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段时间的板式发光和磁微粒发光,最近又重新拾起了免疫层析,突然想起了之前朋友们一直在争议的这个问题,免疫层析一定会被化学发光代替吗?我觉得不会! 从临床应用场景而言,化学发光在全自动运行方面确实有自己一定的优势,但这个优势随着全自动免疫层析分析仪的出现而被逐渐拉低。最主要的是,层析平台的全自动仪器相比较化学发光,造价会低的多,对于二级以下的医院尤其是社区医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就技术层面而言,化学发光在灵敏度和重复性方面在以前来说,确实有着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就材料科学和抗体制备技术的升级,这个差距也是被拉低了太多。随着很多超敏抗体的出现,使得层析平台的灵敏度足够我们检测使用,对于一些普通的项目,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去把它做的过于灵敏。另外现在的玻纤和纸张也是做的很均匀和致密,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样子,我们也不能总把思维定格在层析的CV不低15%的层面了。另外目前各种载体颗粒的出现,使得灵敏度相对于胶体金而言,上升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因此我们也不能认为层析灵敏度就一定很低。 其实就化学发光而言,目前大多数厂家在用的磁微粒平台还没有板式或者管式做的稳定,虽然磁微粒主流大厂家都在用,那是基于国外的仪器比较稳定。如果国产的仪器质量一般,自制备的磁珠粘连又比较严重,不管是灵敏度和精密度,其实真的还不如板式发光,如果该项目对于检验时间要求不高。 不得不说现在发光平台有着很多新的改进,比如光激发光可以免清洗,流式发光可以联检多项,但是每个技术改进的背后都隐藏着自身的弊端,免清洗就意味着抗干扰能力强,低样本量的联检就意味着各自定量能力不是很突出。 目前层析平台可选择的载体颗粒也是多种多样,比如上转发光,时间分辨荧光,彩色乳胶颗粒,甚至还有超敏胶体金等,其实不管哪种颗粒,对于该项目的制备只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抗原抗体本身。比如上转发光,号称是高波长激发能降低背景,可是跟时间分辨的低波长激发在降噪方面并没有显示出明显优势;或者是时间分辨微球,真的体现出“分辨”这个功能了吗?仪器的制造成本注定无法实现这个功能,唯一的优点就是stocks位移大。并且需要说明的是,灵敏度和特异性本身就是一对需要平衡的东西,灵敏度的提升必然要防范假阳的产生。 目前就传染病检测方面而言,除核酸快检外,层析能被国外所接受,就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在未出现绝对优势的检测平台,一时半会还不至于被发光淘汰。
来源:IVDdiagno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