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加快发展国产医械,最重要的是激励创新,破解制约发展应用的障碍
本土品牌正迎来发展机遇
据媒体报道,从常用的医用灭菌器到高端螺旋断层放疗系统,从整体放射治疗解决方案到医疗信息“数字云”计划……在日前举行的国产医疗设备展上,各种国产医疗设备以高性能、高质量赢得一片赞好。而且,国产医疗设备的价格往往比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低很多,并能带动国外产品的价格下降。显然,降低医疗设备成本是解决我国“看病贵”问题的一个重要推手。
前不久,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召开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会议,大力倡导使用国产医疗设备,重点推动三级甲等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可以预期的是,在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国产医疗设备产业将迎来春风,变得更具活力。
本土产品弱项
诚然,我国医疗市场巨大,长期以来进口医疗设备持续占据绝大部分份额,获取超额利润,尤其是三甲医院应用的多是国外进口设备,甚至向患者介绍时还以引进了国外进口设备为荣,由此造成了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医患负担十分沉重。既成的事实是,进口高端医疗设备基层买不起,老百姓用不起。
客观地讲,我国的医疗设备产业从模仿到创新,经过了20多年的追赶,一些中低端设备基本成熟。在性能上与进口同类产品相差不大,完全能够满足县级和以下医疗机构的需求,比如监护仪、动态心电仪、心电图机、三分群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微量注射泵等。
但业内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在高端医疗设备上,国内产品确实与进口名牌产品有差距。这是因为,一方面,许多国产医疗设备在可靠性、稳定性上的确不如进口设备,在部分高端核心领域,国产医疗设备仍然是空白。虽然近年来我国医疗设备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常规医疗设备技术水平已基本能满足国内临床需求,在若干高端领域也的确打破了国外产品的技术壁垒和垄断局面,显现出良好的应用优势。但一个基本事实是,总体基础仍然非常薄弱,在综合实力、产品结构和层次、引领型企业等方面都与国外产业界有很大差距,产品还是以中低端为主。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国产医疗设备质优、价廉、性能也好,但在国内医疗市场上并不受待见。
另一方面,受过度医疗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医疗机构在医疗设备采购方面,一味追求国外产品,只讲产品高端不讲价格可行性。譬如东软就为国外知名品牌的医疗设备做贴牌生产,在相关技术上可谓差别不大,但在销售效果上则差异迥然。
做大规模需综合发力
国产医疗设备之所以“长不大”,原因固然有多方面的,但业内人士认为,缺乏创新能力与公平竞争的环境是主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发展国产医疗设备,最重要的是激励创新,加快破解制约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的障碍。
应当承认,我国医疗设备产业具有做大规模的有利条件。我国是人口大国,对应着规模庞大的医疗需求。特别是国家正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些都是国内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激励创新是发展民族品牌的必经之路。令人欣慰的是,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配套的法规,已经对创新产品给予了政策支持,国家明确提出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在注册审批环节,开辟绿色通道,缩短注册周期,使创新产品能够尽早上市。与此同时,有专家建议,设立医疗机构使用国产创新设备专项保险,并及时出台创新设备的优惠收费标准,适时纳入医保,还可以给予经济补贴。
更为关键的是,要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市场壁垒,搭建产、学、研、医、需对接的平台,引导激励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国产创新高科技产品,解决医生认为“不好用”和“不愿用”的问题。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在医疗设备采购、使用的配备标准等方面加强必要的政策引导,特别是对于公立医疗机构,应当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为国产医疗设备产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和空间。国产医疗设备只有用得多,不断开展高水平、高标准的临床试验,才能形成研发、使用、再研发、再使用的良性循环,从而为提高国产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创新力提供动力。
一方面,大力优化现行招标制度,不歧视国产医疗仪器。在现行的招标规定中,医疗设备区分国产与进口,进口产品享受更高定价,享受超国民待遇,类似此类不合理竞争应当取消,给国产品牌公平的竞争机会。应鼓励医院特别是公立大型医院,优先采购国产创新医疗器械,让民族品牌有更多改进、提高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将重点推动三甲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这无疑是国产医疗器械行业的福音。
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设备产业要实现做大做强,显然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应更多地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国产医疗设备企业加大在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投入力度,严把工艺制造关,在满足临床需求、质量安全、人性化操作、提升售后服务水平等方面下大功夫,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增进医疗机构和患者的满意度,让老百姓不仅“用得起”,还要“用得好”。
此外,还应打击恶意竞争行为,积极开展医疗器械反垄断工作。为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着手开展医疗设备领域的反垄断调查。
(摘自医药经济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