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3663|回复: 0

[杂侃天下] 中国机构CNS月报(2013年7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一、导语
自然系列期刊在2012年的论文统计显示,发文140篇论文的中国科学院超过日本东京大学排名亚洲机构第一位,这也是Nature Index统计以来中国科研机构首次排名第一,反映出中国顶尖科研机构在数量上领跑亚洲。据生物探索统计,2013年7月份中国科研机构在Nature、Cell和Science三大系列期刊的总发文量是44篇,同比上升了131.6%,而前7个月发文225篇,同比增长了45.2%。
在生物学领域,三大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及其子刊,简称CNS,倍受中国研究人员推崇,他们希望凭借CNS在学术界的威望将中国尖端、前沿的研究成果向全世界传达。这些研究动态可谓是中国科研机构的最高水平。生物探索希望对此进行统计,以便从发文成果追踪国内科研经费动向,这使得生物医药圈内的研究人员和学生能够实时了解中国顶尖研究人员从事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二、7月份中国机构CNS发文与学术领域热度
(饼状图表示期刊论文百分数)

2013年7月份中国研究机构在三大系列期刊共发表44篇论文,包括Nature系列33篇、Cell 系列6篇和Science系列5篇,其中Nature主刊和Science主刊的发文量均为4篇, Cell主刊发文量为零。从发文比例上看,发表中国机构论文一直处于上位的Nature系列期刊由6月份的68%上升至7月份的75%。从地区上看,大陆地区仍然是中国机构发表CNS论文的主体,而台湾地区仅发文2篇。
7月份CNS发表的中国机构研究论文中,分子生物学领域(9篇)排在第1位,而上月排在第一的物理学领域下滑至第四位。生物化学领域和细胞生物学领域仍然列于第2位、第3位。从学术热度上看,以基因组学为对象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持续成为热点,近11个月中国研究机构都有关于基因组测序的CNS论文发表,7月份发表在Nature的1篇生物信息学论文和NatureCommunication的3篇生物信息学论文分别讲到人鼠早期胚胎单细胞测序、人体肠道细菌耐抗生素基因分析、旱稻重要等位基因上标志性SNPs和地山雀基因组对西藏高原的适应。此外,在上图9个学术分类中,Nature系列刊涵盖8个,Science系列刊涵盖4个, Cell系列刊涵盖3个。

三、7月份城市&地区在CNS的论文和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源自MedSci查询系统,取小数点后一位)

从CNS论文影响因子看,7月份超过100分的城市&地区有北京和上海两地,北京以240分卫冕排行榜,较上月下降了4.3 %,而发文10篇的上海由6月份的231分平缓降到218.8分。从上图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CNS论文影响因子领先其它城市&地区。
在7月份,北京(15篇)和上海(10篇)是发表CNS论文较多的城市,而其它城市&地区发表CNS论文数都不多,发表1篇论文以上的是广州(3篇)、合肥(3篇)、长春(2篇)和台湾(2篇),而仅发表1篇论文的城市&地区是石河子、哈尔滨、杭州、济南、深圳、南京、天津、厦门和昆明。
对城市&地区的CNS影响因子统计,生物探索网站希望向用户提供关于地区研究水平的一项指数,让科研人员在从事各自研究领域的同时选择较高的研究平台和学术氛围。此外,由于论文来自不同的经费项目,因此城市&地区的CNS影响因子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国家经费的分配比例。

四、7月份中国机构发文CNS的走势
(数据统计源自NCBI网站Pubmed)

对2013年2月至7月中国机构发文CNS进行统计,数据表明:Nature及其子刊发表的中国研究论文数量处于高位,总计125篇,本月排在近6个月的第1位;相反,Science及其子刊发表的中国研究论文数量处于低位,总计23篇,其月最高发文量也仅为7篇。
Nature系列期刊的数量最多,它覆盖的学术类别和影响因子也较多,这是中国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系列刊最多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可能是,Nature系列期刊对中国机构的研究成果认可度高,从自然出版集团在上海设立《自然-通讯》编辑部一事可以看出,它对中国机构研究成果的重视。

五、7月份CNS发文机构论文量统计研究机构CNS论文
7月份发文量
近5年总数总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73101
清华大学
17186
北京大学
34756
复旦大学
13846
上海交通大学
23842
中国科技大学
33138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2638
厦门大学
12025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12225
中国农业大学
11420
中山大学
31619
浙江大学
11618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1215
第二军医大学
11215
中国农业科学院
11111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399
华东师范大学
199
北京师范大学
188
南京中医药大学
177
山东大学
177
同济大学
267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
137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
146
吉林大学
146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156
四川大学
146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
122
上海大学
122
天津医科大学
12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11
石河子大学
111
吉林大学
146
北京化工大学
111
(数据源于NCBI网站Pubmed)

从7月份中国机构CNS论文榜单上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一排名和上个月的保持一致,表明这三家研究机构在7月份都发表CNS系列期刊论文。在7月发文量上,超过1篇的研究机构是北京大学(3篇)、中国科技大学(3篇)、中山大学(3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3篇)、上海交通大学(2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篇)和同济大学(2篇)。发文量最多的是3篇,对应的研究机构为4家,而6月份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文4篇)成为当月发文最多的研究机构。
在7月份CNS论文的统计数据中,上榜的中国机构近5年发表的CNS论文总数不低于其CNS论文总数的一半,这表明近5年来中国机构发文CNS的速度和数量增加较快。7月份,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石河子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都是首次发文CNS,除首次发文CNS的研究机构外,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上海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的CNS论文全都在近5年内。

六、7月份CNS论文通讯作者的项目数和经费
研究机构
通讯作者项目金额/万项目数/个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李林2137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田志刚190915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高福1345.415
中国科技大学
俞汉青918.712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张运828.31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程涛7645
北京大学
张 锦737.712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王文707.511
四川大学
褚良银64510
厦门大学
王野636.39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雷富民5418
北京大学
邓宏魁5086
中国农业大学
孙传清5036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龚为民354.84
中山大学
陈月琴293.56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陈化兰2623
上海交通大学
赵立平2236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刘光慧1972
复旦大学
袁正宏152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
舒跃龙1361
第二军医大学
胡以平151.56
吉林大学
蒋青1185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朱宝利1163
上海交通大学
白林泉913
中山大学
李亮平801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江陆斌701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
王宏达692
天津医科大学
李兵辉551
中国科技大学
赵瑾462
(数据源于NSFC)

对于7月份中国机构发文CNS的29位通讯作者(统计量不完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供了详细的项目金额和数量(从1986年至2013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李林研究员以2137万元高举榜首,项目数为11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田志刚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研究员以1909万和1345.4万分列第二、三名,他们的项目数都是15个。
排名前10的通讯作者来自7个城市,分别是:北京(3位)、合肥(2位)、上海(1位)、济南(1位)、昆明(1位)、成都(1位)和厦门(1位)。其中,北京地区3位通讯作者位于项目金额榜前十位之内,这反映出北京位列7月份CNS中国机构影响因子之首的经费基础。

七、受关注的权威看法
中科院徐星: 论文外流并非崇洋媚外


“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有95%以上发表在国外,我们借助国外同行把它发表出来,同时,国家每年还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个成果买回来用于支撑我们的科研教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在学术出版论坛上道出了中国学术出版之尴尬现状。
新闻一经发出,引发科研学术界激烈反响,不少网友发表评论,纷纷将问题矛头指向国内科研评价体系与科研人员崇洋媚外的心理。“大部分成果用洋文在国外发表,是科研评价体系中 SCI 崇拜所导致的结果,是中国科研人员不自信和骨子里崇洋媚外的心结在作祟!”
在学术界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专家学者有了比较重要的科研成果,首先考虑投到国外刊物,多数“一流”学术文章都在国外发表,只有“二三流”的作品才会勉强 选择刊登在国内。国人著作为何偏爱“洋刊”?科研人员千辛万苦将文章翻译成英文再投往国外,到底是不是一种不爱国的表现?
——“崇洋”之争:“洋刊”优势何在?
针对这个问题,著名恐龙研究专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有自己的观点。徐星有十几篇论文发表于《自然》、《科学》等杂志,科普工作屡被 英国 BBC、美国 Discovery 频道及《国家地理》杂志进行专题报道,他并不认同科研学者将论文发表到国外是“崇洋媚外”的说法。
在他看来,一个学者发表论文的首要目的,是要让其他科学家、同行了解自己的想法。“国外的核心期刊读者多、波及范围广、权威性高,作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工具、平台,学者们自然愿意投稿到影响力更广泛的地方。”
作为全世界通用的学科语言,英语自然被最为广泛的应用到学术交流之中,成为一种相对统治性的语言。这已然决定了外文期刊拥有更多更广的读者群。徐星坦言,国内期刊影响力弱,好的科研成果都被投递到英美等国重要科学期刊上,不妨可说,是非英语母语国家普遍存有的问题。
与此同时,期刊文章质量与学术影响力也是研究人员“崇洋”的最重要因素。“国内目前能做科研的群体较小,有质量的文章产出量有限”,徐星说,在美国,任何学 科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这些同行可以组成一个小群体,促成审稿过程更加专业严肃。每篇论文提交上来都会有2-3位学科专家进行审阅,之后提出细致的修 改意见,作者反复修改后再经过审核刊登。这样的“优选过程”切实有助于稿件质量的提升,这也决定了国外学术期刊的高水准,专家学者当然愿意让自己的创新成 果能在更有影响力的刊物上真正发挥作用。
——“媚外”之惑:国内期刊欠缺在哪?
科研创新成果先投稿国外是不是“媚外”?是国内学术评价机制出现了问题,还是编审体系存在缺陷?
“中国学者撰写的自以为有创新性的论文,国内所谓"核心"、"重要"学术期刊不收,只好投到国外去。”针对邬书林在论坛上的发言,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安发表博文《学术成果在国外发表之无奈:国内期刊根本不收!》,其中提到,在他研究的管理学领域,国内期刊编审人员难以挖掘出论文研究成果的 创新之处,因而自认为较有成就的作品在国内经常无奈被拒。
曾同时身兼国内外期刊编委的徐星总结经验,指出国内学术期刊编审团队的缺陷。首先是期刊编辑门槛有待提高。国内的科技期刊编辑出身五花八门,其中不乏有学校 教师与刚刚毕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我们看到在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条例中,并没有关于编辑门槛的限定,直到近些年才开始要求编辑团队进行资格培训。
而国外期刊的编辑录用则要有严格的甄选过程,编辑人员必须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背景与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成为编辑后仍要以学者身份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议, 提高专业知识建构,掌握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如果不提高编辑门槛,拥有一支较强的编审队伍,很难真正提高期刊的整体质量。
第二是编辑理念问题。我国期刊所呈现的首要问题就是科研论文总体质量与水平较低。“目前国内部分期刊审核文章,都呈现出一种"凑合就登"的状态,主编应该控制稿源质 量,宁缺毋滥”,徐星认为,只有主编提升期刊编辑理念,严格把控期刊学术水平与发展方向,才能真正引领学科发展进步。
——科研成果发表之辩:贡献不问“出处”
我国学者专家更愿意将科研成果投发国外,并非只是单纯的崇洋媚外。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涉及到期刊的学术水平、内容特色、读者认同度与社会信誉等多方面因素,学 术期刊“崇洋”,崇尚的是国外科研期刊的高质量与影响力,而并非“媚外”,科研人员多研发创新,学术期刊多借鉴国外编审制度,期刊编辑严格把关,让中国学 术出版物达到“洋刊”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我国期刊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人们无需对科研人员投稿国外的做法大加指责,说到底,科研成 果的贡献与“出处”无关。采访过程中,徐星曾强调,“好杂志与一个地方的科研水平如何并不成正比”,就自然科学本身来说,没有必要太过强调文章发在哪里, 因为专家学者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以最终能促进行业科研进步为宗旨。
“十几二十年后,很少有人还会记得你的作品曾经在哪里发表。唯一重要的是你的科研成果对世界科学真正产生了贡献。”徐星说。
樊代明: 肿瘤扩散是身体在返老还童


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樊代明在“云南科学大讲坛”做主题演讲时 指出,“肿瘤是人体生命过程的必然阶段,研究肿瘤要有“整体观念”,在探索器官局部的发生癌变关键分子事件的同时,要研究癌症患者人体整体调控的改变。樊代明还指出,建议从胚胎学原理中寻 求癌症解决思路。
“人们应该改变对肿瘤的观念。”樊代明说,恶性肿瘤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并由于其泛发性、各年龄组全覆盖、耗资巨大、难治性甚至不治性成为百年 来攻而不克的世界难题。一百年来,抗击癌症成为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为长久、最为投入、最为广泛、最为壮烈的一场全民战争,然而,全世界恶性肿瘤的发生人 数在逐年增多,治疗难度也在逐渐增加。
“然而,我认为肿瘤是人生中间的必然阶段。”樊代明说:“如果一个人要活得长久,活到120岁、150岁,你总要长出一个肿瘤。”
樊代明指出,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整体调节失常促发局部某种癌变关键分子事件的恶果。这种恶果又反作用于整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致人于死地。因此,研究肿瘤既要探索器官局部的关键分子事件,又要探索癌症患者人体整体调控的改变,并将二者密切联系。
樊代明还提出:“肿瘤是一种抗衰老的疾病”。他表示,针对衰老,人体最重要的“搏击”形式就是细胞增生功能加强,不是全身的,就是局部的,局部的增生就表现为肿瘤,“之所以长肿瘤,是因为对身体有用。”
樊代明认为,这种抗击衰老的增生机制很像胚胎时期的表现,“同样都是一个细胞,十个月分裂长成胚胎,是一个生命;十个月分裂形成一个肿瘤,则夺去一个生 命。”而肿瘤组织的很多生物学特性都与胚胎细胞相似。从这个意义上讲,癌症患者的局部增生或可看做人体通过局部抗击衰老而争取“返老还童”的全身过程。因 此,了解胚胎发生学知识,无疑对寻求肿瘤治疗思路有极大帮助。


专家观点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