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挖掘、大数据研究、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是生产力等等。好像大数据可以解读一切,尤其是医疗领域,医学统计学被奉为“科学证据的代名词”,科研文章、循证医学、诊断标准、药物评价等等,“言必提大数据,证据来源于医学统计学”。甚至中医辨证也搞大数据,也靠医学统计学佐证。 但是,人体不同于“零件”,统计学中假设N1=N2=。。。Nn,人体却非如此,每个个体都有特殊性。我不否认大数据,统计学可以发现概率。我提醒要正确理解医学概率问题,要知道什么是大数据,100万人的本底是不是大数据?100万人是不是就代表了10亿人?是不是就代表了50亿人?况且,很多研究仅仅有几十人、几百人的本底。我提醒的是要正确的认识统计学中概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概率是横向比较,个体化数据才是每个人的! 有专家提到“小数据”概念,小数据就是个体化的数据,是我们每个个体的数字化信息。例如:你的孩子每天都喝牛奶,突然有一天喝完牛奶出现不适,这一天喝的牛奶是个新牌子,可能就是喝了这个新牌子的牛奶让孩子产生了不适。这就是孩子成长中的“小数据”,医疗中“小数据”非常重要。曾经的一个病人反复出现皮疹,最后诊断为花生过敏,确诊实际上是依靠家长记录孩子饮食发现的。“小数据”不比大数据那样浩瀚繁杂,但对个人却至关重要。 目前,大数据正在改变当代医学,高血压诊断标准、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药物评价、医疗设备溯源、基因诊断等等都离不开大数据。但是临床诊疗中个体化数据更为重要,用“个人小数据”和大数据比较的同时,要跟踪个人的“小数据”,可穿戴设备,移动技术将可以连续、方便、安全地收集、整理、储存分析你的数据,可以包括你的工作、购物、睡觉、饮食、感觉、情绪、锻炼、通讯等等信息,这些数字追踪将得到一幅只属于你的自画像。 个性化的诊断治疗都需要记录和分析个人行为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就是“个体化小数据”。在健康管理中你就可以横向和大众比,纵向和自己比,随时发现自己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健康平安。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国青年生命体制数据库”大数据首席专家王新宴教授强调,我们不是说大数据不重要。医学上发现问题、制定诊断治疗标准、药物评价等等都需要大数据。欧美等国家早已开始建设患者信息数据库。我们正在建立的“生命信息保险箱业务”就是用户可以通过存储自己的“个体小数据”,不断完善自己的健康自画像。而我们集成大量在线数据建立的数据信息平台可以推动个体化诊断治疗,正确判断,减少误诊,避免过度诊疗和诊疗不足。也就是“从大数据得到规律,用小数据去匹配个人”。 王新宴教授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国青年生命体制数据库”大数据首席专家,空军总医院特诊科主任 来源:搜狐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