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179|回复: 0

[国内新闻] 旧政新机 自贸区内医疗行业待细则突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8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自贸区为医疗行业打开了“两扇门”,一是外资独资医疗机构,一是外资专业健康险机构。但企业依然顾虑重重,并未“急吼吼”地进入。

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试验区内允许“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近日举行的“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CEO辛树林表示,社会资本在中国创办医疗机构并不容易,即使允许外商独资医疗机构设立,也需要诸多细则配套,否则难以推进。“比如医疗服务是否可以纳入社会保险,是否能够取消大型设备购买的配额审批?”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被认为是第一家由新医改催生的国际综合性非公立医院,也是卫生部和上海市的重点项目,主攻高端医疗市场。

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医疗机构并不是新政策。2010年,《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就已经明确:公立医院改革也要鼓励社会资本规范参与;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由目前的限制类调整为允许类,逐步取消对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股比限制,对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先行试点、逐步放开;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设立由卫生部和商务部审批。

这一政策被业内视为外资医疗机构发展的极大利好,之后包括江苏、浙江等地也都相继出台实施意见,明确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疗机构的试点工作。

但外商独资医疗机构进展缓慢。“据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批准一家,所以这个文件还是空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说。

与此同时,2012年4月13日,卫生部发布《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对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投资设定了新的门槛,限定的投资总额由2000万元提升到1亿元,进一步提高了外资医疗机构在中国办医的门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表示,医疗行业是政府管制非常强的行业,且大量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进社会化办医、多元化办医,需要更加开放。

公立和民营医院力量的极度不均衡,也进一步加剧了非公立医疗机构经营中的困难。虽有相关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政策,但其设备配置相对短缺的局面短期内仍不可能得到很大改观。辛树林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还是经过特批,才拿到了几个大型设备的名额。

而且,人才资源缺乏流动,也是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中发展存在的难题。虽然医生多点执业改革在逐步推进,但是依然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如果允许外商独资医疗机构,是否允许国外医生在这里执业?”辛树林说。

不过,基于自贸区承担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任务,可以预期未来将会有进一步的改革举措出台。蔡江南也表示,希望自贸区可以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上捅破一个窗口,给现有的体制带来一些冲击。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认为,那些三级医疗机构中医保没有覆盖的项目,将会是自贸区内设立的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机会。

辛树林表示,庞大的旅游医疗市场可能会顺势而起。同时第三方检验机构也会迎来机遇。他表示,医院单独进行化验类、基因检测等复杂的检验项目并不划算,所以可以向医院提供医学诊断外包服务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比较适合入驻自贸区。

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庞震刚则表示,自贸区一旦带动医疗机构增多,也将会带动健康险业务的增长。同时,外资独资的健康险公司进入自贸区,也将引入专业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于市场管理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蔡江南表示,上海自贸区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政策空间非常大。但目前还需要加强政府与业界的内外联动,才能撑足自贸区的政策空间。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