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骥孟,双百计划第一批引进人才,中国台湾人,佰香汇生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厦门大学药学院转化医学中心执行主任、福州肿瘤医院特聘客座研究员、广东药学院客座教授。1993年和1999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师承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得主及生技生化之父 Arthur Kornberg教授。
曾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30多篇SCI学术论文(累计被引用高达310多次,累计影响因子超过200)申报四项PCT专利、两项中国专利,并成功开发出超过六项生技产品,对于转化科研成果到实践在市场商品化有独到创新见解与丰富经验。生物探索有幸在第六届再生医学和干细胞大会上采访到曾教授,了解国内干细胞产业发展的状况和市场前景。
采访语录精选
生物探索:目前国内转化医学发展的情况以及和国外的差距?
曾骥孟:转化医学在国内有很好的机遇和模式来超越国际。因为目前干细胞方面的基础科研研究,比如说iPS和寻找新的血球细胞在国内是非常超前的,同时相应的产业化也慢慢形成。国内主要是商业化,过度吹捧干细胞,像是灵丹妙药,什么病都可以治,这样反而阻碍了干细胞的发展。
生物探索:国内干细胞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曾骥孟:问题还是在商业化、宣传、民众教育及实质的应用等方面一直有很多误区,所以SFDA不敢放手。比如说干细胞在医美方面应用的紊乱,好像干细胞打下去就可以长生不老这一类的事情使得干细胞行业很乱。
生物探索:有报道说干细胞产业收入5年内将达300亿,对此您怎么看?
曾骥孟: 干细胞有个概念要弄清楚,80%以上衍生出来的干细胞都应用于再生医学。干细胞行业里有两个宣传是夸大了,一是半身不遂或者神经性的损伤,短期内干细胞治疗的效果非常好,但是长期来说,因为受伤过久,细胞没有办法释放求救信号来吸引干细胞,所以这方面的治疗效果还有待商榷。二是杀肿瘤,干细胞功能在于修补,应用于再生医学,所以在杀肿瘤方面并不是主要的诉求。这些方面要弄清楚,干细胞其实可以造福于与伤口有关的疾病包括老人的褥疮、糖尿病族、急性心脏病、组织器官急性受损等。如果把干细胞当作药,其市场价值会非常大。
生物探索:如何看待这一届再生医学和干细胞大会?
曾骥孟:这次会议完全在我意料之外,因为之前的会议都偏科研,而这次会议广邀产业界、转化医学界人士过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科学家和业界进行紧密的结合准备产业化,我学到很多,也希望这类型的会议多开。我也希望象牙塔里的教授能够出来和业界多沟通结合,而不是直接和商业挂钩。我觉得这样的会议对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值得每年都办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