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界的小伙伴常被问到:为啥有那么多不同颜色盖头的采血管?它们有什么区别?为啥有些先采红色,有些先采蓝色?
采血顺序在江湖上一直流传这多种说法,包括:《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第五版人卫教科书、卫生行业标准WS/T225-2002《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收集与处理》等都有提到。各国也有自己的标准,汇总此类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大家比较公认的是先采血培养,而对于凝血管是第二位采集还是生化干燥管第二位采集不同地方说法不一。人卫版教材及行标支持无抗凝剂的采血管第二位采集。而其它的文献包括《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最新版本)、美国 CLSI(美国临床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H3-A6等大多支持将凝血管第二管采集。 各家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 1、先采血培养这个没话说,降低在更换采血管时的带入杂菌的概率,从而降低假阳性率。先需氧再厌氧,提高厌氧菌的存活率。
2、为什么先采没有抗凝剂的管子主要原因是避免抗凝剂的携带污染。毕竟我们的蝶翼方式采血时双向采血针是需要插入采血管的,从而带来携带污染。但影响到底有多大,业内只有少量文献报道,大多集中在对生化钾、钠离子的影响。并且一般认为大量沾染抗凝剂的情况下才会有明显的影响。
3、为什么先采凝血管?大家都知道凝血管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值是有一定要求。如果比值不准会影响实验的检测准确度。采血量的多少是凝血检测准确与否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那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不第一管就采集呢?是为防止穿刺过程中内皮损伤激活血管内凝血机制启动带来的各种凝血因子被引入采血管,所以建议在凝血项管前采集一无添加剂管或其他管。
综上所述:采血顺序的推荐各家说法不一且查询采血顺序相关文献并没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可见采血顺序重要但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最起码没有采血量及前处理对结果的影响那么明显,也没有采血过程是否顺利、压脉带使用等对结果的影响那么直观。
所以,如果你在选择采血顺序时用了洪荒之力,我只能呵呵。只需保证以下几个原则方可游刃有余: 第一,先采血培养。 第二,血凝采集时尽量避免第一管,采集量要准确。 第三,In my opinion,如是在介意血凝管的抗凝剂对后续管子结果的影响可以在采血前轻微用手甩一下,便可减轻携带污染。 参考文献: [1]叶映月,陈小剑,江明华,金燕,真空采血顺序改变对凝血四项指标结果的影响,江西检验医学,[J]2005年,第23卷,第5期:439-440页. [2]周红辉,麦吕芬,李华真空管采血顺序对电解质钾、钠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与检验医学,[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 年,12 月,第32 卷,第6 期:797-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