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数字医疗网”看到了一篇关于医疗大数据的文章,标题为《医院到底有没有大数据》,对于这个话题,不管是谁,首先都要解释“什么是大数据”的问题。文章开头抛出一个现实问题:“2013年,北大人民医院CDR上有281万患者的6000多万医嘱和1.9亿条医疗文书,另有30多个T的影像数据,这些都是结构化好的有质量的数据,能否称为大数据?”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首先北大人民医院有很多数据是无容置疑的吧。我很赞同方正公司某专家解释说这不属于大数据范畴。他认为“数据质量和格式并不是区分是否大数据的标准”。因为某种格式的数据对于某个应用来说可能很有价值,而对于另一种,尤其是未来的某类应用来说,可能就是垃圾。“区分大数据和非大数据其实反映的是利用数据能力与方法”,因为未来很可能会有颠覆式的应用架构在这些数据之上。下面是本人的一些观点,不是为了驳斥谁,也不是极力赞同谁,是本人从业多年对医疗数据应用的一种理解。 首先借助于一部很有名的外国电视剧《大长今》来解说我对“大数据”的理解。长今并不姓“大”,她只是一个为朝鲜皇帝提供饮食营养配餐的普通宫女。但因为宫廷争斗导至许多波折体现了她的善良美好的性格,最后皇帝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体现他的感谢,就赐予她“大长今”的名衔,算是一个肯定和褒奖。我国对女性的称呼一般都是女性化的,但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女性,有时候就会用“先生”来表达不一样的尊敬。据我所知,梅兰芳和宋庆龄都是被称为先生的例子。封建社会称呼某官员为“大人”,绝不是因为他比自己身材高大,而是因为他职位高,或者有名气。“大”和“先生”其实体现的就是一个价值,是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估。 那么数据也是一样,没有大小之分,都是二进制。数据太少,肯定没有人认为是大数据。但是,光有数据很多,也不构成大数据。对于医疗大数据,肯定不是因为数据多就直接评估为大数据。而是因为对已有数据的处理、应用和规划三个方面建立有一套可行的方案或者系统或者平台之类,才可以成为大数据。也可以叫做大数据平台,或者大数据应用平台。数据的处理主要是数据的产生、存储以及相关的维护,是以为临床业务服务为主线。如果这方面处理不好,那么可以说HIS也好,LIS也也会处理的不好,这样的问题医院也存在过,或者说每个医院都混乱过。不同的系统有时候为了维护方便而存储在一起,导至对象名称重名都遇到过。当然,经过这么多年折腾,HIS 系统是空架子也好,是一枝独秀也好,只要医院在正常运转,那么也不至于一塌糊涂,总归是数据很多,能够运转。至于性能方面,遇到问题再调整。为了保障业务处理的速度性能,在线只保存一年,其他按时转储,是很多医院的常规做法。 数据的应用主要是指对历史数据的利用。绝不是对数据的一般性检索和统计分析,也区分于看似强大的BI 数据挖掘。当然,肯定包含这些应用,但我要说的是绝不止这些应用。从使用角度看,谁会对历史数据感兴趣?简单划分可以分为2 个群体:首先是管理者,其次是临床工作者。管理者就是管理机构的人,如院长、科长,卫生部门等。可以看出,临床工作者应该是数据应用的主体,大群体。但是,面向这个大群体的应用,我们医院的投资决策机构和人,往往容易忽略和缓解、拖延。至少重视程度会比为小群体--管理机构投资建立系统和应用要差得多。医院的许多所谓的数据中心,数据挖掘,院长查询,质量控制、CDR等,几乎都是如此,以“为管理层应用”为倾向。而本人认为,只有为大群体--临床工作者,尤其是科研工作者提供途径、工具、手段和方法来利用这些数据,才能体现大数据的价值。如果只是停留在CDR 的数据整理和存储上,其深度是可想而知的,对临床的支撑是不够的。不同的专科有不同的需求,相同的专科还区分亚学科,其研究的方向和特征也不同,对数据的整理与应用程度也不同。显然,常规的CDR 的构建很难达到这个境界。 数据的规划主要是指面向未来5年,10年,20年以上的一个规划。一个医院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规划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何规划才能体现大数据的概念?是服务器空间的大小?数据的结构化程度?数据的总容量?我要说可以包含这些,但绝不止这些。更应该包含的是这个规划里面有没有考虑对临床科研与历史数据深度价值的挖掘和共享。前面说到历史数据要能够为大群体的临床工作者提供服务。如果还能够利用这些历史数据为普通患者大众提供服务,那么大数据的价值将会更大。医院的数据再多,毕竟是仅限于院内的病例。一个医院的信息化规划里面,有没有考虑医院之间的协作?如何协作?所以说,如果不仅从数据的业务处理上构建了丰富多彩而又强大无比的业务系统和功能集群(HIS、LIS、PACS、EMRS、RIS 等等),从性能上保障了医院的业务运转;而且从临床科研应用上构建了许多个性化的专科应用的科研平台(例如:各种单病种数据库),使得临床工作者的数据不仅“进得去,找得到”,而且“看的见,拿得出”,那么至少说明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具备大数据的雏形,发展潜力很大。如果还能够把数据规划做的很好,未来20 年的应用也不落后,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医疗大数据平台。回过头来整理一下,大数据不是数据的多和复杂(庞大),也不是数据质量和数据格式多么“相对优秀”,而是数据的应用有大价值,能够为大众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为:医疗大数据--是建立在医院业务数据基础上,为临床业务、临床科研和临床管理甚至医患大众提供有价值服务的平台。数据没有大小,能够区分的只是多和少。但价值可以区分大小。为大群体提供服务,创造更大价值的平台才是大平台,才可以称为大数据平台。口头上说的“大数据”很笼统,实际上只有指向具体的应用平台,才能被认为是否具备大数据的应用架构--如果把蚂蚁的基因分析搞明白,那么也是一个蚂蚁大数据平台;如果把空气污染搞清楚,也就诞生了一个空气大数据平台。上海纳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临床科研平台的个性化构建。为重点专科、实验室和研究所构建个性化的单病种多中心研究平台。未来的医疗健康信息如果能够朝着协作发展,朝给大众提供服务方向发展,那么必定构建出一个乃至多个医疗大数据平台。这正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建立中国医学数据银行。
来源:医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