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访迪安诊断董事长陈海斌
《中国经营报》:2016年,基因测序临床应用最有可能的突破口是哪个?
陈海斌:肿瘤精准诊断治疗无疑是最好的突破口,全球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据称每6分钟就有一个人被诊断为肿瘤患者。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目前,人类的全基因测序成本理论上已经降到1000美元,这为市场普及创造了必要条件。分子诊断行业的成本下降是呈“规模效应”的,测序仪从高等研究院所走向临床,单机检测量越大,成本越低。如一个检测项目开机的标本量少于10个,单个成本可能是2000元,而标本量达到30个,单个成本就会降到1000元,标本量到了50个,单个成本则只有500元。无创产前筛查成为当下较为成熟和消费者认可程度较高的产品,主要原因就是检测费用已经降到1000元左右,普通大众都能接受了。
《中国经营报》:肿瘤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市场规模有多大?
陈海斌:遗传病的基因测序是百亿级市场,而基因测序技术是肿瘤精准治疗的必备,肿瘤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肿瘤靶向药物靶点检测,即在靶向药物使用之前检测病人是否携带该药物的靶点,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二是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即利用外周血DNA测序,确认受检者是否携带某种肿瘤的胚系突变,携带该突变者更易患某种疾病。根据检测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或改变生活行为,将可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当然,通过精细的、有针对性的体检,如低剂量CT、B超、肿瘤生物标志检测等,更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是肿瘤患者的预后和复发监测三大块,这是千亿级市场。
迪安目前开发的易感基因项目包括结直肠癌易感基因筛查、覆盖十几种常见肿瘤的遗传性肿瘤筛查、肺癌、胃癌、肾癌及前列腺癌热点突变等。除此之外,还重点开发了肿瘤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耐药基因监测,从诊断初期以及治疗过程中,精确指导临床医生设计治疗方案、修改治疗策略。重点开发针对血液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的“液体活检”,以便于在肿瘤组织切除之后对治疗效果及肿瘤转移的有效监控。
《中国经营报》:基因测序临床应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陈海斌:基因测序临床应用技术没有进入医疗保险目录,费用都是被检测者自己买单,限制了市场普及。
《中国经营报》:迪安如何同华大这样的专业基因测序机构错位竞争?
陈海斌:华大这样的专业基因测序机构高速成长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这表明在基因测序领域,中国企业存在与世界同步的非常大的机遇。
美国同行Labcorp公司高速发展的逻辑是,60年前从普检起步,20年前以特检为主,最近十年结合诊疗一体化,做靶向伴随诊断等重点项目。迪安下一步将立足于全国20个常规普检中心,一万多家医院的渠道进行发展,这些渠道、普检业务都是我们金字塔的塔基,接下来将往塔尖高端业务平台上走。
目前,迪安每天收检的标本超过10万个,50%和肿瘤检测有关,这让我们在肿瘤诊断的大数据积累、客户资源方面有先天优势,所以迪安在基因测序领域会重点聚焦肿瘤诊断与治疗这块。
在肿瘤诊断治疗领域,基因并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唯基因论,疾病的发生除了基因,还涉及蛋白、代谢、病理等一系列改变。迪安的肿瘤诊断治疗战略是围绕疾病设计,而非围绕技术平台设计。我们正在打破各种技术平台的边界,充分发挥我们在实验室诊断、病理诊断方面的综合优势,为临床医生、肿瘤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体诊断服务。
华大不仅做面向终端用户的临床、医疗类的基因检测服务,同时也是面向基础研究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而迪安专注于医学诊断,做深做透,提供整体化服务,打法不一样,发展轨迹和路径也不一样,市场交集还不太多。但华大现在是在往下走,也在各地布局了一些独立实验室;迪安则是在往上走,未来可能通过资本并购等手段,强化基因测序领域高端人才团队的建设,弥补短板。
来源: 中国经营报(北京) 文/曹学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