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论文买卖”产业链发出的拷问 又到了职称评定的日子,有人还在苦苦思索论文选题的时候,一些人却通过花钱买论文,轻松敲开了评定职称的大门。 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严查买卖论文乱象”的呼声不断,但论文买卖市场却仍在急速膨胀。而如何改革漏洞百出、饱受诟病的现有职称评定和学术评价体系,成为整治种种论文怪相的关键一环。 买卖论文如“超市购物”,均价2-5万 职称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就是待遇、地位的象征,职称高,工资待遇就高,受尊重的程度就高,这促使不少人为了职称不择手段。 只要有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就有中介机构。论文中介只是论文产业链上的一环,如果这个产业链条存在,就会让学术研究在歪风邪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华(化名)是西部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业余时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论文中介代理。“现在买卖论文比起5年前,无论操作程序还是提供的服务,都进入到更高级阶段。”李华说,在论文买卖**里,已经通过编辑部审核的论文就像放在超市里的商品一样任人挑选,这种论文一般售价在2-5万元之间。 按照李华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添加了核心论文指导2中**,发现这里果然如同一个核心期刊论文超市,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一条转让信息,一篇题为《****对口腔正畸治疗及生物细胞相容性研究》,另一篇题为《****的药物成分及镇痛止血作用分析研究》,每篇售价3.6万元。需要先交2000元定金,等收到编辑部寄来的录用通知后再付清余款。 一位相关人员介绍说,如果不放心可以通过编辑部电话查稿。“稿子质量根本不用担心,代理的都是通过了的核刊论文,要是质量不行的话编辑部根本就通不过。” 写手、文化公司、期刊编辑部,形成上下游完整产业链 记者发现,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上下游产业链清晰的巨大市场。专业写手负责编写论文,网站中介充当掮客,期刊编辑部里应外合,产业链顶端的文化公司融合了写手、中介、编辑部各个环节,成为这一产业中的巨无霸。 有机构调查,如今,发论文收版面费,已经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愈演愈烈的论文收费之风已经“刮”起庞大的“论文经济”和“论文产业”。有人测算,我国论文市场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 论文买卖成为产业链,关键在于职称有很大的诱惑力。“论文中介”只是论文产业链上的一环,如果这个产业链条存在,“论文中介”就会长期存在,就会让学术研究在歪风邪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QQ名为“翔空论文写作”的写手告诉记者,他的团队是一支由“211”院校在读硕士、博士和高校老师为主,写作爱好者为辅组成的专业论文写作团队,从2009年至今写作文章已有1万余篇,对稿件质量负责,包修改。收费标准每千字400元。 李华说,论文写手处于买卖论文产业链的下线,同样需要中介去介绍生意,每写一篇3000字的论文收入大约在500元左右,其他部分要和中介分成。而数量庞大的网络中介则充斥于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他们既做论文写手和买家间的掮客,也做期刊和买家间的牵线人。 文化公司位于整个产业链的最顶端,将写手、网站、中介代理人和期刊编辑部整合到一起,进行“集约化”经营。李华与成都一家所谓的文化传媒公司比较熟悉,这家公司号称与200多家期刊编辑人员有直接联系、雇用着80多名写手、还承包了两家期刊杂志社的经营,年利润数百万元。 终结荒唐买卖,改革重构评价体系才是关键 采访中记者发现,从2000年以来,国家曾多次严打买卖论文的不法期刊,呼吁“严查买卖论文乱象”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然而,这一产业却在一片喊打声中不断壮大。专家认为,买卖论文难根治关键在“唯论文是”的职称评定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没有根本改变。 “你才华再出众,若没有在一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表规定篇数的论文,评职称、拿学位、申报科研经费,甚至出国、选院士,统统‘一票否决’。”李华说。 不仅如此,全国各个高校几乎都规定研究生申请学位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无法获得学位。中小学教师、医务工作者、技术人员甚至国企员工在评定职称、晋升职务时都被要求发表一定量的论文。 青海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高永宏说,许多做具体工作的人,如医生护士,能够治病救人,减轻病人痛苦,应该算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医生,但他未必能写出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来。然而,没有论文就评不上职称,没有职称,就得不到相应的待遇并阻塞了上升道路。 专家们认为,终结买卖论文乱象关键在于改革重构职称评定和学术评价体系。以工作实绩、创新能力为评职称的条件,而不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发表的级别来衡量。 专家认为,让发表论文与考核评定脱钩,没有了市场需求,“买卖论文产业”自然土崩瓦解,学术期刊自然回归本位。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