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之前,胡志远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胡志远博士毕业于美国医学院排名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并在Leroy Hood院士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在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担任科学家,从事蛋白质组学新技术研究。此外,胡志远博士还担任美国FDA医疗仪器评审委员。2011年起回国后,胡志远博士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担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等职务。自回国以来,胡志远博士已经带领团队研发了多项纳米医学领域的专利技术。 此外,胡志远博士已在《PNAS》、《Mol. Cell. Proteomics》、《J. Clin. Invest.》、《Adv. Mater.》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多篇。
2014年9月,胡志远将“肿瘤捕手”技术带出实验室,创建了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出任“肿瘤捕手”技术团队负责人、中科纳泰董事长兼总经理。作为一个从实验室走出来的项目,目前,肿瘤捕手的研发团队中拥有博士以上学位的高中级研究骨干20余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支撑人员达100余人。
肿瘤捕手技术团队希望能借助纳米医学技术手段,将晚期癌症的10%的治愈率,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肿瘤的治愈率提高到90%以上,使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
以4P医学模式为指导,提高中国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
我国肿瘤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落后,然而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很低。而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对于癌症的认识不足,并且没有形成定期筛查的防癌常识。
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占世界1/5,而癌症发病率却占到了世界的1/4,死亡率更是占到了世界1/3。而中国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达到40%左右。
实际上,早期肿瘤的治愈率能在90%以上。有研究表明,肿瘤从第一个肿瘤细胞到症状出现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内,越早发现肿瘤细胞的存在,对于治愈肿瘤越有好处。然而,目前的常规手段不能准确地在早期发现肿瘤。基因检测可以检测出早早期的癌症,但假阳性率极高,很容易引发被检查者不必要的恐慌,并且没有临床意义。传统的PET-CT可以检测出中期肿瘤,但检查本身具有极强辐射性,不适用于健康人群的肿瘤筛查。
预见和预防对于治愈肿瘤来说尤为重要。而这也正是4P医学的两大核心理念。4P医学理念是指:预见性(Predictive)、预防性(Preventive)、个性化(Personalized)以及参与性(Participatory)。4P医学模式由美国四院院士、奥巴马总统医疗顾问Leroy Hood教授提出,是指通过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快速科学地收集健康人群和潜在患者的各类遗传、医学、生活习惯等综合数据,构成每一个个体的健康数据云,利用最尖端的系统生物数据平台将这些复杂数据进行有效归纳分析,进行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个性化预防和治疗方案。
图 4P医学理念
师从Leroy Hood院士多年,胡志远博士深受4P医学这一创新理念的影响,而创办中科纳泰的一个主要目的,也是使这一先进的医学理念能够在中国得到运用。同时他也创办了4P健康研究院,作为研究院的院长,他未来会整合更多的国际前沿技术为百姓的健康服务。
捕获CTC,肿瘤捕手比强生Cell Search更灵敏
中科纳泰践行4P模式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肿瘤捕手”技术。
胡志远博士告诉贝壳社,“肿瘤捕手”技术可以通过抽取外周血的方式,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肽纳米磁珠捕获和分离CTC(循环肿瘤细胞:指从肿瘤组织上脱落并进入循环系统的癌细胞)技术,帮助健康人群及癌症高危人群进行癌症筛查,同时通过检测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监测癌症患者的预后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发布了2015年度十大突破技术(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2015)榜单,液体活检光荣上榜,为此,很多实验室把液体活检作为了研究方向,其中循环肿瘤细胞(简称“CTC”, Circulating Tumor Cell)与循环肿瘤DNA(简称“ctDNA”, Circulating Tumor DNA)是最受瞩目的研究方向。
CTC作为肿瘤标志物,具有出现阶段早,特异性高的特点,但是由于其在外周血中含量极其稀少,因此捕获难度极高。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强生公司的Cell Search产品获得了FDA的注册证。而胡志远则自信地告诉记者,“肿瘤捕手”技术的灵敏度更高,准确率表现更好。
“肿瘤捕手”使用多肽纳米磁珠,用多肽取代了抗体,这也就意味着肿瘤捕手利用了抗体进行肿瘤细胞识别的精华部分。如果把抗体比作捕获循环肿瘤细胞的核弹,肿瘤捕手的多肽相当于核弹头。强生通过对肿瘤特异性识别抗体对肿瘤细胞进行捕获的cell search, 而肿瘤捕手技术的灵敏度更高,准确率表现更好。据了解,在同一医院进行的对比试验结果表示,肿瘤捕手技术针对上皮组织来源的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率达到了80%以上,而强生Cell Search只有30%,与其他技术相比,特异性更好,灵敏度更高,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具体来看,1毫升血液中有超过十亿个血细胞,其中仅有几个CTC。肿瘤捕手的高灵敏度检测,能在肿瘤组织只有1-5毫米大小时就能检出。正如肿瘤捕手的英文名字TumorFisher所蕴含的寓意,如果将1ml的血液看作是一个湖泊,里面有10亿条以上的草鱼,CTC就像是湖泊中仅有的几条食肉鱼,“肿瘤捕手”技术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这几只食肉鱼。
目前,“肿瘤捕手”已经开展了PDL1药物伴随诊断的研究。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已发表关于CTC可检测出PD-L1表达的文章,可进一步探索CTC检测与PD-L1抑制剂疗效的相关性,提示CTC检测在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中的重要意义。目前,“肿瘤捕手”已经开发了基于细胞荧光定量的CTC PD-L1蛋白表达检测试剂盒,为这一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工具。
在临床科研合作领域,“肿瘤捕手”团队已经与医科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解放军301医院、解放军302医院、解放军307医院等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进行临床科研工作。科研合作结果表明,肿瘤捕手技术在肺癌、乳腺癌、肝癌及其他消化道等高发恶性肿瘤上灵敏度、特异性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肿瘤捕手也在主攻大健康市场。胡志远教授表示,“我们的服务平台——肿瘤捕手CTC专业检测平台已经上线,北京、上海、杭州作为试点城市,最先铺开检测预约的服务。我们为用户提供的报告是风险提示报告,有专业的医学客服进行报告的解读,同时提供下游的一些增值服务,包括推荐进一步复查或者专家等"。
据了解,肿瘤捕手已经完成了2000万元的Pre A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平安创投与原质资本,目前将要展开A轮融资。
贝壳问答
贝壳社:将实验室里的项目带入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您认为,在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创业项目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胡志远:首先,这个项目一定要是一个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是医生感兴趣的项目,是临床需要的项目。目前医健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搞临床的人不懂科研,搞科研的人不懂临床,这就导至很多科研项目在临床上无法应用。
第二,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团队。搞科研的人都是一些学生、博士后还有研究员,这些人并不适合做市场转化。而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创业项目,必须要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去把产品做成可以面向市场销售的产品,比如怎么做好质量控制,如何做好产品的标准化等,这些都是需要新的人马去做。
目前来看,科研人员自己组建团队或是为产品找到一个载体是两种比较好的方法。
实际上,除了以上两点,中科院的战略先导项目也为“肿瘤捕手”团队的技术产业化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国家大力鼓励创新的背景下,中科院鼓励研究所与企业合作,增大经费支持力度,推动将技术转化形成生产力。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如CFDA将医疗器械创新型项目的审批流程加快,在审批的各个步骤都给予绿色通道。这些都更坚定了他们要将技术产业化的信心。
贝壳社:2016年8月末,FMI发布了《全球液态活检市场报告》,报告指出,未来十年,液态活检市场预计以21.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6年底整个市场值将达289.37亿美元。然而这个巨大的市场尚待开发,这个过程中,对用户的教育尤为重要。对于用户教育这件事,肿瘤捕手是如何做的?
胡志远:肿瘤捕手是一个面向B端服务的产品,我们的检测很大一部分是通过B端合作伙伴从而为C端用户服务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教育的用户不是患者,而是医生。
医生接受我们的技术之后,他们会去教育患者使用我们的检测技术。实际上,医生可以和我们一起做科研,他们能很快的了解CTC的意义和数据,知道数据代表的是什么,这样就会对病人的治疗指导带来巨大的帮助。
文|郑琪 转载请注明来源:贝壳社(微信号:iBio4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