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第一个急诊科诞生 1983年之前,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执行“急诊主治医师负责制”,由内科1名对急诊工作比较了解的主治医师长期值班,负责巡查在急诊室留观的病人以及救治危重病人。邵孝大夫就是这个制度的第一任主治医师。 两年后,急诊室的状况日益改善,事故和纠纷几乎没有,内科希望把邵孝大夫调回去。邵大夫不愿这个对急诊病人有益的制度就此终结,写了两份报告,分别给内科主任张孝骞教授和党委书记王辅明同志,要求把自己的人事关系调到门急诊科。两位领导都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邵孝大夫就固定在急诊室工作了。 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下令设立独立的急诊科,邵孝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他也成为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这时,邵孝大夫受《中华内科杂志》邀请撰写一篇介绍“emergency medicine”的论文,他译成了“急救医学”。张孝骞主任审稿时改成了“急诊医学”,并解释说:“如同手术是外科的重要诊治手段一样,‘急救’也只是急诊医学的一种手段。急诊医学包括的范围更广。”急诊医学这个叫法就此延续了下来。 邵孝大夫出任急诊科主任后,陈敏章院长与他面谈,希望把这一新兴学科办出特色,同行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协和医院的急诊科。邵孝大夫认为应该立一个“科训”。过了几天,他上交的科训是“高速度、高效率,一切为急伤、病人”,陈敏章院长又补充了一句“高度责任感”。 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建制的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 30年,三个阶段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教授认为,中国急诊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草创期、平稳发展期以及高速发展期。 草创期(1983~1986) 在这一时期,急诊不被承认为专业,急诊工作由其他相关专业的医师承担,而且没有院前急救系统。 平稳发展期(1986~2003) 急救医学迈向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于1986年5月正式成立,这就从学术上承认了急诊医学的学科地位。邵孝教授当选为第一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后来又连任了第二届。 平稳发展时期里,急诊成为了独立专业,具有相关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学术组织。但尚无成型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和亚专业,急诊专业受到其他专业的歧视,从业人员几乎没有专业出身的。 高速发展期(2003年至今) 直到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出现,急诊医学进入高速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急诊医学已具备成熟专业的一切特点,形成了自己的亚专业,有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与其他专业地位平等,具有成熟专业所具有的一切学术组织。 就连电视、电影屏幕上,以急诊科为平台的医疗剧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作为以解决社会日常紧急医疗需要和严重伤病救治为目的的“特种部队”,急诊医生的工作得到了同行、患者和社会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