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病理学研究与诊断本来是相辅相成、相益得彰的关系。前面讲过如何在病理诊断基础上做好科研,现在回归主题,再说说怎样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做好病理诊断。
对于比较熟悉的常见病,似乎不用费心思研究,可是稍一大意,也可能酿成大错,譬如阑尾炎,偶尔见到少量黏膜腺体结构紊乱,仔细检查发现原来是类癌。再如肺穿刺活检,看上去是鳞癌,免疫组化却证明是腺癌。所以,即使是自以为很熟悉的疾病,签发报告前也要再反问一下,是真的吗?越是看似容易诊断的病例,越可能疏忽大意,发生低级错误。
对于相对少见、特殊和疑难的病例,更应有钻研的精神,研究的态度,想尽一切办法,如联系临床,补充取材,连续切片,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查阅文献,讨论交流,同行会诊,像做研究一样,搞清楚它究竟是个什么病。笔者初次遇到上皮样肉瘤时,曾以为是个肉芽肿,转到高倍镜下,突然发现一个病理性核分裂象,顿时动摇了我的诊断。于是我开始查阅文献,按照文献提示做免疫组化,同时请教上级医师,最后诊断为上皮样肉瘤。为保险起见,建议病人去外地会诊,获得了同样的诊断。碰巧的是此后不久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病理学术会议,又听到一个关于上皮样肉瘤的专题报告,接着又遇到2个类似的病例,研读了几篇文献,终于对这种病的两个类型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写了一篇综述,以后再次遇到这样的病例就不再纠结了。前年将多年积累的8个病例总结一下,一篇论文就出来了。先要用研究的态度去诊断病例,然后才可能在诊断基础上做好病例研究。
再说一个癌肉瘤的例子,我刚开始病理诊断不久,就遇到一例食管癌肉瘤,鳞癌和纤维肉瘤都能认识,可那时还不理解癌肉瘤的概念,请教老师,查阅专著,自以为弄清楚了。可是以后又陆续遇到几例癌肉瘤,分别发生在乳腺、膀胱、阴茎、甲状腺和肺部等处,但病理表现又各有不同。同样是抱着研究的态度,一个个搞清楚它们的特征、发生机制和诊断要点,然后陆续写了几篇病例报道,并对癌肉瘤病理学进行了综述,包括癌肉瘤的形成机制,其中提出类似当今肉瘤样癌和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概念。
很多疾病、很多病例,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有时难以用一般规律解释,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和探索。在这么多年的病理诊断实践中,我一直用这种态度研究每一个自己尚不熟悉的病种,记录了一个个初次诊断的特殊病例,解决了一个个诊断难题,也逐渐充实了自己的诊断经验。对于自己相当熟悉的病种,也不敢懈怠。这样做,既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既能解决诊断需要,也能为科研写作奠定基础,使个人业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华夏病理学网 春柳新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