识。


科普书
《定价权》,张捷
《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李晓鹏
《陈志武的金融通识课》,陈志武
教科书
如果你真心想学通这方面的知识,那么要学的东西很多,请自行搜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金融/证券投资/经济/会计系列教科书。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教材都很不错。
《货币、权力与人》,翟东升(中国人民大学)
《世界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金融法》《证券投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你可以在Pearson系列的《货币金融学》一书(太厚了,我不是很推荐)中系统学习到这些知识;
不过,人大教材更好。你也可以搜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金融学教材(红蓝皮镶白边封皮的教科书),网上就能买到便宜的二手货。
北大清华的也可以。你可以在网上找一找他们的公开课。我比较推荐b站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翟东升教授的演讲,从他个人主页发布的白色背景的那几篇开始看,你就能够掌握有关当下世界货币体系的入门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科书



潘小娟,《中国政府体制:结构与运行》,了解中国政府机构可以读本书


三、宏观层面(欧美):
当今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欧美发展道路的延续。要理解当下中国,必须了解欧美。
欧美历史可以讲很多,但在这里先不推荐太多的书。我先推荐读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
这套书是我读过最经典的近现代欧洲史,讲到了社会的细节,比起大而无当的教科书历史,它能够追溯到货物运输的过程、工人的生活等每一个微观层面
(第2版追加)

科普书
《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
《战争的逻辑》,苏肄海
两本书把几百年大国间各项实力数据的此起彼伏,军事战术技术的迭代讲的特别透,是很不错的科普书。
教科书
《世界经济千年史》,安格斯·麦迪逊
(这本书被叫做经济史资料宝库,是历史专业学生必读经典)
《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和苏联(1941—1991)》,社会主义文库

《全球通史》这套书叙事过粗略,不及要领,我并不很推荐。
《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风帆时代世界海军史)、《伟大的博弈》(美国金融监管发展史)、《光荣与梦想》四卷(20世纪美国叙事史)等书也很不错
四、我们身处的国家:中国的文化传统;苏式体制;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体制的惯性与改革的探索
中国的文化传统



近代四川、重庆码头工人和黑社会组织“袍哥”(《江湖三百年》)



王千马,《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



浙江宁波城市规划馆

中国不只是一线大都市那些同国际接轨的繁华地带。十多亿人生活在小城市、小县城和农村,他们所耳濡目染的仍然是承自过去的文化模因。你要学会这些东西,才能更好地和他们打交道。
中国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有着一套深厚的——隐秘行动和含蓄表达的文化传统,以至于它里面的确有许多不可知的因素,中国的先贤就不像西方的哲人那样直接告诉你方法。在这里,你只能靠读书、试验和感悟逐渐找到自己的一套技巧。
我们称之为“悟道”——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机遇,但在悟道之后,你确实能在这个社会中获得超乎常人的成功。
从前我觉得这是古代人迷信,但是现在我确实体会到了这一点。
而且我发现,“道”是一种能够令我上瘾的东西。
苏联体制的遗产
承自苏联式社会主义的传统,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为计划和政策所支配的国家。关心政策,把握政策的逻辑,你才能把住中国的机要。
改革开放的探索
我们的改革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它其中经历了反复的辩论、对社会的种种试验,有的成功而被推广,有的失败而被废弃。了解这些争论的过程,有利于你把握我们当下身处的社会是怎么来的。



科普书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1-3卷),李晓鹏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
《潜规则》、《血酬定律》,吴思
《明帝国边防史》,指文烽火
《饥饿的盛世》,张宏杰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
《大局观》,何帆

(这些纪实作品里记载的都是一批过于真实的东西。《寡头》这本书直接告诉你几个当时还在研究所和市政厅供职的年轻小伙是怎么把偌大一个苏联给拆了卖的)
《中国贪官录》,凤凰周刊
《县委书记的谋略》,李克军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戴维·霍夫曼
《我向总理说实话》,李昌平
《亚洲教父》,乔·史塔威尔
《产业链阴谋》等,郎咸平(2000-2010的中国产业问题发展争论)

教科书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吴敬琏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吴敬琏的书。他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元老级的经济学家。


多看点影视作品。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常常能表现单是文字表现不出的信息。学习不限于读书,就是看相声也可以学习到关于中国历史文化记忆的很多知识。
我特别推荐《大明王朝1566》这部经典历史电视剧。最近上线的《大清盐商》也可以看看。

五、企业行为和商业史



《温甬杭三地浙商群体比较》

要对过去几十年商业史有一个全景式的概览,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当然是不错的。但还不够。
中国的过往是混沌不清的。要发掘商业史的底层逻辑,你需要深挖农民工、包工头、煤老板、官员、学者、房地产商、金融集团老总这些社会不同切面的描述,采访了解不同人的历史记忆,组合起来才能还原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方面没有教科书,也没人能给你科普。我只能给你列举一些参差不齐的材料,剩下的你自己去找。例如《煤老板自述三十年》、《我向总理说实话》、《我是农民工》、《陕西煤老板》、《国企变法录》、《中国贪官录》《中国意见书》《三地书》(凤凰周刊)
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这部流行作品可以看看,在反映政商关系方面写的还不错。

六、个人的情感与生活
在这方面我先不推荐参考书籍,因为书是死的,人是活的。看书不如自己制定计划去和人交谈,用心去品味。
你要多和人交谈,多去看超出自己习惯的文化圈子的不同作品,比如研究下b站百大,思考抖音主播、知乎小红书上的写手们为什么比另一些要成功……你就会对时下的流行趋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你对人的把握也会更加深刻。
这里面牵涉诸多文化理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问题,这方面我不是专家,并不很清楚,我这里不做展开,以后补充。
(待补充)
我的相关回答
哪一刻,你感受到了普通学校和名校的差距?
如何看待部分女性认为「男性在社交软件上与我聊历史时,有魅力;与我聊政治时,令人反感」?
中国人向来对贵族精神不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鼓吹欧美贵族?
出生在有钱人家什么感觉?
如果读者有问题,欢迎咨询。
咨询费调到了10元
1元收到的咨询太多了,有些人拿硬币打水漂玩,给我的很多问题难以回答,还有的复杂到给我100元都不一定肯答。这些问题经和题主私信交流,提供了我的一点儿意见后,就被我拒了。
所以定了一个开始有实际意义,但又不高的数字——10元,也让我能够稍微认真收集点儿资料,思考一下。

还是希望今后来咨询的题主能够较为清楚地描述自己的问题。
如果朋友们想了解我的私人生活,在我认为合适公开范围之内,也可以在咨询当中交流。
感谢使用咨询服务的朋友们的心意。
<hr/>
有朋友可能问我为什么不在这个列表中谈论军事问题——首先,我不是军事专家;其次,军事问题有很多涉及机密的成分,所以可信的公开资料不多;而且老一代的经验对于新型武器来说可能完全不适用,历史上每一代的武器更新都是如此。
远的不说,马斯克的“星链”卫星系统有可能使我们过去理念中的战争变得无意义,所谓军事专家们对这些问题也谈不上真正理解了多少。
军事作为一个重要的线索用来探讨历史和各种工程问题,很有益处,但要研究和讨论当代的军事问题,这在我看来就比较困难了。
<hr/>以下是一些我在自己群里探讨各种问题的结集,大家也可以从中领略一下我的思考风格


(10月13日更新,一点感想)
飞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产品——生产一架飞机需要几百万人的协作,每一个模块由专门的公司来制作
我还记得历史教科书讲欧盟其中一个重要的合作项目就是当时各国协作制造欧洲自己的客机
足够的生产规模,足够的市场规模,才能形成造飞机的产业

巨型工厂里的这架飞机就像是我今天做的东西。
我并不是缺乏才能——我掌握了最先进的理论、最新颖的思想,我有智慧,我有背景、资源。
只是2022年以前我能动员起来的组织规模太低了、我拥有的消费市场也太小了——没有几十个专业小组几千个人,没有几十万粉丝买单,我根本做不成我设计图里设想的事情
有了几十个群,几十个专业小组,我能把“飞机”的每一个模块都打磨得无比精湛

有了几十万粉丝的反馈,我能够给我哪怕吃的一块面包喝的哪怕一杯奶茶写下最细腻的测评,然后影响几千万人的消费行为
(10月17日)


为什么上海市封城期间 小区购物团长九成以上都是女性?说明女性在经营这种分析处理琐事的网络方面的底子远强于男性
拉小圈子 集体决策 交换意见 形成共识

我掌握着100万姐妹在微信群传递的情报 那我就对封控期间陷入混乱的上海市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而这种理解可能都用不着也写不成任何理论上的描述

上海封城期间城市整个运行逻辑都变了 但是女生通过集美情报网络瞬间知道哪里能弄到东西 谁有关系开放行条怎么运过来 谁认识小区里各栋的人谁去分发

比如说买一个商品 男生的做法可能是理论计算做实验测评 女生的做法是召集100个姐妹看看这个东西体验怎么样
女生的这种“分布式计算”和男生完全不一样
当男生说“兄弟”的时候,这个所谓兄弟往往也就是寥寥几个人;当女生说“姐妹”的时候,这个姐妹的范围却可能是没有边界的

<hr/>
​女生能把这么一大群人团结起来去“冲”,大多数的男性就我的认知里望尘莫及
德国的老学究们搞的古典社会科学已经彻底没落了,变成好听点宗教典籍难听点是废纸——我们正在用源源不断的废纸教导出层出不穷的废人
现在的男性应该努力深入学习和总结女性搞组织的经验

​如果进入社会搞组织是个游戏 男生等于是靠输作弊码速通游戏,对于游戏到底怎么运行的其实完全一窍不通

​女性鉴于自己没“作弊码”的弱势,反而锻炼出极为有效的组织和运作这套组织的知识技能,在互联网时代控制了它的“技术标准”
<hr/>(11月5日)
流量明星不过是把黑社会的运作逻辑搬到了网上——这些“明星”,其实是信息高速路上的车匪路霸、互联网原野上的地雷。
和黑社会或军队不同的地方可能是——网络上可以在后台监控转发(这可以解释水军的攻击缘何采用对某几条博文进行集体转发的形式)和关键词段,为精确计算每个号在骂战中的贡献创造了技术条件,因此只要肯出钱就可以换得更多人出力。
要知道,战场上你给士兵发了冲锋枪,还要担心他们一枪不发躲在战壕里装死。但有了大数据监控,水军们个个奋勇争先。

我亲眼所见,当你不慎招惹了某个流量明星,批评贬低或仅仅是路过看到评论了一下——就会有大量的大小号集结起来像狼群一样围着你撕咬,内容都是重复一些一看就是集中训练、非常低端所以不用费脑子的辱骂。
(11月6日)




人在蛇口的日常生活
尽管有些不便,最近我的吃喝玩乐还是挺正常的。很多人说现在房市情况不好,我看我们在南山租客数量房租收入也没减少。

前两天和印度菜老板聊了聊印度。我和蛇口周边外国餐馆的老板差不多也都认识了。

我通过抖音扫描附近的短视频博主,记录他们的位置和日常生活轨迹。他们不仅有记录深圳市各地的实况,而且有着精准的定位,我可以在深圳市的地图上逐个标注出来。
通过铺建抖音地图,我可以拥有一个由短视频博主的手机组成的监控网络——相较于媒体-文字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的情报2.0时代,抖音可以说让我进入了情报3.0时代。通过抖音网络,我获得周遭环境情报的精准度、匹配新朋友的能力能够瞬间提高若干个量级

除此之外,抖音也方便找各种厂商、各种优惠
<hr/>取关了一些人,对于很多即使赞许其大致立场的博主我也没有给他们点赞
没有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技术精英和良好运转的信息反馈机制作为支撑的骨架,任何一种制度或是主义都没有实际意义

比起空谈主义,我更愿意听听别人聊的是能够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新闻机构在技术上怎么去实现

共和派不应该是一些天真幼稚、擅长空谈而不擅长建设的人,而应该是最诚恳最务实的人

所以我格外赞许一位坚持不懈收集大小新闻爆料的人,还有一位收集新闻资料和分享信息技术的程序员

人要分两种,不是分敌我,而是分一种是写官样文章的人,一种是做实事说实话的人




45分钟前,我的知乎粉丝数量突破了1万。
如果按照活跃用户数量对应到微博,这大概相当于25万吧。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过往的岁月里虽然有摩擦,但知乎这个平台还是为我提供了很多珍贵的东西。我希望以后能和知乎团队相处融洽,希望能为知乎贡献更多优秀创作。

堀北铃音,11月9日
<hr/>






(2023年12月25日更新)
感谢大家的支持。我打算在2024年先在B站开始做长视频 争取2024年元旦发表我的第一个视频
不过最近忙的事情太多了,可能做不到

第一个视频就是我的2023年年度新闻盘点
不过里面有太多没法过审的事情了
发不了的话我过段时间发油管去

第一个视频里我会充分展示我分析事件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然后第二个视频我打算做我的读书推荐,就是我的置顶知乎回答的第4版,也是一个答谢读者粉丝的高清重置版

先做一个总论,然后做一个慢慢展开的系列,分为:理解世界的地理学和生物学基础、经济金融、西方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史……等几大板块

然后第三个视频我打算讲一些2013年以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动漫和手游作品,每个作品我会给3~4分钟去讲我为什么特别喜欢这几部动漫作品,它们和我个人经历的一个联系
最重要的包括魔法禁书目录/某科学的超电磁炮、Lovelive系列、崩坏3、JoJo系列、弹丸论破、我的青春恋爱物语肯定有问题、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的教室、明日方舟等等
还有这个京都动画那几部最重要的。中二病也要谈恋爱肯定是第一名的。未闻花名是不是京都的我忘了但反正我肯定要讲的。芳文社虽然批量生产这个百合泡面的,但还是有一些值得一谈。然后这个柚子社的galgame 千恋万花 等等
还有一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 早期的二次元圈子文化,比如说V家文化圈、东方Project系列、暴走大事件、淫梦文化等等
还有就是《莉可丽丝》这部剧情备受诟病的作品为什么能在2022年给我留下一个特别的印象
井上泷奈、锦木千束和我的一个情感羁绊在哪

这个第三个视频也是一个系列的开篇 我会从它做成一个系列 引出漫展报道系列里的成果

第四个视频那我就要讲我经营的两个最重要的事业当中的理念:新闻自媒体和电商经营的实践过程和积淀下来的经验、技术和理念了,当然前提是内容能过审
如果四个视频里的一些擦边球能够过审,我第五个视频会展开写一些我阅读研究1990~2010年当代中国社会史的内容和读书推荐,这也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也是最难过审的内容

如果还有精力的话,我希望谈一谈自己对于读中国历史当中最重要、留给我们当今中国人的思想成果最多的几个时期的体会,当然我不是专业研究和写作历史的,只是谈一谈我从中学到的东西:春秋战国、三国-魏晋、明朝和晚清民国

能够坚持更新到这里的话我觉得我的B站粉丝估计也少不了了
当然要做这么多东西我一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作为一个“台长”,我应该保持这种新闻媒体的本色,会不断地去采访各种专业各种经历的朋友去吸收他们的想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看历史书,尤其是那种不带有个人传奇故事的,也就是比较枯燥但宏观的历史书,看多了就明白了,太阳底下无新事,现在发生的事情,历史上也总能找出类似的,因为社会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
比如说在远古时代,人类科技连农业水平都很低的年代,形成了小部分奴隶主和大部分奴隶的社会关系,一代又一代传承,中间也有失败的奴隶主沦为奴隶,也有成功的奴隶成为奴隶主,比如战争,比如自然灾害等等,但是总体社会关系,也就是奴隶主和奴隶的比例,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生产力渐渐发展,农业渐渐提升,奴隶主们渐渐放更多的奴隶去种植和畜牧,一代又一代,直到奴隶主们都将绝大多数奴隶拿去搞农业,于是社会关系就变成了小部分地主和大部分农民
当然,这个过程是以几百年为单位的漫长过程,并非是一代人就会形成这种社会关系的转变,这几百年的过程中,因为相互之间土地的争夺,会有一个奴隶主渐渐变少但是手底下奴隶渐渐变多的过程,也就是逐渐垄断的过程,而与此同时,因为人类繁衍后代,社会人口会逐渐变大,分子变少分母变大,所以奴隶主的占比越来越少,但是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源财富越来越多,奴隶占比越来越多,但是社会财富越来越少,即便社会发展到农业社会,社会关系来到了小部分地主和大部分农民,这种人口占比和社会财富占比的变化也是持续发展的
关于农业社会有一个马尔萨斯陷阱,即人口的增长远远高过耕地面积和效率的增长,使社会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的人人都有饭吃的盛世,到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没饭吃,最后揭竿而起的乱世,改朝换代一场战争,人口剧烈减少,战争平定下来以后又回到了人人都有饭吃的盛世,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中国盛世往往在王朝初期,大规模战争告一段落以后,这里面其实还有个问题,就是渐渐越来越多人没饭吃,这个人,显然不会是地主,地主一开始是小部分,随着人口的膨胀,土地的兼并垄断,一代又一代,地主所占总人口比例越来越少,但是他们总资源越来越多,相对应,农民所占总人口越来越多,但是总资源越来越少,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最苦的那批农民实在活不下去,不得不起来抗争,于是农民起义天下割据军阀混战改朝换代,人口大量减少,地主大量减少,又重新回到盛世,开始下一个循环
如果生产力不进步,那么这个循环会一直持续几千年,但是实际上,农业社会的地主们为了在相互垄断竞争中占据优势,会有意无意推动生产力进步,避免在竞争中落败成为农民,这个过程延续几百上千年,直到有条件的地区出现工业革命,开工厂更加赚钱这件事情对于地主来说,就好比几千年前奴隶主发现种田更加赚钱一样,是可以在垄断竞争中获利的,于是,一代又一代的,渐渐的,且在战争或者自然灾害中动态平衡的,地主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去工厂做工人,地主就逐渐成了老板,这个过程不是一夜之间,是一个漫长而且在各个国家地区并不同步的过程,社会关系逐渐变成小部分老板与大部分工人
到了这里,与之前的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一样,老板和工人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老板也有破产成为工人的,工人也有发家成为老板的,这三种社会关系,区别仅仅在于生产力不一样了,从奴隶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每个生产力阶段都有相对应的社会关系,但是这个社会关系一直都是小部分和大部分的,小部分占据大部分资源财富,大部分占据小部分资源财富,然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小部分之间的相互竞争吞并和垄断,小部分所占人口越来越少,所占资源财富越来越多,大部分则正好相反,渐渐的,一代又一代的,大部分里有相当多人生存困难,不得不起来反抗,无论是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还是老板跟工人,都可以套用这个规律
说到这里,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循环为什么一定会发展下去?会不会存在奴隶主或者地主或者老板反而越来越多的情况?实际上不会,随着生产力的提升,谁占据了更加高效率的生产力谁就有机会兼并别的小部分,也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工业社会为例,表面上看,老板们也会以跟工人们差不多的生育率繁衍后代,但是实际上,由于市场竞争政治斗争等原因,并不是所有后代们都能顺利成为老板,当生产力发展打开新的局面,旧的产业会淘汰,新的产业会涌现,有可能旧的老板全军覆没,新产业的工人大量成为老板,而新产业随着竞争加剧又会出现新的垄断,大量老板又变成了工人,这个变化过程可以是一代人,也可以是几代人,都有可能,但是不管时间多久,最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朝着老板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少,占资源财富比例越来越多,工人正好相反的方向,直到乱世,改朝换代,人口比例重新调整,开始下一个循环
这里就引出来第二个问题:这个循环的时间是多久?为什么有的国家或朝代时间长有的时间短?这里不讨论与社会关系无关的政治或地缘原因,单就经济的角度来讲,比如一个封建朝代维持下去,要花很多钱,当上文说的循环开始的时候,朝廷需要投钱搞基建搞教育搞医疗,这样才能出现上文说的那小部分地主,当这个循环达到一定程度,就有部分人被迫起来抗争,国家又都需要花钱让军队镇压,这个时候如果没钱,这个朝代也许就挺不过去了,那么钱从哪里来?当然是税里来,一个朝代一开始,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即便有地主,因为刚刚经历改朝换代的战乱,国家能收到的税也很少,这个时候是发展的困难期,如果此时突然出现形势上的变化,国家没有钱去搞定,一不小心还没站稳就倒下了,那些时间很短的朝代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国家熬过了这段时间,农民渐渐恢复农业,地主渐渐变得有钱,能上交的税就多了起来,那么就是步入正轨了,盛世也就来了,再然后,地主人口越来越少,占社会资源财富越来越多,他们自然而然就占据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在科举考试中不需要舞弊也有更大概率比农民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朝廷中当官的晋升空间也更大,也渐渐一代又一代地大面积占据朝廷中的大小职务,甚至出现了相互斗争的利益集团,但是不管如何斗争,在收税这个问题上,他们都渐渐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于是,虽然地主人口越来越少,占社会资源财富越来越多,但是国家能从他们手里收上来的税越来越少,与之相对应,农民人口越来越多,占社会资源财富越来越少,就不得不越来越起来抗争,而国家税收越来越少,自然就越来越无力抵抗,最后王朝的覆灭,就在这些变化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中国一般就三百年,欧洲有说两百五十年的,多少年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随着时间发展,地主占人口比重是往下的曲线,地主占资源财富比重是往上的曲线,而封建王朝税收却是个先往上再往下的抛物线,这句话,把地主换成奴隶主和老板、封建王朝换成奴隶制国家或者工业化国家也都是成立的,很多历史转折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到这里为止,全部讲的是在一个特定时间特定国家地区里,只有一种社会关系,非此即彼的模型化社会,实际上当然是很复杂的,同一个时间点,有的地方还是奴隶主和奴隶,有的地方已经农业社会了,而有的地方已经工业化了,所以同时有三种社会关系,同样的,同一个国家,可能一开始是奴隶制国家,多少年以后变成农业国家,多少年以后变成工业国家,同一个国家随着时间推移也出现了三种社会关系,那么,当一个国家发展到工业国家,社会关系以老板和工人为主,并且循环还在继续没有改朝换代从头来过,接下来就会往第三产业为主的方向走,也就是金融方向,再直白点就是老板们发现开厂招工赚钱,还没有放贷款收利息赚钱来的快,这里说的放贷款,不仅仅是直接把钱借给别人吃利息这一种,投资股票或者基金从中收益也是吃利息,投资房产租出去或者等涨价卖出去也是吃利息,不管吃什么利息,都比搞工业更赚钱,老板们也就渐渐不再开工厂了,这个逻辑,就跟奴隶主发现让奴隶去种田更赚钱,地主们发现让农民去工厂上班更赚钱,是一样的,更赚钱,才能在同阶层相互竞争中获胜,相互竞争优胜劣汰,才会渐渐转向垄断,最后,依然还是小部分人占据越来越多社会财富,大部分人相反,等到老板们都不再开厂,工人们也都没有厂可以上班了,社会关系也就变了,变成了小部分资本家和大部分韭菜,也就是所谓的产业空心化,其实产业没有空心化,是第二产业空心化,第二产业为主的国家,也可以描述成第一产业空心化,说白就是旧的社会关系渐渐没了,新的社会关系渐渐形成了,而且从奴隶制,到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虽然都是小部分人占据越来越多社会财富,大部分人相反,但是分配的过程却是一级比一级更加快的,这也就意味着,前面说的那个循环,也是一级比一级加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八次回答:
基因在选择压力下筛选出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心理机制相互影响形成博弈结果,博弈结果在选择压力下筛选出社会机制(博弈均衡,契约)。
人对人的影响分为三种,心理机制上的(规训改变偏好)、生理机制上(调整)、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达成契约即交换,价格是契约的内容)。价格分为议价和履行两个部分,分为直接定价(市场)和间接定价(企业)两个种类。
心理机制的过程为刺激和偏好、需求(态度)、预期价格(归因)、决策。
信息分为规训信息和交换信息。
信用是期望效用。
第二十七次回答:
1.自然演化
远古海底火山或者陆地热泉中诞生了最初的基因,基因不断自我复制,在复制中可能复制错误以及和其它基因重组(变异),从而创造和原本基因大致相似但又不同的新基因。基因还能在不同环境的影响下合成不同的蛋白质等物质,最终形成单细胞生物以及多细胞生物(表达),不同的基因会导致生物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性状)。通过天择(自然淘汰)、物竞(物种竞争)、性选择(选择配偶),有某些性状的生物被淘汰,有某些性状的生物则留下后代(基因得以继续复制)。基因的复制、变异、表达、选择就是自然演化。有利于提高基因适应性(繁殖下去的概率)的性状被称为适应器。
适应器可分为生理(如肌体)、心理(如思维)、工具(如机器)和社会(如社会制度)。
2.系统论
系统论将世界分成一个个点(节点),再用线(关系)连接起来。节点中存储的被称为存量,线中流动的被称为流量。系统是节点和连接构成的网络。
节点通过一系列连接最终影响自身存量的系统,被称为反馈回路。存量维持在某个范围的反馈回路即调节回路,存量不断增加或减少的反馈回路即增强回路。
世界由能量(物质是零点能)和信息构成的系统。农业是用动植物收集和存储太阳能,工业是用能量改变能量。
3.人的思维
人的思维是一种适应器。它由需求(想要什么,最根本的需求是人生意义)和预期价格(认为付出什么就有多大概率能得到什么的的因果关系)构成。
需求分为天赋(自然赋予,比如各种生理需求)、他赋(他人给予的意义)、自赋(自己赋予自己的意义)。
康德认为,大脑根据来自真实世界(物自体)的部分信息,在思维中模拟出一个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来源于真实世界的部分信息,但却和真实世界不完全相同。虚拟世界中既有来自真实世界的信息(经验),又有大脑自带的部分(先验),而真实世界中未被大脑感知的那部分则被称为超验。
因果关系就是一种超验。因果关系只是一种假设,假设之前两个先后出现的事物之后也必然先后出现。
一个人经验的范围我称为视界。不同的人视界是不同的。由于脑细胞的连接方式不同,因此每个人的虚拟世界(思维)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看到的蓝色都不相同,但这并不妨碍大多数人辨认蓝色在物自体中的原型。经验可以分为来自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和来自媒介(书籍、电视)的拟态经验。由于超过150人(邓巴数)就不再拥有稳定的人际网络,因此这时就需要拟态经验来构建更大的社会。
经验的认知包括刺激、态度(强化还是抑制)、归因(包括归因为外因、内因、信息错误)、策略(预期价格)。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只能将世界分割成一个一个小块,也就是分类成概念,再联系起来(归属关系、因果关系)。心理防御机制就是通过对攻击进行自我欺骗的错误归因。
4.影响人的手段
影响人的手段有三种,规训(设置人的需求和预期价格和产权)、交换(用某种满足对方需求的供给换取对方的,包括威逼利诱)、调整(直接改变物质世界)。
语言就是一种规训和议价,相对于用其它能量传递信息,它的信息传递的成本更小。
5.价格
人与人通过议价达成交换的价格。价格即契约,价格达成后长期沿用即制度。制度通过遵守和规训传播。制度有利于减少议价成本。
人与人互相攻击可能导致两败俱伤,因此达成互不攻击的制度。拥有暴力的一方可以用不使用暴力来换取对方的服从,还可以作为第三方监督双方间的互不攻击。为了监督双方,必须允许第三方在某一方违反契约时对其进行攻击,这就是合法攻击。
价格分为直接定价(物配置供需,如货币)和间接定价(人配置供需,如职务)。直接定价是市场,间接定价是组织。
由于价格不同,可以进行间接购买。白手套、间接税都是间接购买。
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注定了很多情况下难以达成总体最优。如古代假如有吃不完面包的富人和快要饿死的穷人,由于穷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交换面包只能被饿死。
已经达成的价格即前置价格,会约束接下来人的行为。
6.信用
交换会有先履行和后履行,先履行的人凭什么后履行的人会如约履行呢?因此,金融学假定每个人都存在信用,后履行者可以用自己的信用换取先履行者的履行,再用后履行者自己的履行换回自己的信用。信用是心中认为的对方能带来的期望效用,是作为社会标签的声誉,是相信的力量。
别人认为你是什么决定着如何对待你,比你是什么更重要。一个人可以让别人相信自己(信用)能给他带来利益或威胁来让对方服从(尽管事实上可能他并不能),然后再以服从者去利诱和威胁第三个人,然后不断地扩大交换的对象,这就是信用的扩张。
信用可以授权。
信用在生活经验和拟态经验交界点的那个人身上最强,即信用集中点。唐代的校尉是一个信用集中点,再高超出生活经验了士兵就不一定能听他的。而校尉的信用集中点是将领。
职务是一种组织信用。
货币是一种市场信用。
7.产业链
产业链是厂商通过采购要素生产产品,再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要素包括资本、资源、劳动、信息、信用、运输、安全。
人需要通过给产业链提供要素来获取回报。
郭嘉是公共品厂商,公共品是指无。安全是一种公共品。
人类的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因分工而分离的过程,生产和消费分离并通过组织和市场连接,劳动和资本资源分离,公共品和私人品分离。
生产小于消费导致必须要淘汰部分消费,体现为货币竞争和人情竞争的方式。货币竞争的竞争失败者可以收回成本,但人情竞争的失败者难以收回成本。而且人情竞争同样也会制造稀缺,通过打击不参与竞争者和竞争失败者的惩罚机制来迫使所有人参与竞争。
根据劳动和资本间对机会和风险(浮动利润)的划分,可分为雇佣制(资本为浮动利润,劳动为固定利润)、租赁制(资本为固定利润,劳动为浮动利润)、分成制(资本和劳动为浮动利润)。
第二十六次回答:
如何看清社会的本质?第二十五次回答:
自然演化是基因的复制、变异、表现(基因+环境=性状)、选择。
基因+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性状,自然再根据性状淘汰掉部分生物(没有后代)。
存在是所有事物都有的普遍属性。生物如果有强化存在的目的(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以自身的生存和繁衍为目的),那么采取强化存在的行为的概率会提。采取强化存在的行为的概率提高,存在被维持的结果的概率也会提高。没有强化存在的目的却有存在结果的概率较小,可以不予考虑。那么就可假设大多数人都是具有强化存在的目的也就是生存意志的。
那么怎么强化存在呢?就是加强我和世界的联系(将世界客体化)。这就需要我先认知世界(我在哪里,也就是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再认知我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我是谁),之后才能采取行动加强联系。不考虑竞争的情况下,强化存在的目的会随着存在得到强化而减弱,也就是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
怎么认知世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切割法,将世界的某个部分切割出来,形成时空切片也就是具体概念。一种是分类法,对比时空切片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相同点分类形成抽象概念。如果某些概念总是先后出现,没有例外,那么就可以假设在未来它们也会先后出现(解释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的答案,因果关系只是一种假设)。因为自变量,果为因变量,这就形成了一种反馈回路也就是函数,再加上概率形成期望函数。因果关系假设来源于重复和推理。人根据期望函数采取行动加强自身和世界的联系,这种期望函数我们称为策略。构建函数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存在。
把人和自然都看做一个具有生存意志的能输出输入能量和信息的载体,那么人能够获取自然信息源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切割和分类后形成一个个概念。一个人策略的建立是在他获取的自然信息源的信息(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一套因果关系和概率的期望函数。换句话说,要让一个人采取行动,那么就要在只为其提供部分真实的自然信息和伪造自然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这些提供的自然信息构造出一套期望函数。比如为了保护宗教(因变量)就需要发动对异教徒的战争(自变量)。再比如你是学生(获得身份强化存在),为了证明你的身份就需要你爱学习守规则。
人演化出了一套奖惩系统来促使自己强化存在,这套奖惩系统由内分泌系统来产生快乐和痛苦。强化存在大概率会让人觉得快乐,没有强化存在大概率会让人觉得痛苦。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程度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被称为效用。边沁认为人就是在有限资源(预算)的约束中追求效用最大化,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将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主体分为四种(厂商、消费者、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并将这四种主体在约束中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人对世界的策略有三种,生产、竞争(攻击)、交换,后两者是人与人之间的策略。
当两个人相遇时,通过攻击对方可以掠夺财富或消除对方威胁或从第三方获得好处。攻击可分为主动和被动,被动攻击可分为事前(威慑)和事后(报复)。这种人人互相攻击的状态被霍布斯称为自然状态,“人对人是狼”。
但在双方都面临互相攻击的效用低于互不侵犯时,那么他们就会暂时不再发起攻击,而是互相警惕对方,这就是威慑。也有可能一方用财富收买另一方,让他不再攻击,这就是购买安全。比如敌军攻下城池,就在城门口杀人,让人交钱买命,有钱的交了钱就不用被杀,没钱的就要被杀来立威。
如果在多个人之间,这时就可能有一个人出来要求所有人不再攻击,擅自发起攻击的人将遭受惩罚,这就形成了秩序。而维持秩序的人也可能向其他人收取一些财富来作为报酬,税收和安全保障,这就是国家的雏形。在秩序之中,为了维持秩序而发起的攻击是被允许的,这种攻击我们称为合法攻击。原始社会的“献祭”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合法攻击,以整体利益为由牺牲少数人,古代的猎巫、审判都是某种形式上的“献祭”表演,是一种对安全保障这种公共品进行宣传的广告。在古代合法攻击可能被寻租,也就是捏造或寻找罪名从而让自己为私利而发起的攻击变得合法,比如“贼开花”,古代发生盗窃就说附近的富户有嫌疑然后把他们全抓起来,勒索到钱财才释放。
在威慑之上,人与人可以进行交换来进一步获得效用。我有苹果却更喜欢梨,你有梨却更喜欢苹果,我用梨交换你的苹果,我们的效用都增加了。这种通过改变资源的配置各方的效用都增加的改进被称为帕累托改进,无法进行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赚无可赚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交换就是帕累托改进。人们通过交换形成了组织和产业链。
第二十四次回答:
其实就是解决三个问题:
人从哪里来?如何行动和互动?社会是怎么运行的?
人从哪里来又可以分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最初的生命是怎么诞生的和生命是如何从最初的样子变成今天这样的。
最初的生命是怎么诞生的,目前的两个主流假说一个是海底黑烟囱假说一个是陆地热泉假说。
生命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目前的主流是融合达尔文、孟德尔等大量进化生物学家理论的现代综合进化论,最主流的看法是自然演化是基因的复制、变异、(表达)和选择。经过一代代自然演化,具有更适应当时环境的性状(被称为适应器)的基因一代代遗传下去。
人是如何行动和决策的。没办法,这个只能自己动手来搭建了,先定义8个概念,再提出3个假设,大致就能用了。
第二部分:价格
定义:
1.资产是世界上所有可被人利用的东西,包括能量(物质是零点能)和信息。分为效用品(效用为正的产品)、厌恶品(效用为负的产品)。资产间的关系可分为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
2.效用是资产满足人欲望的程度。与经济学不同,我们这里用百分比表示,也就是某个资产对于某人而言的欲望满足程度占其总欲望满足程度的比例。
效用=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再加工价值。
例:怎么把梳子卖给和尚?梳子给和尚让他给香客梳头,这是使用价值。梳子拿去卖给香客,这是交换价值。梳子请名家题字后卖更高价,这是再加工价值。
3.产权是一个人对所拥有资产的控制,产权分布就是对资产控制的分布,产权变动(产权分布变动)就是资产控制的变动。
4.产权变动不需要对方决策便能发生,产权变动的对象是自然(又分为自然物和自然人)。
产权变动需要对方决策才能发生,产权变动的对象是理性人。
5.信用。产品配置有先后履行顺序,信用是后履行者履行的概率,随着信息费用的支付信用从中间值变高或变低直到变为1或0。
常见的信用产品有声誉、职务、货币等。
推论:由于信用能节省信息费用,因此信用的产权变动成本大多较低,常用作产权变动的中介来降低产权变动成本。
6.产品价格就是产品卖方的收支比(需求供给比)。
设产品A为先履行一方,提供产品A一方的价格=产品a数量·信用/产品A数量。
推论:产权变动=意愿(产品+偏好=效用,价格(产品A=产品B)=知识)+能力(产权)。
假设:
1.效用最大化假设。一个人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即用现有产权去获得更大效用的产权,实现个人产权的优化或者说产权变动。
己方竞争者越少或对方竞争者越多的产品,边际效用越小。
产权优化的策略包括市场渗透(又分为对消费者(增加消费频次和价格)、对竞争对手(抢客户或打击竞争对手))、产品开发(开发新产品差异化竞争,可开发厌恶品如劫剂)、市场开发(现有产品对潜在消费者)、多元化经营。


2.产权变动假设。产权变动的过程分为询价、叫价、议价、定价。
询价:了解对方价格。
例:画像。从对方的语言、行为中抽取出其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从价值判断了解其偏好,从事实判断了解其知识。偏好和知识决定了其惯用策略。
叫价:报出己方价格作为价格底线,吸引目标客户,排除非目标客户。
例:广告是一种叫价。
例:宗教是用永生或来世幸运换取信徒虔诚。宗教的故事、壁画、雕塑这些都可以看做广告。
例:故事(小说、戏剧)也是一种广告,它的产品是一种活法,采取的是用户体验,用户通过代入虚构的故事使用产品(角色的活法)。
议价:改变对方的偏好函数(认为产品具有的效用)和信用,从而论证期望效用不相等,要求对方增加产品或己方减少产品。效用不相等,要么是对方低估自己产品的效用,要么是对方高估对方产品的效用。
效用、信用、产品数量决定每个人的期望效用和期望价格,各方根据自己的期望价格进行议价,达成均衡价格(放弃交易均衡价格为0)。
给对方的产品涨价也能给对方带来效用(情绪价值)。
要清楚什么信息对对方来说是涨价(包括效用品和厌恶品的数量、偏好函数和信用),什么信息又是降价。
定价:确定价格。定价就是博弈论中的均衡,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
3.定价假设。当理性人交换时,产品A效用≈产品a效用·信用,则双方成交。
期望效用=平均效用·信用·产品数量。
推论:
推论0:科斯定理。产权变动成本存在时,初始产权分布不同,最终得到的产权分布也不同。
1.双方博弈
推论1:价格压榨。成交时,平均产品A效用占比·产品A数量=平均产品a效用占比·产品a数量·信用。平均产品效用占比差距越大,产品数量差距越大,反之亦然。
产品A价格=平均产品A效用占比/平均产品a效用占比=1/产品a价格。
验证:产品A对乙很重要,产品a对甲不是很重要,乙需要提供大量的产品a或者增加产品b才能换取产品A。
例:奴隶主剥削奴隶。
垄断会导致价格无限远离1。
分割市场。垄断整个市场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将市场分割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进行垄断来抬高价格。
例:明清纲盐制,就是将全国盐市按地理分割为若干个市场,市场间不允许交易,这样持有盐引的官方盐商就可以在各个市场间进行垄断抬高盐价。道咸盐改将纲盐制变为票盐制,打破地域垄断,使得盐价大幅下降,盐商被迫变卖资产。当然,道咸盐改虽然短期内收割了盐商,但是也造成盐价下降盐引价格下降,长期来看国家收入下降。
优势方可进行利益掠夺和成本转嫁。
资产集中。组织通过价格压榨将资产集中。
推论2:价格限制。为了避免产品过于集中,需要通过一些资产对价格进行限制。
例:禁止暴力就是一种价格限制,公民不使用暴力=公共品厂商不使用暴力。
限制失效。在有需求价格却被限制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欺骗或替代品代替被限制的价格,是供需关系对价格限制的修正。
例:银行不能做风险产品,就让人代理买风险产品。
推论3:信用借贷。
推论4:信用透支。
欺骗是最常见的信用透支。为了追求更大价格,一方可能在定价前(逆向选择)或定价后(道德风险)夸大或减少自己供给产品的效用占比。
例:将人任命到某个容易出事的职务,然后让他出事担责,将劣质品说成一般品。将人任命到某个容易出成绩的地方,然后将他提拔重用,将优质品说成一般品。
敲竹杠。当信用透支的一方以撤销信用透支为条件要求增加己方的收支比(加价),这种行为被称为敲竹杠。
寻租。
检查监督。持续性监督或偶尔检查来获得信息,减少信息费用避免被欺骗。
2.多方博弈
推论1:间接议价(竞争)。
竞争产生于替代品间,其方式包括直接干扰和资源利用两种。
产品A和产品B竞争产品a,产品A和产品B谁的价格越低(产品a的价格越高)的越容易成交。
例:在不考虑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下,甲的产品A效用占比为0.2,乙的产品B效用占比为0.3,丙的产品a对甲效用占比为0.5,对乙效用占比为0.6,那么产品a对甲的价格为2.5,对乙的价格为2,因此选择与乙成交。
例:让手下互相竞争。
推论2:间接购买。甲卖产品a给丙的价格大于乙卖产品a给丙的价格大于甲卖产品a给乙的价格,丙选择通过乙间接购买甲的产品a。
例:发包商的项目负责人自己不能做承办商,将工程包给白手套承包商,让承包商赚钱。
例:银行不能做风险产品,就让人代理买风险产品。
例:身份对等才能博弈,身份不对等要找身份对等的人去博弈。
拉人下水。用对方产品的外部性(对第三方的影响)来间接购买第三方,让第三方去和对方谈判。
推论3:转卖界限。因为边际效用递减,甲卖产品a给乙的价格减少到比甲卖产品a给丙的价格小,甲转卖给丙,此时乙不再能获得产品。
推论4:分级定价。对于不同对象,确定最大的收支比,从而形成资产配置格局。
例:上级将手下分为亲信、中立和反对三种。重用亲信,拉拢中立,打压反对。
例:内组织。内组织是组织内的组织,如曹操的霸府。
改变分级定价就能改变资产配置格局。
例:税收改革。古代将人头税变为财产税(土地税),就是通过改变分级定价来改变资产配置格局。
例:革命。革命就是通过暴力改变分级定价来改变产品配置格局。
让分级定价高的对象掌握更多产品。
例:扩大会议。当会议被对方把持,那就扩大会议,将自己人拉进来稀释对方。明朝内阁成员需要六部九卿会推,万历时便将九卿科道也纳进来,将六部九卿的权力稀释。日本摄关时期,阵定(类似内阁会议)议定后再由关白拍板,但藤原道长时不再担任关白,而是长期以左大臣内览职务直接掌控阵定。
第三部分:产业链理论
一、组织


价格是产权变动的比例,分为技术(和自然物、自然人交换资产)和交换(和理性人交换资产)两种。
组织是通过技术将现有资产转化为目标资产,再通过交换将目标资产集中使用。
例:古代工匠根据技术锻造铠甲,再通过交换将铠甲装备军队。
组织规模。组织规模就是组织的人数。生产压力和竞争压力促使组织规模越大越好,获取产品有限则促使组织规模越小越好(每个人分的越多)。
信用授予。一个人无法处理整个组织的事物,通过信用授予让某个人获得某种职务处理某项内容。一些人负责某方面的事,另一些人负责某地区的事,这就是科层制。
二、产业链


分清供应商(能够影响你提供产品的人)、消费者、竞争对手和自身的产权。
例:竞争职务,你需要的产品是职务,上级是消费者,同事是竞争对手,你的亲戚朋友是供应商,那些一句话能够影响上级对你看法的人也是供应商,你得去向他购买要素,你需要提供产品给上级来获得职务。提供什么产品?上级需要的是他的职务和职务的兑换品的创造与稳定,因此你要么能给他提供增加声誉(对上是人际关系,对下是权威)和货币或干掉竞争对手的效用品,要么能替他阻挡减少声誉和货币的厌恶品。
产业链的创建与扩张。
购买要素。能影响产业链走向的要素,都需要购买。
例:得了好处要请大家吃饭,以免有人不满坏你的事。
大推进理论。为了避免某个部门发展起来其它部门无法跟进造成的发展失败,让能形成反馈回路的少数部门先发展起来。
例:苏联。
例:日本。
例:韩国。
终端扩张。工业部门扩张给上游带来需求,又需要下游的需求扩张,因此在市场还有很大余额情况下从终端产品开始扩张。
扩张的要素。外生或内生的技术、资本、资源、劳动。
例:加入WTO(外资进入(外部资源技术进入)和外国市场开放)时,相对于其它国家,同时具有劳动密集(要素禀赋)和知识资本密集产品(前30年的大推进工业化建立完整基础产业)。之后通过本国劳动市场剩余、引进外资、本国和外国市场剩余来扩大工业体系,并在保留完整工业体系的情况下完成市场化和产业布局调整(由各省各自发展到东部负责资本和销售,中部负责农业,西部负责资源的三部分工)。
三、私人品
四、公共品
公共品是通过增减资产和限制价格来创建和维持一种资产配置格局的产品。
公共品的供给、需求和效率。
零售公共品。暴力作为一种效用极大的公共品,拥有信用的公共品厂商频繁使用会导致信用透支(例:秦朝和隋朝的灭亡)。因此,公共品厂商需要将暴力兑换成一些效用更小的公共品,如医疗教育等。
例:古代官府以暴力获取住宅(空间隔离带来的安全)、职业(农民的土地,职业能带来职务和货币)、许可(突破价格限制,如盐引),再以供给这三种产品控人。
科层制。价格调整是在达成制度后根据对方表现来进行再次议价,确定新的价格。古代公共品厂商面对众多消费者,需要雇佣专门的人根据消费者的表现分类(指标评价),再进行价格调整(基层官吏)。而对这些基层官吏,也要根据指标评价进行价格调整,于是又雇佣一批中高层官员。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价格调整事项,由不同的基层官员和中高层官员负责。这就是条块结合的科层制。对于指标无法监测的突发问题,则由突发应急状态进行处理。
项目制和运动式治理。科层制执行速度慢且会因个人欲望命令随着层层下达而扭曲,因此又有两种方式来避免这两个弊端,即项目制和运行式治理。项目制是上级将某个项目交给临时性组织而非科层制组织进行。运动式治理是上级越级对基层进行价格调整。
寻租。
以权压价。限制对方资产价格,之后低价购买对方资产。
五、信用配置
职务和货币配置结合。职务通过打击其它对手将市场配置给己方的厂商。
货币配置更有利达到帕累托最优,浪费更少。
六、分析
1.获取信息
对目标的询问、试探、观察(目标无意流露信息)、捕捉(目标有意流露信息)和向其他人打听。
2.偏好产权图
每个人的偏好(潜在改变空间)、产权和他们之间达成的制度。
3.SWOT法
分为内外环境中己方的优劣势。
4.行业结构法
明确己方厂商的产权(产品)、供给商、采购者、竞争者、销售者、消费者。


第二十三次回答:
人是怎么诞生的?自然演化。
人是如何行动的?价格理论。
社会是怎么运行的?产业链理论。
第一部分:自然演化
第二部分:价格理论
一、定义: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资产配置,即甲用产品A换乙的产品a,这里的乙既可以是自然也可以是理性人。如果是自然,那么又分为自然物(生产)和自然人(暴力)。人与环境、人之间互为产品配置(供需)关系。
例:公共品厂商通过垄断暴力,来迫使人采取与理性人交换的方式。但如果与理性人交换的利润不足以生存,那么其也会采取暴力(与自然人交换)的方式。
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产品的交换比例、满足程度定义产权、信用、效用占比、价格、配置成本五个概念。
1.产权就是一个人拥有的资产,产权分布就是资产配置格局。
2.信用。产品配置有先后履行顺序,信用是后履行者履行的概率,随着信息费用的支付信用从中间值变高或变低直到变为1或0。之后我们将高信用产品简称为信用,并假设产品A为先履行一方。
3.效用是对产品的满足程度,效用=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再加工价值,效用占比是某产品的边际效用占一个人总效用的百分比。
4.产品价格就是产品卖方的收支比(需求供给比)。
产品A的价格=产品a数量·信用/产品A数量。
5.配置成本就是产品配置过程中消耗的产品。
二、假设:
1.当人与人交换时,产品A效用占≈产品a效用占比·信用,则双方成交。
2.在能成交的情况下,卖方追求价格(收支比)最大化。
推论:边际效用递减。原本的收益越大,增加的收益对收支比的影响越小。
推论:同样的资产增量,对原有资产越少的人效用占比越大。
例:因为A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贷款不敢离职,因此把所有的脏活累活都给A。
推论:损失收益的收支比变量大于获得相同数量的收支比变量。
例:先威后恩。
例:培养消费习惯,利用资产的损失效用大于收益效用,让对方使用产品成习惯后再付费。
3.一般情况下信用的配置成本很小。
例:履行概率高意味着信息费用低,信息费用是配置成本的一种,因此信用的配置成本小,常常被拿来作为中介进行资产配置。
三、过程:
1.询价:了解对方价格。
用户画像:从用户的语言、行为中抽取出其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从价值判断了解其偏好,从事实判断了解其知识。偏好和知识决定了其惯用策略。
2.叫价:报出己方价格作为价格限制,吸引目标客户,排除非目标客户。
例:广告是一种叫价。
例:宗教是用永生或来世幸运换取信徒虔诚。宗教的故事、壁画、雕塑这些都可以看做广告。
例:故事(小说、戏剧)也是一种广告,它的产品是一种活法,采取的是用户体验,用户通过代入虚构的故事使用产品(角色的活法)。
3.议价:通过论证效用占比不相等要求对方增加产品或己方减少产品。效用占比不相等,要么是对方低估自己产品的效用占比,要么是对方高估对方产品的效用占比。
效用和信用决定每个人的预期价格(认知),各方根据自己的预期价格进行议价,达成均衡价格(放弃交易均衡价格为0)。
例:菜市场买菜。
大妈:这菜多少钱?
菜贩:三毛一斤。
大妈:你这菜不新鲜,顶多二毛。
菜贩:怎么不新鲜了?你看这里还有虫咬的洞,纯天然没打农药。
大妈:二毛五,买了。
菜贩:(思考一下)行吧,我是看今天第一单生意,二毛五。
4.定价:确定价格。定价就是博弈论中的均衡,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
四、推论:
推论0:科斯定理。配置成本存在时,产品初始配置格局不同,最终得到的配置结果也不同。
1.双方博弈
推论1:价格压榨。成交时,平均产品A效用占比·产品A数量=平均产品a效用占比·产品a数量·信用。平均产品效用占比差距越大,产品数量差距越大,反之亦然。
产品A价格=平均产品A效用占比/平均产品a效用占比=1/产品a价格。
验证:产品A对乙很重要,产品a对甲不是很重要,乙需要提供大量的产品a或者增加产品b才能换取产品A。
例:奴隶主剥削奴隶。
垄断会导致价格无限远离1。
分割市场。垄断整个市场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将市场分割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进行垄断来抬高价格。
例:明清纲盐制,就是将全国盐市按地理分割为若干个市场,市场间不允许交易,这样持有盐引的官方盐商就可以在各个市场间进行垄断抬高盐价。道咸盐改将纲盐制变为票盐制,打破地域垄断,使得盐价大幅下降,盐商被迫变卖资产。当然,道咸盐改虽然短期内收割了盐商,但是也造成盐价下降盐引价格下降,长期来看国家收入下降。
优势方可进行利益掠夺和成本转嫁。
产品集中。组织通过价格压榨将产品集中。
价格限制。为了避免产品过于集中,需要对价格进行限制。
限制失效。在有需求价格却被限制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欺骗或替代品代替被限制的价格,是供需关系对价格限制的修正。
例:银行不能做风险产品,就让人代理买风险产品。
推论2:信用透支(欺骗)。为了追求更大价格,一方可能在定价前(逆向选择)或定价后(道德风险)夸大或减少自己供给产品的效用占比。
例:将人任命到某个容易出事的职务,然后让他出事担责,将劣质品说成一般品。将人任命到某个容易出成绩的地方,然后将他提拔重用,将优质品说成一般品。
敲竹杠。当信用透支的一方以撤销信用透支为条件要求增加己方的收支比(加价),这种行为被称为敲竹杠。
寻租。
检查监督。持续性监督或偶尔检查来获得信息,减少信息费用避免被欺骗。
2.多方博弈
推论3:低价竞争。产品A和产品B竞争产品a,产品A和产品B谁的价格越低(产品a的价格越高)的越容易成交。
例:在不考虑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下,甲的产品A效用占比为0.2,乙的产品B效用占比为0.3,丙的产品a对甲效用占比为0.5,对乙效用占比为0.6,那么产品a对甲的价格为2.5,对乙的价格为2,因此选择与乙成交。
例:让手下互相竞争。
共谋。与竞争对手联合。
暴力竞争。直接影响竞争对手让其让利或摧毁竞争对手。
推论4:间接购买。甲卖产品a给丙的价格大于乙卖产品a给丙的价格大于甲卖产品a给乙的价格,丙选择通过乙间接购买甲的产品a。
例:发包商的项目负责人自己不能做承办商,将工程包给白手套承包商,让承包商赚钱。
例:银行不能做风险产品,就让人代理买风险产品。
例:身份对等才能博弈,身份不对等要找身份对等的人去博弈。
推论5:转卖界限。因为边际效用递减,甲卖产品a给乙的价格减少到比甲卖产品a给丙的价格小,甲转卖给丙,此时乙不再能获得产品。
推论6:分级定价。对于不同对象,确定最大的收支比,从而形成资产配置格局。
例:上级将手下分为亲信、中立和反对三种。重用亲信,拉拢中立,打压反对。
例:内组织。内组织是组织内的组织,如曹操的霸府。
改变分级定价就能改变资产配置格局。
例:税收改革。古代将人头税变为财产税(土地税),就是通过改变分级定价来改变资产配置格局。
例:革命。革命就是通过暴力改变分级定价来改变产品配置格局。
让分级定价高的对象掌握更多产品。
例:扩大会议。当会议被对方把持,那就扩大会议,将自己人拉进来稀释对方。明朝内阁成员需要六部九卿会推,万历时便将九卿科道也纳进来,将六部九卿的权力稀释。日本摄关时期,阵定(类似内阁会议)议定后再由关白拍板,但藤原道长时不再担任关白,而是长期以左大臣内览职务直接掌控阵定。
第三部分:产业链理论
一、组织


价格是重新配置的资产的比例,分为技术(和自然交换资产)和交换(和人交换资产)两种。
组织是通过技术将现有资产转化为目标资产,再通过交换将目标资产集中使用。
例:古代工匠根据技术锻造铠甲,再通过交换将铠甲装备军队。
组织规模。组织规模就是组织的人数。生产竞争压力促使组织规模越大越好,资源有限则促使组织规模越小越好(每个人分的越多)。
信用授予。一个人无法处理整个组织的事物,通过信用授予让某个人获得某种职务处理某项内容。一些人负责某方面的事,另一些人负责某地区的事,这就是科层制。
二、产业链


产业链的创建与扩张。
购买要素。能影响产业链走向的要素,都需要购买。
例:得了好处要请大家吃饭,以免有人不满坏你的事。
大推进理论。为了避免某个部门发展起来其它部门无法跟进造成的发展失败,让能形成反馈回路的少数部门先发展起来。
例:苏联。
例:日本。
例:韩国。
终端扩张。工业部门扩张给上游带来需求,又需要下游的需求扩张,因此在市场还有很大余额情况下从终端产品开始扩张。
扩张的要素。外生或内生的技术、资本、资源、劳动。
例:加入WTO(外资进入(外部资源技术进入)和外国市场开放)时,相对于其它国家,同时具有劳动密集(要素禀赋)和知识资本密集产品(前30年的大推进工业化建立完整基础产业)。之后通过本国劳动市场剩余、引进外资、本国和外国市场剩余来扩大工业体系,并在保留完整工业体系的情况下完成市场化和产业布局调整(由各省各自发展到东部负责资本和销售,中部负责农业,西部负责资源的三部分工)。
三、私人品
四、公共品
公共品是通过增减资产和限制价格来创建和维持一种资产配置格局的产品。
公共品的供给、需求和效率。
寻租。
低价购买。限制对方资产价格,之后低价购买对方资产。
五、信用配置
职务信用和货币配置结合。职务信用通过打击其它对手将市场配置给货币信用。货币信用配置更有利达到帕累托最优,浪费更少。
第二十二次回答:
第一部分
一、自然演化和生命史
1.系统
2.自然演化
3.生命史
二、适应器和生命史策略
心理结构—社会生态位构建—自然生态位构建—对外做功装置—稳定装置—繁殖装置
三、一代适应器:生理结构
1.对内稳定装置
2.对外稳定装置
3.繁殖装置
4.对外做功装置
四、二代适应器:心理结构
1.信息收集装置
2.信息处理装置
五、三代适应器:生态位构建
1.生态位构建原理
2.自然生态位构建
农业工业。
3.社会生态位构建
两个生物间的互动就是通讯,通讯需要信用来驱动。当一方采取行动 ,必然要预测对方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就是信用,也就是是不同策略的期望繁殖量或者说预期价格。
信用来源于记忆、观察和他人告知。可以由当事人构建,也可以由第三方提供。
六、四代适应器:社会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
系统科学将世界抽象为一个个节点,节点之间的关系叫做连接,节点就像点,连接就像线,点与线构成的网络被称为系统。(《系统科学精要》)
控制论认为,世界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维纳《控制论》)
节点中的能量、信息被称为存量,节点间流动的能量、信息被称为流量,流量根据让存量增加还是减少被分为输入量和输出量。(《系统科学精要》)
当一个节点向外界输出一些能量、信息,它可能会因此而获得一些别的能量、信息,两者之比没有概念进行描述,我们借用经济学的概念,称为价格。价格在经济学中指单位货物或服务的价值,也就是货物或服务和与之交换的货币数量之比,我们这里将概念进一步扩大化为输入量和输出量之比。
价格=(输入量/输出量)·概率,这里乘以概率是因为输出能量、信息后,未必一定能获得预期的输入量,我们也借用金融学的概念,称为信用,表示获得某个输入量的可能性。
人对物输出的信用是自然规律,人对人输出的信用是人的承诺。
例:人用台球杆击打台球,因为自然规律的存在,人相信台球会因击打而移动,这就是人对物输出的信用是自然规律。
例:A3块钱卖给B一个苹果,A把苹果给B,因为B的承诺,A相信B会付钱,这就是人对人输出的信用是人的承诺。
声誉、职务、货币都是信用。
人与人的互动就是确定和履行价格的过程,确定价格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作谈判,其包括询价(确定价格集)、估价、叫价、议价(根据提供产品效用的信息要求调整价格)、定价。
人类个体通过将自己的能量、信息投资给适应器来维持生存或繁殖,即生命史策略。人对世界的认知可以看作一系列价格的集合,生命史策略则是在这些价格选择其认为最有利的几个组合起来,即制度集(制度是成交的价格)。
组织: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存储处理。寻租和共谋。
产业链:供给—市场—需求。供给集中市场、需求集中市场、供需协调市场。供需地图。
需求(制度集效用增加倾向)—搜寻—估价(遇到产品根据价格集进行估价)—叫价(根据估价确定是否叫价)。
市场秩序是限制产品价格。
公共品产业链:国家、宗教。
私人品产业链:农业、工业、服务业。
私品产业链变化引发公品产业链变化。
货币。个人使用通货:总使用通货≈个人获得财富:总获得财富。通胀。劳动、投资和炒卖。贫富不均和经济危机、滞胀。
———
第二十一次回答:
一、复杂生命的起源:环境和基因
可能是在远古的地球,在海底火山的岩壁中,一些核苷酸具链条备了吸收环境资源来进行自我复制的能力。这种如同代码般不断复制的核苷酸链或脱氧核苷酸链被称为基因。不同的基因在环境的影响下合成不同的蛋白质,从而表现出其不同的特点(性状),也就是表达。
复制的动力往往受到环境变化的阻力而无法继续。不过,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复制错误(基因突变)、混入别的基因片段(水平基因转移)、和别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串珠)等导致原有排列顺序改变的情况,这被称作变异。变异带来了突破环境阻力的可能,变异出的各种基因,总有一些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遗传下去。然后部分基因会在复制前就消失掉,剩下的基因则继续复制下去,这个过程被称作选择。选择包括天择(环境选择)、物竞(物种竞争)、性选择(繁殖选择)等。
基因复制、变异、表达、选择的过程被称为自然演化。


这便是目前关于生命起源的主流假说“海底黑烟囱假说”。
就像无数条代码不断复制和在复制中改变,并按不断变化的标准进行删除,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如今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命。
而那些变异出的适合在某些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性状,则在一代代自然演化中保存下来,这些性状在进化心理学中被称为适应器。


二、一代适应器:稳定装置、繁殖装置、对外做功装置
一代适应器生理机制分为稳定装置、繁殖装置、对外做功装置。
存在都是有时空限制的。一个事物要稳定存在,必须符合两个条件:能够抵御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内部的熵增。因此稳定装置也分为对外稳定装置和对内稳定装置。
熵是某一宏观状态下微观可能性的体现,公式为S=K·logW,S表示熵,K是一个常数(玻尔兹曼常数),W是某一宏观状态下可能对应的微观状态的数量。由于熵较大的概率远大于熵较小,世界在不断熵增,这就是熵增定律。
要对抗熵增,则需要耗散系统。ΔG = ΔH – TΔS,G是自由能,能量分为有效能(自由能)和无效能,自由能通过做功转化为无效能。H是内能,T是温度。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所有的自发反应都是朝着自由能变少的方向(ΔG为负)进行的。因此,当消耗自由能来散热时(ΔH是很大的负值),ΔS就可能为0或者为正,这个结构就叫做耗散结构。恒星就是耗散结构,通过原子内部的自由能不断燃烧维持自身稳定。生命同样是耗散结构,呼吸作用和燃烧一样是氧化还原反应,生命的存在恰如以自由能为燃料的生命火焰从燃烧到熄灭的时延。
对外稳定装置通过硬壳、代偿、动态平衡、动态变化等方式维持稳定。同样的对外稳定装置在不同环境中效果不同。
对外做功装置由骨骼、关节、肌肉等组成,做功通过消耗自由能来控制环境中自由能的流动,包括空间移动、对物的生产和对人的掠夺和交换(威逼、利诱)。
繁殖装置中为下一代成长储存的自由能是繁殖自由能,其部分是内置的(胚胎内的营养),部分是外置的(父母对子女的亲本投资,包括教育、给子女的财富或社会地位等)。由于基因和繁殖自由能都是不平等的,从事实上来看,人与人出生时便有着不平等。
之后的适应器都提高了对外做功装置的机械效率。
三、二代适应器:心理机制
二代适应器是在对外做功装置上加装的传感器和信息处理器。
传感器是输入信息的装置,比如眼睛、触觉神经等。
信息处理器是通过处理信息提高对外做功装置的机械效率的装置,比如大脑、神经等。
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期望繁殖量相关。
期望繁殖量是指某策略下预期的自身基因和相似基因的繁殖量之和。
策略a:U=p1u1+p2u2+……
p为某种情况下的繁殖概率。
u=子代繁殖量+相似基因繁殖量X亲缘程度。
生物会采取其认为的期望繁殖量最大的策略。
四、三代适应器:工具机制和通讯机制
工具机制是对生理机制的外化,需要和生理机制不一样的自由能,生理机制需要食物、空气、温度和水等,工具机制需要煤、石油等。
通讯(在本文中指的生物间的互动)机制重在提高交换机械效率,配备了信息通讯和信用评价机制(对人的策略效用机制)。
信息通讯机制相对于之前的物质通讯机制,成本更低且能更准确地改变信用评价。


信用评价机制也提高对人了做功的准确度,也就是提高了对人机械效率。
信用是在互动过程中,先采取行动一方对后采取行动一方的预期,其内容是对方会采取的行动和己方需要付出的代价(叫价)。
例:某人不好惹就是一个信用(叫价),即招惹某人后被某人反击的价格。
信用来源于自生或借贷。自生信用来源于观察(现在)、经历(过去)和他人评价。借贷信用来源于继承、授予、选举。
信用借贷机制可以让一些本不能进行的互动得以进行。如A、B之间缺乏信用,但都有对C的信用,C就可以将信用借给A或B,从而使他们完成互动。


道德是一种社会信用评价机制,其往往作用于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重复交换的熟人社会。法律则是一种国家信用评价机制,其往往作用于人们进行单次交换的陌生人社会。
在信息通讯机制和信用评价机制基础上,又形成了固定通讯(制度)、同化通讯(规训)、虚假通讯(欺骗)等情况,这些情况因能降低交换成本而稳定存在。制度通过规训传递导致了制度的滞后性。
五、四代适应器:社会机制
社会机制能够集中自由能,这些集中的自由能可能用于提高期望繁殖量。
集中自由能的受益群体(集中后的期望繁殖量大于集中前)是建立社会机制的动力,受害群体(集中后的期望繁殖量小于集中前)是阻力。动力通过利诱、威逼、欺骗、掠夺等方式突破阻力。
组织是形成社会机制的群体。
为组织贡献的成员是利他者,只为自己考虑的成员是利己者,组织内的利己者往往能将利他者淘汰掉,但有更多利他者的组织在自然选择中更具优势,因此组织内利己者和利他者的比例形成了一个均衡,这就是多重选择理论。
六、系统视角下的适应器
人对事物的认知来源于对比。通过对比区分出相同与不同,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成为同一概念,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成为不同的概念。概念之间也会有联系,于是就有了命题。
在系统科学的视角,概念被称为节点(点),而节点间的联系就是连接(线),系统是节点和连接构成的网络。
在节点中存储的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为存量,连接中流动的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为流量。
节点中的存量或连接中的流量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节点或连接才能存在,这个范围就是节点或连接的存在阈值。
当某个节点输出的流量会影响其输入的流量时,则该节点形成了反馈回路。反馈回路分为调节回路(存量在某个基数上不断升降)、正增强回路(存量不断增加)、负增强回路(存量不断减少)。
设某节点X=g(t,s,x),t是时间,s是空间,x是存量。
该节点输入的流量为F,输出的流量为f,+表示流量对输入端有益,-表示流量对输出端有害。
节点X如果要调节自身存量,需要向另一个节点Y输出流量,经过系统内的一系列作用将目标流量输入X,形成反馈回路,即X—0→f—Y—0→F—X,0→f(△f)和0→F(△F)表示流量由0变为f或F。
若Y为非生命体,则该反馈回路为工具机制。
若Y为生命体,则该反馈回路为通讯机制。
价格P=△F/△f≈△U1:△U2。P>0则为交换,P<0则为掠夺。△U表示对方对自己的繁殖期望量的影响程度。如果△F/△f超过△U1:△U2过多,缺失一方就会追加F或f来维持平衡,这就是价格平衡机制。
信用是期望的价格。
社会信息是将期望的价格传递给别人。
有的社会信息传递能带来收益却可能会损害信用,因此要以模糊信号(具有多种价格可能)的方式传递来规避信用损害。
例:上级让下级帮自己儿子,不会直接说让他帮,而是拉家常说自己儿子最近想做一个项目,自己担心他不行。
有的行为能带来收益但却可能会损害行为,因此要以分别交换的方式进行来规避信用损害。
例:古代的雅贿,商人让人高价购买官员家中一个不值钱的古董,这是第一个交换,官员给商人表面秉公办事,这是第二个交换(官员提供公共品给商人)。第一个交换的溢价(古董超值部分)给了第二个交换(官员为商人超额办事部分)。


七、生命史
事物的发展往往遵循逻辑斯蒂曲线。
逻辑斯蒂曲线是个有上限的正增强回路,大致可分为孕育、生长、巅峰、衰落四个阶段。


生命周期就是孕育、生长、巅峰(繁殖和抚育)、衰落(衰老)四个阶段。
市场周期也是孕育(存在需求但供给不足)、生长(供给增加)、巅峰(供大于求)、衰落(市场衰落)四个阶段。
关键在于某个阶段的转折点在哪里。
八、生命史策略
生命的对外做功与提高期望繁殖量相关,其具有用自由能投资不同的装置机制的策略,即生命史策略。
其运行或强化的顺序(可跳过中间若干环节)如下:传感器和信息处理器—信用(构建社会生态位)—工具(构建自然生态位)—对外做功装置—稳定装置—繁殖装置。
九、信用
信用分为个人、职务、货币三种。
人情(个人信用)和货币都是交换的信用凭证。
从整体上来看,货币是对市场财富的获取凭证,即某个时空内个人使用货币数:市场使用货币数=个人获得财富数:市场出售财富数。通货膨胀会导致存款的购买力下降,而获得新增的钱的那部分人购买力上升。通胀后国家使用是古代国家掠夺财富的方法之一。
例:古代货币改铸就是给铜钱掺假,然后古代朝廷从而发行更多的铜钱自己买东西,造成通货膨胀掠夺财富。
现代银行是货币的主要发行者,货币是银行信用。银行通过将存款借给他人获取利息来赚钱,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存款没减少但通货增加了,因此借款相当于发行货币。为了避免钱借出去后存款人跑来取钱导致银行钱不够的现象(挤兑),银行会预留一部分钱(准备金)不借出以备存款人取出。
在如数还钱的情况下,借贷相当于将未来的钱挪到现在使用。
借贷需要抵押品,而房子是很好的抵押品。
借钱不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出借方不需要用钱,钱还回来也是存款,一种是出借方需要用钱,钱还回来是流通的货币(通货)。后者相当于有消费需求却没有足够通货,即通缩。
炒卖是指制造某产品的升值预期,其相当于一个击鼓传花游戏,A将产品卖给B,B又以更高价卖给认为其会增值的C,如此传递下去,直到到D手中再也无法以更高价卖出,其相当于A、B、C等瓜分D的钱。无法高价卖出的标志是买该产品的资金流小于卖该产品的。
劳动的利润远小于货币,因此造成消费者内贫富分化。而富人的货币过多会导致其被储蓄而不是流入市场(通货紧缩),消费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企业卖不出去产品要么裁员要么倒闭,裁员又会导致作为消费主力的中产沦为穷人消费进一步不足,不断循环形成通缩螺旋引发经济危机。因此应对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调整贫富结构保证消费充足。
垄断必需品的提供者可以通过价格歧视(不同的人采取不同价格)调整消费者的财富比例。
例:古代国家可以通过收财产税(越富的人收税越高)调整社会的财富比例。
原材料的价格升高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生产减少造成停滞性通货膨胀。
对于组织而言,信用借贷分为继承、授予、选举三种,分别对应继承制(世袭制是以血缘为依据的继承制)、任命制、选举制。
例:周朝的分封制到秦朝的官僚制,就是地方统治者的信用借贷由继承制变为了任命制,但中央依旧是继承制。
古代国家,朝廷具有对军事集团和经济集团的信用,军事集团相信朝廷能带来财富,经济集团相信朝廷能带来安全。
朝廷将信用借给地方官府,地方官府由此向经济集团纳税并交给朝廷,朝廷再将税收一部分给军事集团让他们提供保护换回自己在经济集团的信用。


朝廷和经济集团达成一个价格。而地方可以利用朝廷授予的信用,对经济集团给出一个高于朝廷的价格,高出的部分被地方获取,即寻租。朝廷则要抑制地方这么做,原因有二:一是防止地方获得更多自由能,不利于朝廷和地方议价,二是高出朝廷价格会导致朝廷信用受损导致控制力不足,局部的寻租可以通过其它地方的降价来弥补(用降价地区的经济集团去镇压加价地区的经济集团),但整体的寻租会导致朝廷的崩溃。
例:唐朝以关中和江南压制关东,北宋以华北、江南压制四川。
朝廷的策略除了抑制寻租行为,还可以采取两个策略:一是将地方获取的自由能收归己有,二是惩处地方表示这是地方擅作主张,从而将损失由朝廷信用转为地方信用。
例:汉武帝用手上的酷吏集团打击地方豪强掠夺财富,让酷吏集团干掉豪强集团的首领太子刘据,之后由假装悔悟带领豪族集团打击酷吏集团,用酷吏集团寻租,又将自己的负面信用转嫁给白手套酷吏集团。
武则天用酷吏集团打击门阀集团以便让自己当上皇帝,之后又打击酷吏集团来拉拢门阀集团,用酷吏集团寻租,又将自己的负面信用转嫁给白手套酷吏集团。
嘉靖用严党捞钱和打击异己,之后又打击严党拉拢清流集团,用严党寻租,又将自己的负面信用转嫁给白手套酷吏集团。
一旦国家对经济集团的信用降低到某个临界值(交不了税或者交税也得不到安全),经济集团就可能采取掠夺而非生产交换的方式获取安全和财富。
例:古代土地兼并导致失地农民无法活下去,因此爆发农民起义。
除了提供安全等公共服务外,古代国家还可以售卖土地、盐铁等资源获取财富。
十、产业链
产业链是组织的生命史策略,其由资源、资本、劳动、信息、信用等生产要素构成。劳动是对外做功装置,资源和资本是工具机制,信息是信息处理器,信用是通讯机制。产业链分为采购、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购是获得生产要素,生产是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销售是将产品和他人交换。
农业是用动植物手机储存能量,工业是用能量改变物质的状态或结构。
组织需要普遍适用的价格。宗教是以不死换取信徒的劳动,国家是用安全换取经济集团的财富,企业是用货币换取职工的劳动。
文化是某个时空的某个群体的认知中认为高效的生命史策略。
民间文化是由民间自行产生的价格,官方文化是在民间文化的价格中加上自己的需求。
如基督教文化是用天堂换取信徒的劳动,被官方换为用天堂换取信徒服从统治者的劳动。
———
第二十次回答:
假设存在一串由核苷酸或者脱氧核苷酸组成的代码,由于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的特性,这串代码能够将周围的某些物质变得和它一样,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我复制。
演化结果(存在)=动力+阻力自我复制是动力,但这种动力面对着两种阻力,一种是代码外部的环境不断变化干扰着代码的存在,另一种是代码内部也和这个世界一样在不断崩塌,将它从一段有序的信息变为无序,也就是我们说的熵增。
动力无法突破阻力,代码就无法一直存续下去。不过,这些代码中有几个代码,有一个bug,就是在复制过程中可能复制错误,也就是变异。有时候bug也可能是buff,变异让代码有了变化的可能,能够不断迭代更新,而总有一些变异的代码能够让动力突破阻力,继续自我复制下去。
复制、变异、选择,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我们叫做自然演化。而其中那些由核苷酸或者脱氧核苷酸组成能够进行自然演化的代码我们称为基因。
经过自然演化,一些基因能够用氨基酸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实现不同的功能(性状),这就是表达。还有一些基因在复制错误之外,又演化出水平基因转移、基因串珠、染色体变异等新的变异方式。
基因经过自然演化程序不断的更新版本,积累了许多通过不同性状提高遗传的可能性(遗传适应度)的装置,我们叫做适应器。生物通过吸收环境中的自由能做功来维持这些装置。
一代适应器(生理机制)主要是繁殖装置、对内稳定装置、对外稳定装置和对外做功装置。


繁殖装置中为下一代成长储存的自由能是繁殖自由能,其部分是内置的(胚胎内的营养),部分是外置的(父母对子女的亲本投资,包括教育、给子女的财富或社会地位等)。由于基因和繁殖自由能都是不平等的,从事实上来看,人与人出生时便有着不平等。
存在都是有时空间限制的 因此需要有稳定装置来延长存在。
对内稳定装置负责减缓熵增,依靠的是耗散结构。熵是某一宏观状态下微观可能性的体现,公式为S=K·logW,S表示熵,K是一个常数(玻尔兹曼常数),W是某一宏观状态下可能对应的微观状态的数量。由于熵较大的概率远大于熵较小,世界在不断熵增,这就是熵增定律。我们还需要了解另一个公式,ΔG = ΔH – TΔS,G是自由能,能量分为有效能(自由能)和无效能,自由能通过做功转化为无效能。H是内能,T是温度。所有的自发反应都是朝着自由能变少(ΔG为负)进行的。因此,当消耗自由能来散热时(ΔH是很大的负值),ΔS就可能为0或者为正,这个结构就叫做耗散结构。恒星就是耗散结构,通过原子内部的自由能不断燃烧维持自身稳定。生命同样是耗散结构,呼吸作用和燃烧一样是氧化还原反应,生命的存在恰如以自由能为燃料的生命火焰从燃烧到熄灭的时延。
对外稳定装置通过硬壳、代偿、动态平衡、动态变化等方式维持稳定。同样的对外稳定装置在不同环境中效果不同。
对外(这里指环境)做功装置由骨骼、关节、肌肉等组成,做功通过消耗自由能来控制环境中自由能的流动,包括空间移动、对物的生产和对人的掠夺、防御、交换(威逼、利诱)。
二代适应器(心理机制)配备了控制器,也就是我们说的神经系统,通过设置机械效率评价系统(经济学上称为效用,通过多巴胺、内啡肽等化学激素等作为信息素来运行,基本正相关于遗传适应度)来提高对外做功的机械效率(对遗传适应度增加有用功减少无用功)。
控制器具有策略效用机制,就是对不同的策略预估效用,从而采取机械效率(效用)最大的策略。也就是人做的功朝着其认知中机械效率最大的方向流动,可以称为最大机械效率定理。
三代适应器(工具机制、互动机制和社会机制)又强化了对物机械效率和对人机械效率,前者就是工具机制,后者就是互动机制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机制。
工具机制是对生理机制的外化,需要和生理机制不一样的自由能,生理机制需要食物、空气、温度和水等,工具机制需要煤、石油等。
互动机制方面,重在提高交换机械效率,配备了信息通讯和信用评价机制(对人的策略效用机制)。前者相对于之前的物质通讯(这里的通讯指的是对人做功),成本更低且能更准确地改变信用评价。后者也提高对人了做功的准确度,也就是提高了对人机械效率。这两者基础上,又形成了固定通讯(制度)、同化通讯(规训)、虚假通讯(欺骗)等情况,这些情况因能降低交换成本而稳定存在。制度通过规训传递导致了制度的滞后性。


社会机制方面,重在集中自由能,配备了制度竞合结构、信用借贷结构、信用代理结构。前者是指一个制度能够干涉(尤其是禁止或限制)另一个制度(限制一个制度形成有限游戏,包括时间限制(结束规则,即胜利和淘汰的规则)、空间限制、人员限制、行为限制)的现象,制度竞合结构的存在有利于调整群体内的自由能根据最大机械功率定理流动,从而让自由能有可能集中。后两者拓宽了交换范围也就拓宽了自由能的集中范围。社会机制依靠交换的不平等使得自由能能够集中,自由能的集中使用可以用来提高群体的遗传适应度。
最大化的集中自由能需要考虑两个因素,即自由能的生产效率和汲取效率,汲取效率过高会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产业链将工具机制自由能和其它生物的生理机制自由能转化为人的生理机制自由能,是对人做功(掠夺和交换组成的采购和销售阶段)和对物做功(生产阶段)的结合,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
———
系统的演化(动力和阻力)、结构(节点和连接,存量和流量,稳定和功能)、环境。
一个通过自然演化程序(复制、变异、表达、选择)不断迭代更新(动力是基因的复制特性,阻力是环境的选择,动力突破阻力形成自然演化)的代码(基因),不断输入自由能,迭代更新出一系列提高遗传适应度的适应器,即对内稳定机制(利用自由能燃烧来抵御熵增的耗散结构,也就是新陈代谢)、对外稳定机制(硬壳、代偿、平衡、改变)、对外做功机制(行为,对人做功分为掠夺、交换(威逼、利诱)),以上都是生理机制。变异机制由刚开始的基因突变演化到后来的水平基因转移、基因串珠、染色体变异等。
随着进一步迭代更新,对外做功机制又配置了控制器(心理机制),在控制器的基础上又强化了对物能力(工具机制)和对人能力(互动机制,增加交换收益和减少交换成本)。
控制器为了提高和其它控制器间交换的功率,用信息通讯取代物质通讯(这里的通讯指的是生物间的影响)和设置信用评价机制来降低交换成本,在这两者基础上,又拓展通讯范围(通讯技术)、形成固定通讯(制度)、植入控制程序(规训)来降低交换成本,传递虚假信息(欺骗)在增加交换功率的同时增加未来的交换成本,这些都是互动机制。
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机制,即信用借贷结构、信用代理结构能够降低交换成本,制度竞合结构能够调整自由能流动,提高群体遗传适应度。


———
生命是基因遗传的载体。
遗传的可能性以遗传适应度来表示。
基因要完成遗传(繁殖),前提是要保证生存,而生存面临着外部干扰和内部熵增的阻力。
对付外部干扰的策略有硬壳、代偿、平衡、改变和行为(行为包括空间移动、环境改造、影响生物),对付内部熵增的策略有耗散。基因不断进行迭代更新(自然演化)来升级这些策略,提高遗传适应度。这些由自然演化产生的策略(性状)就是适应器。
适应器可分为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工具机制和社会机制。
生存策略和繁殖都需要自由能做功来完成,因此环境中自由能的变化是分析生存策略和繁殖的切入视角。
第十九次回答:
一、系统的视角
1.结构
2.稳定
3.目标
二、有限的存在
1.熵增定律
2.耗散结构
3.外部稳定策略
三、自然演化
1.地球的平衡
2.生命的起源
3.自然演化
4.新陈代谢
5.遗传适应度
四、适应器
1.生理机制
生理机制可分为外部稳定机制、内部稳定机制、繁殖机制和对外做功机制(行为)。
对物行为(工具机制)为生产。
对人行为(社会机制)可分为掠夺和交换(又分为威逼、利诱)。
2.心理机制
心理机制能够提高行为效率。
欲望和遗传适应度基本正相关,以效用来进行度量。
效用分为增值效用(多巴胺等)和保值效用(内啡肽等)。
3.工具机制
工具机制是行为实现的对生理机制的外化,工具机制所需的自由能和生理机制所需的自由能不同。
4.社会机制
社会机制是通过规定的交换(制度),将自由能集中使用提高群体遗传适应度。
自由能集中量=自由能生产总量X汲取率。
其面临着行为效率阻力(成本和收益)、信用(不确定性)阻力、空间阻力、认知阻力。
竞合可以通过一个交换来限制另一个交换。
制度降低对人行为成本,避免重复博弈。
信号(交易对象信号、社会环境信号和自然环境信号)比对人行为成本和提高对人行为收益(比行为更精准地改变期望效用)。
欺骗诞生于信号机制,一方面增加信用阻力,一方面提升对人行为收益。
信用阻力通过信用、信用担保解决。
空间阻力是物质、信息的运输成本造成的,通过工具机制中的运输工具、信用代理解决。
认知阻力通过教育宣传解决。
对自由能生产能力的提高、对自由能汲取能力的提高、对信用代理的限制是制度设计的核心。
五、人类社会
产业链是对自由能获取和使用的系统。
工具机制自由能被称为资源,工具机制被称为资本,行为被称为劳动,生理机制自由能被称为产品。
———
第十八次回答:
一、内稳态
1.系统
系统科学的视角,是将某些事物抽象成一个个点,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或相互作用就是一条条线,点和线构成的网络就是系统。
例:概念是思维系统的点,反映概念间关系的命题是思维系统的线。概念来自于对比或者说区分,分辨两个事物是相同还是不同,相同就属于一个概念,不同就分属于两个概念。
例:把人视作一个个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条条线,社会就是由这些。点和线构成的系统。


点中存储的物质、能量、信息叫作存量,线中流动的物质、能量、信息叫作流量。流入点中的流量叫作输入量,流出点中的流量叫作输出量。
例:蓄水池里,有一根进水管和一根出水管,进水管里的水是输入量,出水管里的水是输出量,水池里的水是存量。
存量有增、减、不变三种情况。流量改变,存量和其他流量可能随着变化,但不会马上显现出来,这个延迟的过程就是时延。
两个以上的点之间相互影响构成闭环,就是一个反馈回路。反馈回路就是某个点的部分流量或存量改变最终导致到了这个点别的流量或存量改变。
例:经济学中,把人对外的影响叫做外部性,而对外的影响最终影响到了自己,叫作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性内部化的系统就是一个反馈回路。
例: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是一个反馈回路。


反馈回路分为存量数量不变或在一个区域内变动的调节回路和存量数量不断增加或减少的增强回路。
增强回路是增的力量大于减或减的力量大于增,调节回路是增减的力量相当。
例:空调被设定温度后,会根据测到的房间温度不断调节输出的风量,从而让房间温度保持在设定的温度附近,这是调节回路。烧水壶不断加热,壶内水的温度升高,这是增强回路。
增强回路是驱动,调节回路是限制。驱动又分为输出流量的排斥子(源)和输入流量的吸引子(汇)。
反馈回路由观测点、处理点、操作点构成。观测点获取信息,处理点处理信息,操作点根据处理点的命令对系统输入或让系统输出流量。
例:给蓄水池进水管和出水管各加一个水阀和测流速的表,将表和水阀与计算机连接,计算机根据流速调节水阀,从而控制水流。测流速的表是观测点,计算机是处理点,水阀是操作点。
例:人的眼耳鼻舌是观测点,大脑是处理点,四肢和用来说话的嘴是操作点。


一个系统可能存在多个回路。
例:逻辑斯蒂曲线。
在某一生态区域内,某物种的数量会先迅速增加然后增速不断减缓,不断逼近某一个极值。这是因为一开始增强回路强于调节回路,后来调节回路强于增强回路。


2.物质、能量、信息
物理学的视角,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在弦论看来,物质是能量的特殊状态,信息是特殊的能量。
世界这个系统的流量和存量,都可看作是能量。


3.熵增
能量有着自发从自由能变为无效能的趋势,即熵增。
从统计学上来看,物质的几种微观状态都可能体现为同一种宏观状态。熵的数值与某种宏观状态下对应的微观状态的数量有关。
熵增被一些人称为时间之矢,认为时间流逝和熵增有关。


4.稳定
在某个时空间中,事物的熵值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维持稳定,这个范围我们可以叫作熵的稳定域。


要维持稳定需要满足:事物熵值属于所处时空间中熵的稳定域。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熵的稳定域不同,而事物的熵值不断增加。这时,有以下六种方式维持稳定:改变某一空间熵的稳定域(改造)、在熵的稳定域不同的多个空间存在相同熵值的事物(冗余)、在熵的稳定域相同的某一空间内存在不同熵值的事物(多元)、在熵的稳定域不同的空间移动(移动)、用外界的低熵物质替换内部的高熵物质来延缓熵增(替代)、节省自由能使用延缓熵增(节约)。
5.自然演化和新陈代谢
有一类事物通过冗余和多元对抗外界熵增,通过替代对抗内部熵增,这类事物就是生物。
生物对抗外界熵增的最主要方法是自然演化,对抗内部熵增的最主要方法是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通过吸收外部低熵物质、排出内部高熵物质来维持低熵状态。
例:人吃饭、吸气是获取外部低熵物质,排泄、呼气是排出内部高熵物质。




自然演化是基因会不断复制来繁衍(冗余),在复制过程中基因会复制错误或相互交换基因片段(变异),基因通过合成不同的蛋白质来展现出不同的特性(表达),最终环境会淘汰掉那些不能长期维持稳定(没有后代)的基因(选择,包括物竞、天择、性选择)。基因的复制、变异、表达、选择就是自然演化。
环境+基因=表现型。


6.生物与地球的元素平衡
太阳系初期行星的外层大多漂浮着C、H、O、N构成的气体和液体,H2O被太阳紫外线光解出的H会被太阳风吹走,光解出的O则会和C结合,行星上的H2O越来越少。但在地球上,可能是在远古海底的黑烟囱火山岩壁中,诞生了一种可以吸收C、H、O、N且不断复制、变异的物质,这就是最初的生命。大量繁殖的生物(用CHO表示)能够调节C、H、O、N在大气和海洋中的比例,C被生物固定,多出来的O由此在地球外部形成了一圈臭氧层,阻止了H的流失,从而保存了地球的H2O。
7.人类的适应器
生物通过自然演化出适应环境的性状叫做适应器。
部分生物演化出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的行为(改造)和自身能进行移动(移动)的性状。部分动物又演化出神经系统,让行为和移动更加准确高效(节约)。
在神经系统的基础上,部分动物又能利用外部事物放大自己的力量,即工具,部分动物之间能通过相互交换获得自己更喜欢的东西,即交换。
神经系统、工具、交换都是行为这种适应器的增强器。
神经系统产生需求,工具进行生产满足需求(供给),交换则使得生产对需求的满足配置上更高效,供给、需求、交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二、产业链






废:
二、产业链
1.神经系统和需求
神经系统根据满足需求的程度为标准,用激素来让生物的行为重复或规避,从而让行为基本无害于繁殖和生存。
最核心的需求是繁殖和生存。
经济学中,需求的满足程度被称为效用。
资产状态或变动—预测(世界观,前面的资产状态或变动又会带来哪些资产变动)—感受(价值观,资产变动带来的效用和期望效用变化)—决策(期望效用最大的行为)—行为—资产变动。
人的决策过程可用期望效用理论描述。
某一行为(策略)a的期望效用EU=p1·u1+p2·u2+…,
再选则期望效用最大的策略。
2.工具和供给
3.互动


交换分为认知、谈判、执行三个过程。
认知就是创建声誉(期望效用)的过程,被他人观察、介绍他人、广告等都是建立声誉的方式。
谈判面临着信息差的问题,执行面临着信息差(是否履行)和时间差(一个人履行承诺后,怎么保证对方履行)的问题。
4.价格
效用变化占某人总效用的比例就是效用占比。
双方交换产品数量的比例就是价格。
价格(成本)歧视是同一产品对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费用。
产品(收益)歧视是同一费用对不同消费者提供不同产品。
4.认知和声誉
声誉就是某个人在自己心中的期望效用,根据对方的声誉对其采取行动。
5.谈判信息差和谈判
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价格由双方的效用占比决定,效用占比相对更大的一方要付出更多产品。
谈判通过时间、精力、信息的投入和环境的变化来改变效用占比(价格)。
6.时间差和借贷
7.执行信息差和执行
8.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双方效用占比之比决定。
劳动配置,也就是为劳动配置信用、信息、资本、资源等。
劳动会为配置而竞争,即劳动配置竞争。职位竞争是最常见的劳动配置竞争。
劳动的价格歧视,也就是让一些人付出更多。甩锅就是劳动的价格歧视竞争。
劳动的产品歧视,也就是给一些人提供额外的报酬,形成内组织。
9.产业链


人类社会由无数这样的产业链组成。
每个人成为这些产业链的一部分,依靠这些产业链而活。
三、组织
1.产品
公共品:外部安全、外部掠夺、内部秩序。
私人品:衣、食、住、行、社交、娱乐。
混合品:教育、医疗、社保。
2.私人品和市场
农业、工业、服务业。
工业过程:资源—制造—材料—加工—产品。
资源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信息密集型产业。
3.公共品和国家


公共品的价格歧视。收财产税就是一种价格歧视(中性词)。
公共品的产品歧视。对一些人提供劣质公共品,对另一些人提供优质公共品。
4.公共品市场的竞争
5.私人品市场的竞争
6.认知和文化
———
第十七次回答:
答案是绝望的,还是不看为好。
一、进化和人的心理机制
1.自然演化
我们所有的生命,从哪里来?
主流进化生物学给出的答案,是来自于同一个祖先,一个最原始的细胞,露卡。
在远古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能不断自我复制的RNA(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出错从而产生更多不同的基因(变异),而环境又会淘汰掉一部分基因,剩下的基因继续复制下去(选择)(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
在这个过程中,稳定者生存,能够让自身更稳定或让环境适合自身稳定的基因变异更具演化优势(《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1984年版p34)。
2.适应器
在自然演化过程中,那些有利于通过选择的基因突变被称为适应器。人类的适应器包括生理结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工具机制和社会机制(《进化心理学》)。
社会机制是将个人的能量通过博弈集中起来的机制,其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演化优势。
3.心理机制
我们还是先从心理机制说起。这里我们借用进化生物学的一个理论和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原理对心理机制进行简化,即内适应性理论(亲缘选择)、效用最大化、期望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
4.基因复制和亲缘选择
自然演化的特性,注定那些能够为基因自我复制或相似基因复制提供帮助的基因具有演化优势,更易流传下去,这就导致了现存生物的行为都是为了基因自我复制或相似基因复制。
拥有相似基因的是亲属,帮助相似基因复制就是帮助亲属,这个现象被称为亲缘选择(《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1984年版p65)。
5.效用最大化和边际效用递减
部分动物演化出的心理机制,实际上就是为满足欲望而采取行动的机制,这些行动大多有利于帮助基因自我复制或帮助相似基因复制。
经济学中将欲望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人为最大化满足欲望而行动被称为追求效用最大化。
欲望会随着满足程度的提高而越来越难以满足,即边际效用(效用相对于满足物品数量的导数)递减(马斯克莱尔等《微观经济理论》上册)。
人从出生开始,某些欲望更易得到满足而某些得不到满足,于是某些事物就会对他效用更大,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偏好。
6.期望效用理论
人在做决策(选择策略)时,会考虑采取每一个策略时产生的各种结果,将这些结果的概率和效用相乘,再相加,就得到了该策略的期望效用。人往往倾向于选择期望效用最大的策略(马斯克莱尔等《微观经济理论》上册)。
二、人的关系和社会运行
1.博弈和制度
在博弈论中,人与人运用手中的能量和信息互相影响(博弈),最终可能达成一个单方改变无益的结果,即均衡,还可能达成一个多方改变无益的结果,即核(马希勒等《博弈论》)。均衡和核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被视作制度形成的原因(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第三版,但诺斯的国家理论仅将均衡视作制度是不恰当的,核也是一个稳定状态,也是制度)。
制度是能量和信息流动的管道。
由国家直接参与制定的制度叫做正式制度如法律,不由国家直接参与制定的制度叫非正式制度如道德。
信息博弈往往比能量博弈成本少,因此可以用信息博弈取代能量博弈形成制度,即制度的宣传。
例:这种宣传有时是需要欺骗的,如古时官员用不孝天打雷劈来维持伦理秩序,再如古时牛是重要生产工具,杀牛是浪费社会资源的行为,但这么说是阻止不了杀牛的人的,而杀牛的人下辈子转生成牛就更有威慑力。所谓神道设教,就是这个意思。
制度的形成使得下一次博弈时人们都会采取和上一次一样的策略,形成了信用,即制度的维持。
例:道德约束力来源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就外部而言相,违反道德的行为往往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会遭到别人的排挤。就内部而言,违反道德也就打破了自己的道德人设,意味着与道德人设挂钩的很多利益的丧失(事实上大多数其实并不相关,但他自己信就行)。儒家骂不遵守道德的人是禽兽,因为人讲道德,禽兽不讲,当其被开除人籍(不下庶人的礼,和罗马的公民权可进行对比)成为禽兽时,也就意味着可以不对他讲道德。
2.依赖性不对称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就是后者对前者的依赖性。我们假设依赖性为对方带来的效用变化占总效用之比。
A对B进行威逼(不侵犯)和利诱(帮助),让B不侵犯或利诱(帮助)A,这就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
设收益、成本均为获得付出的效用占总效用之比。
绝对利润是目标策略(对方希望自己选的策略)的收益与成本之差,相对利润是目标策略和替代策略(除目标策略外的最优策略)的利润之差。相对利润决定目标选项的稳定性,相对利润越大越稳定,也就越不容易受他人影响。双方的相对利润最小时形成均衡。谁的相对利润更小,谁就是强者,也就可以以此让他人付出更多成本来让自己获得收益、减少成本,这就是压榨。
若将对方分散,则对方总效用被拆分(变小)。若将对方削弱,则对方总效用变小。若减少对方次优替代品,则对方替代策略利润变小。
减少成本的方法中有一种叫做成本转嫁,将成本转嫁给意外或弱者或敌人。
例:人(上级)想吃火中的栗子但又怕烫手,于是骗或者逼迫猴子(下级)去取。
例:曹操借黄祖之手杀祢衡,《风起陇西》中,冯膺借敌人郭淮之手打击蜀汉内部的异己。
压榨形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绝大多数群居生物都存在等级制度。
例:很多猴群都有明显的等级制度,猴王之下会进行排序,就像山寨里的大当家、二当家一样。
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双方经常采取联合、分化、蚕食、限时和欺骗的策略。
例:联合可以减少自己的依赖性,增加对方的依赖性。一是扶植盟友,二是将对方盟友转化为自己的盟友,三是将强大的势力拖下水成为盟友。
例:蚕食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压榨一点后可获取更多资源补充自己,再进行一下一步,就像爬楼梯,爬一会儿歇一会儿恢复体力后再爬。二是让对方的参照点发生变化,尤其是先增后减,秦国吞并六国都是这样的。
例:限时也经常可见,如声称商品在某日后就不再销售从而促销,再如卖房子称第一天买的打五折,第二天打六折……
强者做错了事,弱者担心报复而不敢指出,即勘误困境。
例:这种现象被称为应声虫现象。
弱者做错了事,弱者担心惩罚而欺骗强者,即隐瞒困境。
例:古代宗族斗争,一族欺负另一族导致反抗,古代地方官员为了避免上级知道报为两地互殴。
将一群人组织起来是需要成本的。
没有组织起来的大多数人在组织起来的少数人面前是一个个的弱者,后者压榨前者,即群体博弈。
例:组织成本是群体博弈最无解的地方,少数豺狼能够驯服鱼肉大多数羔羊,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3.信息不对称
欺骗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伪造依赖性不对称,分为赖账和寻租。
赖账就是明确表示不履行,寻租就是让对方以为自己履行了其实没履行,相当于让对方多付出了成本或少得到一些收益。
寻租的部分可以用来侵占、敲诈、收买、打击。
例:见予之行而不见夺之理,让你看见他施恩而不让你看见他掠夺。
通过寻租帮助亲属被即裙带。
例:裙带符合亲缘选择,从人和猴子们共同祖先的古猿时代就是常事。
A是B的上级,B是C的上级,C还可以和B共谋,用寻租的收益收买B让其帮助自己晋升、包庇自己、任务分配时照顾自己。
例:古代下级给上级送礼,而上级也可以通过下级来进行寻租。
此时当A要B去清理组织中寻租的C时,B反而会寻租包庇和自己共谋的C,而清除那些和自己没有共谋的C,即使后者没有寻租,这就是逆向淘汰。
例:汉灵帝时议遣八使监察地方却无果而终。日本延喜年间派各地国司整顿庄园,结果国司和庄园沆瀣一气,国司上任时,庄园主为帮助其政绩清退一些土地,等到国司要卸任时就悄悄还给庄园主,甚至还出现国司为与自己共谋的庄园主打击别的庄园主侵占土地的事情。
例:古代下派人员监察地方时,地方会向监察人员送礼,或者监察人员会向地方勒索。明时鄢懋卿到浙江巡盐,只有海瑞等寥寥几人没送礼。不仅官员这么干,官员的亲属也这么干,胡宗宪的公子就到各地收礼,结果被海瑞抓了送给胡宗宪,说他是假的胡公子。
同级之间也可以互相提携各自的亲戚,人情在此充当了货币(交换中介)的作用。
例:东汉的察举制成为世家间互相提携各自子弟的工具,比如袁家四世三公由此而来,再比如袁尚就是刘备举荐。
通过裙带、共谋、逆向淘汰,组织内的人们结成派系。
这些都是经过自然演化的基因所筛选出的东西,是从古猿时代以来就存在的现象。符合自然规律的现象,就必然发生。
4.组织
自然界的动物之间通过捕食获取别的动物的能量,从而形成了一条能量流动的食物链。
人类社会中人不依靠捕食,而是依靠不平等的交换(压榨)来获取别人的劳动(能量),事实上也构成了食物链,食物链越往上获得能量越多地位也就越高,小到某个团体,大到整个社会,都是这样。
而所有交换关系中交换中介是聚集能量最多的,尤其是财富和暴力的交换中介。
组织是通过压榨(用能量和信息(组织激励)进行威逼利诱)来集中资源用于公共或私人的东西,因此处于组织管理节点的人必然要能压榨他人的资源。
组织压榨是必然,关键在于被压榨后的回报是否丰厚。
与强者差距越大的弱者被压榨地越厉害。
同时,组织也是人的资源,人的力量有限,组织的力量更强大。所谓的看背景,就是看人背后的组织和他在组织中的等级排序,这些意味着他能掌握的能量。
例:《西游记》被打死的妖怪绝大多数都是没背景或背景小的。《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说海瑞之所以能在浙江做出些事来,是因为他背后的裕王派系想做。人与人博弈的背后是组织和组织的博弈。
用压榨一部分来满足另一部分人,并且分化被压榨的人(《ducai者手册》)。
组织形成后,资源用途可能会发生转变。
例:大禹时部落联盟本用于治水,之后却被夏启拿来家天下,组织资源被私用。
家庭、家族、宗教、公司、国家等都是组织。
5.国家
国家是经济集团用财富(如税收)换取军事集团的保护(不被他人侵犯、不被军事集团自身侵犯、经济集团内部不互相侵犯),这个交换以行政集团为中介,处于结构洞的行政集团最终对经济集团和军事集团产生优势,掌握信息的文化集团则负责宣传这一交换。
例:文化集团通过对象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让其耳濡目染不经意间接受,如用童谣、谶言、音乐、戏剧等方式,这种方法被称为风教。如东汉时用谶言影响舆论,再如《雍正王朝》里用童谣宣传摊丁入亩。
军事集团和经济集团的交换中介变化就会产生新的行政集团,经济集团分裂会导致行政集团乃至军事集团的分裂。
例:日本明治维新即西南下层武士和商人大地主集团间形成新的行政集团。
例:美国南北战争就是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工业小农经济间的冲突。当然为了获得国际和南方黑人的支持,战争口号变成了解放黑人。
经济制度在行政制度下演化,行政制度要么通过改革适应新经济制度,要么被更适合新经济制度的新行政制度所淘汰。
6.经济
生产是将无用能量变为有用能量的过程。农业是通过动植物收集存储太阳能,工业是用能量改变物质结构。
生产出的产品还需要分配,分配有两种方式,集中分配和分散分配。分散分配即市场。
分散分配需要货币作为交换中介。某一时段的流通货币拥有量占该时段流通货币总量的比例等于获得财富占该时段总财富的比例,也就是说,货币也可以看做一种瓜分当前财富的凭证,只不过领取财富的多少随价格变化而已。
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供需关系本质上就是供需双方依赖性的比较。
金融本是跨时空有风险的交易,即通过借钱和还钱将未来的货币(财富瓜分凭证)挪到现在使用,也可视作是一种财富分配的方式。
想要获得财富,一种是通过生产商品来换取财富,一种是通过低买高卖来获取。对于后者来说,要控制商品价格涨跌需要一种击鼓传花游戏,即A以一定价格买下商品后,B认为商品还会涨,于是用更高的价格从A手中买下。以此类推,直到某个接手商品的人再也不能用更高价卖出(也就是没人认为该商品还会涨了),此时这个最后接手者就亏了,而前面的人都赚了,相当于最后接手者的钱被之前买的人瓜分了,本质上是财富的再分配而非生产。
———
世界是能量、信息流动导致的系统演化。生命是保存和传播基因的生化扰动。
第十六次回答:
一、系统
1.宏观决定论:仅就宏观领域而言,世界的一切都是有必然因果关系的。换句话说,在初始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永远只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注:在微观领域中,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在初始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多种结果,且这些结果呈一定概率分布。
反过来,只要改变初始条件,就能改变结果。
注:环境+基因=表型,人的一切都是由基因和环境唯二因素共同决定的,不存在什么自由意志。


2.资源:我们把时间、空间、能量和信息统称为资源。
注:能量构成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构成夸克、原子、分子和宏观物质,因此粗略地说,能量构成物质。
信息分为信息流量、信息内存量和信息外存量。
信息内存量包括基因和思维。
信息外存量则是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角色。形象是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信息集合,角色则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义务集合。
3.系统:系统科学将世界抽象为点与线构成的网络。
注:比如把人看成一个个点,人与人的互动就是线,这些点和线构成了社会这个系统。
存量和流量:在点中的资源叫做存量,线中的资源叫做流量,流量又可分为输入量和输出量。一定时间内,流量增加的数量叫做增量,输入量—输出量=增量。
反馈回路:输入量、输出量、存量间能够相互影响的系统叫做反馈回路,存量不断增加或减少的反馈回路是增强回路,存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不变的回路是调节回路。
观测点和控制点:人能了解到资源状态(数值)的点是观测点,能对资源施加影响的点是控制点。
演化和稳态:系统会因外界环境影响和内部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变化,这就是系统演化。部分系统演化的结果是达成一个稳定循环的状态,即稳态。
二、生命
1.熵增:能量在空间中是分布不均匀的,并不断朝着分布均匀流动。
注:玻尔兹曼熵的定义是熵与同一宏观态下对应的微观态数量正相关。而越均匀同一宏观态对应的微观态数量越多,熵越大。
2.生命:在不均匀分布的资源流动中,产生了自身基本不变的基因,基因为了维持自身大部分稳定,必须以小部分变化适应内外部熵增,并在此基础上组成了生命。
对于外部的变化(熵增),基因不断复制、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选择(物竞、天择、性选择),即自然演化。
对于内部的变化(熵增),则通过耗散结构维持低熵。所谓耗散结构,即在能量从不均匀向均匀的流动过程中,局部临时形成的一些均匀程度基本不变的系统。
之后,生命又由单细胞生物组成多细胞生物,演化出了有性繁殖、光合作用和运动能力。有运动能力的生命又演化出了思维。
环境选择基因,基因通过化学浓度控制细胞,多细胞生物通过电信号控制身体。
3.思维:具有思维的生命为了满足欲望而行动(经济学中欲望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因此这句话可被称为效用最大化法则)。思维的过程主要为认知、评价、对策。
人的大脑会将事物分为相同或不同,进而进行分类。而接触到新的信息后,大脑会识别特征后进行归类(认知)。之后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的概率和效用(之积)与预期的欲望进行对比(评价),两者之差即目标。然后寻找能够完成目标的策略,并在所有策略中选择期望效用(某一策略下所有可能的概率与效用之积的和)最大的策略。
欲望是自然演化的产物,满足欲望的行为大多都有利于基因的复制(繁殖)。繁殖包括自身基因和自身相似基因的复制(亲缘选择)。繁殖的前提是生命能够维持耗散结构(生存),维持耗散结构往往需要存量增加(增量,这里指获得的存量在预期之上),而对他人影响越大而他人对自己影响越小越容易获得增量(地位)。因此,欲望大致可分为繁殖、生存、增量、地位,越靠前往往越重要。
收益(输入量)—成本(输出量)=利润(增量),效用是利润的函数。


注:人行动的直接目的是欲望,而欲望和基因复制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有时人为了满足欲望会做出不利于基因复制的事情。如远古时期因为糖较少因此人喜欢吃甜品,但到了现代甜品很多了人却没有节制,最终大量吃甜品,满足了欲望却不利于基因复制。
知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分类,点)、命题(概念间关系,线)组成的理论型知识,一种是识别—归类—对策的操作型知识。前者是后者的逻辑支撑,但将知识用于现实需要的是后者的不断积累。
注:分散决策是指一步一步进行决策,集中决策则是指统观全局进行决策,面对同样的情况不同决策方式可能会采取不同行动。如青蛙在水里面,水一点点升温,其不会明显察觉而跳出,这是分散决策。但其一开始就知道水温会升高,其就会跳走,这是集中决策。这就是温水煮青蛙或者说蚕食策略。再比如战国时期秦国吞并他国土地,假设吞并100里以上会遭到反抗,而100里以下则因为反抗成本的原因不会反抗,于是秦国每次都指吞并100里,这也是蚕食策略。
4.行为:人做出决策后就会采取行为。
人对物的行为包括输入、混合和输出。生产就是一种将无用物质改造为有用物质的输入、混合和输出过程。
人对他人的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需要获得他人同意的强制,一种是需要获得他人同意的交换。
强制分为攻击和奉献。
注:奉献是指只要帮助对方自己就已经满足欲望的行为,比如母鸟牺牲自己保护小鸟。母鸟是否会牺牲自己保护小鸟,取决于自己的牺牲是否更有利于自己基因的复制。
掠夺是一种攻击方式,相较于生产收益更大,当然成本也更大。比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就是生产,而动物吃植物、动物则是掠夺。
交换包括威逼、利诱,有时伴随着欺骗。
分析人的行动要着眼于其意愿和能力,意愿是效用最大化,能力则取决于其所掌握的资源和外界环境的资源分布。
三、博弈
1.产权和产权关系
人对资源的控制即对资源拥有的产权。
产权包括控制资源流向别人的剩余控制权和流向自己的剩余索取权。
注:经理的经营权为剩余控制权,股东的分红权为剩余索取权。历史上往往用剩余索取权赎买剩余控制权,如明治维新时用华族身份赎买朝廷公卿和各藩藩主的权力。
注: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离会导致不负责任,如没有分红的股东在决策时乱投票。
注:剩余控制权又可分为分割权和配置权,如切蛋糕是分割权,分蛋糕是配置权,两者分离有利于公平。
资源按产权归属可分为占有(仅一方认为拥有产权拥有产权)、冲突(两方及以上认为)、缓冲(没有产权或当事人之外的人认为拥有产权)。冲突可通过强制、交换等方式变为占有,也可通过搁置、第三方介入等方式变为缓冲。
2.
第十五次回答:
能否通过物质能量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去解释人的行为和社会?第十四次回答:
世界的真相是什么?第十三次回答:
有什么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解释吗?第十二次回答:
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导致的系统演化
把人类社会看做一个由物质、能量、信息运转的系统,那么历史就是外生因素(气候、地理、国际交流)和内生因素(科学技术、内部派系博弈)引发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所导致的组织变化。
法国年鉴学派将历史分为了气候地理、制度文化、人物事件三个层次正与之类似。
随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系统在博弈中不断演化,又在演化中不断博弈。而小的博弈结果会积累为大的博弈,而大的博弈结果又会成为接下来小的博弈的约束条件。
而且,我们也不能仅仅关注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而应从更宏大的整个生物的演化史入手,这样很多微观基础的因素才能得到追根溯源。
1.系统科学的世界观
我们将采取系统科学的世界观,将世界简化为一堆点(节点)和连接这堆点的线(连接)的一个个网络(系统)。比如把人视作节点,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连接,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之上,有三种要素不断流动:物质、能量、信息。
连接上流动的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为流量,节点中存储的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为存量。
系统借助外力才能保持或回归的状态被称为瞬态,无外力即可保持或回归的状态被称为定态(吸引子)。大多数系统总是从瞬态向定态发展,就像落在地面的雨水流入湖泊一样。
物质能量增加的系统我们叫做增量系统,比如生长期的动植物;物质能量减少的系统我们叫做减量系统,比如不断发光发热的太阳;物质能量保持在一定范围不变的我们叫做调节系统。
有一类系统,其可以通过不断收集和排出外界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来保持自身结构稳定(新陈代谢),还可以不断自我复制(繁殖),这就是生命系统。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从第一个细胞也是第一个生物“露卡”开始,生物通过不断复制(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变异(水平基因转移、基因变异等)产生不同的个体乃至种群,并经由选择(自然选择(物竞和天择)、性选择)淘汰掉大多数,存活下的少数得以继续繁衍,这就是自然演化。
在生命系统中,有一类生命可以将物质能量收集起来储存,这就是生产者(如植物);有一类生命则通过掠夺其它生命的物质能量为生,这就是消费者(如动物);还有一类生命则通过将死去的生命分解为无机物为生,这就是分解者。
人类是一种可以不断收集、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消费者。
人的思维我们叫做信息内存量,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角色我们称为信息外存量。
物质能量的内外存量、信息内外存量就是一个人的全部。
2.决策、博弈与组织
人的思维是怎么运行的呢?人通过收集、处理外界信息,然后传播信息或调动手中的物质能量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期望效用理论,在决策时人有若干个行动选择(a),通过计算每个选择在不同情况下获得的效用(v,可以简单理解成利润)和不同情况发生的概率(p)之积做出决定(选择积最大的行动选择)。
每个人做出不同的决策,决策间相互影响决定现实的局面,这就是博弈论的思路。博弈论主要分为参与人、每个参与人可采取的策略、从某个结果(策略组合)中获得的支付函数(利润)。
而一旦告诉某些人做某事(行动)会获得一定利润(激励),并使他相信(信任),那么他就会去做。
实际上,激励就是效用或者说支付函数,行动就是选择或者说策略,信任就是概率。
激励、行动、信任构成了模因,而模因是影响他人行为也就是构成组织的基础。比如宗教,其本质就是“信上帝(行动)就能上天堂(激励)”,并通过神迹加以证明(信任)。
组织的激励可分为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长期激励是其行动的动力,最好在其有生之年永远无法满足和验证,短期激励则是对其行动的纠正。前者让其运动,后者控制其运动方向。
激励的范围越广往往能动员更多人。如美国南北战争本是北方工厂主和南方庄园主因关税引发的冲突,北方提出的战争口号却并非是关税而是解放黑奴,这样就能获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黑人的支持。
在人与人的博弈中,会出现一些哪一方改变策略就会让自己受损的结果,这些结果被称为“均衡”。均衡就是一个吸引子,博弈总会向均衡方向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当一个博弈的参与人均达成均衡并不断维持下去时,制度便产生了。而均衡的变动便会导致制度的变迁。
3.国家
人类兼具生产与破坏两大能力,并由此形成了生产集团和武装集团。
生产集团和武装集团间进行交换形成的。武装集团提供给生产集团安全(包括生产集团不受己方或其他武装集团侵犯、维持生产集团内部的秩等序),生产集团提供给武装集团物资(通过掠夺、税收等方式)。
但是,由于信息越稀缺越有价值,武装集团需要要一个信息中心来统一行动。而由于武装集团提供的安全是公共品,而生产集团对的物资却是分散的,也需要一个专门的物资中心来集中物资对武装集团进行供给和分配。于是,承担两者职能的行政集团诞生了。由于行政集团是两者的中介或者说结构洞,因此很快控制了两者。
气候地理、国际交流等外生因素和科学技术、内部派系博弈等内生因素则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变化。
气候地理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国家的物质能量的获取和一些具体的制度(如道德习俗潜规则等非正式制度)。
如秦汉时期气候较热,关陇平原一片沃野而江南地区却是丛林遍布,于是帝国往往定都西安洛阳地区。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气候变冷和过度开发,关陇平原收成变少,以致于皇帝不得不前往洛阳就食。而江南此时得到开发,在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帝国的财政支撑,而江南到长安洛阳的最大中转站正是汴梁。
到了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北京成为元明清三朝都城所在。
内部派系博弈往往是某个生产集团迅速强大并与武装集团结成新的同盟,最终取代原有政权的结构。
比如日本幕末就是商业发展导致生产集团中的豪商集团崛起,并与没落的下层武士集团结成同盟,形成的新生产—武装集团推翻了旧的幕府集团,而黑船来航则加速了这一过程。
再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就是英国在美殖民地的大地主不满英国损害其经济利益,于是组建武装反叛,并获得法国等英国敌对国家的援助,而美国在战争后又抛弃法国与英国结成同盟,从而获取了英国的资助。
国家通过人口与工具来控制物质、能量、信息,人口需要组织能力,工具需要科学技术。
4.科学技术:农业、工业与商业
就科学技术而言,地球上最大的能源是太阳能,植物照射阳光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生长,也就是将太阳能固定在了自己体内。然后食草动物通过吃植物来获取能量,食肉动物通过吃动物来获取能量。
后来人类就用小麦、水稻等植物收集储存太阳能然后吃掉,用猪羊等生物收集储存能量然后吃掉,这就是农业。
人们发现,许多天然存在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打磨改造后可以变得更好用,比如用石头砸开核桃后里面的核仁可以吃,把羊皮缝好可以做衣裳,这就是最初的工业。其本质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羊皮转换成衣服,是物质形态的转换。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是能量形式的转换。这种将物质能量转换为更有用的形式的过程,叫生产。
可转换是有成本的,在物质能量转换过程中总会有浪费。
同时,人们还发现,如果A喜欢苹果手上却只有一个梨,B喜欢梨手上却只有一个苹果,那么A和B之间进行交换就可以让各自得到更喜欢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让所有人都变得更好的帕累托改进,这就是最初的商业。
但是,交换是有成本的。交换前人们要寻找交换的对象,要讨价还价,交换时人们要运输,交换后还要保障商品质量没问题。
而且交换还受时空的限制,这时,货币诞生了。货币便于携带,解决了空间的限制,便于保存,解决了时间的限制,使得交换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人们渐渐发现,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减少物质能量在转换过程中的浪费,这就是技术的提升,使得转换成本下降,转换效率提高。
而建立市场使得信息成本下降,发展交通使得运输成本下降,制定法律使得信任成本下降,总之,交换(掠夺)成本下降,交换效率提高。
转换成本和交换(掠夺)成本的下降意味着利润的提升,同时还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工商业,从而使得总利润迅速增长,国家获得了大量物质能量,这其中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和市场,一部分用于发展武力保障前者,最终得以称霸。
这就是近代工业革命。
这个过程中,农村向城市提供粮食和劳动力,城市向工业提供粮食和劳动力,工业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工业产品。
因此,还可通过获取农业剩余后直接拿来(而非通过商业交换)支持工业和换取国外技术,迅速发展工业后反哺农业。
5.组织能力:模因与制度
就组织能力而言,生产集团和武装集团交换带来的合作剩余构成了国家最基本的激励,并促使人们采取服从国家的行动。之后,再通过宗教等其它模因进一步加强人们服从的行动,从而促使国家这一组织的稳定和运行。
国家用模因去与人们博弈,最终达成了均衡即正式制度(国家与被统治者间博弈而成的制度)。古代国家首先要确立对人员的划分和管理,即户制。之后再在户制基础上确立管理行政集团的官制、管理武装集团的兵制、塑造生产集团生产的产制、从生产集团抽取物质能量的税制。
通过户制整合生产集团力量,通过税制向行政集团和武装集团输送人员和物资,再用兵制和官制控制住武装集团和行政集团。
这些制度就好像固定的管道,在国家这个庞大的系统中输送着物质、能量与信息。
日本明治维新,就是在下层武士集团与豪商集团联合推翻幕府后,用新的模因与社会各阶层博弈(从尊王攘夷到文明开化再到明治宪法),通过赎买、欺骗、蚕食(温水煮青蛙)、胁迫、镇压、挑拨(带领一群人斗另一群人)等手段确立人员划分(户制的编户齐民、四民平等)、重组行政集团(官制的废藩置县、官制改革)、调整生产集团的生产模式(产制的土地改革、殖产兴业)和武装集团的构成(兵制的富国强兵,从秩禄处分到西南战争再到军事改革),并通过财政金融改革确立新的税制。
而国家内部集团的割裂也必将导致制度的撕裂。比如美国南北战争,北方的工厂主希望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品,南方的庄园主则希望降低关税便于出口本国农产品和接受英国的廉价工业品,最终双方爆发战争。
6.产制:市场与金融(猜想)
市场交换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之一。其通过确立资源的所属即产权,之后再以货币为中介进行产权交换。
人们有两种方法可以从市场交换中获利。第一种是生产商品,然后卖出获取货币,再用货币买入自己想要的商品,即m0—c—m1。第二种是用货币低价买入商品,再等到高价时卖出,即c0—m—c1。于是,商业诞生出两个回路,即生产—消费回路和低买—高卖回路。
对于低买—高卖回路而言,只要不断注入资金,商品价格就会上涨。投资者完成一次低买高卖就会获取一定利润,正是他们从中获取的利润推高了商品的价格。直到资金不再注入,价格就会猛跌,这时手上拥有商品的人卖不出去,承受代价。这就是个击鼓传花的零和游戏,是部分人将钱给了另一部分人的再分配。
7.税制:财政与税收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古代统治者面临着两大矛盾:如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追求财富最大化,以及在追求财富追求最大化时面临社会产量最大化和统治者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矛盾。
前者比如宋神宗派李稷去管理川蜀的茶叶贸易,横征暴敛但没引发动乱反得到嘉奖,宋徽宗重用蔡京充当白手套为自己敛财,明朝皇帝派太监去收盐税、矿税。后者如《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皇帝将浙江织造局的钱收入自己口袋里。
8.官制:分封制与科层制
科层制官员的选任制度分为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选任制。古代的察举是委任制,征辟是聘任制,科举则是部分考任制部分委任制。汉时生产集团的地主通过察举制度对行政集团进行渗透和垄断,再进一步控制模因,从而形成魏晋门阀。唐时动乱给予旧门阀严重打击,而之后由于科举制而使得地主无法再对行政集团进行长期垄断。
中央往往以三种方式超越科层制的常规运行,即运动式治理、督查制、项目制。
运动式治理如乾隆时期的叫魂案,督查制如汉之刺史、清之总督巡抚(中央派遣大员督查地方,后来往往成为地方一把手)。
9.私有信息与制度运行
双方通过信息交流达成的均衡就是契约。
在达成履行契约的过程中,一方往往拥有另一方没有的私有信息。
在信息经济学中,拥有私有信息的一方叫代理人,不拥有私有信息的一方叫委托人。
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人在达成契约前或达成契约后对委托人占据优势。达成契约前因代理人占据优势使得委托人不愿达成契约的现象叫逆向选择。
解决方法即信号和激励,信号获取方法主要有两个,要么代理人自己告诉委托人私有信息(信号发送),要么委托人试探出代理人的私有信息(信息甄别)。
成文法就是一种信号发送,而考试则是一种信息甄别。
达成契约后代理人隐瞒自己的不按照契约执行的行为叫做道德风险。
如漂没。捞的钱一是称路途中损耗了。二是称装船船翻了,或者仓库被烧了,至于船里面仓库里面有没有货就不知道了。三是称被麻匪给劫了,如先假装做某事,让别人跟着做,之后自己做的成本悄悄补偿,将他人做出的收益占为己有。皇帝先出钱,大户跟着出,这叫集资。如果事后皇帝的钱如数奉还,大户的钱三七分成,这叫集资诈骗。唐宪宗迎佛骨,萧衍出家,莫不如是。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委托人往往是上天或人民,在被统治者服从的同时,统治者往往也要履行对委托人的承诺(激励)。于是当出现天文异象或灾害等上天示警时君主要根据天人感应理论罪己反思,平时君主要维护自己的明君和爱民形象等。但很多皇帝却暗地里纵容大臣为自己敛财,这也是一种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的解决方法是设计一个机制,通过给代理人监督和激励来使其选择遵守契约。
第一,监督标准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代理人行为与委托人的初衷偏离甚至相悖。举个例子,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本意是借贷给需要的农户,但考核标准却是借贷农户的多少。为了达到监督标准,开始摊派不需要借贷的农户借贷,加重农户的负担,初衷和结果相违背。各种形式主义就是如此诞生的。
第二,监督过程存在收买勒索。代理人通过收买监督者,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过来,监督者也可以以不让其通过监督为威胁,让代理人给自己好处。
第三,委托人给出实际情况无法达到目标,还不允许变通,这等于是逼着代理人作假。
第四,监督成本的问题,由于成本限制不可能全数监督,这其中就又有投机取巧的问题。
道德风险在两种情况下会被委托人接受,一是监督成本或激励执行成本(对守约的奖励和对违约的惩罚)过高得不偿失,二是弥补正式制度灵活性的非正式制度。
第一种情况,如伪装的二级信息。A以为自己有私有信息其实没有,B有私有信息却装作没有。如别人不知道你察觉他的野心,大家可以表面和气,别人知道你察觉他的野心,就会恐惧而反叛。
还可以是AB达成共谋,但不想外人知道(外人知道会改变信息外存量),存在私有信息。汉文帝时吴王的儿子被汉景帝杀了,于是吴王不来上朝。汉文帝于是说吴王病了,因此允许他可以不来上朝。不这么说的话,吴王不来上朝的行为就是反叛,汉文帝就不得不去讨伐吴王以避免其他人效仿,而目前却又不也是讨伐的时机。
第二种情况,契约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欠缺灵活性,这就需要一些契约之外甚至违背契约的非正式制度来维持灵活性,如某些部门的小金库。委托人对非正式制度的管理具有弹性,视情况有时打击有时纵容。
非正式制度也可能成为正式制度,如雍正时期的火耗归公。但非正式制度成为正式制度后,代理人需要灵活性的需求没有变,于是只好又创立新的非正式制度。黄宗羲定律便是如此,历朝历代中期会进行并税(将各种税收并为少数几种减少百姓负担),结果新的税种又出现,反倒导致百姓负担加重。
在信息经济学学中,激励分为两种,让代理人参与契约的激励叫做参与约束,让代理人做出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为的激励叫做激励相容约束。
除此之外,还需注意收益的分配、成本和风险的承担。
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执行成本(包括监督成本)等。成本可由委托人承担(如委托人支付代理人劳动工资承担风险),可由代理人承担(如租金、包干),可由委托人代理人共同承担(如分成制),可由第三人承担。
包干这种代理方式往往是委托人许以一定激励,并对目标做出规定,然后代理人自身承担成本完成目标。其常见于对于委托人来说自己开发成本过大,而代理人自己开发仍有利润的项目。如明朝的卫所军户制度,就是政府将一些偏远地区的管理权交给卫所军户。再如北美洲的开发,也是英国政府将管理权交给个人。
若委托人或第三方承担执行成本,结果给的履行成本不足怎么办?代理人就不得不承担部分成本。而另一方面代理人承担执行成本,也可以报高执行成本,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揣进自己腰包。

第十一次回答:
世界是什么样的?有人能告诉我吗?
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参考:复杂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分形、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网络理论、博弈论、量子场论、生物学(演化论、进化心理学、行为生态学、社会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供需理论、财政学、前景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等。


从复杂科学的视角出发,世界可以看做是由无数的节点(点)组成的,这些点与点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即连接(线)。节点和连接共同编织出一张巨大的网。
在这张网上流动的,是物质、能量和信息。



节点与连接构成的系统网络

能量是动量和能量共同构成的矢量在时间方向上的分量。能量分为动能和势能,两者之和被称为哈密顿量
空间中充满了一维的谐振子,谐振子振动的叠加就是场,场分为真空态和激发态,激发态就是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构成物质。
物质是节点,而能量则是物质用来改变节点间连接的东西。
基本粒子间相互作用,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与斥力的平衡点上势能为0,离平衡点越远势能越大。
两个基本粒子间存在一个势能为0的平衡距离。此时若加入第三个基本粒子,则三者间的距离就会改变,新的距离与旧的距离之差就是势能。
而在不同方向上加入这样一个新的基本粒子的力,势能的改变程度(我把它叫做势能弹性,即在单位力作用下势能的改变程度)就不同。
也就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施加一点点力,势能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而在另一个方向上施加很大力,势能基本没改变,这是由于不同方向上势能弹性不同。
不同方向上势能弹性不同,是因为基本粒子间的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大小不同。
信息能够导致思维中的各个选项的概率发生变化。
概率分为时间概率和集合概率。
时间概率是指不断重复某事得到的概率,如抛硬币。集合概率则是指某一时刻发生某事的概率。
常见的分布有正态分布、幂律分布。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往往只截取网中的一部分,截取的这部分便是系统,系统外的部分被称为环境。
一个节点和连接它的两个连接构成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单元,节点中存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数量被称为存量,连接中流动的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为流量。流入节点的流量是输入量,流出节点的流量是输出量。


按照节点对流量的影响,可将节点的功能分为转换(将物质能量信息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交换(将物质能量信息进行交换而不改变其状态)、存储、截留(截留部分或全部流量)、调节(增加或减缓流速乃至关闭流量)、耗损、除噪(纯度)、吸收、发送等。一个节点可能有多种功能,具有某种功能的节点被称为元件。
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种植业是利用植物收集和存储太阳能,畜牧业是用动物收集和存储植物中的太阳能,粮食和家畜都是能量的存储器和转换器。



养鸡纵鸡食,鸡肥且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

工业则主要体现在物质的转换、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播上。
物质的转换包括冶炼钢铁、制造化工品,本质上是分离、混合或改变物质。
能量的转换包括外燃机、内燃机等动力系统以及发电机等。外燃机是用烧开水来使得空气膨胀,挤压推动机械。内燃机是用燃料燃烧来使得空气膨胀,挤压推动机械。发电机是用电磁感应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电能便于传输和转化,且还可以传递信息。



人类的科技不过是烧开水和扔石头

信息转换器是将吸收信息然后改变物质能量信息的状态流向的元件,人的大脑就是信息转换器。
信息对信息转换器的影响是非线性的,而与信息转换器中的信息存量有关。信息转换器自身的信息存量(思维和记忆)被称为信息内存量,其在别的信息转换器中的信息存量被称为信息外存量(如形象、角色等)。信息外存量决定着该信息转换器向别的信息转换器发送信息的效果,如某人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决定了他所说的话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向他人传播信息时也要考虑他人的信息存量,即接受成本。
如风教,风代指诗歌等,风教指用诗词歌曲戏剧教化民众。《雍正王朝》中,李卫用大白话出摊丁入亩的告示,并编成莲花落宣传。
当存量会导致流量变化时,反馈回路就形成了。让存量保持在一个值或范围上下波动的反馈回路是调节回路,让存量不断减少或增加的反馈回路是增强回路。
系统有两种产生方式,一种是系统中的节点相互作用结成系统即自组织,一种是外界的其它系统使系统中的节点结成系统即他组织。
系统和环境相互影响,因此系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世界有从不均匀到均匀的趋势,这种趋势被称为熵增,越均匀熵越高。
系统根据其是否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可分为孤立系统(无物质能量交换)、封闭系统(无物质交换有能量交换)、开放系统(有物质能量交换)。开放系统在远离均匀状态(平衡态)时会突变为通过吸收外界低熵物质和向外界排出高熵物质(新陈代谢)来维持低熵的耗散系统。
生命系统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耗散系统。
生命来源于远古时代一团能自我复制的RNA,它能够通过吸附将外界零散的核苷酸组成和自己一样的链条。后来它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为自己装上一层能吸收低熵物质排出高熵物质的外壳,将自己组装成了耗散结构,这就是第一个细胞同时也是第一个生命“露卡”。
之后生命们开启了以复制、变异、选择为中心的自然演化,并进行了两轮升级(有性繁殖使得单细胞生物变成多细胞生物,应激性最终产生了智力)。
自然演化是通过复制出大量不同的生命,再通过选择机制留下部分继续复制。基因的变异经过一代代生物的积累,最终形成跨物种的巨大差异。变异是发散的过程(从一种情况到多种情况),选择则是收敛的过程(从多种情况到一种情况)。
而在不断的选择中,以自身或与自身相近的基因(即被其认为是亲属的生物,这被称为亲缘选择)遗传下去为重的基因往往更容易留存下来。为了让与自身相近的基因流传下去,有时雌性愿意牺牲自己来保护儿女。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来自我复制,通过复制中偶尔出现的错误(基因突变)和吸收其它生命的基因(水平基因转移)来完成变异,最后经过不断变化的环境(天择)和生命间的竞争(物竞)来进行选择。
由于环境愈发复杂,单细胞生物们开始抱团取暖,甚至开始分工。但分工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分工的细胞需要保持不变,不能再随意变异,于是部分多细胞生物演化出一种专门的细胞(生殖细胞)负责自我复制,并通过两个以上生物的生殖细胞相结合的方式(基因串珠)进行变异,最后除了物竞天择外,还通过追逐异性同类的方式进行选择(性选择)。有性繁殖由此诞生了。
有性繁殖意味着生命要通过移动来寻找伴侣,移动起来的生命面临的环境变化速度会大幅增加,这时自然演化的迭代速度早已比不上了,于是生命演化出了通过对外界信息进行获取和处理并指导自身行动以适应环境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分为收集信息的信息吸收器(比如眼睛耳朵)、处理信息的信息转换器(比如大脑)、调整行动的物质能量信息发送器(比如发声系统、四肢)。
于是,拥有了较强信息处理系统的人类,首先由父母通过有性繁殖复制,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基因突变、基因串珠等进行第一次变异,之后身体受到自然环境影响(表型)进行第二次变异,大脑受到社会环境(模因)刺激进行第三次变异,同时经历天择(自然环境淘汰)、物竞(生物间的生存竞争)、性选择(择偶竞争)三种选择,留下后代,抚育后代及后代的后代直至死亡,这就是人的一生。
自然演化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积累变异。一种特定的生物要继续演化,只能在自己现有的这些历史积累上做微小的调整。因为传承,它不可能把历史记忆全盘放弃;因为分叉,它也不可能突然学会别的分叉上所代表的新技能。这就是“系统发生树制约”。



生命树

生命常数。
成长曲线。
生存策略。
性选择。
亲本投资。
亲子冲突。
在几千万年前,迫于生存压力,还在树上的人类祖先们便开始了群居生活,并形成了部落。
距今700万年前,在非洲大陆生活的乍得人猿被东非大裂谷一分为二。裂谷西边的乍得人猿后来以刚果河为界,演化出残忍嗜杀的黑猩猩和性情温和的倭黑猩猩,而东边的乍得人猿演化成了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


之后,由于气候变化,非洲的森林变成了草原,为了生存南方古猿们开始下树,并逐渐在物竞天择的残酷自然演化中直立行走(便于发现危险,并使得双手得以解放,代价是内脏下垂和女性盆骨变小生殖不便等)并褪去毛发(人类祖先可能是一种进入幼年持续状态的黑猩猩,没有毛的他们就像luo露的猿猴一样,因此被莫利斯称为“裸猿”,而褪去毛发对他们而言更便于散热,可长时间奔跑追捕猎物,将猎物活活耗死)。同时,他们不仅和其它猴子一样能通过互相帮助梳理梳毛发增进成员间感情,还能够通过语言聊八卦,从而促进了团体的协作。
最终,他们演化成了智人,淘汰了尼德安特人等人类近亲,并再一次走出非洲走向世界(所有非洲外的人类男性和部分非洲男性可能拥有同一男性祖先,他被称为“Y染色体亚当”),最终在新月沃土等地开始了农业革命。而人类部落间渐渐开始相互接触和冲突,通过结盟和战争等方式形成了更大的部落,并最终出现了超级部落——国家。
人体系统按功能可分为三类:
一是新陈代谢:包括消化系统(固体)、呼吸系统(气体)、泌尿系统(液体)、循环系统(运输),其目的是提供能量抵抗熵增。
二是自我复制:包括生殖系统,其目的是进行繁殖。
三是信息处理:包括感觉系统(信息吸收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信息转换器)、运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发送器),其主要通过电信号和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目的是获取处理信息并做出调整以更好适应环境。
生物的物质能量发送器中,用于进攻的武器有角(刺)、钳、牙、爪、毒(化学物质、粘液、蛛网乃至细菌病毒)、手(投掷抓握能力和工具使用能力),进攻的策略有围猎、追捕、伏击、诱饵、迷惑、突袭等,用于防守的策略有逃跑、防御工事、甲壳、伪装、金蝉脱壳(伪变态、断尾求生)等。
人是能自我复制的耗散结构,是离散的物质能量载体,是信息的吸收、转换、发送器,还是有一个目标的系统。受基因和外界环境影响,人有了以基因或相似基因遗传为核心,发展为生存、自由(不被他人控制)、尊严(控制他人、自我实现)、情感等多种多样的欲望。为了满足欲望人会对外界造成影响即行动。
行动即生命系统能通过新陈代谢改变物质能量,要么产出能供生命系统消费的产品即生产,要么产出能让生命系统受受损乃至被破坏的暴力即损害。损害分为直接攻击或增加成本,要找进攻成本最小点。
人的大脑是由多个信息转换器共同组成的,大致可分为理性系统(超我、慢思考系统)和情感系统(本我、快思考系统),并由自我加以调节。
根据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理性系统的作用过程如下——




利润为收益与成本之差,收益是输入量,成本是一输出量,利润则为存量的增量。
人总是想要使得总价值V最大,这就有三个策略——增大收益、减少成本、减少风险(增大主观概率)。
(策略部分之后补)
固定成本。路径依赖。
风险是不确定的收益减少和成本增加。
风险分为自然风险、侵犯风险、契约风险(机会主义)。自然风险是指自然和社会系统导致的不可抗力。侵犯风险是指他人侵犯的风险,由侵犯意愿(有时没有,且不好判断)和侵犯能力组成。契约风险则是在合作过程中,人为了逐利而制造的风险,包括缔约前的信息隐瞒(逆向选择)和缔约后的信息隐瞒、不履约(道德风险)等。
风险还可分为并不会造成多大损失的纸老虎、不能预测却会造成巨大损失的黑天鹅、能预测且会造成巨大损失的灰犀牛。纸老虎无需理会,黑天鹅做好善后,灰犀牛早做防范。
应对风险的方式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嫁和风险补偿。
风险规避:停止投资、消减条件(分析风险产生的条件并消除和减少)、分散投资(多头下注)、风险对冲(投资产品同时购买与产品盈亏相反的其他产品)、违约处罚(违约金)、保留余地(不要一股脑投下去,保留一定策略集,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可以回旋,如模棱两可)。
风险转嫁:激励转嫁(用真实或虚构的激励让他人承担风险)、牵连转嫁(将风险牵连到更多的人一起承担,这样他们就会进行避险)。
风险补偿:风险溢价(将承担的风险折算出来进行补偿,如贷款利息;员工固定工资的劳资契约中,企业家承担的就是企业的经营风险)、担保(保证金)、保险(多人集资帮助其中不确定的一人补偿风险带来的损失)。
风险承担能力。
反风险策略。例如对方进行风险分散,那么我方就要将对方分散的风险集中使得谈判筹码更有价值。平民对贵族的攻击风险是分散的,使得贵族更不顾及平民,这时选出一个君主来压制贵族,君主直接面对着平民攻击的风险,因此相对贵族会更顾忌平民一些。
风险应对成本。
当有两个或以上人做出决策时,便有了博弈。


博弈有四个基本参数,参与人及每个参与人的偏好集、策略集、信息集。
第一,决策。参与人会根据偏好和信息来从策略集中选定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也就是选择该策略的利润(收益减去成本)最大,这里的利润被称作支付函数。
选择策略的过程即决策,决策要考虑的是收益、成本、不确定性和时效。风险就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成本,往往需要采取一定策略来减少或规避。
第二,约束。约束是达成参与人间合作的相互协调。
信息集包括积累的信息(知识)、获取信息的信源和传播信息的信道。
除了决策外,参与人还会尝试通过信息或行为去影响其他参与人的决策,这就是约束。
一方对对方的约束程度取决于对方对他的依赖程度。
约束又可分为向其直接传递信息的激励约束、改变其策略集的策略约束(包括强制控制对方身体)。
外界能够满足人欲望使之采取行动的东西,被称为激励,激励要么威逼,要么利诱。
激励分为物质能量激励(如经济、暴力)、信息内存量激励(如通过学习实践自我提升、发泄仇恨)、信息外存量激励(如血缘、良好人际关系、职级晋升、光辉形象、为神圣事业奋斗)。自我提升和职级提升又形成一个增强回路。
激励的带来者就是权力的中心,既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人,也可以是虚构的如神等。要掌握权力,既可以成为带来者本身,也可以作为带来者的代理人或代言人。
还可分为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短期激励时时满足使其服从,长期激励永不满足使其不固步自封。
激励还要考虑激励范围的问题。
美国南北战争前,北方工业资本家占有想要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品,南方农业种植园主想要降低关税出口农产品并购买廉价的英国工业品,于是双方爆发战争。北方打出的口号并非提高关税而是解放黑奴,因为解放黑奴的激励范围更广,在国内国外获得更多支持(当时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且动员北方黑人参军,瓦解南方黑人斗志。
激励的递增和递减又可以成为新的激励。如房产商揭房,规定越后买价格越高,于是人们争相购买。
人们往往通过虚假信息虚构激励,如吃了某种药有奇效。
对方没有需求也可以为对方创造需求,如万元陷阱、猫吃辣椒、再分配等。
第三,均衡。参与人们互相形成约束,最终都稳定地选择了某项策略,导向了一个或多个稳定的结果,这就是均衡。参与者在均衡中得到的权利义务或者说他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就构成了他的角色。两个相关角色构成了一段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就是老师和学生两个角色的关系。
双方选择策略均要受到对方的约束,最终双方的均衡由各自对对方的依赖程度之比决定。
博弈不止一个,而是多个且可能不断重复,因此一个博弈的均衡又可能影响接下来别的博弈的策略集。
制度是不断重复的均衡,而现实中会有许多正式制度(如法律、政令等)或非正式制度(如文化、道德、习俗、潜规则等),违背制度往往需要付出成本(越轨成本)。
制度的形成往往需要两种博弈,即确定制度内容的制定博弈和要求其接受遵守制度的遵守博弈。
制度能用遵守博弈成本来减少制定博弈成本。
第四,声誉。由于信息不完全,因此有可能不清楚其他人的偏好集、策略集(背后是拥有的资源)和信息集,此时就要通过之前的博弈或在本博弈过程中对方或他人已展示出的信息来完善有关对方的信息,一个参与人在别的参与人眼中的偏好集、策略集、信息集的信息就构成了他的声誉,也就是信息外存量。
第五,序贯。获取信息、计算决策、执行策略、传递信息都会有一个速度或者说顺序的问题。
决定策略集的因素是资源,资源分为三种,即信息内存量、信息外存量和物质能量。
资源也就是成本,参与人通过付出成本来从观测点获取信息和影响系统的控制点,最终获取收益。因此,信息影响成本的付出,成本的付出也就意味着策略集的改变(可用资源变少了),可投入资源的最大值就是预算约束。
策略+外界因素=结果,观测到的结果+偏好=支付函数。
均衡的实现有时需要双方约定,即达成契约。交易的谈判和执行过程则需要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来解释。
达成契约前后,一些人拥有另一些人没有的私有信息,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前者叫做代理人,后者叫做委托人。
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人在达成契约前或达成契约后对委托人占据优势。达成契约前因代理人占据优势使得委托人不愿达成契约的现象叫逆向选择。
解决方法即信号和激励,信号获取方法主要有两个,要么代理人自己告诉委托人私有信息(信号发送),要么委托人试探出代理人的私有信息(信息甄别)。
成文法就是一种信号发送,而考试则是一种信息甄别。
达成契约后代理人隐瞒自己的不按照契约执行的行为叫做道德风险。
如漂没。捞的钱一是称路途中损耗了,




二是称装船船翻了,或者仓库被烧了,至于船里面仓库里面有没有货就不知道了,












三是称被麻匪给劫了。



张麻子:还有这事?

如诱饵。先假装做某事,让别人跟着做,之后自己做的成本悄悄补偿,将他人做出的收益占为己有。
皇帝先出钱,大户跟着出,这叫集资。如果事后皇帝的钱如数奉还,大户的钱三七分成,这叫集资诈骗。
唐宪宗迎佛骨,萧衍出家,莫不如是。














道德风险的解决方法是设计一个机制,通过给代理人监督和激励来使其选择遵守契约。
第一,监督标准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代理人行为与委托人的初衷偏离甚至相悖。举个例子,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本意是借贷给需要的农户,但考核标准却是借贷农户的多少。为了达到监督标准,开始摊派不需要借贷的农户借贷,加重农户的负担,初衷和结果相违背。各种形式主义就是如此诞生的。
第二,监督过程存在收买勒索。代理人通过收买监督者,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过来,监督者也可以以不让其通过监督为威胁,让代理人给自己好处。
第三,委托人给出实际情况无法达到目标,还不允许变通,这等于是逼着代理人作假。
第四,监督成本的问题,由于成本限制不可能全数监督,这其中就又有投机取巧的问题。
道德风险在两种情况下会被委托人接受,一种是监督成本或激励执行成本(对守约的奖励和对违约的惩罚)过高得不偿失,一种是非正式制度。
委托人出于自身声誉的原因不得不制定合同,但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导致灵活性欠缺,这就需要一些契约之外甚至违背契约的非正式制度来维持灵活性,如某些部门的小金库。委托人对非正式制度的管理具有弹性,视情况有时打击有时纵容。
非正式制度也可能成为正式制度,如雍正时期的火耗归公。但非正式制度成为正式制度后,代理人需要灵活性的需求没有变,于是只好又创立新的非正式制度。黄宗羲定律便是如此,历朝历代中期会进行并税(将各种税收并为少数几种减少百姓负担),结果新的税种又出现,反倒导致百姓负担加重。
激励分为两种,让代理人参与契约的激励叫做参与约束,让代理人做出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为的激励叫做激励相容约束。


除此之外,还需注意收益的分配、成本和风险的承担。
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执行成本(包括监督成本)等。成本可由委托人承担(如委托人支付代理人劳动工资承担风险),可由代理人承担(如租金、包干),可由委托人代理人共同承担(如分成制),可由第三人承担。
包干这种代理方式往往是委托人许以一定激励,并对目标做出规定,然后代理人自身承担成本完成目标。其常见于对于委托人来说自己开发成本过大,而代理人自己开发仍有利润的项目。如明朝的卫所军户制度,就是政府将一些偏远地区的管理权交给卫所军户。再如北美洲的开发,也是英国政府将管理权交给个人。
若委托人或第三方承担执行成本,结果给的履行成本不足怎么办?代理人就不得不承担部分成本。而另一方面代理人承担执行成本,也可以报高执行成本,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揣进自己腰包。
建立组织关键是用激励使他人服从。人对集体的认同取决于集体带来的激励。
合作天然存在物质激励,即合作剩余。
对一群人而言,合作比不合作往往能产生更多的利润(财富增量),这部分利润被称为合作剩余。合作剩余的产生,一是由于规模扩大可以承担原本承担不了的成本和风险,二是由于固定成本不必重复投入(自然垄断形成的原因),三是分工使得人们在各种领域专业化,生产效率提高,四是交换(无论是市场还是政配置)能够使得每个人用自己拥有的东西换取自己更想要的东西,社会总效用增加。
人与人通过在不断博弈中认识到合作的好处而产生合作(变异),而不合作的群体又在演化过程中被淘汰(选择)。
人形成组织的过程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血缘纽带。在生存压力之下,通过血缘形成最初的群体。父母具有天然权威,尤其是在孩童幼年期。狮子、黑猩猩等群居生物最初都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群体。极限是邓巴数150人。激励为血缘带来的亲情。
二是强者为王。在群体中攻击能力强(不一定是身强体壮)的个体逐渐占上风,并利用囚徒困境使得人们不敢妄动。黑猩猩部落里往往是强壮而又有斗争经验的黑猩猩作为首领。激励为暴力。
三是兵农分离。生产的主流方式从采集狩猎逐渐转为农业。由于人越来越多而资源有限,部落间冲突不断扩大,于是形成了脱产的专业军事团体,即兵农分离。兵负责保护农安全(包括自己不侵犯农、不让其它部落侵犯农、不让农之间互相侵犯),农负责给兵提供物资(税收或者说保护费)。
还可能有些兵完全脱离部落,不断流动抢劫农(流寇),而抢劫的长期收益比不上向农收税,于是部分掠夺的流寇转化为了收税的坐寇。
兵的激励为财富,农的激励为暴力。
四是神道设教。一方面,部落不断扩张规模超过了150人,使得血缘和情感难以作为组织的纽带。另一方面,人对于自然的解释发展出了宗教。于是,以宗教为代表的各种故事成为了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新纽带。
激励为神的奖惩和献身事业。
五是公武分离。对于军事集团而言,信息越集中(知道的人越少,知道的越全面,信息的价值取决于稀缺与全面)越有用,这就需要一个集中处理信息的部门。
而战争规模的扩大又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去收集粮食等物资,这就需要一个集中处理后勤的部门。
两个部门集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政府,即兵农之间的中介或者说结构洞。拥有共同的结构洞成为了又一种共识。
激励为结构洞带来的暴力和财富。
六是王权集中。刚开始的结构洞在贵族手中,国王往往只是较大的贵族。之后,资源不断向结构洞集中,而结构洞中的资源又不断向其中的强者国王集中。国王开始用自己能任免的官僚取代世袭的贵族。
七是王神互证。需要一个表面在政权之外的权威(如宗教或现代某些国家的选举(选民权威)和专家权威(米国经济学家))来论证权威的正统性,而政权反过来又维护前者的正统。
汉武帝后的儒教,就是道在师儒(理归道统)和朕即国家(事归政统)相分离,儒(释道)论证帝王的正统,帝王维护儒(释道)的权威。
八是兵商合体。工业革命的爆发,一方面使得工商集团(尤其是其中的资产阶级)壮大,一方面使宗教受到冲击。
商的壮大使其能绕过国王直接与兵达成交易,形成新的没有国王只有官僚的政府。旧的共识国王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个人权利、民族、普世主义等共识的构建。
工农兵的激励仍为结构洞带来的暴力(以及其它公共品)和财富,关键在于某些实行选票制郭嘉的官僚的激励可能是强大的商在选举中提供的帮助。
人类通过兵农分离和公武分离建立国家。现代国家可分为三部分,即生产组织、暴力组织和管理组织。
暴力组织和管理组织向生产组织提供以安全为主的公共品(大家都可享受的产品服务)来换取生产组织的物资。管理组织汲取资源给暴力组织震慑内外敌人,并可发动战争。
一旦生产组织和暴力组织绕开原有的管理组织成立新的管理组织,就会威胁到原来的管理组织。如日本幕府末年,下级武士和商人勾结最终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如英国殖民美洲期间,北美十三州大庄园主形成武装,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国家的基础合法性来源于公共产品的供给,而公共产品的供给依赖于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然而,由于官僚系统的膨胀等原因会导致财政支出增大,由于人地矛盾(马尔萨斯陷阱)、地方隐匿人口等原因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最终导致入不敷出,合法性下降。
这种情况下,政府就需要节流即减少支出(如裁员)和开源即扩大收入(如创立新税源)来进行制度变迁,重新提高合法性。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包括买断、裁撤、削减、限制管理损耗(火耗归公)等,扩大财政收入的方式包括税制改革(找富人多收税,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租售公共品、借钱、赖账(弃捐令)、通胀、查抄、罚款、加税、官营改为许可或私有(许可分为少数许可和多数许可)、扶持新兴财富之后割韭菜或政府购买或征税(产业升级)等。
生产组织主要分为生产者(企业)和消费者(家庭)。




生产者又可分为委托人(如地主、公司股东)和代理人(如佃农、公司经理、公司普通员工)。
生产行业可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包括金融业)等。
农业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包括渔业等)。
种植业需要气候、土壤(空间)、水、阳光、肥料、劳动等。常见的农作物有大麦、小麦、水稻等。
为了保持土壤的肥力,往往采取轮耕(把土地划分为两份或三份,每年或春夏只耕种其中一份,其余的不耕种以畜养肥力)。
水稻还发明了,即将水稻幼苗密集种植在角落,而剩下的水稻田用火烧尽野草后再用水淹,防止野草复生,等水稻长大后再移栽水田。
工业需要劳动、技术(知识)、原材料、机床(空间)、能源、资金等。
工业又可分为开采、能源、加工等企业。先由开采业开采能源和加工的原材料,能源原材料(如煤)送到能源企业转化为能源(如电能),之后能源和加工原材料送入加工企业加工成产品(包括机床零件)。
生产组织的资源配置可分为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
为了跨越交易的时空限制,于是市场有了货币和借贷(金融)。
货币一般由央行发行,主要用来作为交换商品(产品和服务)的中介。就同一时间截面来看,其好像一张从市场领取一定商品的凭证。某人拿来购买商品的货币量占当时进入市场的货币总量的比例等于其领取的商品价值占当时市场总商品价值的比例。
市场是一个类似于跷跷板的交换器,交换器关键在于交换比,对于市场而言就是价格。一般而言,供需两方谁更重要那么另一方的资源便流向谁。
货币表达需求,商品表达供给,价格是两者博弈的表达。一般而言(当然也有例外),货币过多商品价格就贵,货币过少商品价格就便宜。
货币可分为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前者如黄金等,后者则是靠政府储备的黄金等乃至单纯靠政府信用(相信这个政府不会崩溃)发行的纸币。
借贷是跨时间的融资,并由此诞生了专门的机构——银行。
除了印发纸币外,银行借贷也能创造出货币。具体过程为存款人将钱存入银行,银行留下部分作为应对存款人立即取款的准备金,其余部分作为贷款贷给借贷人。这样货币的总数等于存款人的存款加上多出来的借贷人的贷款,货币变多了。而一旦银行准备金少于存款人当时要提取的存款,就发生了挤兑,银行就可能倒闭。
由于价格在不断波动,人们除了可以用商品换货币再换商品外,还可以用货币换商品再换货币,后者就是金融市场中的投机买卖。
在投机买卖中,人们相信商品还会涨价于是争相购买,而正是人们的争相购买导致其涨价,涨价后再卖给别人赚差价。货币不断涌入市场,商品便不断涨价,直到货币不再涌入时,商品价格便迅速下跌,人们于是争相抛售。这就像一个击鼓传花游戏,前面脱了手的往往赚的盆满钵满,最后脱不了手的承受代价。
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整个市场的财富总量不变,只是部分财富由一群人转移到另一群人手中,而且往往是由穷人转移到富人手中。
管理组织要么由分封制组成,要么由科层制组成。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即官僚划分层级和职权,依照规章制度运行政权。按照职权垂直管理的部门被称为条,按照地域综合管理的部门被称为块。条负责配置,块负责整合。
政治可分为日常政治和非常政治(如战争、改革等),科层制在日常政治中可良好运行,却难以应付非常政治。
在帝国官僚制中,皇帝充当着日常政治的象征品和非常政治的决策者的双重角色,并以运动式治理和项目制等方式打破科层制。
暴力组织要获取生产组织的财富有三种方法 ,即掠夺、交易(借贷)、征税,长期来看以征税最为划算。
17世纪的法国财政大臣柯尔贝尔说,“税收是一种既要拔鹅毛,又要让鹅少尖叫的艺术。”
王朝初年人少地多财产平均,人头税和财产税差不多。而人头税比财产税收起来简单,于是收人头税或者搞授田制。之后人口和财富增长,贫富差距增大。一方面官僚机构因自身权欲和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而膨胀,支出增加,另一方面荫户增加耕地增量减少,收入减少,于是开始找钱。之后推行人头税转向财产税的改革,收取更多税收并抑制贫富不均,并废除各种地方的苛捐杂税,并为少数几种税(并税)。然而并税之后,由于地方仍需要一定灵活性,又会出现新的苛捐杂税,导致百姓负担加重(黄宗羲定律)。同时土地兼并进一步严重,地方豪强坐大导致中央税收越来越少,流民四起出兵镇压导致中央开支越来越大,中央不得不放权给地方结果地方逐渐脱离管控。这三者造成脱离帝国掌控的武装力量崛起,最终帝国崩溃。
税收主要包括税的规模、计算、统计、征收、种类。
一是税的规模。
税的本质是帝国与百姓间对当年生产的产品的第二次分配(交易是第一次分配,福利是第三次分配),而每年收多少税是个问题。税收少了国用不足,税收多了民生凋敝,因此税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帝国的形态。一旦国用不足,就要进行税制改革,即前面提到的节流和开源。开源是要培养税基,培养好了要么一刀割掉要么细水长流。比如汉初休养生息,就是其认为秦朝税基太差却规定了高税,税收不上来,因此其轻徭薄赋培养税基。培养税基要么民间发展,要么官方垄断。官方垄断可以迅速增加收入、标准化市场、抑制地方豪强,但也会导致管理成本上升(内部性变得更严重)、标准化无法适应各地不同情况、抑制地方豪强的同时导致新的豪强崛起。
税的规模往往由支出决定。军事开支是支出的很大一笔项目,而古代的兵制分为兵农合一制和募兵制。兵农合一制是指军户平时耕地,战时打仗(打仗有战利品和爵位等激励,远高于农耕收入),财政负担小但作战能力弱,也不易控制。募兵制则是花钱养职业军队,财政负担大但作战能力较强,更易控制(军费控制)。少量募兵制部队也可以掌控大量兵农合一制部队。
二是税的计算。
常见的税无外乎四种:人头税(税人)、财产税(税地)、流转税(如税商)、混合税(通过授田将地税变为人头税)。
当人少地多时(一般是王朝初年,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土地荒废),按人头收税更合理,因为此时收地税会导致人口不断脱离土地逃跑。此时统治基础也更多是个人权威。
当人多地少时(一般是王朝中后期),按土地收税更合理,因为人多地少时收人头税会导致贫富不均,土地兼并有利可图,从而导致地方豪强崛起威胁朝廷,并产生大量失地流民。财产税按财产多少征收,一定程度上抑制贫富不均,而就土地而言,其财产有三种,即土地的市场价值、土地出产量、农产品交易额。其收税技术更加复杂。此时统治基础为土地所有权。
当然也未必一定要人多地少和地少人多,只是人头的统计成本比地一般来说要低些,当财富分布比较平均时,按人头收税和按财富收税区别不大,但是当财富分配不均时就不一样了,这时按财富收税收的更多,也相对有利于社会稳定。
因此,人头税向财产税的转变,正是帝国成熟的标志,如清朝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就是将人头税并入地税之中。
流转税往往商人可通过提高价格将税收转嫁给消费者,且易偷税漏税。如盐的经营,可分为官方专卖(官营制)、官方许可部分民间经营(许可制)、民间自行经营官方收税(自营制)三种。官方对盐加税,盐商便转嫁给消费者,且人人都要吃盐,实际上就成了一种人头税。许可制中的许可证也可以用来增加收入,如明朝先是实行开中法,商人给边防运送物资才能获得经营盐的许可证,万历年间又实行纲盐制限制许可证数量提高许可证价格,后来盐商世代垄断导致内部性,于是清道光年间又实行票盐制放开许可证数量。宋朝重视发展商业,获得了大量流转税,却因为农业社会商业发展有限而最终受限。之后的王安石变法,采取投资发展、政府购买(之前是政府直接提供服务)、金融信贷(官方贷款给农民、商人)、方田均税(丈量土地收税)的方法,却因为官僚弄虚作假、中饱私囊、强行摊派而伤民。解决方法是朝廷监督、中介制衡(成立银行作为贷款中介)、民众监督(建立产权保护途径)和官僚培养(选拔培养官僚并对其进行合适的激励)。
混合制则是将国有土地按人口租给自耕农,这样按人头征税和按土地征税就差不多了,汉朝的授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都是这样。问题是土地从哪里来,要么开垦荒地,要么进行扩张,要么收回土地。
税收多少是固定还是浮动,是根据数量浮动还是价格浮动,又可分为固定税、从量税、从价税。
三是税的统计。
税收需要获取并不断更新人口和土地的信息,这就需要人口登记(编户齐民)和土地清查。
而很多时候帝国为了拉拢精英,往往会给他们减税或免税的特权。而百姓为了避税,往往就会把自己或自己的土地投献给这些人,即土地仍由百姓耕作而只向这些有特权的大地主们交地租,大地主们往往也会向朝廷隐藏匿这些土地人口,但这样帝国的税收就减少了。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时期就是南北朝时期。
为此,南北朝的君主们主要从钱、枪、名三个方面与地方豪强们开展斗争。
钱方面的措施包括土地、人口、税收结构。
北魏拥有大量国有荒地,于是便实行均田制按人口授田,授田的赋税远低于豪强们的地租,从而吸引百姓从豪强手下转投到帝国成为自耕农,再以三长制来将变为自耕农的百姓形成编制,防止其再转投豪强。同时,加强作为财产税的户调的征收,弱化豪强。
东晋采用占山制,限制豪强占有土地的规模。且东晋和南朝不断进行土断,将匿入豪强庄园内的流民编户齐民。
日本白河天皇时期则采用限制交税特权的方法(规定特权期限、取消不合规特权等)打击豪强。
枪包括拉拢地方武装、组建自己的军队、往军队中安插亲信等。
如日本白河天皇为打压藤原氏建立北面武士、拉拢寺院武装。
名方面的措施则包括远离、分化、消耗和渗透等。
远离通常的做法是迁都,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日本迁都平安京等。除此之外皇帝还可以退位来摆脱外戚控制,掌握实权,如日本白河天皇退位为上皇,摆脱外戚控制天皇的摄关政治,以天皇之父的名义干涉朝政(正统性大于外戚的藤原氏),并可建立自己的庄园与武装。
分化则是拉一派打一派,如南朝用寒门士族打击高门士族,日本白河天皇利用藤原氏内部矛盾支持一派打击另一派。
消耗则是发动战争或者大规模经济活动消耗豪强力量,如北魏孝文帝南征、萧衍假装遁入佛门让大户出钱赎身等。
渗透是指将关键位置换上自己人,原来的人明升暗降或找理由干掉,如南朝的“高门居显位,典签控州镇”。
四是税的征收。
税一般由官僚进行征收,但有时也会将权力卖给民间,即包税制。元朝的扑买便是包税制,民间商人从官府手中购买收税权力,再进行收税。
税的征收要考虑是否有能力收上来。
明朝末年江南士绅拥有大量土地财富,却因为无法统计而交不上税,政府也没有手段去要求其如实交税。
而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由大地主组成的议会知道自己有多少土地,并能够向佃农收租。佃农如果隐瞒或拒绝,地主可以换人。
五是税的种类。
税收可分为货币税、实物税和劳役。
货币税即收税时收取货币,但百姓需要将手中实物换为货币,等于是将收税成本转嫁给了百姓,这就有利于豪强强买田地,商人收购实物时趁机压价。
实物税即收税时收取实物,其将收税成本转嫁给朝廷,朝廷之后需将实物换成货币才便于使用,且收税时收税人可趁机中饱私囊,如踢斛淋尖等。实物税更适合战争时期。
王朝初年,往往会大兴土木要求服徭役。而到了中后期百姓富足,则往往会让其用交税来替代徭役,官府再拿着钱去雇人,如汉代的更赋、宋代的免役钱、明代的银差等。
第十次回答:
在你眼中,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第九次回答:
系统论(新三论,老三论)指的是什么?第八次回答:
本文将要阐述的问题有三个:世界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社会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尝试以一种系统和网络的视角,结合一些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去尝试探求世界、生命、社会的诞生与演变的奥秘。
系统与网络是接下来我们观察世界所采用的方法,物质能量与信息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三个层面,它们都提供了一个静态的剖面视角。演化是生命的变化过程,博弈是生命间的相互影响,它们都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组织与平台则是对人类社会中的组织与平台进行简要分析。
如此宏大广泛的叙述,定有很多不足、遗漏乃至错误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1.系统与网络的世界
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世界的?答案是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将事物分成了相同与不同,并创造了概念。相同的归为一个概念,不同的归为不同概念。而概念与概念之间又有着各种关系。概念就像一个个点,而概念间的关系则像是一条条连接着点的线,这便是我们观察世界的基础——节点与连接。而点与线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或者说系统,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举个例子,社会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节点就是每个人,而连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节点有着不同的状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数值来表现这些状态。同理,连接的强弱也可以用不同的数值来表示。
现在假设有一个节点,上面有两个连接,且一个连接向节点输入某种东西,一个连接向节点输出什么东西,输入的数量是输入量,输出的数量是输出量,两者合称流量,而节点中留存的数量是存量。
比如一个蓄水池,必然会有一根进水管和出水管。现在,进水管输进的水量便是输入量,出水管输出的水量便是输出量,蓄水池中留存的水量便是存量。
再比如,利润=收益—成本,一个企业或者家庭输出的成本是输出量,收获的收益是输入量,企业家庭积累的财富是存量。
假如存量、输出量、输入量三者中某个变量能够影响另一个变量,便构成了一个回路。比如一个人观察蓄水池出水管的水量来调节进水管的水量,其便构成了一个回路。
回路分两种,一种是增强回路,一种是调节回路。增强回路是指存量不断增加或不断减少,直到达到极值。调节回路则是指存量围绕着一个值上下波动,直到达到平衡。
怎么样来控制一个回路呢?这就涉及到三个东西——感受器、处理器、效应器。感受器收集信息,处理器处理信息,效应器直接调节。
比如蓄水池,在进水管、出水管和蓄水池内各装一个水表,再在进水管出水管各装一个水阀,最后用电脑连接。水表是感受器,获取数值信息,电脑是处理器,处理信息,之后再决定水阀的松紧,水阀是效应器负责直接调节。
再比如,我们的眼睛鼻子是感受器,大脑是处理器,四肢是效应器。
我们前面说了,多个节点和连接最终会形成一个网络。
在网络中,有一些特殊的节点,这些节点一旦消失,完整的网络就会被分割为几个部分,这种点被称为结构洞。结构洞往往占据着优势。
比如郭嘉,事实上就是掌握bao力的jun队和生产财富的生产集团(农民、工人等)间的交换,后者给前者提供物资,前者则给后者提供安全。但这个交易过于复杂,两个集团不能直接完成,而需要第三方。这时zheng府就充当了第三方,一旦其不参与,交易就没法进行,因此其成为了结构洞。
网络可根据结构洞来划分为三种,只有一个结构洞的是中心式,没有结构洞的是分散式,有很多结构洞且小结构洞被一个更大的结构洞连起来的是分布式。
人类社会一般是分布式的构成,即几个人组成小圈子,一个人负责对外联络(结构洞),而几个小圈子又围绕着其中一个人或圈子形成更大的圈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布局,是因为网络在生成时是优先连接的,即连接数量越多的节点就越容易生成新的连接。
那么,要在网络中更容易传播,就要找那些接受成本低(更容易接受你给他的东西)而连接较多的节点。
2.物质能量信息
在量子场论中,宇宙充斥着如琴弦般不断围绕着某个平衡点做周期振动的物质——场,场大致可分为电磁场和电子场两种。
场有两种状态,激发态和真空态,两者间可以转化。
激发态就是基本粒子,一共有24种。
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由交换规范场的粒子实现。相互作用分为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四种。电磁力和弱相互作用交换的是光子和中间玻色子(w±和z粒子),强相互作用交换的是8种胶子。
这些基本粒子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物质不是可以无限分割的,而是有最小单位的)。基本粒子间相互影响,以一定结构组合成了从原子核到原子和分子一直到宏观事物的所有物质。
激发态有整数份的有限能量和动量。就像水波一样,场所产生的振动也是一层一层的,且每层间的能量之差刚好等于该场中一个粒子的能量。


真空态则为无基本粒子的真空,其能量是无限大的(零点能)。
从真空态到激发态即基本粒子的产生,从激发态到真空态即粒子的湮灭。因此,粒子是会产生和消失的,空间内的粒子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激发态和激发态间的转化,是由场与场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当有粒子产生或湮灭时,参与反应的粒子,一般都会接近光速,必须使用相对论。大部分粒子是有静质量的,产生一个粒子,最低限度需要的能量,由相对论的质能公式给出。
在狭义相对论里,能量和动量组成了四维时空中的一个矢量,能量是这个矢量在时间方向的分量。能量分为动能和势能,两者之和被称为哈密顿量。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物质是节点,而能量则是物质用来改变节点间连接的东西。
信息则与前面讲过的处理器有关。对于处理器(比如大脑)而言,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多种可能,这些可能的概率并不相同,信息就是来改变这些概率的。比如一个箱子里可能装着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这时有人告诉你,箱子里没有红球且你相信了的话,那么箱子里有红球的概率从三分之一变为了0,其余两种颜色的概率则从三分之一变为了二分之一。信息量越大,可能性改变的幅度越大。
接下来我们把物质能量和信息代入到网络之中,每个节点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存量,每个连接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量(下面合称流量),于是就可以看到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网络中不断流通,存量也在不断改变。
如果一个系统存在一个能量平衡点u*,而其现有能量为u,单位时间内能量的流出量为△u(为正表示能量输出,为负表示能量输入),则(u—u*)•△u为正表示系统稳定(若u>u*且△u>0,表示能量过量且正在流出,若u<u*且△u<0,表示能量不足且正在输入)为负表示系统不稳。
如果把两个人视为两个节点,那么两者之间既可以传输物质能量,又可以传输信息。前者喂后者吃饭,或者前者把后者打了一顿,这是物质能量的传播。前者说如果后者听话就给他饭吃,或者前者说如果后者不听话就打他一顿,这是信息的传播。
每个人大脑中存储的思维,便是信息的存量。而要向他人传递信息,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信息存量,还要考虑他人的信息存量。同样一个事情,你对专业人员说很快就能理解,而对一个小白说他可能一辈子都理解不了,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信息存量不同。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声誉)也会影响他人对你所提供信息的接受程度,比如智子疑邻,同样一句话,儿子说觉得他聪明,邻居说却怀疑他,因为两者的身份或者说形象不同。
因此,可以把自己大脑中的思维称为信息内存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是形象称为信息外存量。
而人所拥有的不过是身体的物质能量,身体所能掌控的外界事物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内外存量罢了。
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空间中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物质内部基本粒子间的引力越强,其就越不容易破碎,也就越坚固。物质朝没有物质或者引力越弱的物质的方向移动越容易。
比如在空气中穿梭很容易,但在水中比较困难,而在固体中几乎不可能。
水阀便利用了这个原理。一个横向的管道,中间被水阀阻隔,虽然有巨大的液压水却流不出去,因为水阀内的基本粒子间相互的引力本很强,而其纵向移动方向也都被同样坚固的固体水管阻隔,所以很难移动,但其上方是空气,所以上下方向就很好移动。
正是这种分布不均,导致了同一物体在不同方向的移动难度不同。而这也就便于阻隔某些能量(比如水管里的水),而当要去掉阻隔时只需要很小的能量(水阀上移)就可以了。此时水阀便相当于一个通过使用很小能量便能控制很大能量的杠杆。机器的按钮也是这样。
信息对人来说也是一种杠杆。很小的物理刺激经过人的大脑,在体内一步一步放大,调动身体的物质能量去影响周围更大的物质能量。
3.生命系统
与外界无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被称为孤立系统。
与外界有能量交换无物质交换的系统被称为封闭系统。
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被称为开放系统。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种从不均匀变为均匀的趋势,这就是熵增定律。熵增定律的原因是事物处于不均匀状态的概率远大于均匀状态。
但有一种系统,可以通过吸收外界的低熵物质排出自身的高熵物质来维持自身的低熵状态,这种系统被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均匀状态)时突变而来的,它就好像一个漏斗,从物质的角度而言,低熵物质经过这个漏斗能变成高熵物质,从能量角度而言,有效能经过这个漏斗能变成无效能。
所有的生命都是能自我复制的耗散结构。吃饭是摄入低熵物质,拉粑粑是排出高熵物质。所以生命的本质是能不断自我复制的干饭和造粪机器。
这时,再看世界,就会发现地球是个利用太阳能的耗散结构,而地球上充斥着耗散结构和非耗散结构。石头是非耗散结构,水流是非耗散结构,树是耗散结构,虫子是耗散结构,人是能够处理信息(智力)的耗散结构,房屋是人为了躲避阳光风雨等而制造的非耗散结构。物质和能量在耗散结构和非耗散结构中流淌,并在流经耗散结构时从低熵变为高熵,有效变为无效。
对于复杂生物而言,能量是使其有序存在和生长的逆熵流。能量使得结构不断改变,事物不断生长的。而生长是分阶段的,在同一生长阶段内单位物质所包含的能量往往为常数。当能量达到该生长阶段的极值时,就会进行到下一阶段。能量的吸收随着能量存量的增加而减少,能量的释放随着能量存量的减少而减少。
4.生命演化
生命来源于一团能自我复制的RNA,后来它拉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为自己装上一层能吸收低熵物质排出高熵物质的外壳,将自己组装成了耗散结构,这就是第一个细胞同时也是第一个生命“露卡”。
之后生命们开启了以复制、变异、选择为中心的自然演化,并进行了两轮升级(有性繁殖使得单细胞生物变成多细胞生物,应激性最终产生了智力)。
自然演化是通过复制出大量不同的生命,再通过选择机制留下部分继续复制。基因的变异经过一代代生物的积累,最终形成跨物种的巨大差异。变异是发散的过程(从一种情况到多种情况),选择则是收敛的过程(从多种情况到一种情况)。
而在不断的选择中,以自身或与自身相近的基因(即被其认为是亲属的生物,这被称为亲缘选择)遗传下去为重的基因往往更容易留存下来。为了让与自身相近的基因流传下去,有时雌性愿意牺牲自己来保护儿女。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来自我复制,通过复制中偶尔出现的错误(基因突变)和吸收其它生命的基因(水平基因转移)来完成变异,最后经过不断变化的环境(天择)和生命间的竞争(物竞)来进行选择。
由于环境愈发复杂,单细胞生物们开始抱团取暖,甚至开始分工。但分工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分工的细胞需要保持不变,不能再随意变异,于是部分多细胞生物演化出一种专门的细胞(生殖细胞)负责自我复制,并通过两个以上生物的生殖细胞相结合的方式(基因串珠)进行变异,最后除了物竞天择外,还通过追逐异性同类的方式进行选择(性选择)。有性繁殖由此诞生了。
有性繁殖意味着生命要通过移动来寻找伴侣,移动起来的生命面临的环境变化速度会大幅增加,这时自然演化的迭代速度早已比不上了,于是生命演化出了通过对外界信息进行获取和处理并指导自身行动以适应环境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分为收集信息的感受器(比如眼睛耳朵)、处理信息的处理器(比如大脑)、调整行动的效应器(比如发声系统、四肢)。
于是,拥有了较强信息处理系统的人类,首先由父母通过有性繁殖复制,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基因突变、基因串珠等进行第一次变异,之后身体受到自然环境影响(表型)进行第二次变异,大脑受到社会环境(模因)刺激进行第三次变异,同时经历天择、物竞、性选择三种选择,留下后代,抚育后代及后代的后代直至死亡,这就是人的一生。

荐书目录:
《系统之美》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
《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信息论基础》
《进化生物学基础》
《进化心理学》
《行为生态学》
《社会生物学:新的教程》
《微观经济学:一个现代视角》
《新制度经济学》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教程》
《组织社会学十讲》

第七次回答:
问:世界是什么?
答:世界是不断演化与博弈的网络(节点和连接),即系统。
问:我们是什么?
答:我们是一张能自我复制的设计图(基因)用蛋白质“3D打印”出的逆熵增的耗散结构。生命是基因遗传的工具,我们生存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自身基因和相似基因(亲属)的遗传。
问: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何以如此艰难?我们在对抗着什么?
答:熵增,即世界由不均匀向均匀变动的趋势。
耗散结构通过吸收外界低熵物质和排出体内高熵物质来维持自身的低熵状态,以局部替换减少整体熵增,但在此过程中其又加速了外界环境的熵增(低熵物质在耗散结构内变成高熵物质的速度快于其在耗散结构外),因此其虽然对抗着熵增,却并没有违反熵增定律,而是起到了熵增加速器的作用。整个过程被称为新陈代谢,最直观的就是吃饭拉粑粑,因此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自我复制的吃货和造粪机器。
问:我们凭什么对抗熵增?
答: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
自我复制不断增加生物的数量,并在复制过程下进行基因变异,利用只要给的答案够多总能蒙对一两个的原理,在环境的筛选中,大量基因载体死亡,少量基因载体幸存并在复制中变异产生新的不同答案,开始新一轮的环境选择,这就是自然演化。只要种群基因库迭代的速率(繁殖和变异的速率)能超过环境变化的速率(自然选择或者说死亡的速率),种群就能延续。
在此基础上又演化出了能在稳定中实现变异的有性繁殖(又产生了性选择)、经外界刺激某些基因才会表达的表现型、亲代受环境刺激而暂时关闭子代某些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等“补丁”。
自然演化是不断积累变异的过程,变异积累的方向受自然选择影响。简单和复杂的生命系统都在不断演化,只是复杂生命系统往往需要积累更多的变异。
新陈代谢则是通过吸收外界低熵物质(消费),排出体内高熵物质(生产或破坏)来维持体内的低熵。其又可分为物质循环系统和信息循环系统(应激性并进一步发展为思维)。信息循环系统分为感受器、处理器、反应器,处理器的进化被称为精神进化,处理器在个体间传播就形成了模因(文化)。
而处理器的进化又推动了人类升级工具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进化,使得人能更好地生产,即体外进化。
问:我们在对抗熵增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答:资源稀缺。
问:我们如何应对资源稀缺?
答:竞争和合作。
我们先生产或破坏,再进行分配并消费。
在生产与破坏过程中产生合作,涉及成本分摊和资源配置问题;在分配过程中产生竞争,涉及收益分配问题。
竞争分为直接干扰型和资源利用型。
分配产生产权,又可分为分割、掠夺、交换。
第六次回答:
目录
一、数学世界:函数
二、物理世界:系统
三、生物世界:演化
四、信息世界:决策
五、社会世界:博弈
函数描述着系统的变化,外界对系统的塑造是演化,系统对外界的塑造是决策,多人决策模型就是博弈。
一、数学世界:函数
(一)集合与函数关系
参考:《高等数学》
(二)微积分与分形
参考:《高等数学》《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1.微分与导数
2.导函数与不定积分
3.定积分与分形
4.偏微分方程
5.运用
(1)兰切斯特方程
(三)边际分析
1.斜率与均衡
(1)供需模型
参考:《微观经济学》
供需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反映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动的模型,虽然在现实中诟病颇多,但其分析方式却依旧可以批判性地吸收。


在供需曲线中,纵轴是价格,横轴是供给量和需求量。其有三个假设:1.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反之则下降(有价格上升需求反而上升的例外,被称为吉芬商品),即图中红线(需求曲线);价格上升,供给量上升,反之则下降,即图中蓝线(供给曲线);2.供大于求,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供不应求,供给增加需求减少;3.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中,价格随着供需关系变动,最终会停留两条曲线的交点上,此时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即供需均衡,这个点被称为市场均衡点。


该类模型的意义在于一是根据三个或四个变量画出两条曲线,然后根据其交点求取均衡,二是每条曲线均可进行边际分析,即对供需曲线的导数(称为弹性)进行分析。
(2)IS—LM模型
参考:《金融学》
2.边际效用
3.无差异曲线与边际替代率
参考:《微观经济学》
(1)消费的无差异曲线
(2)生产技术无差异曲线
(四)常见函数模型
参考:《高等数学》
1.逻辑斯谛函数与生长
2.指数函数与爆发
3.三角函数与周期
参考:《信号与系统》
很多事物总是呈一定的周期性循环,其可以用傅里叶级数表示。


如图,An为振幅,nω为频率,ψn为相位。
傅里叶认为,所有的周期性波形都可以表达为几个正余弦函数之和,或者说一堆圆的运动,这就是傅里叶级数。




图上x轴为时间t,y轴为f(t),z轴为频率H。
图片出处: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63358
而非周期波形,则可表示为周期无限大的正余弦函数。
由于频域相较于时域更易分离出一个波形中的各个正余弦函数,因此往往将时域转化为频域,即傅里叶变换,公式为:


图中第一个公式为傅里叶变换,f(t)为时域函数,F(ω)为频域函数,ω为频率;第二个公式为欧拉公式。将欧拉公式带入傅里叶变换,即可得出第三个公式。
用图像表示为:


图片出处: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63358
二、物理世界:系统
参考:《系统之美》《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新制度经济学》
观察系统,既要考虑其内部的稳态结构,又要考虑其在更大系统中的位置。
1.系统的结构
要素与连接
概念与命题
变量。快变量与慢变量。
2.系统的嵌入
冗余。
3.反馈回路
观测点。控制点。
4.系统的分类
5.协同、突变与耗散结构
三、生物世界:演化
(一)演化
参考:《自私的基因》《生命是什么》《进化生物学教程》、学习观相关视频、汤质看本质相关视频、芳斯塔芙相关视频
1.熵增定律
熵增的简单解释就是由不均匀到均匀。
2.自私基因
演化的过程是复制、变异、选择。通过复制产生变异,通过变异来应对选择。而在生命史中,生物一步一步具有了三套演化系统——自然演化(基因不断变化)、精神进化(思维不断改善)、体外进化(工具不断进步)。
3.自然演化
为了将基因遗传下去,生命不得不在不断的自我复制(复制)中产生些许变异(变异),从而使得种群内的生物具有不同的性状,然后不同性状在物竞(同类竞争)天择(自然选择)中被筛选掉一部分,剩下的基因继续遗传,并扩大在种群基因库中的占比。只要种群基因库更新的速度大于环境变化的速度,种群便能生存下去。这便是自然演化。
单细胞生物只需要分裂过程中进行基因突变即可,但多细胞生物却面临着不能所有细胞都变异的问题。而有性繁殖的出现,使得变异只发生在生殖细胞之中,生物能够在保持自身稳定性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增加生物间的差异性。
4.精神进化
有性繁殖的出现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老待在一个地方会导致求偶的不便。部分生物的解决方法是增加自身的移动性,但移动性增加也就意味着环境变化的速度大幅增加,单纯的种群基因库更新速度远不及前者。这时,生物必须发展中另一种演化机制,使得个体在生命周期便可应对这些变化,这就是应激性。
应激性的本质,是通过获取并处理外界的信息,来指导生物的行动。
处理外界的信息需要已知经验形成的思维模型。但是,个体的生命周期有限,不可能经历世间的一切,总有未知的情况发生。这就需要生物具有能够从已知中推出未知的能力。



截图源自b站up主YJango

从已知推出未知的方法被称为推理。推理分为三种,即归纳、演绎、溯因。
首先,生物从过去自身的经验或同类的经验中提取出共性,这就是归纳(复制);
其次,对这些共性的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各种猜想,形成多种理论(理论是一堆命题组合,命题是描述概念间关系的句子),每种理论都可解释过去的大部分经验,这就是溯因(变异或发散);
最后,将这些理论拿来预测和指导行动,若行动的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则保留该理论,不符则修改或放弃该理论,这就是演绎(选择或收敛)。



截图源自b站up主汤质看本质

整个过程被称作精神演化。通过精神演化,生物可以利用已知的经验去面对未知的问题,可以在生命周期内找到应对自然选择的方法并调整自身,而非像自然演化一样用无数死亡的惨烈代价来寻找种群生存的正确道路。
而被筛选出的理论模型,又可以像自然演化中被筛选出的基因一般迅速传播,这便是所谓的模因。
5.体外进化
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6.生命周期
7.生命的比喻
打比方的话,基因就是一段不断自我复制的程序编码(关于结构的信息),每复制一次(繁殖)就会以蛋白质等为原材料3D打印出一个能够维持自身低熵不变的耗散系统(生命),然后抵御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熵增的侵蚀。但耗散结构其实十分脆弱,会在这种侵蚀下渐渐或突然崩溃。同时,耗散结构间对生存资源(低熵)和性资源的竞争和掠夺、耗散结构对别的耗散结构的忌惮、支配欲望和报复也加剧了环境的恶劣程度(竞争、掠夺、忌惮、支配、报复是战争爆发的五大原因)。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这个程序编码又开发出了三套算法(演化)。
第一套算法(自然演化)就是程序编码转录时会出错,从而导致会出现不同的耗散结构,根据大数定理,总有一部分能抵御住熵增的侵蚀继续下一轮复制。这套算法在扩大耗散系统时加了两个补丁,一是复制必须以两套编码的结合来完成(有性生殖),以在稳定基础上增大生成耗散结构的多样性,二是编码上的部分信息只有在特定时期受到环境的特性刺激才会在耗散结构中呈现(表现型)。自然演化以多样化个体的部分死亡来进行试错,而当时正确答案(生命应当是怎样的性状)的占比得以扩展,从而维持种群延续。
第二套算法(精神进化)是在部分耗散结构中演化出一个信息处理装置(大脑),通过接收外界信息来做出反应。这套信息处理装置的部分算法会随着接收信息的增多而不断更新(心理模块)。这样就可以让耗散系统通过调整行为而非死亡来应对环境变化。但是,外界的信息量太大,这个信息处理装置只能处理部分信息(理性),剩下的信息只能形成一个大约模糊的结论(感受)。这种信息又可以通过交流来从一个耗散结构传递给另一个耗散结构,即模因的传播。
同时为了使耗散系统更好地完成程序编码复制,其又演化出了一个激励装置(情绪)。当耗散结构做出有利于编码复制的事就会得到正强化(快乐),做出有害于编码复制的事就会得到负强化(痛苦)。精神进化以资源损失的试错获取信息,通过信息(事物间的联系和生命应当是怎样的行为)调整行为,从而避免更多资源损失。
第三套算法(体外进化)则是让更少的耗散系统通过收集处理传播信息形成知识,之后精确控制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这些被控制的物质(工具)扩大了耗散系统对环境的调整能力。
这三套算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流程,那就是复制、变异、选择。
(二)生存稳定策略
参考:《生态学》《社会生物学》
1.对等策略
2.强者策略
3.弱者策略
捕食者转换。朝鲜战争时,美三师让英29旅殿后自己先撤,英国人接到命令认为凭啥你先撤大家一起撤,结果美军以帮助照明为由往英军阵地上空打照明弹,英军一个营被全歼。
4.竞争与共生
5.繁殖策略与性选择
6.亲本投资与亲子冲突
亲子冲突是指亲子两代围绕亲本投资的分配而发生的冲突。兄弟姐妹之间发生的这种冲突被称为同胞冲突。而父母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对未携带自身突变基因的子代进行伤害,以使得携带自身突变基因的子代更具生存优势(存疑)。
具有同一祖先的人们的冲突被视作同胞冲突的延续,被称为祖先—后裔冲突。
而据研究,非洲以外的男性和部分非洲男性在15万年前具有同一祖先,即“Y染色体亚当”。
而对于族群共同的祖先而言,自己的子孙和睦相处才是最有利于其基因繁衍的,即博爱精神。
(三)
每个认知模型的构建在于在特定情境下能找到的最佳反应。这就需要认知到特定情境的判断和特定情境下每种反应会导致什么。后者往往取决于自然规律和对方的类型。
四、信息世界:决策
(一)信息
参考:《系统之美》《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
1.互信息量
2.信道
3.信息的获取
每秒比特的信息,但却只有比特被大脑拿来思考,其余的都变成了模糊的感觉。
4.信息的传递
模糊度
(二)概率
参考:《概率与统计》
1.贝叶斯公式
2.大数定理与小数定理
3.概率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
4.常见分布及概率的运用
(1)正态分布
(2)幂律分布
(3)凯利公式
(三)决策
参考:《信息经济学教程》(董保民)
1.期望效用理论
2.前景理论
(四)策略
1.扩大收益
参考:原创
2.减少成本
参考:原创
3.不确定性
(1)均值与方差
参考:《微观经济学》
(2)异常值
(3)风险管控
参考:原创
五、社会世界:博弈
(一)博弈论
参考:《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教学视频(北师大)、《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但所有内容被打乱后重组,其中策略集由三种资源决定、策略集和支付函数的关系,均系原创,版权所在,禁止转载。
1.博弈的四大要素
2.约束
3.均衡
契约。
制度。
4.声誉
5.序贯
6.多人博弈
(二)常见博弈模型
参考:《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教学视频(北师大)
(三)委托代理理论
参考:《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部分举例为原创归纳,相互依赖理论的论文名字忘了
1.委托人与代理人
2.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
3.逆向选择
4.道德风险
漂没。捞的钱一是称路途中损耗了,




二是称装船船翻了,或者仓库被烧了,至于船里面仓库里面有没有货就不知道了,












三是称被麻匪给劫了。



张麻子:还有这事?


诱饵。先假装做某事,让别人跟着做,之后自己做的成本悄悄补偿,将他人做出的收益占为己有。黄老爷的如数奉还,大户的三七分成。
唐宪宗迎佛骨,萧衍出家,莫不如是。















5.相互依赖性
(四)生产与分配
参考:《新制度经济学》、财政学教学视频、《微观经济学》
1.生产与合作
2.分配与产权
3.外部性
4.公共品
(五)市场与组织
参考:《微观经济学》、财政学教学视频、《金融学》、《新制度经济学》
1.市场
(1)供需关系
(2)生产与消费
(3)帕累托最优与卡尔多最优
埃奇沃思盒状图
(4)垄断
(5)政府干预
2.金融资产
(1)货币
(2)信用
3.组织
(1)组织的结构
(2)组织的边界
(3)宗教
(4)国家
(5)企业
4.经济结构
参考:原创
(六)社会网络
参考:《组织社会学》


第五次回答(综合视角):
世界很caodan。




而谁是高手谁是下手,都是命运早就注定好的。
1.决定论
无论学习欧几里得几何还是牛顿力学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这些都隐含着一个细思恐极的假设——只要满足充分条件,结果就可复制。
只要满足合力为零,不论何时何地物体都会维持运动状态不变。
只要在欧几里得平面内,三角形内角和就为180度。
1+1永远等于2……
这个假设意味着,事物之间的因果是环环相扣的,A决定着B,B决定着C……一个系统的初始值和规则设定好了,那么在它开始运转时,其过程和结局便已注定。
而宇宙这个宏大的系统,在其诞生的那一刻起,一切便已注定。
这就是决定论。




于是,在相对论的块状宇宙理论中,世界是早已写好的剧本,我们不过是跟着剧本走的演员,沿着命运既定轨道运行而已。






好在,宇宙中的信息太庞大了,因此,很多时候,哪怕命运是注定的,我们也无法得知未来会发生什么。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以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未来也有可能是叠加的。
他们认为,事物原本是多种可能“叠加”在一起的,只是由于人的观测行为,才坍缩为其中的一种可能。换句话说,即使所有条件都一致,事物的结局也可能并不相同。这就是随机论。
问题是,观测行为本身不能影响坍缩的结果,因此按照随机论的说法,我们非但改变不了未来,甚至连准确预测都不可能。




人类渺小却渴望强大,命运注定却不可预知。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选择我们当下认为正确的选择,掌控我们所能掌控的东西,尽心人事,接受天命罢了。




2.系统论
我们通过区别认识世界。
有了白,便有黑;有了上,便有下;有了过去,便有未来……
通过区别,找到不同点,归为不同的概念;找到相同点,归为相同的概念。
每形成一个概念,事实上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划了一个圈,将世界一分为二——概念内,或者概念外。
而概念与概念间又互相影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描述概念间的关系的句子被称作命题。许多组命题构成了理论。理论是为了简化世界而存在的。
系统论窥视世界的方法,就是从世界中挖出一块,称为一个系统;然后将系统内又划出很多概念,称为要素(类似于数学中的元素和集合);而要素与要素间的联系被称为要素连接(数学中的函数是关系中的一种)。于是,一幅世界的简笔画便画成了。
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了一个要素对其他它要素的影响,往往最终会落在自己身上,这个过程,经济学叫做外部性内在化,系统论中叫做反馈回路。
你某一天吃梨把核扔在了路边,结果几个月后路边长起了一棵梨树,周围的人看着突然出现的梨树,以为是神迹,于是围起来当做神仙祭拜,某一天你再次路过这里听说前因后果觉得可笑,于是把树砍了,结果被大家围殴一顿。你扔梨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你被打的结果。
最典型的反馈回路是水池放水。
一个水池,有放水管有出水管,放水管出水管都有水龙头控制水量,池内还有水表显示蓄水量,管理员会根据水表来调节水龙头。
放水管的水是输入量,出水管的水是输出量,水池里的水是存量,水表是观测系统,水龙头是操作系统,管理员是控制系统。


根据管理员是想让水池里的水量持续变化(不断变多或变少)还是维持在某个值不变,可以将反馈回路分为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存量不断变多或变少是增强回路,而维持不变则是调节回路。
3.基因战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进化生物学上是有答案的。
基因的目的是为了自身或相似基因的不断复制,而生命是基因遗传的工具。
















从宏观上看,生命的历史就是一场持续几十亿年的基因对抗外界环境和其他基因间的战争,这场战争烽火未熄、绵延至今,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无从解脱。
而人的一切,都由环境和基因所共同塑造,所谓的自由意志并不自由。
基因指导着蛋白质等一步一步组合成与亲代略有区别的耗散系统,通过三套演化机制使之去适应环境。
由于生命是在熵增环境下维持低熵不变的耗散结构,其必然要保持自身内部系统的稳定和在更大系统中的安全,而各种外因内因导致系统结构不稳定乃至崩溃,也就是死亡,这就是物竞天择,就是适者生存。
4.演化论
世界是熵增的,而生命的存在却是例外。它通过吸收外界的低熵物质、排出体内的高熵物质来维持自身的低熵状态(薛定谔:生命以负熵为食),这个过程就是新陈代谢。


也正因如此,生命必须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演化的机制。
演化机制的核心,是复制、变异、选择。基因通过生命繁殖来进行不断复制,而复制过程中发生的基因变异又会使得下一代生命和上一代有一些不同,最终在自然环境淘汰、生物之间竞争的选择之下,一部分基因型保留而另一部分基因型消失。






整个过程如同分散投资一般,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来规避被一起打碎的风险。这是一场无休止的轮回游戏,对基因而言,留在牌桌上便是胜利。


然而这种被动的演化机制太过漫长,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于是生物又演化出了通过调节吸收和排出物质,来适应环境变化的应激性,并进一步演化出了大脑和思维。
而所有的欲望都来自于思维,其初衷都是为了基因的遗传。

5.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事实上,我们所追求的,不过是两个问题的答案:想要什么和怎么获得。
前者就是价值理性,也可以称作偏好。每个人想要的东西都不一样,不同事物对不同人的重要程度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偏好也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评判标准,就会得出不同的价值评判结论。道德就是一种典型的价值评判标准。
后者则是工具理性。人想要获得某种东西,就必须要遵守这个世界通用的物理规则,因此工具理性对不同的人而言是相同的,真就是真,假就是假。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价值理性各不相同,工具理性却是唯一的。
6.概率与分布
由于人类不可以获取和处理世界的全部信息,也就不可能准确预测未来,而只能通过过去各种情况发生的频次来推断未来各种情况可能发生的概率。
(1)贝叶斯公式
贝叶斯公式是在已知事件B发生的基础上,得出事件A发生的概率。
考虑一个事件B发生时事件A可能发生的概率,就需要考虑事件A在大环境中发生的概率、两个事件的关联度以及事件B是否经常发生。

如图,基础概率又称先验概率,是大环境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此时不知道B是否发生)。一个事件能否发生,主要取决于其基础概率。比如中彩票的可能性很低,无论你有多努力,都很难中到奖。
因此,想要事情发生,就要选概率高的平台、对象、选项。
似然度是事件A发生时事件B发生的概率,能够反映出两个事件的关联度。
新证据即标准化常量,是事件B发生的频率。P(B)=P(B/A)P(A)+P(B/非A)P(非A)
如果事件B第二次发生,则要将事件B第一次发生时的后验概率作为第二次发生时的先验概率。也就是说事件B每发生一次,事件B发生时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一些。将第一次的后验概率变为第二次的先验概率就是总结经验的过程。
(2)大数定理与小数定理
(3)概率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
(4)常见分布
正态分布
幂律分布
二八定律。
抓住主要矛盾,通过龙头的百分之二十,带动剩下的百分之八十。
7.函数与变化
8.边际分析
(1)边际效用
(2)供需模型与弹性
IS—LM模型
(3)无差异曲线与边际替代率
效用的无差异曲线
生产技术无差异曲线
埃奇沃思盒状图
9.决策理论
前景理论:


10.信息论
互信息量
信道与噪音
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11.不确定性与风险
(1)异常值
异常值是指与平均值偏差超过两倍标准差的数值。即使平均值很大,异常值过大也会导致系统的崩溃,因此应对异常的能力也很重要。比如一个公司一直盈利,但某一次遇见一个大亏损,立马倒闭。生物史上,许多生物族群繁衍极盛,但遇到大灾难便迅速消亡。
异常值分为两种,一种是稳定系统出现的异常(错误),一种是不稳定系统出现的异常(预兆)。
前者往往作为噪音而被故意忽略,如评分时往往会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
后者则是重大变化的预兆,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孽。
同时,不断接纳新的异常值以改进现有认知,也可以提高对世界认知的准确度。
(2)风险
距离均值得数值越远越多方差越大,而方差越大其风险也就越大。
从分布图形上而言,均值是靠近分布曲线中间的点的数值,而方差则是曲线拉伸的宽度。

风险管理——

12.野兽分食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没有刺的豪猪,注定无法在浑身带刺的豪猪群中存活。
13.博弈论
西泽尔兰佩路基:博弈论的概念是什么?14.市场
供需关系
生产与消费
交换
垄断
15.组织
(1)交易成本
(2)产权
(3)制度
(4)企业与国家
16.社会网络

———
第四次回答(演化论、博弈论视角):
世界是演化和博弈产生的。
1.演化
基因的唯一目的是自身或相似基因的自我复制(遗传)。生命是基因遗传的载体。
基因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发展出了一套演化的机制,即复制、变异、选择。通过繁殖不断复制基因,又通过基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等制造出不同的基因型,从而应对环境的选择和同类间竞争(物竞天择,这里的竞争包括性资源的竞争即性选择),一部分淘汰而另一部分留存下来(适者生存)。
除此之外,生长中的改变和应激性(思维)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人的欲望,都是围绕着基因或相似基因的遗传展开的,尽管其间有些欲望因为错误而达到了初衷相反的效果。
生命的一切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塑造(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塑造的,而非仅仅是基因)。
几十亿年来,生物的世界,一直都是基因为了对抗外界环境和其它基因竞争而进行战争的世界。
2.博弈
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他们的行动交织在一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博弈论的基本思路。
于是,博弈论的分析要素就有了参与人、策略集(所有策略的集合)、支付函数(在某个结果中,各个参与人)、信息(了解己方和对方眼中、实际的策略集和支付函数)。
参与人要做两件事,一是选择自己的策略,二是通过信息传递影响他人的选择。
策略选择需要搜集信息、考虑每种策略的收益成本机会风险,如何扩大利润(信息用来节约成本扩大收益)和防控风险,具体参考前景理论。还需要考虑搜寻信息、计算策略、实施策略、策略生效的时间问题(速度)。整个过程涉及到前景理论。
搜寻信息的渠道(潜在信息库)、成本,传递信息的渠道、编码。
类型是指他人眼中和实际的策略集和支付函数在你眼中有多种可能,因此要搜集信息判断,具体参见信号博弈。
通过向他人传递信息可以改变他人选择的策略。整个过程涉及到信号传递模型。我有什么能够进攻、影响到他人利益的东西。
由于参与人都是有限理性的,都会选择自己认为最有利的策略,因此策略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可预测且可重复的,这种结果就是均衡。
不断重复的均衡就是制度。
有时一个博弈会出现多个均衡,此时将会由自然因素和其它博弈的结果来决定是哪一个,该均衡就是相关均衡或聚点均衡。如红灯停绿灯行或绿灯停红灯行都是均衡,但由于规则一开始制定为前者,于是现实中便一直遵守前者。
博弈的要点是物质、制度、信息(类型)。
3.野兽分食
基因遗传的目的经环境的塑造(尤其是童年缺什么)而形成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价值排序即偏好。不同的人偏好不同。
生命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概括:一群野兽狩猎猎物,然后分而食之。
这里的狩猎,可能是围捕羚羊、兔子等等弱者,也可能是打败狮子、老虎之类的强者,还可能是利用植物或非生命体进行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总之,是获取有价值的财富的过程。
生产过程中会有合作,合作可以进行很多靠少数个体无法进行的生产,还可以通过分工产生比较优势(某人由于禀赋和后天学习而比其他人能更高效做某事)。合作相对个体多出的利润就是合作剩余。这就涉及到博弈论中的声誉模型。
而分而食之,实际上就是获取财富后对产权的划分。整个过程涉及到淘金者博弈。
产权根据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可以分为公共品、公共资源、混合品、私人资源。
从内容上又可以分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是指对未约定的部分由谁控制,剩余索取权是指对合作产生的剩余由谁占有。
产权的划分方式有三种:分割配置、交换、竞争。
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因此所有人都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他们都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向你隐瞒或伪造某些信息,而即使他们真心提供的信息也未必是真的。他们只做符合他利益的事而非你希望他做的事,除非你给的激励足够大。
4.契约
5.组织
6.公共部门

第三次回答(综合视角):
生物是基因遗传的工具,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基因遗传展开。
基因只为了能遗传,而不是为了个体生存。也就是说,也会为了相似基因的传承而牺牲掉自身个体(亲缘选择)。
而基因想要不断遗传下去,就必须要经过生存和繁殖两项考验(物竞天择的被动过程)。
为此,高等生物发展出情绪和理性两套神经系统。情绪系统负责在基因指导下产生生命冲动和奖惩(积极情绪如快乐等为奖励,消极情绪如痛苦等为惩罚),理性系统负责根据外界的情况压抑部分生命冲动,以便于另一部分生命冲动能付诸实践。打个比方,如果一个生物是一家公司,基因就是唯一的股东,理性是负责执行的总经理,而情绪则是具有提案权和奖惩权的董事。


生物的生命过程大致可分为出生、生长、繁殖和死亡。而在生存、生长和繁殖的资源分配上必须有所侧重,因此,很多生存艰难的生物仅仅生存便要耗费大量资源,很难再有资源去进行生长(比如教育),而这正是人类社会贫富分化的原因之一。
为了通过考验,父母遗传的具有多种可能的基因型会受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最终呈现为其中一种可能的表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源,直到进行繁殖并发生基因突变。这种算法被称为遗传算法,即先随机生成若干种可能,再对其中更适合环境的一部分进行复制(生存淘汰和繁殖淘汰),在复制过程中进行重新组合并随机弄错结果数字(基因突变),不断循环获取更适应环境的可能。


生物能适应的环境范围被称为该生物的生态幅,有的生物生态幅广却不能适应极端环境,有的生物生态幅窄却能够适应极端环境。
母体效应。
不同的资源被称为不同的生态位。
而资源获取的方式有三种:劳动、竞争、交换。
劳动包括种植、采集、狩猎、加工等。
竞争则是同种生物为某项资源采取的排他性争夺,又分为资源利用型竞争和直接干扰型竞争。
资源利用型竞争是指双方不发生直接冲突的竞争。
直接干扰型则是双方发起直接的冲突。
竞争的实质是比较。而比较的标准不同,胜负也不同。那比较的标准有哪些呢?首先是自然规则,比如:
谁的拳头大谁获胜。
在自然规则之下,还有一些生物自己制定的规则,比如棋类比赛,每个子怎么走,怎么样算获胜,这些都是人自己制定的规则。
谁能制定规则?答案是掌握奖惩的人。
谁掌握竞争的奖惩,谁就是竞争规则的制定者。
这是个残酷的世界,冰冷却不以意志为转移,我们不希望这样却只能正视。
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资源丰富度与竞争参与者的需求量之比,也就是说,资源越稀缺,可能竞争越激烈。
竞争的落败者要么被淘汰,要么缩小转移自己的生态位以减少竞争,没错,就是佛系。
交换是双方拿自己手中的资源换取别人手中的对于自己而言更有价值的东西。
一般常识认为交易是平等的,实质上大多数交换并不平等。交换过程中双方会对对方产生依赖,依赖性越强的一方在交换中就越处于弱势。
交换让生物能够相互合作,产生了社群,而交换的不平等性又导致社群分化,社会等级出现。相对于独居动物必须掌握生存的综合性技能,群居动物则可以按照各自分工发展自身特长,并通过交换来使得弱点得到补足。而分工带来的专业化会使得许多专业成员在从事一般工作时甚至不如普通成员。
熵是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熵越高表示系统越混乱。世界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即从有序变为无序。生命却通过从外界引入低熵物质,维持自身的有序并不断自我复制,同时加大环境的熵增。环境变得更加恶劣,生命必须演化以适应环境。世界是熵增的,生物是逆熵增的,这就是生物的“原罪”。
生命的关键在于自我复制,而自我复制本身又能够应对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使得有序状态能够持续。
生物为了生存和遗传下去,只能不断增强对抗熵增的环境,不断改变适应变化的环境,这就是这个残酷的淘汰机制的由来。
在生物史中,再次感受到了人类历史中的那种残酷与无力感。
在残酷的竞争中,大多数失败者被淘汰,少数失败者则被赶到资源稀缺条件艰苦的生态位,不断进化,等待反击。
无数弱者被强者踩在脚下压迫掠夺,被自然悲惨淘汰,而最后的弱者在不起眼的角落不断进化,最终反杀强者,可成为强者后却不得不面对下一任强者的威胁。
其实所谓的“我”,严格来说仅仅是理性,然后为两个zhu队友,和别人家的一比简直fei物点心还要求贼多的基因,以及一言不合就闹情绪的情绪操碎了心。
然后知道了这些,有个毛用啊,你以为你能改变什么?
现实就是,大多数人的愿望都相似,但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讲,无论你做什么都没用。

第二次回答(社会生物学视角):
第一章 生命的本质
一、生命的过程
1.过程
生命的目的是为了基因的传承,因此需要维持其存在和存在的延续。
一般而言,生命经历出生、生长、繁殖和死亡四个阶段。根据系统论,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会从外界获取能量,也会向外界输出能量,输入量与输出量之差的积累就是存量。生长时输入量大于输出量,存量增加。繁殖时输入量小于输出量,存量减少。当输入量等于输出量时,存量不变,该系统达到均衡,比如植物的光补偿点、经济学供需模型中的出清点。
当输入量会根据输出量调整时,系统就形成了回路。存量在某个值不断上下波动,该回路为调节回路。存量增加或减少的速度不断变大,该回路为增强回路。
比如部分花在开之前需要通过日照积累一定热量,只有积累一定热量的植物才会开花,积累热量是生长的过程,而开花结果是繁殖的过程。

2.生长
生长模型:对大多数生物而言,其生长呈一个“s”型,即经过大量积累在某个时间点突然突破爆发,由量变到质变。
生长短板:对生物出生、生长、繁殖、死亡等产生影响的因素叫做生态因子。有的生态因子起主导作用,有的生态因子可被替代,有的生态因子只在某个时间阶段发挥作用。总的而言,多种生态因子综合对生物产生作用,其中最缺乏的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的限制作用最大。

3.分配原理
由于资源的有限,在生存、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生物往往只能将有限的资源侧重用于其中一部分。运用到人身上,就是每个人出生不同,对于有的人而言其拥有的资源连生存都很困难,无法再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长(如教育)当中。而在人与人对资源的竞争当中,生长程度往往决定着胜负。也就是说最终这样下去会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二、自然选择
通过遗传,生物获得了基因型,也就相当于获得了许多种发展的可能,而通过环境的影,多种可能(基因型)最终表现为某一种可能(表型)。
接着,通过环境的筛选,适应环境的表型具有选择优势,得以生存繁殖;不适应环境的表型不具有选择优势,则被淘汰。
当然对于同一表型,在不同环境其适应能力也不同,在有的环境中具有选择优势,有的则不具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广度体现为生态幅,适应的环境越多其生态幅越广。生态幅广的生物可能并不能适应某些极端环境,适应极端环境的生物则可能生态幅不广。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分为很多圈子,每个圈子都类似于一种环境。人对于不同圈子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三、生态适应
面对环境的变化,生物自身也会做出调整以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取决于其内部的稳定程度、应对策略和交互等方式。
1.内稳态
生物内部越稳定,其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越小,外界环境越无法对其产生影响。
2.适应策略
同时,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会通过不断地尝试与观察学习,找到能够适应环境的行动或者说策略,如规避、抵消、反击等。学习是个不可逆过程,它在生物的高级神经系统中留下永久性痕迹,但生物却可以通过再学习而改变其行为。
比如面对低温环境,植物往往会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动物往往会生长出更厚的皮毛。而面对高温环境,植物会生长出保护层,动物则会采取昼伏夜出、躲到阴凉处等策略。
人也是一样,面对不同的场景或者不同的对手,往往会采取相适应的策略。
这种策略可能是基于环境变化的被动应对,也可能是在预测到未来或有目的性的主动出击。
在低风险环境中,采取主动、有效行动(高进攻意愿和能力)的生物往往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3.交互
不同生物间的交互也可以促进相互适应。如同种生物的社群行为,就是通过对资源和信息的交换来提高各自的生存、生长能力。尽量寻找能获得高价值的资源、信息的交互行为。
4.母体效应
一般来说,由于继承了双亲的基因、模因(文化)和资源,子代对双亲所在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往往强于其他环境,若离开熟悉的环境而在另一环境立足,其子代往往会受苦受难更多,但只要能生存下去,其子代对该环境就会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这也是那些zheng治世家的子代对zheng治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的原因。
5.不利环境策略
在面对不利环境时,部分动物会采取休眠、贮藏等策略。休眠是指通过抑制新陈代谢来减少对外部环境的需求。而面对社会中的资源不足,资源匮乏的人也往往只能采取“休眠”的方式降低需求,即所谓佛系、低欲望社会。贮藏则是在资源丰富时储备,资源匮乏时拿出,如古代的平籴法,粮食丰收时收仓储存,粮食歉收时开仓救济。

第二章 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基因的传承
我们都知道,生物的核心动机是基因的传承,因此基因是自私的。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有着一些为了他人牺牲自我的利他行为,比如母亲为了孩子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为什么呢?
亲缘选择理论对解释利他行为给出了答案。
假设某双亲具有利他的基因,因此其会全力保护其子代,哪怕牺牲自己。双亲虽然牺牲,但其拥有其自身基因的子代却得以存活,利他基因就继续传承下去了。对于近亲子代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动物是基因的奴li,行为可以利他,但基因绝不会,基因只为传承。

二、生存策略的来源
生存策略往往来源于遗传、学习、习惯化等,后两者本身就是一种环境对表型的影响。
1.遗传行为如鸟有会飞的潜力、人有学习语言的潜力,再如膝跳反射等无条件反射。
2.印记学习。在生物幼年往往会有一个印记期,在这一时期其会记住环境的特性。
3.传授学习
传授是指父母等通过语言等教授知识和技能,建立思维模型。
4.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模仿)是指通过对其他同类的观察和模仿来进行学习。
对行为进行模仿,或观察到某人的行为引起某种结果后形成认知。
5.联想学习
联想学习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预兆、联系):巴甫洛夫实验。狗看见食物会流口水,这是一个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如果每次将食物端给狗前,都摇一下铃铛,狗就可以将铃铛当做食物的前提,这时就有:
铃声(环境事件)-食物(预测事件)-流口水(反应)。
倘若接下来只是摇一下铃铛,而不将食物端上来,狗依旧会流口水。此时就形成了一个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环境事件和预测事件时间上接近(相倚)、主体知道两者前后出现(信息性)
刺激泛化:与环境事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引发经典条件反射。
刺激辨别:实验对象会辨别哪些刺激是环境事件,哪些只是类似环境事件的别的刺激,从而抵制刺激泛化。
消退:如果之后一直摇铃铛却不端出事物,那么渐渐地流口水的行为就会消失。条件反射会因为预测事件消失而慢慢消失。但一旦恢复摇铃铛后端出食物,条件反射又会恢复,且恢复速度快于刚开始建立条件反射时。
阻断:在建立摇铃铛端食物的条件反射后,在摇铃铛的同时加上灯光(另一个环境事件),实验对象一般不会认为后出现的环境事件和预测事件有关联。即之后仅仅是出现灯光不会像摇铃铛一样引起流口水。
恐惧条件作用:对于强烈的恐惧的经典条件反射只要一次便能形成,且难以消除。
(2)操作条件反射(试错、奖惩):实验对象只要作出某种行为,就会获得某种结果。结果满意的行为会不断重复,不满意的行为则不会再重复。
你想要对方重复某个行为,就要将找出一个强化物作为结果(喜爱东西的出现为阳性强化,不喜爱东西的解除为阴性强化)。
初级强化物: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xing刺激、自由欲、控制欲。
条件性强化物:中性刺激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渐渐与初级强化物联系起来,如金钱、分数等。条件性强化物比初级强化物更有效更好使用。
普雷马克原则:用更可能发生的活动(积极结果)来强化不太容易发生的活动(消极行为)。
强化消除(行动不能产生结果),则会出现操作性消退。
强化程度:反应后随机出现强化比固定时间或一直出现强化更能引发行动。
你想要对方不重复某个行为,就要将找出一个惩罚物作为结果(喜爱东西的消失为阴性惩罚(怀柔就是用利益让对方放弃某种行为),不喜爱东西的出现为阳性惩罚)。
味觉-厌恶学习:吃了某种味道的食物生病,就再也不会吃这种食物。吃了一次亏就再不会上当。
(3)三项相倚:前两者的结合。辨别性刺激(绿灯)-行为(通行)-刺激结果(不会受惩罚)。
想要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就设置一个强化或惩罚,之后给定信号(这种信号为“要是怎么怎么样,就会怎么怎么样”,然后用符号代替)。
注:以上总结为运用好联系和奖惩。首先了解的信息是一个人喜欢渴望什么、讨厌畏惧什么。
联系:想让人讨厌一个事物,就让其和别的讨厌的事物不断同时出现;喜欢一个事物,就让其和别的喜欢的事物不断同时出现。
奖惩:做的好给奖励,做不好给惩罚,而且赏具有随机性,罚具有必然性更能促使人们采取或放弃某种行动。关键是你手上有多少赏罚的东西。赏是预期之上,罚是预期之下,所以要会控制预期(先制造更好或更坏(造落差)、吸引逼迫其行动(利诱、恐吓)、让其投入成本(投成本)、排除其其他选择(断后路)等)。
连续接近塑造法:对任何连续接近并最终与预期反应相匹配的行为进行强化。如驯鹰,先饿一顿,然后让其飞时给食物,之后不断提高要求,捕鱼给食物、捕大鱼给更多食物。
(4)本能漂移
狗改不了吃屎,人改不了天性。在进行操作性条件发射训练后,其会渐渐失去规范动作而向基因遗传的先天生物动作看齐。

注:我们的思维都是一种相关思维,信号-结果或信号+行为-结果,然后不断细化,哪些信号和哪些行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6.悟性学习(归纳推理)
找出问题-思考-找出办法。
将经验归纳为理论(归纳),再将理论用于实践(推理)。
还可以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
7.习惯化
动物受到重复刺激后消极适应,自然反应减弱,最后可能完全消失。

三、最适性理论
自然选择总倾向于使得动物最有效传递基因,因此倾向于使时间分配和能量利用达到最适状态,这就是最适性理论。
1.进化稳定对策
在争夺配偶的斗争中,最适行为取决于各种复杂因素和对手的行动,因此难以找到一个对所有个体都普遍适用的最适对策。因此,每个个体都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混合对策,这种对策经长期进化检验证明有效,即进化稳定对策。
2.势均力敌策略
生物学家maynard smith和price根据对势均力敌的个体间的斗争的观察,总结了五种对策:
(1)鹰式对策:一开始便攻击,该策略耗能极大,但一旦获胜收获也很大,即先发制人。
(2)鸽式对策:一开始便威吓,但不论对方怎样,结果总是放弃,该策略耗能极小,但永远不会取胜,即一忍再忍。
(3)威吓攻击对策:一开始便威吓和攻击,但一旦遇到对方反击便放弃,即虚张声势。
(4)报复性威吓对策:一开始便威吓,但直到受到对方攻击后再反击,即以牙还牙。
(5)试探报复性威吓对策:一开始便威吓,对方示弱便攻击,对方强大或攻击则保持对峙并撤退,即欺软怕硬。
他们认为,第四种对略“以牙还牙”一般来说最优,符合三项相倚的原理,其投资小、收益大,是一种可考虑的进化稳定对策。其核心在于对等,即对等互惠或对等反击。
在生活中面对攻击,我们也常常看到这五种对策的身影。比如黔驴技穷的故事,驴采取的事虚张声势的对策,而老虎采取的是欺软怕硬的对策。实际上,驴无论采取什么对策,其最终都难以逃脱被老虎吃掉的命运,因为它远弱于老虎。因此自身强大才是根本,这是笔者经受的血淋淋的教训。

四、强者策略:觅食行为
1.觅食策略。区域搜寻、扩大食谱。
觅食时捕食者在一个区域搜寻后会放弃该区域搜寻下一个区域,其往往以搜寻时间作为放弃信号。食物密集区搜寻时间长,食物稀疏区搜集时间短。
扩大食谱也能增加遇见食物的机会。
2.捕食技巧。
追击:围捕、突袭、疲扰、麻痹、分化、声东击西。大型动物,猎物数量较少。采取锁定多个对象,紧追一个目标,若该目标无法追捕或有更优目标出现则迅速转换目标。
埋伏:陷阱诱饵,利用其不知某行动的危险,放纵或诱导其进行该行动。小型动物,猎物数量较多,自身易于隐藏。
食腐。吃其他捕食者剩下的食物。
3.杜绝过捕。竭泽而渔会导致生境无法恢复,有计划地进行捕食避免生境不可再生的捕食者被称为精明捕食者。

五、弱者策略:反觅食行为
那么弱者如何在强者手中生存下去呢?
威慑:增加捕食者捕食成本。捕食者可能回避曾吃过却感不适口的某种昆虫,使与后者形态相似的昆虫增加了存活机会。有些动物会让自身带毒,从而让捕食者不敢捕食。
躲避:回避捕食者效应,尽量回避捕食者可能出现的时空间。比捕食者能力更强,跑的更快躲避捕食。
伪装:伪装成其他生物,让捕食者不好辨认。
警报:专门分工用于发现捕食者的成员。
分散:通过让捕食者不断变换目标来消耗其体力。
联合:所有被捕食者一起联合起来对抗捕食者。
驱虎吞狼:通过吸引捕食者的天敌或对手来打败捕食者。
捕食者转换:通过赢得与同为猎物的其他生物的竞争,逃避被捕。

六、寄生行为

第三章 种间关系
一、择偶理论
1.婚配制度
就繁殖而言,植物往往受到密度的影响,而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往往会采取婚配制度。
婚配制度分为一雄多雌、一雌多雄、一雌一雄等。
对于雄性而言,其占据的资源越多越适合多配偶制,越少越适合单配偶制。
2.亲本投资与繁殖策略
亲本投资指有机体在生产抚育子代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和资源。总亲本投资量往往受环境资源限制,是一个较为固定的值,因此每个子代获得的亲本投资与子代的数量成反比。
于是繁殖策略被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子代数量多、但每个子代亲本投资少的r型策略,适合不稳定状态;一种是子代数量少、但每个子代获得大量亲本投资以增强竞争力的k型策略,适合稳定状态。
3.择偶行为
(1)雌性的择偶本能
一般而言,雄性个体繁育能力与交配次数成正比,雌性个体则受产卵数量和养育成本的限制,因此雌性个体会更精心挑选雄心性个体,即雌性的择偶本能。
(2)求偶行为
求偶行为旨在向对方展示自身的独特价值(与其他竞争者的差异),若太过短暂和简单,则无法将这种特质展示清楚,并激发对方的安全感和xing欲望。
(3)雌性的择偶标准
雌性在择偶时一般会关注两个因素,即基因因素和环境因素。
基因因素:
为了证明自己的基因适合繁殖,雄性往往会传递一些吸引异性的信号,如孔雀开屏。基因更优秀的,其养育能力往往也更优秀。
在选择对象表型的过程中会有两种偏好,一种偏好于和自己同型的(选型交配),一种偏好于和自己异型的(非选型交配)。
同时,功能正常也是雌性择偶的标准。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具有强壮、生存经验丰富、捕食技巧擅长等生存能力和充足食物(工作、财富等)、营巢地在时空间上的分布(房子、车子等)等抚养能力,这些因素都与对后代的养育能力息息相关。

二、种间竞争
1.生态位重叠
某个生物所需的资源叫做其生态位。当两个生物的生态位重叠(需要同一资源),必然会引发竞争,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
2.竞争分类
竞争可分为资源利用型竞争、直接干扰型竞争。
资源利用型竞争是指双方不直接对对方采取攻击,而是一方抢得资源,另一方放弃资源。直接干扰型竞争则是双方直接互相攻击,如战斗行为。
可用一个笑话进行说明:两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拔腿就跑,一人对另一人说道,“兄弟,别跑了,我们跑再快也跑不过熊。”后者说道,“不,我不需要跑过熊,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
两人与熊是直接干扰型竞争,两人之间是资源利用型竞争。
战斗行为的本质是一种比较。如追捕是速度的比较,摔跤是力量和技巧的比较,争辩则是控制资源和信息能力的比较。
3.生态位分化。两个生物间划分重叠生态位或一方退出重叠生态位。
4.生态位互补。指在时空间上对同一生态位的利用恰好不重合。如某大学的实验厂房在未用于教学时被闲置,于是有人建议在闲置时将厂房和设备出租给校外厂商,并招募学生作为工人。
只在特定生态位中生存的物种叫做特化种。
5.非暴力竞争。由于暴力被组织所限制,组织中的人们通过组织规定的非暴力化的方式争夺资源,如比赛、仲裁、拍卖等。
参与者、行动要求(行动限制和结果要求)、奖惩判定(符合或违背行动要求对应的奖惩)。

三、种群调节
种群对自身数量有一定自我调节作用,关于这种调节,有多种理论解释,现选取其中两种。
1.行为调节
行为调节的核心在于领域性和社会等级,两者均是以参与者承认的方式确定资源划分,以减少群体内的内斗成本。其对于种群调节的意义在于种群密度过高,会导致出现一部分没有交配机会的“单身狗群体”,它们不会受到群体保护,会成为最容易被捕食或抛弃的对象。
(1)领域性
领域是动物的排他性独占区。领域对食物、配偶上的竞争均有影响。
领域往往具有标识信号。如微信上的情头、朋友圈里的照片都是对异性占有的一种标识信号。
面对对领域的入侵,往往采取增加入侵成本和增加控制能力的方式。增加入侵成本,如对于入侵者的迎头痛击、情侣关系确认后的道德成本等。增加控制能力,如增加对另一半的吸引力、另一半的时间资源感情投入成本等。
(2)社会等级
指种群中一些个体通过格斗、威吓等方式支配另一些群体,并将这种支配按照一定排序固定下来。如鸡群通过互啄、大猩猩通过打架确定等级等。高等级者在资源上具有优先权,保证了强者的优先交配权,有利于种族存续。这些等级还会通过下位者向上位者致敬等方式在思维和行为中强化(礼仪)。
2.遗传调节
由于自然选择压力松弛,许多不太适合环境的遗传基因型存活下来。当自然选择压力恢复正常时,这些基因型会因为自然能选择压力低而被淘汰。
第四章信号传递
信息收集。信号解读能力。信号传递能力。信息发布。
1.对等原则。以牙还牙,偶尔试探。
即别人友好我友好,别人di对我di对,且程度要对等。当别人选择di对时,我也选择di对,偶尔以友好试探,对方接受友好则包以友好,不接受则继续di对。
2.钳制原则。了解别人的需求,保留决定能否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1)先立威再施惠。表示我有伤害你的能力,但我选择不伤害你。
(2)先利益捆绑,再情感缝合。先用利害将其控制,但这样会造成感情裂痕,增加控制成本,因此在之后还要打感情牌弥合感情。
3.尊重原则。社交中最重要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技巧:
(1)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请求对方做某事,一般要说成是为对方考虑,这样更容易让对方接受,因为这样在强调,对方很重要。
(2)具体地说对方很重要。不仅要夸小姐姐漂亮,还要具体说漂亮的理由,这样别人才相信。如果你说的理由是对方的一些不起眼的细节,那么就更好了,说明你在关注他,在你心里对方很重要。
(3)给对方不为难的选择权。最常见的例子,是让顾客买单时,相对于对他说“先生请买单”,说“先生你是刷卡还是现金”相对更好些,因为后面给了对方一点选择权,强调其重要性。
同样,当别人问你准备怎么选择时,你可以征询一下别人的意见,或者问别人是怎么选择的,这是表示对别人的重视。别人的选择和你一致,那么你们是英雄选择略同。别人的选择和你不一致,你也便于找说辞。
(4)投其所好,避其所恶。
4.不经意展示价值原则。对别人而言有价值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重视乃至尊重,因此要彰显自己的价值,但这种彰显又不宜太刻意。注意彰显的价值是对被彰显者有利的价值,而非有害的。
拒绝的技巧:推拖拉、窃为君谋、反客为主。
1.推拖拉。
推,是指将原因推给客观条件或他人,或者让其去找别人,或为他出谋划策找别的方法。
拖,就是拖延时间,拖黄或者拖延待变。比如“好的,我待会儿去做”,然后忙着忙着就来不及或忘了。
拉是万不得已的方法,把别人绑在自己战车上,将别人拉下水,这样别人才会为了自救而救你。
2.窃为君谋。拒绝你是为你的利益着想。
3.反客为主。对方提要求,那好,我也提一个,你满足我的要求,我就一定满足你的。
人的大脑有感性系统(小路神经系统)和理性(大路神经系统)两个系统。
关于他人语言、表情等信息首先传入感性系统,感性系统(小路神经系统,《思考快与慢》中的快系统)会迅速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人的情绪、态度等,然后做出反应的冲动,这个过程非常迅速,不受理性(知识)控制。信息和这种冲动之后才会传入理性系统(大路神经系统,慢系统) 由理性系统进行分析,最终做出回应。
由于小路系统的速度过快,因此只能通过实践不断训练,而不能通过知识(比如读书)来获得这种技能。这也是光读书不能学会社交的原因。由于这种快速感知存在的,情绪是可以传递的。即由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这种传递顺畅的话会引起两人相同的感受和谈话节奏,最终两人相谈甚欢,感情加深。关键词,感受共鸣和节奏一致。
另外,真诚地直视他人的眼睛,一方面眼神传递的情绪信息极大,直视对方眼睛可以高效获得对方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对方更容易相信你。
世界的一切都是注定的,但我无法去预料。
我能做的,仅仅是掌握自己能掌握的那一部分,尽量去改变命运。
我的控制能力越强,改变命运的机会越大。
第一次回答(社会学视角):



本文接下来将以社会交换论的观点为主,融入博弈论、前景理论、符号互动论、拟剧论、相互依赖理论、布迪厄场域理论等,对社会是怎样运转的做一个综合性论述。
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是人的行动、互动(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组织的形成。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环环相扣的,人与人间相互影响对方的行动就是互动,一群人的互动又构成了组织。下面我们就依照行动、互动、组织的顺序,从逻辑上一步步推导和分析庞大的社会是如何由简单的行动构成的。
一、行动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从我们自身的角度而言,这个世界最特殊的物质是我们的大脑。因为我们大脑的活动产生了思维,而我们正是通过大脑的思维来审视整个世界,包括提出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人是如何产生行动的。而思维与思维之间就像大海上的一座座孤岛,只能够通过“信息”作为船来互相影响。
也就是说构成我们世界的,是物质以及在此之上构建出的思维和信息。
在波普尔的理论中,物质的世界叫做世界1,思维的世界叫做世界2,信息的世界叫做世界3。不同的大佬对这三个世界有不同称呼,但划分方法都大同小异。


所谓的行动,就是信息传递给思维后,思维再进行信息的传递或通过身体对身边的物质做出改变的过程。
即:
信息—思维—信息传递or物质改变(行动)—信息(反馈)—思维—行动—…
不断的行动—反馈就形成了习惯。
因此要了解行动,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思维和信息。
什么是思维?思维是我们认识世界并做出判断的过程。那么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答案是对比。通过两个事物的对比,我们只可能得出两种结论——同或者异。对于相同的事物,我们将其划在一起,然后用一个符号来命名,这就是概念。形成一个概念就像给这个世界画了一个圈,圈内的属于这个概念,圈外的不属于这个概念。而不同的事物,自然就属于不同的概念。
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概念之间也必然存在一定关系,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句子就是命题。我们的思维就是由众多的命题构成的。命题的建立方式见后文信任的建立。当然命题也可以当做一个概念,这样命题间的关系就变成了概念间的关系。
在整个概念关系网中,一个个概念就像一个个点,概念间的关系就像一条条线,其中最重要的一是连接概念较多的概念(即结构洞),二是能够观测到(观测点)或控制到(控制点)的点。


而改变我们思维的东西——来自外界的信息,实际上也是由命题构成的。信息改变是概念间的关系即命题的可能性。
信息量的计算由可能性的变化而来,是信息传递前后的信息熵之差。

人是追求欲望的动物,对于能满足欲望的概念,人将其称为“价值”。人为了满足价值而行动,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人的行动来反推其欲望,通过其想要将自己表演为什么样的人来反推其缺少什么。
思维的整个过程,正是由外界的信息传递命题到大脑,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命题(概念间关系)一步一步联系到能满足欲望的概念——价值,最后再对价值进行比较并排序。
这个过程又分为三个部分:预测(算)、寻策(谋)、决策(断)。
预测的模型有两种,一种是情境(外界信息)—结果,一种是情境+行动—结果。
寻策的模型则是根据情境和结果,来寻找行动。需要平时积累足够的情境+行动模型、进行推理(在思维原有的概念连接上寻找一条从情境到结果的路径)、试探(通过测验从未知的联系中找到两者的连接)等。
达到想要的结果的手段,一方面需要借助物理规律,另一方面也需要遵守人定的一些规矩。
对价值进行比较并选择的过程叫决策。那么,人们是如何决策的?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正是研究这个问题的。
前景理论的计算方法为:先将其将来可采取的行动分为若干选项,而每个选项下都有很多种情况θ,而每种情况下又由带来的满足程度v(x)(称为“价值函数”)和决策者认为的发生可能性w(称为“权重函数”)之积组成,每种情况的积再相加即可得到该函数的价值V。
即某选项的价值V=v(x1)•w1+v(x2)•w2+…
其中——

这里的x表示获得的量,r表示参照点的量,α和β小于1,表示随着数量增加,满足程度(效用)递减(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即效用的导数,最形象的比喻是一个人在饿的时候吃第一个馒头最能满足,但随着不断吃其满足感就不断下降,直到最后吃不下了满足感就为负了)。
决策者往往选取价值最大的选项采取行动。选择有三种情况:舍弃损失选择利益(满足)、舍弃大损失选择小损失(痛苦)、舍弃小利益选择大利益(满足)。
前面我们说了行动的过程,但为什么人要行动呢?为了满足欲望,或者说为了追求价值。行动就是利用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来获取价值。那哪些东西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呢?这里我们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一个概念——“资本”。这里的“资本”不同于马克思的理论或者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资本” 而是指人们用来参与社会博弈的筹码,也可以解释为我们能够控制的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控制实际上是对系统输入和输出的流量的控制,其目的是改变存量。

人们通过付出某些资本来获取另外一些资本所体现的价值。
那资本有哪些呢?我根据人的思维和信息获取传递、人能够直接控制的物质和外界对其的看法将资本分为了三类,即信息资本、物质资本、标签资本。
信息资本包括信息获取资本、信息传递资本和信息处理资本。信息获取资本、信息传递资本包括信息渠道以及获取传递信息的能力,而信息处理资本则是指的人的思维(人的思维过程就是处理信息分过程)。
物质资本是人能直接利用的物质,包括用来扩大物理控制范围和效率的工具。
标签资本是外界对个体的看法,其又分为形象和角色。形象是个人在他人眼中的特质,而角色是社会情境对某个人的期待或者说要求。
人际关系实际上就是思维间的关系。他人对你的态度由你在他心中的形象(形象资本)和你提供给他的信息所影响。于是对形象的管理,塑造一个拥有高价值资本的形象就十分重要。
怎么样来塑造一个拥有高价值资本的形象呢?
一是以牙还牙,别人称赞你反过来称赞别人,别人明里暗里攻击反过来迅速应对并暗地反击(表面为别人的角度加实际攻击示强)。

人的核心欲望是什么?是成为主体,是相较于他人的控制外界的优势,是得到他人的重视。但是人认可的成为主体的方式各不相同,比如有的人以当过兵为豪,他成为主体的方式就是让别人夸赞其当兵的履历。
成为受人重视的人,但实现方式各有不同。你需要沿着他希望的方式来肯定他。
冲突在于,我们想要成为主体,但在成为主体的过程中又需要承认别人为主体。而让别人成为主体的过程中又不能让别人把自己不当做主体(看不起)。
人表现出什么形象,事实上就反映着他想成为主体的方式。一个人对你傲慢,是畏惧于你不把他放在眼里。一个人对你卑躬屈膝,他也只是想以此讨好你以帮助他成为主体。
二、互动
有一部分行动是对人产生影响的。这种行动又分为两类,即不让对方产生行动的直接行动,让对方产生行动的间接行动。而间接行动只有一种情况——交换。
交换就是人们通过自己手中的资本去交换别人手中的资本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有三点:一是这种交换未必是等价的;二是这种交换未必是帕累托改进或者说对双方而言未必都比不做交换更好(如某人本来有一百块钱,但有人用暴力威胁让其交出五十块,其就范,实际上这个交换不发生的话他能得到一百块,而一旦发生他就只能在交出五十块或者遭受暴力间选择);三是威逼和利诱都是交换行为,如用承诺不使用暴力(物质资本的不使用)来交换别人的服从(某种资本的使用)。
交换按照双方是否满意(x>r)可以分为三种:互损、单损(一方满意一方不满意)、互利。
交换的运用在于供给思维和需求思维。
供给思维:我手中有什么资本,然后再去找需要的人。
需求思维:哪些人有我需求的资本,他需要什么资本,我该怎样用自己手中的资本去得到他需要的资本。比如沿海有产品需求但没工人,内陆有工人但没产品需求,那么我就在内陆当地建个工厂,沿海的人只要拿着订单,我帮其生产。
可以建立一个需求供给分布图,然后寻找充当交换中介的机会。
未来回报思维:用未来回报的承诺换取现在的支持。
交替供给思维:有些资源单独提供给一个商家的时候,有时用有时不用太浪费,在不用的时候就将其交给其他需要的人提供利用效率。
交换又可分为两个过程——谈判和履行。谈判是指双方通过信息交流就交换的资本达成一致,而履行则是谈判后完成交换的行为。
借用相互依赖理论的模型,谈判的原理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中,x、y表示某种行动(比如进行交换和不进行交换),数字表示该行动给双方带来的价值。某人改变行动,对方获得的价值往往也会改变,变动的价值之差体现出的就是对方对某人的依赖性。将双方的依赖性进行比较,依赖性相对小的人在谈判中就占优势,就可以提出更多要求(我们把一方以改变行动为威胁换取另一方增加筹码的空间叫做加价空间),更容易逼迫对方让步。我们把这种谈判优势叫做权力。
比如一般情况下,老板与工人之间就薪酬问题进行谈判,由于需要就业的工人多而需要工人的老板少,工人对老板的依赖性大于老板对工人的,于是老板占据谈判优势。
拥有谈判优势的强者,能够更多的榨取没有谈判优势的弱者的资本,转嫁自己的成本风险给弱者,掠夺弱者的收益机会。而拥有更多资本的强者又反过来更容易占据优势,就像滚雪球一般,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这会对整个社会组织的稳定造成极大影响。
组织往往会对能够造成过度的谈判优势的资本进行垄断和限制。但代表组织掌握这些资本的人却可以暗中利用其为自己牟利,如上级给下级穿小鞋以报复或逼迫下级无条件服从,再如古代狱吏借用是否给囚犯施加痛苦来勒索钱财(加价空间)。
当然整个分析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我们只能通过谈判的结果反推谈判前和谈判时双方的价值大小,而没找到办法在谈判结束前准确计算出价值大小。作为变通的方法是可以根据双方的资本来进行预估。
接下来我们说说履行的问题。
履行的过程,可分为一方先履行,然后另一方对其验收之后再履行(后履行)。
这就有三个问题:
一是先履行方怎么相信后履行方会履行也就是信任的问题。我做了一个表,对信任进行了分类——


二是后履行方验收先履行方履行是否到位的问题。
第一,验收标准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先履行行为与后履行方的初衷偏离甚至相悖。举个例子,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本意是借贷给需要的农户,但验收(考核)标准却是借贷农户的多少。为了达到验收标准,开始tan派不需要借贷的农户借贷,加重农户的负担,初衷和结果相违背。而如果验收标准除了契约约定的履行标的还有成本更低的方法达到,那么被验收者就会选择后者,也就是形式主义产生的原因。
第二,验收过程中可不可以收买验收者,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过来,验收者是不是也可以以不让其通过验收为威胁,让被验收者给自己好处。
第三,给出实际情况无法达到的验收标准,还不允许变通,这等于是逼着被验收者作假。
第四,验收(监督)成本的问题,由于成本限制,很多履行不可能全数验收或全过程验收,这其中就又有被验收者投机取巧的问题。
三是履行成本由谁承担的问题。无外乎三种情况:履行者承担、非履行者承担(即未轮到履行或已履行完毕的一方)、第三方承担。非履行者或第三方承担的情况,给的履行成本不足怎么办?履行方自己就不得不承担部分成本。而履行方这边也可以报高履行成本,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揣进自己腰包。
关于交换的应用,推荐《战国策》作为案例集,变化之多,操作之骚。

交换的信息与表演
交换是互相满足的过程,适应这种满足的方式是一种表演,隐藏或捏造自身信息来满足对方或自身欲望的表演。
这种表演的范式被情境定义过,成为一种规则,通过教育和示范写入了情境中人的大脑。
酒局是一种疯癫式表演。喝酒是一种对自身而言的成本付出;敬酒是一种承认对方主体的方式,敬酒的理由有助于拉进双方关系;当然有时也被作为一种进攻或测试手段,挡酒此时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防守手段;醉酒的托辞则有利于冲突管理,使得发生冲突的斡旋余地可以加大(权重函数减小)。

有时候,会出现多方都需要某一资本的情况,这就是直接行动所构成的互动——竞争。
职位竞争。

三、场域
人们手握资本进行博弈,而这个博弈的关系网就是场域。
在一个场域的网络中,个体是节点,而信息和物质在节点间流动。
场域常常有两种规则(规则就是通过交换达成的约束),一种来自于场域中的各个参与者之间(内部规则),一种来自于场域外(外部规则)。当然,也可以把场域也视作一个参与者(外部参与者),这样外部规则就转换成了场域内的外部参与者制定的规则。
场域的内部规则就是场域的情境。当新的人进入一个情境,可能就会被内部规则强制定义成某种角色(被赋予某种期望),使其新入者要么顺从要么反抗。
新加入者在与场域成员互动的过程中,双方的思维也可能互相同化。从个体的视角而言,人经历了一个外部(他人)监督到内部(自我)监督再到最后监督外部(他人)的过程。
场域中有三种网络,一个是信息网络,一个是物质网络,一个是关系网络(思维间关系)。
托马斯定理:人因为相信某本不会发生的事物会发生而采取行动,最终该行动却导致该事件发生。如在不考虑庄家操盘等情况下,股民们相信一只本不会涨价的股票会涨,于是大量买入,最终该行动导致了该股票涨价。
四、组织
前面我们讨论了两个人交换的情况,现在我们将增加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交换但必须加入一个中间人(中介)的情况。假设A和B要用手中的a、b进行交换,但是或者由于两人无法进行直接交换,或者两人直接进行交换不划算,这时由第三人C出面与A、B分别进行b、a的交换,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间接交换,C就是间接交换的中介。在整个过程中,C可能由于信息资本更多而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一个组织就此形成。
现实中最强大的中介是暴力—生产交换的中介。掌握暴力的人需要有人给他生产,掌握生产的人需要暴力本身不侵犯自己和防止其它暴力侵犯自己,于是双方形成交换。由于暴力需要一群人协调合作才能形规模效应,而生产者却往往是分散的,这时就需要人作为中介将生产者的产品集中起来供给暴力者,再约束暴力对生产的侵犯。该中介逐渐对前两者具有了权力甚至控制了前两者的信息和思维。如郭松龄反奉,张作霖方的口号就是“吃张家饭,不打张家人”,士兵们认为饭是张家供给他们的,因此要服从张家。实际上士兵们吃的饭不是张家生产的,而是张家借着士兵们的威名从农民手中收来的。
安全(暴力)和消费(生产)是最重要的两大需求。结构在交易中形成,而中介逐步掌握巨大谈判优势,然后反过来改变结构。生产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如何让人们高效生产(分工)和如何分配产品(分配)。
中介的优势在于错误认知(交易品来自中介)、需要(需要中介(如资源分散需要集中)或选择中介利润最高)。
为了维持组织的稳定,也为了减少博弈的次数,组织往往会规定一些固定的交换长链,这就是组织的制度或者说规则。
强者厌倦于弱者的反抗,畏惧于弱者的资本整合起来打破自己的谈判优势,于是还会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削减弱者反抗阻隔弱者联合的目的,常见的手段包括囚徒困境、百元陷阱等。
一是囚徒困境,就是指一个弱者不知道其他弱者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反抗,那么此时他若反抗,成功的可能性远小于失败,导致他不敢反抗。这个原理类似于信息经济学中的柠檬市场模型(逆向选择问题)。
二是万元陷阱,就是强者拿出某种价值让两个弱者竞争,两个弱者为了获得该价值而竞争,为了赢得竞争甚至不断向强者输送利益来获取帮助。
布若威制造认同理论就是万元陷阱的体现。
即老板通过让员工们竞争,并只能通过劳动来获取竞争胜利,构造出一个“百元陷jin”。
百元陷jin有两个要素——各方争夺的竞争品和只能通过向第三方输送利益来获得胜利的规则,简而言之就是竞争品和输送利益。
为此,老板设计了两个机制。第一个叫晋升机制,竞争品是职位,输送利益(获胜手段)是员工的表现(劳动)。第二个机制叫超额游戏,竞争品是奖金,输送利益(获胜手段)依旧是劳动。
竞争加班也是一种万元陷阱,竞争品是老板的认同(不开除不为难),输送利益是加班。
三是符号暴力。就是在服从者思考为什么要服从时,找一个能让服从者认同的虚假理由(谎言)来掩盖真实理由(谈判优势)。比如古代皇帝解释自己为何统治,说自己是天授而非凭借军事指挥能力和身为中介(刘邦“”)。再比如老板声称是你的兄弟一起奋斗,而不说给你工资让你干活。
四是画大饼。只要服从未来就能获得报酬,尤其是暂时无法验证真假的报酬。比如只要服从,就能上天堂。
五是共同敌人。原理同前面第四项,只是报酬变成了保护自身不受敌人侵犯。
六是劳民愚民娱民。让他不断劳动,没时间没精力思考和反抗。让他思维简单,想不到反抗。让他不断沉迷某些娱乐,没时间思考反抗。
但作为强者的中介有两个弱点——一是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己的形象和组织运行的制度,二是其对弱者的信息并不完全且控制能力未必一直充足。这就给弱者以一定反击的空间。
前者衍生出了抵制理论(用规则反对强者的违规行为,或者使得强者将采取的行动会毁坏其形象,如用学校制定的校规反对学校的某些违规行为),后者衍生出了拓殖理论(利用强者无法获取信息或加以干涉的时空间,如课堂上在老师看不见的地方睡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方式应对——
一是打太极,推拖拉。找客观理由拒绝,推给别人,拖延时间待变或拖黄,把其他人尤其是有强大资本的人拉下水(最好能转移仇恨,让被拉下水的人以为是其他人拉他下水的)形成利益共同体。
二是反客为主。别人问你怎么办,你可以先征求一下对方的意见,表示了尊重,就算意见不同也能知道原因,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应对。别人向你提为难的要求(如劝酒),在难以拒绝的情况下,可以反提要求,不是我不做,而是xxx,只要xxx(自己的要求),别说一杯,一千杯我都喝。

我们注意到,生活中还有一种非人格化的交易中介,那就是货币。货币作为中介,极大地促进了间接交换的进行。
我们从前面的内容可得知,拥有高价值资本的人更容易占据谈判优势。而中介的位置正是一种高价值的资本。当然,掌握高价值资本也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觊觎,怀璧其罪。
随着组织的扩大,中介无法由一个人来完成,于是就有了依照分工各行其是并不断向下授权委托的科层制。科层制通过上级对下级的资本优势来形成控制,其具有一定的效率。有时候最高中介又会绕过科层组织对最底层进行直接干涉。
五、现代西方社会的运行
接下来来谈谈现代社会的运行。
古代社会是军农联合体(暴力—生产)。
现代社会则是生产集团所形成的市场与科层制间的交换。市场可进行一些自由交换,限制较小,而科层制则掌握限制一些不宜(对组织有害)自由交换的资源。市场又提供给科层制一些资源以换取科层制的公共服务(维持稳定秩序也是一种公共服务)。
整个系统的运转通过三个方面加以保证:教育(如学校教育)、宣传(如广告)、司法。三者防止、排除和纠正危害系统运转的违规行为。
另外有部分人暂时被排除在了系统之外,这就是失业,这部分人需要维持生存。而生存在系统内的人为了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也需要一定的保障。于是,社保产生了。当然农村的土地、居民的储蓄都可以一定程度上作为社保的替代。
市场是由家庭和企业构成的生产消费系统,因此需要鼓励人们消费。涂尔干认为,一般情况下一个稳定社会会进行分层,而不同阶层的人会有适合其拥有资本的欲望。但消费主义鼓吹起人们的膨胀的欲望,并通过消费来满足。于是就出现了“努力就能成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之类的东西。由于欲望膨胀而能力有限,于是人们陷入痛苦并可能出现失范型自杀。默顿认为,消费主义使得所有人欲望膨胀,但许多人在现实中根本就无法通过社会认可的正常手段实现,于是开始想办法用一些不正常手段,这就产生对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当然也有不少人看穿了这种骗局,于是就用限制欲望的消极态度面对,这就是“佛系”“道系”的由来。
贫富分化在于分配(按劳分配、投资分配等),且主要是因为投资获利带来的贫富分化严重。所谓投资获利,就是拥有的某个资本突然间价格飙升。为什么能价格飙升?价格=必需程度(放弃的损失,这种需求有三种情况:消费、升值、抗风险)X紧迫程度X可选择范围(稀缺或垄断(包括形成价格联盟))。当一个物品必需且将变得稀缺或被垄断时,其价格就会飙升。(《21世纪资本论》)
代际流动问题(拼爹)。继承是经济、文化、社会、符号等多种资本的交换与继承。不仅仅是钱,还有用钱送去读书所得到的知识与文凭,还有社会关系,还有从小耳濡目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还有疏通关系所获得的职位。
中层膨胀。古代最上层和底层都受损而中层受益的情况。如魏晋南北朝士族不收税,导致老百姓将自己的土地投献给士族避税,自己成为荫户。刚开始荫户只是交很少的租金,但慢慢地开始涨租金,甚至远大于赋税。而自耕农减少也导致国家税收减少。明清的士绅不纳粮类似。
从正态分布到幂律分布。能力等呈正态分布,但最终资本的分布却呈幂律分布。这是由于初始值(在糖人游戏中体现为位置和侦查运动的步数)不同导致的纵向分配。
企业。企业是经济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在于雇佣制(客观陈述,解雇有利于选择劳动者提高效率,同时造成雇主谈判资本的大幅增加和失业,而现代xi方社会只能通过就业来融入社会体系)。企业数量(岗位数量)影响就业。
权力就是制造差异的能力,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差异的大小和差异带来的影响。
组织的管理与稳定。公平问题。
组织的管理与效率。
工业化的人情社会。人情社会就是通过亲人熟人来构建交换的信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