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一年前,华大基因向证监会递送了公开招股说明书,冲刺创业板,基因行业的“黄埔军校”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历程。华大基因还在IPO排队,“华创系”公司贝瑞和康又借壳天兴仪表,和华大基因争夺“基因产业第一股”。
近日,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
过去17年,华大基因布了一个很大的“局”,目前形成了四个商业板块和一个创投平台。其中华大股份负责科技服务和医学检测等业务,也是华大基因目前盈利能力最强的板块。
在IPO前的一轮融资中,华大基因的估值近200亿,但是华大基因招股书显示2014年利润只有2800万元。
华大基因未来的盈利预期到底如何?尹烨颇有底气地说,有了自己的测序仪,就能重新复苏。“现在已经没有人能挡得住我们的发展”。
接受采访的当天上午10点,一身休闲装打扮的尹烨出现在会议室,手里却拿着一个具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格的白色茶缸。尹烨语速极快,曾在Ebay做过车模销售冠军的他,据说还练习过相声贯口。为了科普基因产业,他甚至每天在喜马拉雅电台上录一段节目《天方烨谈》。
尹烨2002年加入华大基因,从一名诊断试剂公司研发部的技术人员,十四年间以每年换职一次的速度成长为华大股份CEO。
有了自己的测序仪,华大就能重新引领
第一财经:华大基因的招股书解释2014年利润非常低的原因,一是由于国家政策层面短暂叫停过基因测序服务;二是市场份额受挤压,以及上游供应商 Illumina抬高试剂价格导至成本上升。2015年和2016年的利润恢复了吗?
尹烨:2014年的核心点是内外交困,当时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被叫停半年,从叫停中恢复需要一段时间。
全球只有三家公司可以造测序仪,就在美国和中国。他们是基因产业的“**商”。大家需要买他们的设备,定价权就在别人手里。illumina是一家年收入20亿美金以上的公司,它的毛利接近70%。
成本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是一比一的关系,是一比十的关系。
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能挡得住我们的发展。我们在自己的平台上打了一场绝地反击战,因为自己的测序仪上来了,就能重新引领。现在处于上市缄默期,2015年和2016年的业绩,请大家看年报。
第一财经:2013年,华大在上游反向收购了美国的测序仪公司Complete Genonics(CG),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继推出了华大的BGISEQ系列测序仪,这被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称为“自家枪炮”。现在华大自主研发测序仪是否得到了CFDA审批?
尹烨:2014年6月30号,先批了华大的两个型号,BGISEQ-1000和BGISEQ-100,现在报的是BGISEQ-500,这是桌面型测序仪,适合临床用,简单快捷,自动化。
目前华大智造已经卖了几百台测序仪了,我们已经在全世界布局100多台,BGISEQ-500测序仪在测试性能,等拿到CFDA医疗器械准入许可证之后就能在临床上正常使用了,具体进度我只能告诉你,不会太慢。(截至发稿,BGISEQ-500测序仪已经获得CFDA认证。)
今年11月,华大还新发布了一款BGISEQ-50,这是一款小型测序仪,适合在二三线城市的医院或者精准扶贫中使用。
第一财经:有人认为华大的测序仪和Illumina的测序仪在性能和通量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尹烨:我只能说,时间会证明一切,17年来我们遭遇各种质疑。国家基因库有人说建不起来,现在已经开业了,买CG说买不了,后来收购也就成功了;有人说华大不会做商业,现在也在上市排队了;我们做科研,别人说是一群骗子,现在也做到全世界第一了。所有质疑,声音都会越来越小。
为什么不具体回应这个问题呢,因为测序仪涉及到的参数很复杂,一两句根本讲不明白。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什么能在全世界做到价格最低,就足够能说明问题了。
布局一生一死一感染
第一财经:基因检测涉及领域众多,华大股份布局在哪里?
尹烨:华大股份围绕基因能做的就是一生一死一感染,这三个是基因说了算,剩下很多基因说了不算。比如,三高,糖尿病,这些都是后天的因素更大。
出生、孕前、胚胎植入前,肿瘤、感染都是赛道。这些领域的底子都是测序,就是“基因+”的概念,测人就是医学健康,测动植物就是农业、环保、环境,本身商业模型非常简单。
第一财经:还有没有值得去布局的领域,比如罕见病?
尹烨:靠罕见病盈利太难,这是一个太小的赛道了。华大也暂时没有把罕见病治疗放到高优先级,而已知的罕见病治疗大多还是概念或是临床试验阶段,孤儿药也就很少的几十种,想把罕见病检测变现也是一个很难的过程。罕见病在中国一定走公益为主的道路,任何国家罕见病都是政府+民间的慈善救助。
今年9月22号在杭州举办的罕见病大会,华大管理层捐了一个基金,叫华基金,承诺捐出年收入的1/100,筹集了几百万元,希望能循环持续,把中国所有重症地中海的配型终身免费。
第一财经:对于很多人来说,基因似乎很神奇。哪些是可以用基因进行检测的,哪些又不是?
尹烨:我经常说,基因万能论和基因无用论一定要有一个平衡。不是什么都可以去测的,凡事有个度,就像我为什么反对天赋基因,基因存在是几百万年的结果,小提琴才诞生几百年,测个基因就说孩子有音乐天赋了?
看一家基因检测公司靠谱不靠谱,就是要看有没有天赋基因检测,有,一定不靠谱。天赋基因检测技术太简单了,如果父母特别当回事的话,这个孩子有可能就毁了,不当回事就是拿到一个算命报告,没任何意义。在一些老少边穷的地方,基因有可能会被传销。这些都是要警惕的东西。
第一财经:有些公司做天赋基因检测也可能是出于生存压力,想先赚钱,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尹烨:那就要看经商之道,度怎么把握。看你做的事是引领时代还是迎合社会。如果要迎合,那就完蛋了,中国所有的事都不是迎合可以成功的。一定要在大家还没明白是什么的时候先杀出去,让别人跟着你跑。
华大一直想做的是引领时代而不是迎合市场的事,我们也有生存压力,也想盈利,只能把自己的技术,知识产权,产业链全部打通,这是倒逼我的战略转型。所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华大在2013年去买CG,我可以从质量到成本跟美国公司PK,这就是我们最想做的事。
推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纳入医保
第一财经: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基因测序第一个在医疗领域商业化的项目,今年3月,华大的无创达到100万例,现在发展的如何?
尹烨:增速非常快,销售已经过160万例了。这项技术是孕妇的刚需,一些孕妇会主动联系华大,问我们在哪儿可以做检测。华大现在就是要带头把价格一降再降,降到每个人都做的起,最终变成全民医保的项目。
所以,我们下一步的核心点,就是立足华大国产的测序仪,实现降价全覆盖,直到基本控制这种病。
第一财经:什么时候可以推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进医保?
尹烨:纳入医保的前提是成本必须要让国家接受,传统唐筛平均价格300元,无创终端价如果控制在100美元左右,我们预计就具备了纳入医保的条件。
深圳目前已经纳入医保,定价855元,其中政府医保补贴455元,但是在国内其他地方没有社保补贴。
美国的ACMG(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承认这个技术应该成为一线筛查技术,因为它判别相对简单,出错率远低于传统方法。潮流到来了,谁也挡不住。只要价格降下去,在专家层面、政策层面达成共识,就能推动这个项目在全国的发展。
纳入医保需要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个技术是一个商业项目还是民生项目?应该是全民覆盖的民生项目,应该像当年消灭血吸虫、天花一样,让每一个孕妇,以合理的成本价享受这个项目。如果当成商业项目,大家都去算投资回报率,那中国就丢了这个先发机会了。
第一财经:有些城市的医院定价在2500元左右,为什么全国定价不同?
尹烨:是的,华大定855元,全世界都在骂我们,“你们干嘛扰乱市场价”。2010年,美国定2000美金的时候,华大直接定300美金,在深圳1705元就可以做了,那时候是成本价,有很多东莞、惠州、香港的孕妇也过来检查,老百姓会用脚投票。当时,我们就预计会降低到1000元以内。
华大一开始就没想把这个项目当成商业项目去做,用商业规则推动。本质上这应该是民生项目。现在中国每年1700万的新生儿,我们统计下来发现唐氏综合征有1/400~1/600的发病率。
华大之所以降价,不是说要牺牲价格,而是全产业链变得可控了,因为我买了CG,我有这个底气,这个过程我们既可以完成自我造血循环,同时还有很大的科研价值。这是基因科技带来的从来没有过的精准医学的前景,可以指导基因组学在中国发展,使得未来我们在全球具备先发地位。
第一财经: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以后会检测出更多和出生缺陷相关的遗传病吗
尹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可以检测到单基因层面,检测遗传病是完全可以的。遗传病虽然有几千种,但是真正跟人类危重疾病相关的主要是几十种。最终有一天,夫妻双方在孕前都做基因检测,就能预知孩子的风险。数年之内,如果每人一个基因组,2000元就能做。
所以,基因检测就能跟智能手机一样普及,真正降到人人用得起、弄得懂。到那时,基因就不是神奇的东西,而是沟通和交往的工具,彼此会讨论这个基因怎么样、那个基因怎么样,甚至会形成一个基因社交圈。
行业即将进入并购时间
第一财经:贝瑞和康准备借壳上市,未来这个行业有更多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你如何看这一现象?
尹烨:要相信几家大的公司,都有递交招股书的计划,大家都会走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多家上市公司也参股了创业公司。这个行业已经结束百家争鸣,进入快速发展期,也即将进入一个大浪淘沙、兼容并转的时期,或者说倒闭的会更多了。
目前基因产业该走的跑道已经被塞满了,很难再去找一条新的跑道。二级市场不好的时候,上市公司已经没有兴趣买这些不良资产了,很多公司只有故事,没有任何现金流,更不要说利润了。
产前检测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下一个风口一定是肿瘤,但是肿瘤也已经基本没有机会了。竞争太激烈了,肿瘤赛道上至少有两百家公司。当所有人都开始关注这个子领域的时候,这个细分市场已经不那么性感了。
我们只是在基因行业挖了很深的沟而已,别人觉得很性感,一脚踩进来就掉水里去了。今天的肿瘤测序定价是一两万,很多外面人觉得有利可图,如果肿瘤测序的价格以后变成3000块,那些企业进来干嘛?
今天大部分的检测需求在我看来都是伪需求,因为无法实现大规模普及。比如指导用药的肿瘤检测在目前条件下就是伪需求,无法实现批量化,价格太贵了,一次检测售价至少1.2万元,大规模普及的价格估计得去掉一个“0”,比如1200元。
价格贵的原因还是测序仪、测序试剂价格太贵了,华大就是要打破垄断,降低价格,让全世界的人都用上这个技术和服务。
第一财经:你的判断会不会因为你身处这个行业,很多行业外的人都认为基因是个很新奇的领域。
尹烨:基因新,和这个行业怎么发展起来是两码事。行业真正的颠覆是润物细无声的颠覆,不是老百姓都认为基因好,行业就发展起来了。
华大的“局”布了20年,现在有国家基因库支撑,有自主的国际期刊、自主研发的测序仪,有全球渠道,如果不是长期战略牵引,短时间内用钱能砸出来么?
第一财经:华大的局布的确实很大,但是这十几年中华大也出走了很多人,现在华大要花钱去投资这些从华大出去的创业公司,比如吉因加,是不是也需要反思?
尹烨:我们有几个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华大是一个大平台,走了任何一个人,对今天的华大来讲都不是个事,去年是华大人事动荡最厉害的一年,经过一年发展,现在方方面面都是越来越好,向着全球引领的方向迈进。
今天你看到的所有基因产业的公司都是华大系的,以前叫华小,现在我们管他们叫华盟,华大管理层包括汪老师(汪建)均保持了开放的态度,很多人离开的时候都是大方送上祝福,还成立了“华大军校”定期团聚。
华大对于华大系来讲,看的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一个行业的生态,我们为什么投易鑫(吉因加的CEO,曾是华大肿瘤产品线的负责人),我跟他共事这么多年,这么靠谱的公司我为什么不投?要去投那些看起来很性感的公司?基因行业一样有江湖。当然,华大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第一财经:据说,未来会成立一个基金来投华大系的企业,意味着华大也会向投资方向转吗?
尹烨:不是因为这个,我们做的投资都是战略投资,全部是配合行业布局。上游提供的是平台和技术,下游提供资金支持,包括管理经验,再拉一些行业协会,现在就在做这个局。
现在大家看华大就像看十年前的GOOGLE和阿里。如果用历史轴去看,再过十年看今天的对话,你会发现这些都会变成现实。
伟大的公司要么是“疯子”要么是“骗子
第一财经:2015年华大基因原CEO王俊等人创办了碳云智能,被称为基因产业的“独角兽”。碳云智能未来和华大是什么关系,竞争还是合作?
尹烨:肯定是合作。毕竟他们定位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公司,要拿数据。据我所知,碳云智能做了很多并购,包括买一些数据公司,具体往哪方面去走,还需要更长时间去看。大数据应用是全世界都需要攻克的问题。
第一财经:行业内很多人都说看不懂碳云的玩法,你怎么看?
尹烨:所有成功的公司都是别人看不懂的时候进去的。大家都看明白了,就不会是一个卓越的公司,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公司好还是不好,它必须具备一个特质,要么一部分人觉得他是“疯子”,另一部分人觉得他是“骗子”,这个公司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
一个行业很大,每个人基于自己的角度做很多分析,但真正掌握行业真谛的,是一定要看这个行业的老大是怎么想的。
第一财经:以前华大也会被认为是“疯子”或者“骗子”吗
尹烨:当然。
我们来深圳的第一天,政府就提出这两个质疑,后来认为可能是“疯子”,不是“骗子”。“疯子”就“疯子”,乔布斯不就被认为是“疯子”吗。当一些人认为是“疯子”的时候,我们看他是天才。只有疯狂到认为他们可以改变世界的时候,他们才可以。老汪(汪建)就是个这样的人。
第一财经:那老汪算是一个理智的“疯子”吧?
尹烨:他是大的方面理性,小的方面感性,包括他对华小的态度,对这个行业的贡献,我们管他叫“教父”。
现在这个行业的创业公司,哪家敢说没有华大的人,它能拿到融资吗,几乎是拿不到的。华大收拾过任何一家出去的公司吗?迄今为止还没有。行业这么小,为什么要收拾呢,大家都还有饭吃,得一起把蛋糕做大。
精准医疗是普惠医疗
第一财经:基因大数据很热,但大数据该如何应用,目前只是存储起来吗?
尹烨:基因大数据的应用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比如百万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搜集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女性8月份最容易怀孕,湖南的妈妈生双胞胎的几率最大,我们找到中国的乳腺癌基因突变和欧洲人不一样,这是提示用药的靶点要用中国的数据库。
另外,在NIPT检查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妈妈肿瘤的情况,中国北方与南方汉族人群基因对比等等。这些都是基因的大数据的应用。
数据库授权就是产业化,一些公司做科研,可以用我的数据库。23 and me 的阿尔兹海默症的数据库,7000万美元就卖出去了。这就是一种数据库的转化。
第一财经:你觉得未来我们可以走进所谓的精准医疗吗
尹烨:会越来越精准。其实并不是说以前的医学都是模糊的,现在是精准的。而是越来越精准的过程。
我们当然应该提精准医疗,但不能把精准医疗和之前的都断裂开来,必须是批判的继承。当乡镇卫生院都挂上精准医疗牌子的时候,你觉得精准还精准的了吗?这不就变成另一种造词运动了吗?
未来所有的精准医疗,都是基于大规模普及的医疗,是普惠的医疗。
来源: 第一财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