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医检可以为医院节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日渐受到医院认可。但成本高、利润低的现状或将持续。 近日,全国最大的第三方医检机构金域检测披露IPO申报稿,拟冲关创业板。这将是继迪安诊断(51.300, -1.26, -2.40%)、达安基因(28.97, -0.77, -2.59%)之后第三家登陆资本市场的第三方医检企业。 金域检测欲募集资金约11亿元,主要投入实验室产能扩充、补充流动资金等方面。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翻阅招股书发现,与其他同行一样,金域检测也存在营收高、利润低的普遍现象,qixia16家子公司仍处于亏损。 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第三方医检的企业,金域检测早有上市的打算。但是因为全国性实验室网络的扩张,金域检测的业绩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直到现在才宣布上市。 与此同时,国内第三方医检市场在201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医检机构数量骤增。不少资本也先后通过注资、并购等方式布局第三方医检。 分析人士认为,劳动密集型的特质,加上公立医院在医检市场中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使得第三方医检企业的成本高企,利润低是必然。不过,随着医改的推进,分级诊疗、医检行政准入门槛降低,第三方医检仍旧是未来的主要形式,市场空间巨大。 高特佳投资集团业务合伙人王海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四家第三方医检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环境比较激烈,在投入上又必须要做全国性的网络实验室布局,才能实现集约化、质量可控和标准统一。资本愿意进来,也是因为这个市场看得到增长空间,成熟之后也会有合理的利润率。” 第三方医检市场爆发 资料显示,第三方医检又称独立医学实验室,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由于独立医学实验室可以将标本集中检测,大大节省费用,并且能够提高诊断效率和质量、降低诊断错误率,因此这种方式开始流行。 此外,第三方医检可以为医院节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如不需建设实验室、购置设备及人员培训,日渐受到医院认可。 不同于美国、欧洲等成熟市场,目前第三方医检占中国医检市场的比重还较低。 行业数据显示,早在2013 年美国医检市场规模已达到 550 亿美元,第三方医检约占 35%的市场份额。在欧洲、日本,第三方医检占比也分别达到了 50%和 67%。相比之下,2015年第三方医检在中国医检市场占比只有大约3%,总金额不过70至80亿元人民币。 “国内对第三方医检的审批以前卡得比较严,因为是新事物,又担心医疗风险,最终一个区域往往只有一两家能够获批,审批周期也比较长。不过这个限制在去年放开了。”王海蛟说道。 去年12月,继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探索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查中心,面向所有医疗机构开放”之后,国务院陆续发布一系列通知,批准了部分城市的总体规划方案,包括扬州市、成都市、呼和浩特市等2011-2020年的规划,其中包括医检。 东吴证券(10.440, 0.04, 0.38%)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是我国第三方医检爆发元年,数量由此前的216家猛增至356家。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行业报告数据称,预计2014-2020年第三方医检市场规模将保持35%-40%的增长,占医检市场的份额在7%-9%之间,第三方医检市场将迎来黄金时期。 医院对第三方医检的态度颇为欢迎。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服务中心主任谢汝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很多医院都有外包的医检项目,第三方医检覆盖的检验项目比公立医院多很多。另外,由于单个医院有时候做检验的标本量不足,也是需要外包的。” 不同于公立医院直接面向患者采集标本,第三方医检的主要客户是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机构。根据金域检测披露的招股书,其前五大客户包括株洲市中心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等。 王海蛟认为:“医院建立实验室要考虑成本,三甲医院可以建实验室,因为标本量足够大。但是部分检测设备的专业性很强,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特别高,同时医院现有的收费标准比较低,如果收入不足以让医院去养那么多技术人员,就会选择外包。并且,中小医疗机构不一定具备检验能力,一定有检验需求。” 资本也早已瞄上第三方医检这块香饽饽。在金域检测去年的几次增资中,包括国家队的国开博裕、国创开元和联想系的君睿祺皆参与其中,分别占据16.99%、14.61%和10.719%的股权,占发行前股权比例达40%。 在资本市场中,医药观察家网发布的《213家医药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也显示,第三方医检龙头企业达安基因和迪安诊断,上市以来涨幅超十倍,目前达安基因市值为206.8亿,迪安诊断市值则为177.04亿。 澳银资本投资经理王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期来看,第三方医检的生存环境肯定不差。现在对第三方医检企业来说,怎么把市场份额做大是当前的主要问题,金域的上市对此会有正面的示范效应。但是,目前医检市场还是公立医院比较强,第三方医检还需要很长的壮大期。” 市场竞争白热化 记者注意到,国内第三方医检市场和美国一样,都出现了几家企业独大的现象。 目前国内第三方医检市场以迪安诊断、金域检测、艾迪康、达安基因四家龙头企业为主,份额占整个第三方医检市场的75%以上。在美国,LabCorp与Quest两家企业具有绝对的优势,2014年LabCorp的营业收入为60.12亿美元,占比31%;Quest营业收入为74.35亿美元,占比39%。 龙头企业一般很难被超越。 王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检验样本的运输需要物流体系的配合,有时效、冷链等限制,所以需要有地域性的聚集。从运营管理上看,第三方医检比其他集约化的行业更为复杂,精细化流程的管理也更难,所以第三方医检企业一旦形成规模,短期内很难被超越。 “现在是多家独大而不是一家独大,这就说明形成全国性的龙头还是有门槛的。第三方医检跟医院的关系网络存在地域的差距和限制,即便掌握运营管理以及核心产品的独到优势,也很难保证跨区域的成功。”王毅说道。 即便在市场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但第三方医检企业的日子并没有那么“滋润”。 招股书显示,金域检测这几年的营收呈飞跃式增长,但是净利润却不尽人意。2012、2013、2014和2015年1至9月,其营业收入分别为9.8亿、13.6亿、18.2亿、17.1亿,净利润却分别仅有5126万、5994万、7886万和1.1亿。 此外,金域检测qixia的38家子公司及2家参股子公司中,有14家子公司以及2家参股子公司业绩出现亏损。包括1988年4月成立的震球医学、2005年7月成立的杭州金域、2010年2月成立的天津金域、2011年12月成立的上海金域以及多家成立不久的子公司等。 对此,金域检测的媒体负责人赵颖表示:“目前公司暂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和问询”,“关于业务数据,公司在必要时会审核后予以发布。” 而金域检测董事长梁耀铭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曾坦言,公司冲刺IPO计划也曾放缓,理由是“公司近年在基层人员和高端专家人员的不足,使得在扩张中执行力和技术开发有些吃紧。” 王海蛟分析指出:“第三方医检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医疗服务行业,固定成本比较高。企业新建了不少实验室,样本量得有一个缓慢上升的周期。另外,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如果当地没有第三方医检,那么短期内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利润率水平,但如果已经有第三方入驻,就会面临价格战,利润上升的时间也会比较长。” 王毅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第三方医检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其所处的竞争环境分不开,最直接的竞争对象正是公立医院。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第三方医检占整个医检市场的份额只有3%。据卫生统计年鉴统计,2014年公立医院的检查收入已高达2025.8亿元,2009-201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12%。 广州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三甲医院在评审过程中要根据规定设立检验科,而许多大学附属医院资源是共享的,项目齐全,需要找第三方医检企业的项目不多。” “公立医院虽然有补贴,但还是独立结算,检验科室的收入占据了不小比例,所以技术稳定和风险明确的项目,往往公立医院都自主完成。由于大多数的患者还是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第三方医检只能做公立医院不愿意或做不了的检验项目,包括技术复杂、结果不稳定的和样本量少的项目。”王毅补充说道。 即便是在第三方医检市场中,企业的竞争压力也不小。 第三方医检机构以普检为主,大多数检验项目并非自主开发,而是在设备、试剂耗材等采购之后,进行实验室的运营管理工作。目前,不少上游试剂供应商、研发企业也开始向下游拓展,建立自己的医检实验室,而随着市场的成熟,这一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王海蛟表示:“四家公司在品牌、成本、价格、技术服务上的优势,都领先于小品牌、小实验室。不少企业也跨界或者是延伸到检测,但在医检市场还是没有优势。现在市场空间和成长空间比较大,还远远达不到拼技术、拼研发的阶段。”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