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997|回复: 5

[讨论] 华大基因是国内最强的基因公司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4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4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接看排行榜,根据Nature Index对机构的最新排名(累积统计至2022年Q1),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实力最强的公司里,华大基因排第一。
而在2021年《中国医药生物上市企业专利和科创力排行榜》中,华大基因科创力也排行第一。



来源:华大基因公众号

光是这两点,不用我多说应该都有目共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4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要不是华大基因我还真不知道原来有基因检测这回事......
毕竟要说国内一直坚持做基因相关科普的,还真只有他家(至少我看到刷到的),而且过去我以为所谓的基因检测都是亲子鉴定这种,自从刷到华大基因的文章才知道,孕前做基因检测可以筛查单基因遗传病像地贫、耳聋等等,还可以筛查出来HPV携带,甚至各种癌症肿瘤都能通过基因检测筛查出来风险!
这我才明白基因检测是怎么一回事,个人觉得不是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应该不会注重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4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怎么不算呢?作为消费者来说,还是认为华大基因是国内最强基因公司的。
毕竟你要问我别的基因公司,我还真的想不起谁,但是提到基因检测,无论我还是我身边的人大部分都只认识华大基因,毕竟在国内基因领域的地位都是数一数二的。
加上我对他们的产品都挺有好感的,我有个亲戚家孩子是地贫患儿,我是有点儿担心的,结果发现原来可以做基因测试来筛查。而且还是因为华大基因的地贫基因民生筛查我才知道的,最后生出了健康的宝宝。



来源:华大基因公众号

光是做地贫检测,还有各种地贫防控助力工作等等,这种公益性和社会性当然要说是最强基因公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4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是,至少对于相关从业经历,对基因检测有一定研究的我来说,华大基因作为中国基因科技领域龙头企业,都是我一直关注的对象。
要说为什么是国内最强,首先华大基因成立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也称得上是中国基因行业的奠基者,在行业的地位就不用多说了。
其次华大基因是目前全球领先的医学基因检测中心,公司下属基因检测实验室共计30家,还和全国上千家医疗机构有开展合作,这在我当时还在从事的公司里,那是相当馋。
而且他们产品真的一直在基因科技领域深耕,好多产品刚出来我们都会想去研究一下技术然后“复制”,就像他们的PMseq®系列产品,用的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tNGS),用到感染防控上还是挺实用的,尤其是今年高发的呼吸道感染问题等,我看他们年报也写到为近29万人提供检测,并且检测范围覆盖17500余种病原微生物,这在行业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来源:华大基因公众号2023年年报

所以,在我这边华大基因一直都是最强的存在,要是可以我都想入职工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4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 独立 穿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蒙多
编辑:楚逸
风品:齐峰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周期总有轮回,而时代只会滚滚向前。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体外诊断这个原本“小众”的产业原地起飞。然随着风口退去,行业荣光不再,如何避免“硬着陆”成为企业必修课。

2月28日,东方生物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营收约8.24亿元,同比减少9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亏损约3.72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1.85元。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9121.1万元,同比下降88.64%。

2月29日,华大基因公布预告,2023年收入和净利分别为43.53亿元、0.91亿元,同比下滑38.29%、88.64%。

Wind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38家体外诊断上市公司中,营收和扣非净利同比均降的有28家。其中,东方生物、华大基因、九安医疗、达安基因等净利下降-102.37%、-90.58%、-94.41%、-92.82%。

后疫情时代,如何找到各自的发展新路,是一众体外检测企业的严肃考题。

1
绩股大起大落
等风来、靠研发还是营销?

在新冠检测前,华大基因主业是基因检测。

2017年,顶着“基因测序第一股”光环,华大基因以13.64元发行价登入创业板。上市后一度遭到投资者追捧,首日股价上涨43.99%。随后连拉18个涨停,短暂休整再次冲高至259.59元巅峰,总市值破千亿大关。

细梳追捧逻辑,与稀缺性、需求度不无关系,当时NIPT(无创产前基因测序)还是一个新鲜事。2016年前后,正值新生人口高峰期,中国NIPT检测市场爆发。当年3月召开的ICG-RH大会上,华大基因表示公司无创产前筛查基因检测样本破100万例。

据招股书,2014年-2016年度,华大基因营收为11.32亿元、13.19亿元、17.11亿元,营业利润0.54亿元、3.04亿元、3.82亿元。整体成长性可圈可点。

不过,市场也有疑虑声音。据长江商报,早在2016年上市前夕,方舟子在参观华大基因后就表示,基因测定工作基本都是通过仪器进行,关键是要有钱买机器,不宜夸大测序的学术成就。

事实也证明,NIPT的赛道门槛并不太高。随着贝瑞基因、达安基因等跑马圈地,行业竞争变得日趋激烈。

另一厢,市场需求端也在悄然变化。2019年天津打响NIPT服务控费的第一枪,随后山东、湖北、重庆等省市纷纷出台政策,降低NIPT服务价格,赛道进而从“蓝海”走向“红海”。

前挤后压中,华大基因自然甘苦自知。2018年NIPT服务毛利率在70%以上。截至2023上半年公司生育健康业务毛利率滑至43%。

股价也从神坛跌落,创出259.59元新高后,开始漫长价值回归之旅,中间因疫情业绩大增股价一度反弹,之后再次回调。截至2024年3月8日股价报收42.38元,市值不足180亿元,距离巅峰期的千亿市值缩水超80%。

剧烈波动背后,是业绩的大起大落。2020年企业营收83.9亿、净利20.9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99%、256%。而2021年营收67.6亿元、净利14.6亿元均出现下滑,2022年营收增长了4.1%,净利却下滑45%。叠加2023年的营收下滑38%、净利降超88%,已连续三年净利下滑,盈利水平的恶化程度令人担忧。

风口来去皆快,“泼天富贵”消失后,市场重新聚焦企业的基本面与成长性。深入业务布局,肿瘤诊断是公司重点转型的领域。2022年实现营收4.04亿元,同比增长6.26%,占营收比5.73%。2023上半年,肿瘤防控业务收入2.18亿,同比增长38%。持续增长难能可贵,可整体体量仍然较小,何时扛起新曲线大旗仍有待观察。

2024年3月3日,关于肿瘤筛查纳入医保报销的建议,国家医保局回复称:将癌症筛查纳入医保的条件还不成熟,暂时无法将肿瘤筛查这一类非治疗性的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这意味着,肿瘤防控业仍需要等风来。期间练好研发内功是重中之重,唯有深挖“护城河”,才能在爆发期降临时占得先机。

2018年时,华大基因销售费与研发费间差距为2.53亿元,至2022年末差距已扩大到10.71亿元。

2023年前三季,华大基因研发费3.88亿元、同比下降1.2%。同期,百济神州、恒瑞医药达到91.77亿元、37.25亿元。2022年华大基因研发费用率为7%,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则达29.83%、70%。

基因检测,是一门科研含量较高的行业。如何提升含研量,是华大基因提振业绩股价、重温“第一股”荣耀的重要抓手。

2
争议中的汪建
“董事长的愿景”如何实现?

作为当家人,从“科技狂人”、“基因教父”到“吹牛大王”,带有科学家底色的汪建舆论标签不乏矛盾冲突感,是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争议人物。

说“基因教父”“科技狂人”,华大基因在基因领域的众多成绩有目共睹、背后均离不开汪建的带领与决策。公开资料显示,汪建曾带领华大团队完成绘制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以及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构建等研究工作。

说汪建“吹牛大王”,其曾给华大基因设定了四部曲的战略目标: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即科技服务一百亿,医学服务一千亿,人人服务一万亿。

更炸裂的还是2018年,汪建称华大基因所有员工都必须活到100岁,员工孩子出生不许有缺陷,否则就是华大基因的“耻辱”。

这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态,最终以华大基因回复仅是“董事长的愿景”草草收场。

除了个人言论的争议外,华大基因内控上也有翻车。2018年10月科技部发布一则行政处罚,2015年9月,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调查发现,华大基因在未经许可的条件下,将部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从网上传递出境。

进而引来深交所问询函,要求企业说明是否存在泄露14万孕妇基因数据。对此,华大基因给予明确否认。

相关医药专家认为,遗传资源信息私自外流出境是非常严重的行为,轻则帮助外企开发药物独占市场,导致国内产业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危害民族及国家安全。对公司品牌与公信力是个不小损失。

无论赞美还是批评,客观与真诚是必要条件。

伴随业绩重回低谷期,汪建惊世骇俗的言论也少了很多,这应是一个好的开始。除了科学家底色,汪建也是一位企业家,如何带领华大基因更长远、更稳健走下去,既是使命也是责任。

3
从“躺赢”到“双杀”

同样来到发展十字路口的,还有东方生物。2020年2月上市时,恰逢疫情爆发,新冠检测相关需求放量的“大礼包”,让公司着实迎来一波躺赢红利。

上市首日,东方生物股价便遭到资本市场爆炒,当日收盘价145.98元,较21.25的发行价涨幅高达587%。

2020年—2022年,东方生物主营业务收入为32.55亿元、101.52亿元、87.41亿元,净利润为16.77亿元、49.20亿元、20.68亿元。其中,新冠检测业务收入为29.59亿元、96.3亿元、81.44亿元,占比90.93%、94.85%、93.18%。

2022年1月14日,公司股价创出239.67元历史新高,较发行价涨超十倍。只是,还是那句话风口之上有多辉煌,风口散去就有多狼狈。

进入2023年,东方生物连续三季度营利双降。前三季营收为6.52亿元,同比下滑91.7%;净利-0.72亿元,同比下滑102.37%。毛利率从2020年巅峰时期的79.48%滑至37.14%。

股价方面,2024年2月5日盘中创下25元上市新低,距离历史高位缩水近90%。截止3月8日收盘价29.88元,市值60.24亿元。

业绩起伏背后,销售与研发费用也出现较大波动。2020年—2022年销售费为3.17亿元、10.39亿元、4.85亿元。同期研发费为0.94亿元、4.29亿元、5.12亿元。

2023年前三季,销售费仅1.17亿元同比下降-75.34%,研发费为1.88亿元同比下降-52.99%。呈现双降态势。而管理费用却保持快速攀升:2020—2022年分别为3942万元、9451万元、2.71亿元。2023年前三季达到2.5亿元、同比再增27.29%。

结合上述净利大降,精细化水平有无提升空间呢?对此,公司表示主要由于职工薪酬、无形资产摊销及折旧摊销、办公费、特许使用权费较上年同期大幅度增加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东方生物曾表示,近年来公司应急生产新冠检测相关试剂中,包括大量劳务外包人员支付报酬,2023年二季度开始已完成去新冠检测试剂相关人员。后续将进一步提升管理运营水平,降本增效。

言之凿凿,可从上述三季报实际数据看,降本增效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从躺赢到股绩双杀,该如何消解“硬着陆”烦恼,走出低谷期?

4
内圣而外王 扎实内控内力底盘

梳理财报可知,2021年之后,东方生物开始加大研发布局与投入,2021年与2022年合计研发费投入9.41亿元。转化方面,截至2023年公司已发布20款全新体外诊断试剂,涉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检测、妊娠、炎症标志物、肿瘤、骨代谢、甲状腺等多领域。

成绩整体可圈点,但从经营业绩看商业化进展仍然任重道远。行业分析师郭兴表示,医药研发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若方向正确,产品未来潜力巨大,劣势是重投入、周期长、回收不确定性强,极其考验企业的专业专注度、精细化水平、市场洞察、上下一体。

爬坡较劲期,核心技术人员出变故不是加分项。2023年6月东方生物公告称,郭兴中因个人原因离职。

公开信息显示,郭兴中曾在迪安诊断、药明康德等公司研发部门担任要职。具备丰富的研发经验,离职前在东方生物子公司杭州丹威任职,负责分子诊断试剂的研发和产业化。离职后,东方生物将聘请郭兴中担任公司技术咨询顾问。

据杭州丹威生物官方网站显示,公司产品主要包括新冠试剂、传染病试剂、基因多态性、肿瘤基因等多项业务,目前正积极部署第二代测序平台,争取开发和创新第二代测序技术。

东方生物表示,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不会因郭兴中离职而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不会降低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存对公司业务发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情况。

话说如此,关键人物离职毕竟不算好消息。当年7月,东方生物又公告称收到浙江证监局警示函措施的决定。因2022年快报相关信披不准确、更正不及时。公司董事长方剑秋、总经理方效良、财务总监俞锦洪和董事会秘书章叶平被分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拉长维度,2020年疫情期间,因蹭热点,信披打架等被监管层关注,东方生物及董秘王晓波遭通报批评。

俗话说,内圣而外王。业绩股价破壁的关键时刻,如何做好内控、上下一体、潜心修炼内力,是笑看周期起伏、消解业绩变脸现形质疑的不无法门。

5
警钟与赛点
下一增点路在何方?

企业发展,是没有尽头的价值马拉松,一时成败难论英雄。困境之中,除了反思审视短板,也需要一双发现长板的眼睛。

从市场突围角度看,2023年,华大基因便隐血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取得湖北药监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粪便DNA甲基化联合检测试剂盒、HPV分型检测产品取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2024年初,华大基因的CNV-seq羊水检测试剂盒获医疗器械注册证,意味着企业率先成为国内获得产前诊断领域多种CNV靶标检测试剂盒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

捷报频传,说明华大基因不缺成长动能、创新活力,未来能否在生育健康、妇幼保健领域形成合力,建起新护城河、打开新增曲线,是一个可期待看点。

同样,东方生物也正在努力开启一段新周期。2023年底,企业披露一则收购资产公告:全资子公司海南启康拟以自有资金6919.32万元收购杭州莱和51.25%的股份;收购完成后,杭州莱和将成海南启康控股子公司。

公告显示,杭州莱和主要聚焦于毒品检测和传染病检测等系列产品,主要采用胶体金免疫诊断技术,与公司主营业务具有较强的业务协同性,有利于丰富产品矩阵,扩大公司产品应用领域。

东方生物表示,新冠业务减少后,常规业务仍主要覆盖毒品与食品安全检测、传染病检测、妊娠检测、心肌检测等方面,且近三年完成了从“产品提供商”向“产品提供商+第三方检测服务商”升级。

丘吉尔曾说过:“看得到过去多远,就能看得到未来多远”。在首条财经看来,企业兴衰起伏,往往也只在一个转身。

经历了高峰低谷洗礼,想来华大基因、东方生物对此应有更深更急迫体会。2023年的业绩“现形”、“硬着陆”是警钟也是赛点,能否轻装上阵、脱胎换骨?等待汪建、方剑秋答卷。

本文为首财原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