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3108|回复: 0

[专家视角] “一滴血”神话破灭 体外诊断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9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640.webp.jpg
作为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石,体外诊断提供了大部分临床诊断的决策信息,被誉为“医生的眼睛”。

全球体外诊断(IVD)产业发展比较成熟,市场集中度较高,罗氏、西门子、雅培、丹纳赫等几大巨头垄断了50%以上的市场。据AMR(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机构)报告分析,2013年全球IVD市场为533亿美元,2020年可达747亿美元。但在发达国家,IVD行业增速已经放缓,CAGR(复合年增长率)只有5%左右。

而中国的体外诊断(IVD)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正当时。据《中国医药健康蓝皮书》统计分析:2014年,我国体外诊断产品市场规模达到306亿元;预计2019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7%,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球行业平均水平。


大佬们都聊了什么?        

精准医疗原有IVD领域的影响
精准医疗走向临床应用难的原因是什么?
从资本角度,大健康领域的投资机会?

IVD的趋势集中化还是分散化?

一滴血破灭之后,到底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承载多指标的检测,如何理性看待医疗领域的技术创新?



核心观点        

人口老龄化,保险覆盖率及支出不断增加以及收入增长等因素驱动IVD市场增长,从全球占比和人均支出看,我国IVD 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代测序等新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健康管理等新模式,以及精准医疗新目标给行业整体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平台型企业优于单品类企业,仪器和试剂封闭型企业优于开放型企业。就企业本身来说,耗材和渠道是利润的来源。

分子诊断是迅速崛起的行业,基因测序、NIPT、精准医疗等概念很火,但是要警惕泡沫,不要盲目跟风。
现在所谓分散化能够到人、到家庭的这些智能设备,做得还不好的一个核心原因,是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还不足以支撑

个人随身化的POC的医疗数据,临床使用的专业数据是病人看不懂的,这需要软件服务配套

我们要更聚焦于临床的应用,这样的技术价值才能最大的被放大,而不是盲目的追逐一些完全用不到的东西

1
精准医疗原有IVD领域的影响

体外诊断(IVD)主要包括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流式细胞诊断等。其中前三类为我国最主要的诊断方式。

生化诊断在国内和国际均已成熟,增长放缓,技术壁垒低,目前试剂已经基本完成进口替代,生化分析仪尚依赖进口,该方法面临被其他更精确快速的诊断技术完全替代的风险,国内寡头中生北控、科华生物、利德曼对市场的垄断力非常强劲。

免疫诊断经历了放射免疫、胶体金、酶联免疫(ELISA)、化学发光等阶段,目前在我国酶联免疫和化学发光并存。在多数三甲医院,化学发光已经取代ELISA成为主流,化学发光诊断仪器和试剂大多由罗氏、西门子等国际巨头提供,国内企业占比较低。

分子诊断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二代、三代测序等新技术以及精准医疗新模式都大大刺激了分子诊断行业的快速增长。国内目前基因检测技术主要运用于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与无创产前DNA检测(NIPT),两者均是未来个体化医疗的重要前提。
补充信息:
精准医疗 一定程度重构了整个IVD领域和医疗领域,
在理解精准医疗带来的冲击的时候,要拉大框架。精准医疗这种新的手段出现,不代表取代老的手段。很多手段组合起来,把技术用到最合适的领域里。NGS(高通量)测序出来,传统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依旧适用?所以扩大框架,它会改变整个医疗的结构,会让每个环节都变成诊断一次、治疗一次,再诊断,再治疗,监控,测试,不断跟踪的过程。而不是说进来诊断一次,出去不管了,而是要不停的调整。

赢加观点:

1.人口老龄化,保险覆盖率及支出不断增加以及收入增长等因素驱动IVD市场增长,从全球占比和人均支出看,我国IVD 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医改政策和国家相关政策利好IVD市场。在取消药品加成、降药价及医保控费的大趋势下,IVD 畅享多项政策红利有利于进口替代,自2005年以来,国家对包括体外诊断在内的生物高新技术一直持鼓励、支持态度。10年来颁布相关文件十余个,政策支持将有助于体外诊断行业的快速发展。

3.二代测序等新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健康管理等新模式,以及精准医疗新目标给行业整体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2
精准医疗走向临床应用难的原因是什么?

1.政策性问题:新检测技术要应用到临床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这里面有法规的问题,因为现在CFDA(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这方面相对比较保守,我们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相对来说比较open,它比较能接受很多的新技术,比如说最开始我们应用的植入假体,就是女性隆胸用的东西,首先在FDA获得批准,但在中国,一直比较谨慎。像HPV(人乳头瘤病毒)的疫苗,在中国大陆目前还不能接受。所以CFDA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法规政策,这导至了很多新的产品不能获批,这也是大部分基因产品都处在只能科研和研究级的层面,而无法推广,这是法规的问题。

2.伦理性问题:安丽莉娜朱莉,她根据基因检测的风险,就采用了这样的措施。实际上,诊断结果告诉她只是概率。但对于我们来讲只有0和100,1%和99%对病人来说没有区别,就是告诉一个病人1%的风险患癌和99%的风险,对他来说一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考虑伦理问题,是说它要不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尤其是对于一些怀孕监测的时候,涉及到很严肃的伦理问题,预判了新生儿了会有患某种先天性疾病风险的时候,要采取措施,这是一个非常慎重的决定。所以,我理解它不能被临床广泛的推广,主要取决于法规的限制和伦理的限制。

3.安全性问题:  目前基因检测从技术上没有完全被任何,当然我们已经可以把人的基因全部测序了。但作为官方人员,不能认可的点是并没有办法把这些信息对应到一种疾病,没有100%,甚至50%的说服力都没有,让我来给你做一个判断,那从官员的角度是觉得必须对老百姓负责,不能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所以从技术上讲,我们可能得到了数十GB的资料,但是没有办法把它直接关联到一个人发病的风险到底是什么,这是非常缺少的。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我们需要不断地去临床获取病理,建立这些数据库。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基因位点的突变,我们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才能把它关联到一种疾病,这是一个非常耗时持久的工作。但未来我相信这是一种趋势。

4.临床应用问题:  医疗指南是经过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的积累起来,医生按照指南去做,是职责义务。但如果采用了基因(测序),现在基因分型没有基于基因分型的用药指南,所以医生也不敢根据基因分型的结果做治疗或者去做判断。建立现在现有的检测手段和测序手段之间的关联,他们之间一个疾病什么关联,过后形成治疗指南,最后才可以推动,临床上真正才可以接受。



3
从资本角度,大健康领域的投资机会?

从做母基金的角度出发,四个方向未来有这个机会会配合基金的形态:

一,传统医药。传统医药主要以并购基金为主的基金形态,它的可能机会在于并购、整合。第一个是传统医药现在在产品和服务剥离和整合上,这会带来药企的生产效率和成本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这会出来一定的利润空间,为并购基金找到了一个口。因为最终并购了,还是要有利润空间带来回报。
传统医药产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特别现在对中药企业,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也是同样降低成本。这个就是目前我们说的工业制造要结合。

二,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有四个业态或者说四个形态:第一个是第三方检验所或者独立实验室;第二个是与此相关的试剂制造、设备和PVC(聚氯乙烯);第三个是解决方案的提供,就是解决检测结果和临床中间的差距这个杆,这就是解决方案,提供的报告是医生能够看懂的报告;第四个是精准用药和智慧医疗,智慧医疗就是以医疗大数据。就是基于现在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成本降低,带来医疗整个大数据的数据的爆发。带来了很多对医疗模式或者医疗流程的再造以及商业模式的再造,它会带来很多投资的机会和一些新兴的所谓的生长企业。

三,医疗数据软件方面(应用)。对于marketing管理有很多新的模式。第四个就是商业模式会创新,随着医药数据,比如保险,会带来新的一些商业模式。这个也是适合基金形态以VC(Venture Capita风险投资)基金为主的投资重点去媲美,这是第三个基金。

四,国际资源整合。现在在医疗研发技术上,新药物和国外还是有五到十年的差距。(当然我们在未来医疗、精准医疗上,其实差距没有那么大。甚至现在还有一种优势。)新药研发上,比如说在原材料上找有效物,然后再做修饰,这里面怎么整合国际资源。这个基金形态上是做VC(Venture Capita风险投资)和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投资),但主要是投到国外,把一些好的技术、商业模式和国内的企业整合,然后再来运用。

背景知识:2015年CFDA出台了史上最严的新药的审批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已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第67号公告发布,自2015年12月1日起实施

补充信息:
“IVD”是英文in vitro diagnostic products的缩写,中文译为体外诊断产品。在国际上,IVD作为医疗器械的一个独立分支,拥有其特有的界定和法规监管体系,特别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与欧盟(CE)。IVD主要包括用于体外诊断的仪器、试剂或系统。但在中国情况却不同,IVD未被独立区分与界定,即没有IVD的概念。而国际上通常的IVD概念所包括的产品被打散,分别从属于医疗器械(Medical Devices,MD)、体外诊断试剂(IVD Reagents) 以及药品中。

赢加观点:

第一,发现拥有技术亮点的公司,尤其是在那些增速最快的子领域,包括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及POCT(Point-Of-care Testing 临床检测)。开篇提到的遭遇滑铁卢的Theranos,试图解决的正是POCT(即时诊断的概念)技术痛点。

第二,平台型企业优于单品类企业,仪器和试剂封闭型企业优于开放型企业。就企业本身来说,耗材和渠道是利润的来源。

第三,从产业链布局切入。上游环节,包括诊断酶、抗原、抗体原料等,目前基本被跨国巨头垄断。但那些在上游原料方面锐意进取,有突出研发能力的本土公司,将是很好的投资标的。下游环节,包括医院、血站、体检中心、独立实验室等,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尤其能够实现“进口替代”的本土IVD企业,毋庸置疑将享受到很高的投资溢价。其中,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目前仅占整个市场1.5%的份额,在我国医改和医院转型的前提下,假以时日,未来有可观的发展空间和想象。

第四,分子诊断是迅速崛起的行业,基因测序、NIPT(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无创产前DNA检测)、精准医疗等概念很火,但是要警惕泡沫,不要盲目跟风。分子诊断常常被捆绑于精准诊疗,但是目前无论是产品性能、收费标准、政策支持、海量数据分析等都还无法支持真正意义的精准诊疗,仍然处于概念大于市场的阶段。本文开篇提到的被资本热炒的华大基因,就是属于分子诊断的范畴。

最后,并购重组的机会。我国IVD企业的特点是小而分散,体外诊断产品过万种,生产企业上千家,未来必将迎来行业的重组和整合。



4
IVD的趋势集中化还是分散化?

1.对于身处IVD产业的企业来说,很多整合资源,因为海外巨头们也是这么一步步强大起来的。而且在中国出现了从上游生产环节到中游销售环节到终端使用环节的ICL(晶体植入术)都通吃的企业,未来随着民营医院设立的放开,盈利性体检机构的普及,出现有实力的IVD企业整合生产商、经销商、医院和体检中心的资源提供一条龙服务也是大有可能的。
比较理想的纵向整合模式是IVD试剂企业向IVD仪器方向发展,反之亦可行,这是跨国巨头的成功要素之一,因为可以做到以销售仪器带动检测试剂销售的理想模式,从而能够有效抵御行业风险。还有一个在国外很重要在国内很鸡肋的原因,即是通过由IVD试剂生产厂家研发新的诊断标志物,再针对该独创标志物开发半开放或全封闭的IVD仪器,在对某种疾病的诊断上形成技术垄断,大大提升其产品的竞争力。

2.横向整合,通过并购获得更多的核心技术是跨国巨头的成功要素之二:在海外,从外部寻求技术已经成为体外诊断市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过去几年测试技术变得更为复杂的基础上。新的体外检测方法包括生物芯片、蛋白模版和基因合成、疾病运算和生物信息学等。因此,并购成为公司建立产品线的一个方法。另一方面对于小的IVD企业而言,通过将技术销售给市场经验成熟的跨国巨头手中,往往针对新产品的市场营销将更为有效。
在国内,2012 年人福医药和新华医疗通过并购进入了IVD 领域,而早在2005年深圳匹基由德国Qiagen全额收购,整个诊断试剂行业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整合,但是目前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因此,国内企业间的并购是未来的大趋势,这将更有利于那些资本实力雄厚且融资渠道较多的上市企业。
补充信息:

道听途说的小故事一则:Biosite研发的心衰标志物BNP为例,其为目前诊断心衰最灵敏准确的指标,但是Biosite当年只特许Beckman Coulter的体外诊断仪器使用该指标,让Roche等企业的诊断仪器非常难卖;直到Roche开发出了类似的NT-proBNP标志物,才算扳回一城。



5
个人随时IVD的趋势的发展趋势

资本市场热捧IVD产业或许是意识到了其需求端将随着消费升级、城镇化和新医改而有较快增长: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我国IVD试剂类的市场规模预计到2013年仅为155亿元,折合$24.5亿,只占全球市场的4.8%。业内另一个经常说的段子是“中国体外诊断产品人均年使用量仅为1.5 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使用量达到25~30 美元,可见中国体外诊断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很广阔。”

赢加观点:

1.硬件是否完善。现在所谓分散化能够到人、到家庭的这些智能设备,做得还不好的一个核心原因,是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还不足以支撑。目前的智能硬件,也就是所谓的移动医疗,都没有达到医疗级,就是它的精密度、准确性以及可靠性没有能够达到和医院的结果对照起来的程度。目前来讲,我觉得POCT的产品做不到这点,因为它的CV(变异系数)相对比较高。CV就是不确定相对性高,变化比较大。

2.软件是否配套。个人随身化的POCT的医疗数据,临床使用的专业数据是病人看不懂的,这需要软件服务配套。服务团队的建设问题尤为关键,谁来做服务团队,服务团队的专业性和可靠性以及持续性都是很大的问题。因此这个应用还是有个过程,关键就是这个服务团队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上的建立。

3.技术是否匹配。万物互联以后,每一个产品都应该有一个编码,有一个芯片就应该对应一个编码,而目前我们的编码技术还有限。POCT的物联网的未来架构应该就是本地计算单位,不用到云端去,太耗资源。而目前医疗云仅仅在概念上,其实目前医疗数据放到云端的比例比较低,原因在于大型机构还处于IOE架构,没有多少是真正的虚拟化架构。并且改革之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不断的增加之后,难度递增。这是历史遗留性问题,亟待解决。

6
个人随时IVD的趋势的发展趋势

美国生物技术独角兽的Theranos,宣称拥有前所未有的血液检测技术,而随着《华尔街日报》的调查报道,以及美国监管机构的介入调查,其迅速坠落谷底。国内被称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公司”的华大基因,一度被资本扎堆疯抢,创下200亿估值,而面对净利润仅录得2800万元,一半以上的PE落了个本金浮亏。

一,目前是蛋白检测。基因检测是另外一套算法,我们现在做的一滴干血片,过去三个月有没有吸毒、有没有吸烟,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检测出来,一滴尿液也可以,就是常规的五十项,再往后所有基因的这些东西。
二,趋势是基因检测。对全基因这块,未来可能会把它做默认服务来看待。可能NGS这块,会像验血一样变成默认服务,而且在整个生命周期里至少四次,出生肯定一次,发育一次,甚至有人说全基因的测试每年都要一次,因为要看变化。所以,这个感触很明显,只是说它的爆发点的拐点,就是指数增长的拐点,大概在什么时候出现。都说在成本降到多少以下,最近看下降曲线非常快,只是上真正突破性的极致出来。剩下的又有另一个命题,IT的系统承载力,又有提出来。现在全基因组围绕跟以前靶点又不太一样,它对于癌症的分析、判断,甚至基于全基因组的分析来做个性药,就是针对这个病人做一个药出来,现在也已经有这样的公司在做了。所以,这种趋势非常快。

赢加观点:

1.从一滴血的这个事情,给投资人一个警醒,技术创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可能不会像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快。尤其在中国这样稳健的医疗体制下。
不要太迷信技术创新的速度和颠覆临床应用。

2.能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是你的要素成本变化,因为技术创新带来要素成本变化以后,可以有新的商业模式

3.我们要更聚焦于临床的应用,这样的技术价值才能最大的被放大,而不是盲目的追逐一些完全用不到的东西。
640.webp (1).jpg

来源:赢加TV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