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5年来,老“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新“看病难”和“看病贵”端倪初现。 所谓新“看病难”,就是一些地方的医疗统筹和新农合资金对医院“总额预付”,一到月底、季底、年底,总额用完,医院便向外推诿病人,让患者等到下月初或者新的年度再来就治。 所谓新“看病贵”,就是有用、有效、廉价的基药、普药“降价死”,患者都要用所谓的“新药、特药”。另外,乱检查和滥检查,也增加患者不必要的负担。 无论是新“看病难”,还是新“看病贵”,病根在“钱”上。 从2005年以来,我省实行政府主导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遏制了原来社会中介药品招标越招药价越高的势头,但是,药价虚高的水分不但没有挤出来,反而药品招标“使非法利益合法化”,虚高的药价不是被用来回馈百姓,而是向医生公关,开单提成。即使现在打苍蝇和老虎,但是存有侥幸心理的还大有人在。 而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陕县人民法院认定的事实,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医疗器械价格更是虚高得离谱,仅科主任和医生的回扣就达到了40%,这些无疑都摊在了患者的头上。 40%,这意味着医疗耗材价格虚高,至少在一半以上,如同原来的价格虚高的所谓“新特药”,拦腰砍掉一半再砍一半,仍是有利润可赚。 记者从省卫生厅了解到,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并没有纳入全省统一招标,而是省里招一部分,各地卫生主管部门招一部分,大部分是医院自己来招。而医院招标,就缺少监督和监管,必然存在腐败,此案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遏制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虚高,我们应鼓励医疗主体积极探索“倒招标”的实践,探索治本之策。而眼前急迫的是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卫生和价格主管部门当前应尽快对全省医疗单位的医疗器械价格进行检查并公之于众,让人民了解和监督,并尽快将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纳入全省统一招标,虚高的水分能否挤掉暂且不论,起码能够遏制虚高的势头。
来源:大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