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3271|回复: 0

[专家视角] 了解中国检验医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9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640.webp (26).jpg
他在检验医学领域辛勤工作50年,虽居学术高位,但能深入临床检验一线,根据医生、患者需求,国际发展前沿和趋势,筹谋学科发展;
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将一个不被重视的小科室发展成为享誉国内外,居于领先的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一流学科;
他倡导“检验必须与临床向结合”不懈推动“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他创建了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为确立检验医师专科医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召开了近百场学术会议,硕果累累;
他第一人将国际医学实验室管理要求(ISO15189)引入中国,他领导的实验室国内首家获得国际认可,设计的“丛式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图”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被广泛采用;
他的“以标本为中心,以检验结果为目的”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将所测得数据转化成为高效的诊治信息,并提供给临床为目的”的理念,已成为临床检验行业行动的宗旨。
他率先创立了“大检验观”概念,积极搭建大检验各方交流平台,产学研用结合共同发展,推动着我国检验医学学科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

回眸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检验医学发展的变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促进了我国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您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请您具体谈一下您的这种体会。



【丛玉隆教授】:我是1982年研究生毕业到原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工作,至今还在检验医学一线工作,算起来已有整整50年。我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检验医学发展的变化,这期间使我深刻体会到,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促进了我国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对我个人而言,从一个中专毕业生,到被业界同仁的赞扬和肯定,除了个人的努力外,就是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这样的好时代,因此,我才能在1979年考入山东医科大学成为临床血液病研究生,能够在这两所高等学府认真深造、踏实实践、勤奋工作,除打造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成为享誉国内外优秀科室外,也为全国检验医学发展做出了一些前瞻、指导性的工作,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为检验医学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空间,才有我们今天检验医学的大好局面,才有我的今天。说真心话,这个时代造就了我,我每一步进步、每一个成绩,都与我国检验医学每个阶段发展密不可分。实际上,我这几十年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大检验”概念来实践的。我先后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检验装备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2013年至今)、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2000至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2003至2013年)在做好本岗位医、教、研同时,通过学术交流推动检验医学的发展。

我从1995年担任检验学会的副主委,2000年到2008年担任了8年的主委,这十几年期间,共完成了两项重要的工作:第一个就是从医学检验,如何转换成检验医学;第二个就是如何使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使我们的实验室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丛教授,以下请您具体谈一下我国检验医学领域的发展进程,以及当前我国检验医学有哪些发展,医院检验科,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丛玉隆教授】:我国检验医学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甚至接近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检验医学的转变或特色,总结起来有八个方面:自动化、小型化(家庭化)、分子化、国际化、标准化、个性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近几年,特别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三D 打印、人工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转化医学深入发展和迅速应用普及,给检验医学注入了崭新的内涵、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精准医疗、可穿戴检测设备、互联网十各类检测系统已逐步进入实验室,大大提高了检验质量、服务范围了学术水平。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智慧医疗英文简称WIT120,是最近兴起的专有医疗名词,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智慧医疗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应用和设备四大方面。在这个产业链上,一端是医生、营养师、健身教练等服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另一端是需求的用户;中间则云集了通过各种技术和手段为两端搭建桥梁的服务提供商,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移动终端制造商、金融保险、公共医疗机构、医药公司、研究中心、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等等。所谓可穿戴检测设备,就是设计检测器可携带在受监测身上(测血糖、血脂、心电、血压)并与互联网相连,随时将即时监测消息传送给家庭医生。另外,我们很多大型检验设备都可以已互联网相连,中心实验室仪器所得结果,马上会传到病房经治医生的电脑或家庭医生的手机上,使患者的到即时治疗。


检验医学发展如此之快,您作为检验医学的学科带头人,请您谈谈当前国内检验医学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吗?


丛玉隆教授:科技快速发展且迅速转入医疗市场,每天都有新项目、新方法介绍的检验科,其中有些有助于临床诊断、有些虽是新技术但实验成本很高比起现用的技术并无明显优越之处、有些项目还没有经过大样本临床证实有特定的临床意义。因此,在当前项目、方法、设备“市场爆炸”的形式下,如何正确选择“适宜技术”,就非常重要了。适宜技术要以实验室人员与临床医生共   同进行试验方法学、临床价值、试验成 本(或检验收费)综合评估为依据。适宜技术的对靶体的临床价值应该是最快速 (TAT满足临床需要)最直接、最有效。选择适宜技术的原则首先要能满足疾病诊治的基本要求,患者的经济负担及新技术的应用适宜技术在能满足对靶体检验目的临床效果的几种方法中,试验成本和收费应是最低的。
    适宜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实验室开展新项目不二法则,更重要的是对于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推进分诊医疗的医改进程,都有重要意义。前一阶段,我们有些医院没有坚持公益性办院的原则,以经济收入作为评价检验科绩效的标准迫(诱)使检验科盲目制定不合理的项目组合,比如,白细胞计数(WBC)是血常规中一个项目,许多门诊病人都做,也包括因感染发热的患者,C-反应蛋白(CRP)是细菌性感染的一个鉴别指标,发热的病人有时也查一个CRP,因此医生有时对发热的患者就同时要求做WBC十CRP,是有意义的。但并不是每一个患者做WBC是需要查CRP呀,据我统计在非儿童专科医院里,做血常规的患者同时要查CRP这不超过10%,然而有些医院将血常规十CRP成为每个门诊必查的组合。有比如,病人在服阿司匹林或预防血栓时往往要监测血小板功能,最适宜的方法是在血小板聚集仪上人工检测,即方便、快速又经济(化验费只50元左右,令人费解的是许多医院抛此法不用,而用费用高昂(化验费1000多元)的血栓弹力图试验,岂不知后者适用于手术中大出血时选择成分输血时的快速检查,对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反应并不明显。这种注重经济效益、不注意适宜技术和适宜装备使用的现象浪费了医疗资源、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
    因此,检验科在技术高速发展同时还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学科建设出发点和立足点,探索创新、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业界人都赞扬您对我国检验医师队伍建立的费尽了心血,特别您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十年会长期间,既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又结合国内实情做了许多前瞻又扎实的工作,为检验医师专科医师系列的设置、检验医师分会的创立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丛玉隆教授】:近20多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生命科学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呈现在我们面前,人们越来越往专业化发展,大家的知识面越窄了,检验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医生知识职业化形成了一个强烈反差。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大型医院检验项目多不过百余项,医生对检验项目的理解和结果分析了如指掌,而现在多达上千或几千项,到底什么样的患者、处在疾病的哪个阶段、适用于什么样的检查项目,有的时候,对于专精于某个特定领域的临床医生来说,真是强其所难。所以医生在申请检查项目时常常一勾一大排,分析检验结果时全靠最后看哪些箭头是“上升”的来判断怎么治疗,这显然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患者莫大的负担。
    此外,对于检验的结果分析,比如它是对是错、是否直接与临床需求相关,可能也需要一个既有临床知识,又有检验技术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把关。所以在这一系列环节中,一个名为检验医师岗位的作用就愈发凸显出来。
严格意义上的检验医师,首先应该是一名有临床知识和经验的医师,然后才是拥有检验技术的专业人员。他要参与查房、会诊,频繁往返于病房和实验室之间。在医学分工如此之细、转化医学盛行的今天,检验医师本应是分量很重的一个岗位。在国外甚至在港台地区就有检验医师的岗位和学术组织了(多称临床化学学会),但在我们国家,由于医疗和教育体系的差别,直到2002年才中国医师学会成立,2003年,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亲自创立了检验医师分会,当时是医师协会第二个成立的专科分会,据说现在已经40多个分会。
40多个检验医师培训基地、由我主编了检验医师培训教材《检验医学》、高级检验医师参考书《临床检验高级教程》,创办了《和实用检验杂志》,组编了大型检验医师研修大型丛书《检验与临床》,全书共28册,近700万字,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一优秀图书奖励”。从另一方面,每年我们都召开一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临床医师、检验医师、检验技师信息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同时也宣传了检验医师的和临床医疗的价值和重要的学术地位。在全国检验医学界的前辈和同道们的共同培育下,检验医师,这个时代孕育的新生事物正在茁壮成长。


您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我国医学检验学科建设模式要向检验医学的理念转变,竭尽全力在检验界推广,并且扎扎实实把这个理念落到实处,让业界人所共知。在您担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八年主任委员期间,在您和同行的共同努力下,检验医学每一步的前行,都推动着中国医学科学的不断向前。请您谈谈这种理念转变的内涵和重大意义?


【丛玉隆教授】:在21世纪初,我发表的《检验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文章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由传统的医学检验转变为检验医学。2008年7月7日,《健康报》学术前沿栏目发表了专访我的文章,标题为“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文章刊出不久,很多人都给我打电话说,“对于检验医学的阐述,你这篇文章说得太清楚了。”曾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总干事长、下现任北京凤凰医疗集团副总经理张远春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丛主任的最大贡献,是他做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总编期间,倡议创建检验医学体系。检验医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很多专家和老前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最主要是丛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主任委员的阶段,把这项工作逐渐完善,把它真正转变了检验人的观念,同时也转变了临床对检验的看法。他能够站在循证医学的角度,能够站在临床和检验的双重角度,把实验诊断变成一个真正的独立的检验医学体系。这种转变最终的受益人应该是临床医师和广大患者。”

检验医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高速发展,相互交叉融合的新生事物,也是转化医学的必然结果。上世纪70年代以前,检验科是一个简陋的实验作坊,一台显微镜加上几件简单的设备,完成屈指可数的检验项目,形不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与临床交流的平台,检验师只是完成技术操作罢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科技飞速发展、检验技术日新月异,检验科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从“小作坊”称谓“现代化厂房”,功能涉及到健康、预防、诊疗、康复各个健康领域,它需要与外界交流、需要空间、需要适合自己的发展理念,一个崭新的学科孕育而生了。因而检验科“学科建设理念”就需要顺从发展潮流,从医学检验转变为检验医学。
        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不仅只是名词之间的颠倒,而有其深刻内涵,使医院检验科(国外称之为医学实验室)的服务范围、管理模式、学科建设,发生了重大变革。正在从以标本为中心,以检验结果为目,只见标本不顾人的现象,向以患者为中心,分析确认结果,参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模式转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心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而如今很多中老年人,经常服用的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同时又要定期做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了解预防效果或是否产生副作用。然而服药后血里存在一定量的阿斯匹林,此时监测有就会干扰试验反应,得出不准确的结果。如果医师、检验师、患者在取血前不沟通,检验人员无法了解患者饮食、服药对检验的影响,尽管实验室管理多么严谨、仪器多么先进,但试验结果未必能真实反映患者的情况。而临床医生则要根据这个检验结果为患者选择后续治疗方案,一环错,环环错,甚至发生医疗事故。
        这就是过去的医学检验,医院的检验科只根据接收的检验标本提供检验报告,目标是保证出具的化验单能够准确反映标本的情况,从事的仅仅是检验工作。而现在的检验医学不是,检验工作是病人诊断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透过手中试管里的标本看到活生生的患者。当然,我们的工作范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可能导至检验结果出现差错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检验人员需要参与控制和管理的,包括分析前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与运送,选择准确的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的意义解读等。
如何从过去“以标本为中心,以获得试验结果为目的”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服务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检验科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的作用,这是检验医学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也对检验医学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加强检验和临床沟通,是从医学检验转变检验医学重要过程,需要交流什么内容?怎么交流?谁来交流?我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发表的题为《实验室与临床交流的热点问题与对策》一文,全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有些同行问我,您是教授、搞血液病的,为什么对这个问题这么感兴趣呢,其实很简单,我是化验员出身,又读临床研究生,从事了几年临床医生,又在高等学府担任20多年检验科主任,经验告诉我,检验科只有不断与临床相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丛教授,您把质量视为检验医学的生命,在中国医学界率先呼吁倡导,在医院检验科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自从1998年,您就开始了在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创制了“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图”,实现了科学管理的目标化,得到业界的广泛肯定和赞扬。请您阐述一下创制这张“丛氏流程图”的初衷和为百姓健康服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丛玉隆教授】:这张流程图的最初创建,与我从事检验医学的多年经历分不开。从事这一领域40多年来,在检验科,无论是担任技术员、医师,还是主任、教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检验医学方法学的研究、试验项目临床价值的探讨以及质量控制管理学是实验室科研的最基本的工作。

    从1995年开始,我就在科研、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参考了很多国际文献,比如ISO15198。此外,还查阅了诸多管理方面的书籍,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想搞好一个实验室,必须具备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一思路就是流程图的精髓。所谓质量管理体系,就是用系统学和方法论的基本理论,研究每一个实验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包括从医生开化验单、医护人员采取标本、标本安全运输到实验室;一直到检验科检测结果、结果递交临床医生、分析结果后应用到患者身上;最后,诊治真正对病患起作用,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检验不只是单纯地在检验室出具结果,而是我说的这样一个全过程。然而,在这样一个全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环节,找出影响检验质量的每一个环节的要素,通过医师的工作经验、文献复习、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制定出控制每一个影响结果环节管理程序,这就依靠一整套的控制流程。
我曾在《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与建立》一文中指出:对于医学实验室来说,主要工作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数据,其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检测报告上。能否向临床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高质量化验报告,得到患者和临床的信赖与认可,是检验科(或医学实验室)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
《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与建立》文章中还阐明:质量体系的构成由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四部分组成。在检验科日常工作中,每一项检验报告都要经历:医生申请检查项目、标本采集与运送、标本编号、检测、记录、发出报告、实验数据准确地运用于临床多个过程。依据国际标准,医学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大致分为四个过程:质量体系的策划与准备、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试运行、质量体系的评价和完善。
文章中特别强调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准备、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其中,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准备是成功建立质量体系的关键,尤其在我国现阶段,质量管理体系对大多数医学实验室来说是新事物,从管理层到一般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依据、方法,甚至目的都缺乏了解,更没有建立质量体系的经验,所以医学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策划与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检验界有关专家表示,这篇《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与建立》的文章和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图,通俗易懂,指导性、操作性强,让检验科、临床各科室以及医院的管理层、决策层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您从未间断过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请问,您在血栓研究工作中作了哪些创新性的工作呢?


【丛玉隆教授】:从1991年以来,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从血管、血小板、凝(抗)血因子及血液流变学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开展了40多项试验,探讨血栓、出血性疾病与其他老年病的变化规律,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1996年在国内首先建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单个血小板钙浓度、钙波动及钙流检测技术,即可在镜下将血小板横切几十层,通过各断层扫描,得出细胞内部三维结构的实验信息,并且将“激光共聚焦扫描”单个细胞钙波动和钙流与流式细胞术群体血小板钙反应变化检测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心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微粒膜蛋白的形成及病理作用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利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了在高剪切率的情况下,钙流的规律,探讨在冠状动脉硬化时的诊断意义。观察了服药前后血小板激活状态及在治疗的价值。他还用过程控制的理论,对血栓与止血实验的质量控制及规范化进行了深入探索,其“病毒性肝炎实验检测和临床应用规范的建立”的研究课题获得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基金资助。通过系列研究,建立了凝血试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其研究成果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丛教授,您在2013年已经66岁高龄,业界人士都称赞您不负众望,毅然接起了创建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检验装备技术委员会的重担。在今年3月份,刚刚成立两年的专委会组织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临床检验装备技术学术大会”的内容、规模、水平、会风、创新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受到业界高度赞誉和肯定。请您谈谈,您已年近古稀,身体又不太好,为何还全国各地日夜奔波,为协会的工作而操劳?



【丛玉隆教授】:当前生命科学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状态,正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夕。人类在分子、基因、蛋白质等各组学的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使得大部分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神经性疾病等上百种罕见疾病的致病机制已被破解。由于临床与科研的融合、微观到宏观的贯通,转化医学深入的开展,使干细胞、脑科学、合成生物学、超高分辨率活体成像、纳米级分辨率观察分子在细胞内的定位,分子机器等前沿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实现了疾病诊断的划时代变革。特别是国家经济腾飞、惠民政策深入、大健康概念形成以及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为医院检验科的建设展示了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模式,为我国检验医学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就是在在这种宏观大形势“大检验的概念”孕育而生了。大家知道,一个检验项目的完成,需要三个要素。1。要有检验用的“工具”(仪器、试剂、方法),2。要有检验人员,3要有需要检验的“客户”(医生和病人)。任一要素、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阻碍检验医学的发展的。 “大检验”就是根据IVD产业、医学实验室、临床诊治科室在实验诊断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根据各自范围、各自作用、各自优劣的特点,形成的科学的、系统的、全新的发展理念。然而,我国相关方面并没有认识到他们之间协作的重要意义,各自为尊,不相往来。研究所发现新的理论发表了后,就束之高阁了。发明的新材料不知用武之地。

企业闭门设计生产,不适合实际检验使用。检验科开展了许多高精尖项目,不与临床交流,医生不会分析检验结果,如此等等严重的阻碍了体外诊断企业发展、检验科学科建和设、临床医生治疗效果,造成国家资源浪费、患者负担加重。因此,急需一个科研院所、医学实验室、临床医生、质量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交流、资源互补的平台把大家串联起来、共同发展。作为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50年的老检验医学工作者和学科带头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成为这个平台的组织者,就这样就在一无钱(办会就费)、二无人(没有专职人员)、三无地(没有固定办公室)、四无时间(至今本人尚未退休仍有重要医疗工作)一直坚持到今天。专委会由呱呱落地诞生直至今天,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虽然当初步履不稳,但依然茁壮成长起来了。两年多来,在协会领导支持和全体委员共同努力下,专委会工作有思想、有规划、有纪律、有起色、有朝气,得到了业界和检验医学专家的认可和好评。应该说,成绩是出人意料。

专委会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是通过哪些形式和工作,以及采取的措施架起“产、学、研、用”这座坚实的桥梁、促“大检验”发展?




【丛玉隆教授】: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除了我们的工作顺从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业界的支持和委员的无私的奉献以外,我们有一个奋发上进的团队和优秀的文化。在协会成立出就制定明确的“搭建平台共同发展”办会宗旨和“五个一”的目标,即探索一条创新的路子、夯实一个交流的平台、发现一批优秀的人才、培植一支骨干队伍,帮建一批知名企业,促进大检验发展。有了这种优秀的文化,虽然我们二百多个委员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著名高等学府、大型医院、政府监管部门;他们中有院士、教授、高管,也有检验科主任和普通企业生产工程师,无论来自哪一个单位、何种职称、都能团结一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人脉的通融渠道、有影响的实施号召力,虽五指不同,形成的拳头真有力量,还真做了几件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

    今年3月份,在南京不是召开学术会议的好季节,但我们成功地召开了多大伍千余人的《第二届全国临床检验装备学术大会》,这样的规模在我国检验医学会议史上尚属首次。七个大会报告三位院士、两名长江学者登台演讲 ,27个分论中有16个是生产企业为主组织的,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两个论坛介绍了他们的崭新的科研成果,寻求“婆家”,罗氏、雅培、西门子、贝克曼都设了大型论坛和漂亮的展台。为了搭建检验科、临床医生、IVD企业及科研院所研发人员施展才华、相互学习、直面交流、共同提高的舞台,那次会议特设了“大检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大会收到来自IVD企业、医院医生和技术人员、大学及科研院所论文近500余篇,从中公正、公平、公开优选50篇会议展示并评出一、二、三等奖18篇获奖。为直观IVD介绍新设备、新技术,会议还设立了产品展示和现场交流、委员单位优秀摄影作品展等。活动形式新颖、朴实、生动、实效。参会的同行兴奋地说:会议不但给我们奉献丰富的学术大餐,还使我们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如此形式的不同专题的论坛,成立两年多的时间内召开了七次,大大活跃了大检验范围内的学术气氛、开阔了视野、结交了朋友、提高了水平。
专委会做的另一件有重要意义的是组织撰写了大型临床检验装备技术系列工具书《临床检验装备大全》此从书分为《标准与法规》、《器材与仪器》、《试剂与耗材》、《即地即时检验》四卷,近800万字,编写定位是带有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的工具书,读者是IVD产业研发、市场和管理人员;医学实验室技术和管理人员;医疗机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国家IVD产业领导和监管人员。各分卷独立成册、独立出版。大家知道,30年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转化医学的发展,带动了IVD提升的步伐,拓宽了发展空间。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引入检验医学,提高了医学检验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推动着临床医学发展。但由于发展快、品类多、更新周期短以及市场利益的驱使,使在选择、评价、准入及使用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是混乱。急需一部权威、规范的书籍对临床检验各类设备从分类、品牌、性能标准、适用范围、验证方法、有关实验室和产品质量管理法规企业著作,指导临床检验装备研发、生产、应用、监管工作。鉴于此中国医疗装备委员会临床检验装备专业委员会联合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军医学计量科委会临床检验质量与安全委员会由本人任总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丛书。值得一提的是出版图书选题确定后仅三个月就成立起各分卷的编委会,最终总编写人员达500人之多,来自100多个单位,这才是真正的产学研用的结合,不足三年就完成了此部巨著,四卷五册定价1500余元,如此高的书价迄今没进入新华书店市场销售之前,已约定销售了1700册了(第一次印刷2000册)。可见其影响、市场价值之高。今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其评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

【丛玉隆教授简介】
丛玉隆,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军检验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先后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五、六届主任委员、七届前任主任委员,中国检验医师分会第一、二届会长、《中华医学检验杂志》第四、五届编委会总编辑、《检验医师杂志》第一、二届主编、解放军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八届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计量委员会标准物质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全国医学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委员会第三、四届主任委员。中国认证认可委员会医学分技术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
在医疗、科研、教学、保健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北京医科大学和解放军总后系统优秀教师、中华国际医学教育奖、中央保健委员会的保健工作先进个人、第九届中国医师奖。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三等奖,解放军科技、医疗、教学二、三等奖,北京市及省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等共16项。主编专著33部,发表文章200余篇。主编教材3部。其中作为总主编的大型系列丛书《检验与临床诊断》(共30分册900多万字)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作为总主编撰写的大型系列医学检验设备工具书《临床检验装备大全》(四卷五册800余万字)2016年被评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三五”重点图书。1988年至今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个人三等功三次。

来源:《健康大视野》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