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4442|回复: 0

[企业动态] 基因江湖:华大上市前夜,中国基因航母的疯狂、坚守与挑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7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2017刚开年,中国生命科学界就迎来两大震动。1月5日,成立半年就融资过10亿的碳云智能首次对外公布其产品和布局。2月,英国金融时报曝出消息,基因组学应用行业的龙头公司华大基因将最早于3月在沪市上市。

这两家公司各自的商业模式究竟如何?是否存在可比性和竞争性?两家颇具渊源的公司未来的关系又将如何发展?贝壳社记者独家专访了华大基因CEO尹烨先生碳云智能合伙人兼高级副总裁覃璞先生,为您带来详尽解读。这是上篇,敬请关注下篇。

▎华大基因:读基因的“大机构”
1999年,杨焕明、汪建、于军等人组建华大基因,以民间机构的身份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1%的工作,开启了基因组学应用行业在我国发展的阀门,基因测序奠基人的角色,也冥冥之中决定了华大基因今后18年发展的道路。

自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启动以来,基因测序技术以超摩尔定律的态势高速发展:短短13年时间,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下降了30万倍,测序时间缩短了5千倍。2015年10月,华大发布自主研发的新型桌面化测序系统BGISEQ-500,个人全基因组测序价格已经降到1000美元以下,基因测序再也不是王谢堂前的贵族服务。BCC Research预测,到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达到1170万美元。

基因测序颠覆式的发展速度正在开创一个时代,在这股浪潮中,华大抓住机遇,开创了将基因测序工作分拆的流水线作业模式,极大降低了测序成本,公司在几年内野蛮生长。2010年,华大从Illumina手中购入128台测序仪,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服务公司。

围绕基因测序展开的医学服务成为华大基因的利润中心,其中又以产前无创DNA检测(NIPT)和肿瘤基因检测和辅助生殖的应用最为广泛。

根据华大基因在2015年底发布的招股书, 2012-2014年,生育健康、基础科研、复杂疾病和药物研发四类主营业务的总营收分别达到7.9亿元、10.4亿元、11.3亿元,当时估值已达191亿元。华大在基因组学的应用服务市场已经占据垄断地位。

2012年,垄断上游市场的测序仪器、设备和试剂公司Illumina停止向华大出售新设备。2013年,华大决定向社会开放融资,以此完成对上游测序仪研发和制造公司Complete Genomics(CG)的收购,进军核心技术层。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给华大设定四步发展路径是: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健康)。

华大基因CEO尹烨向贝壳社记者解释,按照这样顺序做事的逻辑是,华大以科研起家,建设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平台,而平台带来的效应是产能过剩,进而转向科技服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华大通过收购CG“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平台,也就是之后的华大智造”,在尹烨看来,收购CG更多是战略布局层面考虑的主动抉择。

这个过程中,华大对资源的存储、管理、提取等需求也日益强烈。2011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批准将深圳国家基因库的建设和运营权交给华大,5年后,国家基因库正式投入运行—— 这就是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眼中的大资源。

他曾对外公开表示,“华大只是一个独特的大机构,不是公司”,对他而言,华大肩负了更多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18年来,华大开拓了许多平台级的业务,做了很多类似 “基础建设”的事情,以此为行业提供造血能力——输出产业工人的华大学院,提供基因数据解读能力的BGI Online,提供上游试剂、测序仪等设备的华大智造(CG)和生命科学创投平台蓝色彩虹孵化器。

建库,搭平台,拉合作,数据驱动—— 这是尹烨向贝壳社记者解释的华大发展的背后的逻辑,“大科学背后就有海量数据,加以运用就变生成大产业。”

640.webp.jpg
的确,华大很难定义为一个传统意义的公司。汪建布局的不是某个市场,而是整个行业,他口中的这个“大机构”,以基因测序为核心能力,横向和纵向覆盖了基因组学应用行业的几乎所有领域。
从横向来看,公司qixia的板块跨越产、学、研、用和金融创投(蓝色彩虹孵化器)。并以B端和G端(Government,政府、研究机构、医院、司法机构等)的业务为重,而To C 的个人健康业务涉及的很少,尹烨对此的解释是,科技服务终究是针对少数人(科学家)的服务,要实现普惠效应,就要将模式转向B2B2C。并且,从难度上讲,“健康是个整体概念,具有模糊性,不像某个项目是个性化的、精准的”,因此大健康最难做,要在最后一步做。

不过,2016年底,瞄准“精准运动”的华大运动成立,华大正式发力大健康。

640.webp (1).jpg

从纵向来看,华大的产品和业务已经覆盖基因组学应用的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仪器制造和试剂研发(华大智造)、中游的测序生产和下游的信息解读、技术转化、产品推广等。

640.webp (2).jpg

之所以说华大基因开创了中国的基因组学应用行业,不仅是因为其代表中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促使国家将以基因组学应用为基础的精准医疗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更是因为此后的十几年间,这个行业几乎所有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司,皆为华大前员工所创立,人称“华小”和“华创”。华大也成了这个行业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

华大之外
据基因慧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1月,自华大基因创建,17年来共有79家华小诞生,创业方向覆盖了科研测序、无创产前检测、个人基因组、肿瘤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基因大数据、设备器械等基因组学应用的几乎所有细分领域。

目前,整个基因测序行业已有200多家公司进场。其中不乏获得融资3亿元的燃石医学、获投6000万元的世和基因、获得1.46亿元D轮融资的思路迪、以及获投4000万美元的安可济。资本的进场,似乎催熟了一大批对手,对华大虎视眈眈。

尹烨对此似乎不以为然。由于上游被仪器和试剂制造商Illumina垄断,市面上大多数公司都“还在中下游发力”,没有定价权。这种现状导至肿瘤基因测序成本很高,“每测一剂的价钱都是Illumina说了算,1万多块钱做一次靶向检测,这在中国普及不了”。

然而,华创系之中,的确出现了几家不可小觑的对手—— 前有医学检验领域的贝瑞和康,后有科技服务领域的诺禾致源。

贝瑞和康
伴随着三件大事的发生,2010年是中国基因测序市场的关键年。二代测序技术飞速发展,每兆测序成本下降到1美元以下;华大斥巨资向Illumina一举购进128台测序仪,占据市场保有率80%;前Illumina亚太日本区测序市场销售总监周代星将无创产前DNA测序技术带回中国,并和原华大健康总裁高扬联合创办了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专攻无创产前DNA检测(NIPT)。

2011年底,几乎同时,华大和贝瑞和康向市场投放NIPT产品,两家公司此消彼长的竞赛由此拉开序幕。接下来的3年,NIPT在中国的大医院迅速铺开。华大招股书显示,2012、2013、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公司在生育健康类服务的收入分别为0.92亿元,3.27亿元、3.57亿元和2.41亿元。天兴仪表的重大资产重组草案则显示,2013、2014、2015和2016年上半年,贝瑞和康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58亿元、3.34亿元、4.45亿元和3.85亿元。同口径对比二者2013年和2014年收入发现,华大虽略胜一筹,但差距正在迅速缩小,2014年只差0.23亿元。

2014年,国家全面叫停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在临床医学上的使用,到2015年初,监管部门重新对108家医疗机构开放NIPT试点之时,华大已经抢在2014年下半年就拿到了产品批文,而贝瑞和康获批的时间略晚了几个月。

除了申请临床试点以外,国内企业还可以通过申请注册新型基因检测设备和试剂资质的方式,开展基因检测服务。出于合规和市场拓展等考虑,华大、贝瑞和康、达安基因、博奥生物、紫鑫药业等大公司纷纷转战上游。

这一次,华大又在时间上占了先机,于2013年成功收购上游公司CG,之后又与Life Technologies合作,基于后者的Proton测序仪开发了BGISEQ100。但紧接着,贝瑞和康和上游龙头公司Illumina共同研发了NextSeq CN500测序仪,并于2015年获得CFDA批准上市。

此后,贝瑞和康完成了商业模式的转变—— 直接将测序仪和试剂提供给医疗机构,公司业务得以迅速规模化。华大则仍然坚持实验室服务模式。据华大招股书显示,目前,华大基因在国内的服务范围覆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多家科研机构和800多家医疗机构。贝瑞和康的官网则称,其“市场网络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超过2000家医院”。

时间来到2014年,两家把战火燃到了上市之路,这一年,华大海外上市计划受挫,次年提交A股上市招股书之时,估值在191亿。2016年12月,贝瑞和康作价43亿,借壳天兴仪表抢跑上市成功。反观华大,直到今年2月才有消息称,公司最早3月上市。

640.webp (3).jpg

诺禾致源
在基因测序界,李瑞强有“绝世武林高手”的美名,2011年创立诺禾致源之前,他是华大副总裁、科技服务总裁。

诺禾致源早期的发展轨迹有很多华大的影子—— 公司以科技服务起家,后分两批从Illumina 购入大量HiSeq X Ten设备,成为该设备市场保有率最多的公司,并建立起全亚洲通量最大的测序中心。

用了4年时间,诺禾致源在科技服务的市场就超越了华大。2015年,诺禾致源销售回款达3.5亿。华大基因的招股书则显示,其2015年上半年的基础科研类服务营收为1.77亿。同时有内部监测数据显示,当年前者的市场份额是25.5%,而后者是25%

640.webp (4).jpg

李瑞强曾对媒体谈过他对市场的理解,认为基因测序的成本已经不是瓶颈,应该重点攻克的是科研能力。因为测序的价值在于其之后的解读,而这需要科研作为支撑。

诺禾致源的核心竞争力就在科研上。李瑞强在华大期间,主持了水稻基因组图、大熊猫基因组等多项基因组计划,并在《Science(科学)》和《Nature(自然)》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创立诺禾致源之后,他又率队获得43项发明专利,发表文章229篇。

2016年11月,诺禾致源获5亿元B轮融资,公司估值达70亿元,成为又一个独角兽华创公司。据悉,目前公司员工总数达到1300多人(华大5000人左右),已逐渐将业务拓宽到肿瘤基因测序和遗传检测。同时,公司正在积极谋求上市。

或许,前华大基因CEO王俊早就意识到,贝瑞和康和诺禾致源并非孤例,各路华小终将在不同细分领域蚕食华大的市场份额。

2015年10月,就在华大基因递交IPO申请材料的前夕,王俊带着前华大科技CEO李英睿、前华大基因COO吴淳、原华大基因CIO黎浩等人同时出走,创建了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碳云智能”或“碳云”)。

来源:贝壳社  作者:刘畅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