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上第五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开业了,由太平洋保险和德国安联合资组建,两方分别占股77%和23%。这家新公司成立在国家可能推出针对健康险的税优政策的大背景下,未来保险巨头联合外资做专业健康险的趋势会更加明显,脚步也会加快。 目前中国的健康险不能算真正定义上医疗保障类的产品,最主要的产品是两种,一种是针对企业团体的医保补充保险,虽然是医疗险的形式,但保障限于医保覆盖的范围之内,并没有真正起到防范医疗风险的作用,只是在医保范围内的现金补充而已。另一种则是大病和重疾保险,操作形式是一旦得病,给予定额的一笔钱,是一种风险概率事件,而不是真正的健康保障,用户虽然得到了一笔现金,但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后续健康服务。严格来讲,这两种都不属于真正能够防范健康风险、并提供预防、治疗、康复、长期健康管理服务的产品,不能在财务上和健康上真正控制风险和成本。 中国虽然目前也有真正保障健康风险的医疗产品,但局限于高端市场,价格很贵,服务方局限在高端私立医院,大众无法接受。而未来中国大众市场机会极大,医保覆盖不足,缺乏良好的医疗服务,前端预防医疗和后端健康管理都未成型,加上政策引入商业保险作为医保补充计划,帮助民众控制健康风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未来可能引来一波健康险公司设立的浪潮。 过去几年中我们看到新开合资保险公司放缓甚至几乎停滞下来,一方面因为市场看不清,一方面合资公司受限制很多,不如中资发展上有利。但健康险市场的爆发可能改变这种局面。中国市场缺乏真正的医疗保险运营经验,尤其是设计消费型医疗险产品以及控制风险的经验,在后端服务上,目前的健康险产品也没有把服务和健康管理接上去,这些都是市场空白。 这些空白可能导至市场对引入外资保险公司的态度转变。外资健康险公司具有丰富的产品设计、精算、风控经验,尤其在成熟医疗保险市场,前端预防、中端治疗相关服务以及后端健康管理是控制整体医疗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涉及到健康数据处理、服务模式的设计,以及成本控制机制。这可能成为中方看重引入外资的理由。 驻足不前的外资保险公司可能由于健康险市场的打开获得进入中国的更多机会。但合资的模式是对等的还是外资仅作为小股东提供经验输出都还需要市场去磨合。外资进入中国最缺的是渠道,而中资保险公司恰恰优势在这里。比如太平洋保险有30多万营销员,8000多万客户,这些都是快速推进健康险业务的资源。 无论是哪种合作模式,健康险市场的打开可能会引来一轮外资进入中国的浪潮,最终胜出者需要渠道加上专业能力,尤其是健康服务能力。 来源:村夫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