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36417|回复: 1

[分享] 临床微生物学问答题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3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1.试述科赫(Robert Koch)原则。

答:科赫(Robert koch)原则包括:1在同样的特殊疾病中发现同一种病原菌;2病原体能在体外获得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引起相同的疾病;4能从感染动物体内重新分离出这种病原菌的纯培养。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有哪些?

答: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包括:1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2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3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4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

3.哪些环境因素可影晌细菌的形态?

答:影响细菌形态的环境因素包括:1培养温度、时间、培养基的成分、pH、离子浓度等;2机体内的生态环境;3环境中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物质,如药物、抗菌药物、抗体、过高的盐份等。

4.试述细菌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功能。

答: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特殊结构包括:鞭毛、菌毛、舰、芽胞等。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肽聚糖是由多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外膜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由磷脂、脂蛋白、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菌的固有外形,起保护菌体的作用。

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类、蛋白质及少量多糖,其结构为平行的脂质双层,大多为磷脂,其中镶嵌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在呈液态的脂质双层中流动变化。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1物质转运作用;2分泌作用;3呼吸作用;4生物合成作用。

细胞质是细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核质包含有细菌的遗传物质。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还可增强细菌的侵袭力。菌毛存在于菌体表面,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其中前者为一种粘附结构,后者具有致育性,可传递毒力和耐药性。

荚膜的功能包括:1保护作用;2致病作用;3免疫原性;4鉴别与分型。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可帮助细菌渡过不良的生存状况。

总之,不论是基本结构还是特殊结构,均有其各自的功能,共同维持细菌的存活及其整体功能。

5.细菌L型有哪些特点?

答:细菌L型有以下特点:

(1)细胞壁肽聚糖结构被破坏,或合成受到抑制,造成细胞壁缺陷。

(2)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染色时不易着色,或着色不均匀。

(3)在含血清的高渗低琼脂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一般2-7d后形成油煎蛋样小菌落(放大100倍左右才能看见)。

(4)保持有亲代的遗传特性,在合适的培养基中生长,很少回复到母菌型,但原生质球在去除诱导物培养时,可以返祖而恢复母菌形态。

6.芽胞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答: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主要有需氧芽胞杆菌属和厌氧芽胞梭菌属。芽胞的意义:1可在自然界存活多年,成为某些疾病的潜在传染源;故如怀疑病房、手术室等被能形成芽胞的细菌污染,必须封闭房间进行彻底灭菌;2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故芽胞是否被杀死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或评价某一种消毒灭菌方法效果的根据;3细菌芽胞的形状、大小、位主等随菌种而异,具有重要鉴别价值;4有些芽胞能产生毒素或其他有毒物质。

7.试述细菌的化学组成及其摄取营养的方式。

答:细菌的化学组成除与其他细胞相似,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与核酸等主要化合物外,也有与其他生物细胞不同的成分,如: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吡啶二羧酸等。

细菌通过以下方式摄取营养:1被动扩散;2主动吸收;3基团转移。

8.细菌有哪些主要物理性状?

答:细菌的物理性状包括:1带电现象:是区别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两大类细菌染色性不同的基础之一,此外,带电现象对细菌的盐凝集,以及与特异性抗体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理化因素抑菌和杀菌作用等都有密切关系;2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3半透性与渗透压。

9.简述细菌的人工培养程序并列举常用的人工培养方法。

答:细菌的人工培养程序为:标本(估计菌量少的标本,先增菌培养)→根据培养目的,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适宜的培养环境,35℃-37℃,18-24h→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选择可疑菌落进行分离、鉴定。

根据对气体的需求,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可分为:1需氧培养(需氧菌与兼性厌氧菌):置于空气中即可,适于大多数细菌;2厌氧培养(专性厌氧菌):需在无游离氧的环境中培养;3二氧化碳培养(少数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布鲁菌、空肠弯曲菌等):需在含5%-10%C02环境中培养;4微需氧环境(仅在5%左右的低氧压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的培养)。 -

10.体外培养时,细菌细胞数量为什么不能保持指数增长?

答: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的不断耗尽,毒性产物逐渐积聚,细菌经过一段时间生长繁殖后,繁殖速度会逐渐减慢,死菌数不断增加,因此,体外培养时,细菌细胞数量不能保持指数增长。

11.细菌生长曲线分为哪四期?各期有哪些特点?

答: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分为以下四期:

(1)迟缓期:此期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但分裂迟缓,菌数未见增殖。迟缓期长短不一,因菌种、接种的菌量、菌龄和培养基而异,一般约为1-4h。

(2)对数增殖期:此期细菌生长迅速,菌数呈几何级数增长。此时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比较敏感。一般相当于细菌培养8-18h。

(3)稳定期: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保持相对不变。此时细菌可能出现形态、生理性状的变化,一些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大多在此期内产生,芽胞亦多在此期形成。

(4)衰退期:此期死亡菌数逐渐上升,活菌数急剧减少;细菌形态显著改变,甚至有的菌体自溶,难以辩认。

12.细菌主要有哪些分解代谢途径?列举常用的检测分解代谢产物的实验。

答:细菌分解代谢主要有:糖分解、蛋白质分解等。常用的检测糖分解代谢产物的试验有糖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等;检测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试验有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等。

13.列举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细菌合成产物及其特性。

答: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细菌合成产物主要有:热原质(本质为脂多糖,具有耐高温特性,经高压蒸气灭菌(121℃,20min)也不能被破坏,可引起发热反应)、毒素及侵袭性酶(构成细菌的毒力因子)、色素(可用于细菌的鉴别)、抗生素(具有拮抗细菌的作用)、细菌素(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维生素(除供作自身的生长因子外,也能分泌至菌体外,供人体利用)等。

14.何谓细菌素?其特点及意义是什么?

答: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和蛋白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称为细菌素。细菌素的抗菌谱狭窄,仅对与产生该种细菌素的细菌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才有作用;由于细菌素具有种和型的特异性,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15.简述耐药性质粒的分类及其特征。

答:耐药性质粒分为二类:即接合性耐药质粒、非接合性耐药质粒。

接合性耐药质粒可以通过细菌间的接合进行传递;非接合性耐药质粒不能通过细菌接合而通过噬菌体传递。

接合性耐药质粒又称R质粒,由两部分组成即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r因子)。前者编码宿主菌产生接合和自主复制的蛋白,具有传递基因功能,后者决定对药物的耐受性。通过耐药质粒的转移,耐药菌可将耐药基因转移至敏感菌,使后者成为耐药菌。

16.转位因子分哪几类?转座子有哪些特点?

答:转位因子主要有三类:插入顺序、转座子、转座噬菌体。

转座子特点:1携带有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2能整合到受体DNA的多个“热点""上。

17.微生物变异可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给予分型。

答:微生物变异现象可见于微生物的各种性状,表现为形态、结构、菌落、抗原性、毒力、酶活性、耐药性、空斑、宿主范围等的变异。可分为非遗传型变异和遗传型变异。

微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变异,不能稳定地传给子代,当环境条件改变,可能恢复原来性状,称为非遗传型变异;微生物的基因型发生改变,变异的性状能稳定地传给子代,并且不可逆转,称为遗传型变异。

18.细菌耐药性是怎样产生的?

答: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可以通过细菌染色体耐药基因的突变、耐药质粒的转移和转座子的插入,使细菌产生一些新的酶类或多肽类物质,破坏抗菌药物或阻挡药物向靶细胞穿透,或发生新的代谢途径,从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造成临床药物治疗的失败。

19.简述细菌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机制。

答:细菌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机制:1碱基的置换:在DNA链上一个或几个碱基可以发生置换。碱基的改变影响到密码组成,导至所编码的氨基酸改变而影响蛋白质功能;2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当核苷酸序列插入或缺失一个碱基,则使此后的序列中碱基发生移码突变,导至密码子错误,从而造成蛋白质的改变以致影响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性质,导至生物体遗传性状的改变;3能在细菌质粒和质粒之间,质粒和染色体或染色体不同部分之间自行转移的大段核苷酸构成的转位因子也可以发生插入、缺失或倒置,转位因子引起的突变同时涉及许多基因的改变,不能返祖。

20.简述正常菌群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答: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寄居着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宿主、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长期适应,处于微生态平衡。正常定植于人体各部位的细菌群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对构成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其生物学意义主要是:1生物拮抗;2促进机体免疫;3与衰老有关;4合成维生素和细菌素。

21.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主要有哪些?

答:细菌感染常可分为胞外菌感染和胞内菌感染两类,机体对这两类感染的免疫反应亦有差异。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包括:1抗胞外菌免疫:以中性粒细胞的调理吞噬,以及抗体和补体的溶菌作用为主,见于葡萄球菌、链球菌、奈瑟菌、许多革兰阴性杆菌等细菌的感染;2抗胞内菌免疫:主要依靠细胞免疫。见于结核分校杆菌、麻风分校杆菌、布鲁菌、沙门菌等细菌感染;3抗毒素免疫:指抗细菌外毒素的免疫,是以抗体为主的免疫反应。见于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等以外毒素致病的病原菌感染。

22.内毒素、外毒素有哪些特性?

答:内毒素的主要特性:1为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细菌死亡裂解时释放;2其本质为脂多糖,耐热,加热100℃经1h不被破坏,不能用甲醛脱毒成类毒素;3各种病原菌作用大致相同,无特异性。4毒性作用包括热原性、低血压休克、组织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5促进免疫如有佐剂作用,激活免疫系统、抵抗微生物侵袭等。

外毒素的主要特性:1多为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阴性菌合成和分泌;2大多为多肽,易被热、紫外线及化学剂变性,经甲醛脱毒成类毒素;3具特异的组织亲和性,据其所损害的靶组织不同分为神经毒、细胞毒、肠毒素三类。

23.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防治措施有哪些?

答:对微生物感染的人工免疫防治措施包括: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用病原微生物或其特异抗原、毒素等制成减毒活疫(菌)苗、死疫(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品,给易感人群接种,使体内产生抗该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的特异性免疫力,称为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是用含抗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给已(疑)感人群注射,或注射细胞因子等细胞免疫制剂,使之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24.何谓微生物感染的化学预防?

答:微生物感染的化学预防是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对某些微生物感染进行治疗性预防,以及用于外科手术病人和高危对象等,以预防可能会发生的微生物感染。

25.抗感染治疗时合理选药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安全、有效、经济""可概括为合理使用抗感染治疗的基本原则。合理的抗感染选药方案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微生物: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为合理选药提供实验依据;2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拟选药物的临床药理学特点;3根据感染部位、病人的基础疾病和免疫状态;4拟选药物的临床试验和既往的应用经验等。

26.何谓固有耐药、获得耐药?

答:固有耐药是指某一病原微生物对某种抗微生物药物的天然耐药性,这种耐药性代代相传。编码这种耐药性的基因位于病原微生物的染色体上。获得耐药是指病原微生物接触抗微生物药物以后,通过产生抗微生物药物灭活酶,或改变其细胞外膜的通透性,阻止抗微生物药物进入菌体内抵达靶位,或改变靶位蛋白、降低其与抗微生物药物的亲和性等方式使自身具有抵御抗微生物药物抑杀作用的能力。获得耐药还可通过耐药基因以质粒接合和转座子转移等方式传播和扩散。

27.临床实践中,采取哪些措施可预防和延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答:临床实践中预防和延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应做到:1针对感染病原菌选择已知抗菌作用最强药物,在可能情况下应尽量选用窄谱药物;2使用抗菌药物时,剂量应给够,疗程应给足,以彻底杀灭感染病原菌,减少耐药变异菌株衍生的危险性;3针对感染病原菌使用已知能阻止其耐药性发生的联合用药方案;4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化疗预防时一定要有明显指征,疗程要尽可能短,以避免筛选出或诱导出耐药菌株;5避免环境的抗菌药物污染;6对已知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应予以隔离,对其医疗护理后应认真进行洗手和其他隔离预防措施,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传播和交叉感染的发生;7医院应加强耐药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制定或修订控制措施;3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定和施行防止滥用抗菌药物的措施。

28.请写出原核生物界的分类等级。

答:原核生物界的分类等级和其他生物界相同,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有时在两个相邻等级之间可添加次要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属、亚科,科和属之间还可添加族。

29.何谓菌株、种、属、科、标准株?

答:同一菌种不同来源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形态学和生理学性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相近的属归为一个科。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性状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差异较明显的称亚种和变种,差异微小的为型。

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该菌的标准株,在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都以标准菌株为依据,标准菌株也可以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

30.细菌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答:细菌的分类是在对细菌的大量分类标记进行鉴定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用作细菌的分类标记有形态学、生理生化学、免疫血清学、免疫化学及遗传学等方面的生物学性状。主要分类方法有:1按细菌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的特征,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即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2按遗传学特征进行分类的遗传学分类法。

31.简述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进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和指征。

答: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进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和指征是:1对其敏感性不能预测的临床分离菌株必须常规进行药敏试验,以供临床选择治疗药物时参考;2临床因疗效差而考虑更换抗菌药物时,应对拟选药物进行药敏试验;3了解所在医院或地区常见病原菌耐药性的变迁情况,定期通报临床,有助于临床的经验治疗选药;4评价新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等药效学特性;5对细菌耐药谱进行分析和分型有助于某些菌种的鉴定,并作为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之一。

32.葡萄球菌属药敏试验时为什么在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中,只需测试青霉素及苯唑西林的敏感性?

答:因为根据青霉素及苯唑西林的敏感性,可推断一系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如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对其他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及卡巴配能类也敏感,青霉素耐药,苯唑西林敏感菌株对不耐β-内酰胺酶的青霉素耐药,但β-内酰胺胶酶稳定的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菌素类及卡巴配能类抗菌药物敏感。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MRS)对现存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因此,只需测试青霉素及苯唑西林的敏感性,即可推断一系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其他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菌素类及卡巴配能类抗菌药物不需常规测试。

33.何谓抑菌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实验方法?

答:抑菌试验用于测定抗菌药物体外抑制细菌生长的效力。实验方法主要有进行定性测定的纸片扩散法、定量测定的稀释法和E试验法。

34.简述K-B纸片琼脂扩散法原理及影晌因素。

答:K-B纸片琼脂扩散法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关系,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影响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的因素有:1培养基的质量,如pH、深度、硬度和表面湿度等。对每批商品化或自配MH琼脂必须用标准质控菌株进行检测,合格后方能使用;2药敏纸片的质量,含药量和保存方式;3接种菌量正确与否是影响结果

的重要因素之一,取决于麦氏比浊标准的配制,正确使用和保存;4试验操作质量;5孵育条件,温度和时间;6抑菌圈测量工具的精度;7质控标准菌株本身的药敏特性是否合格,有无变异。

35.琼脂稀释法有哪些优点?

答:琼脂稀释法的优点是可同时做多株菌株的MIC测定,结果重复性好,易于发现污染或耐药突变菌,是开发新药体外药敏试验时常用的经典参照标准。

36.简述E试验原理。

答:E试验原理:E试验结合了稀释法和扩散法的原理和特点,操作简便同扩散法,但可以同稀释法一样直接定量出测试药物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准确、重复性好。与纸片琼脂扩散法的主要区别在于E试验所用的是一条宽5mn、长50mn,内含干化、稳定的、浓度由高至低呈指数梯度分布的一种抗菌药物的商品化塑料试条,试条上面标出该抗菌药物的浓度刻度(μg/ml),浓度梯度范围一般为15个自然对数。

37.简述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指征。

答:临床上常因以下情况联合使用抗菌药物:1用于病原菌尚未确定的急、重症感染的经验治疗,以扩大病原治疗的覆盖面;2治疗多种细菌所引起的混合感染;3对于某些耐药菌可取得协同抗菌作用;4减少或推迟治疗过程中细菌耐药性的产生;5减少某些治疗指数低的抗菌药物的用量从而减轻其毒副作用。

38.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后有哪些结果?

答:抗菌药物联合运用后的结果有4种类型:1协同作用,即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后的活性显著大于其单独抗菌活性的总和;2相加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后的活性等于其单独抗菌活性的总和;3无关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后的活性等于其单独抗菌活性;4拮抗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后的活性显著低于其单独抗菌活性,即一种抗菌药物的活性被另一种抗菌药物削弱。

39.何谓MRS株?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MRS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的英文缩写。MRS株意味着,不论药敏试验结果如何,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治疗无效;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同时升高。

40.肠球菌进行氨基糖甙类高耐筛选试验有何临床意义?

答:当氨基糖试类高耐筛选试验敏感时,提示氨基糖甙类与其他抗菌药物有协同作用,临床治疗肠球菌感染时可用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联合一种氨基糖苷类,或万古霉素联合一种氨基糖甙类。但若氨基糖甙类高耐筛选试验耐药,则氨基糖试类与以上抗菌药物无协同作用,不可联合使用。

41.何谓产ESBL株,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ESBL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ESBL)的英文缩写。产ESBL株意为克雷伯菌属及大肠埃希菌等由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头孢菌素及氨曲南无论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如何,临床治疗都是无效的。产ESBL株对其他药物也可能耐药,如氨基糖苷类及复方新诺明。

42.试述葡萄球菌的表面抗原的组成。

答:葡萄球菌的表面抗原主要有:

(1)蛋白抗原: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蛋白成分,称为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具有种、属特异性而元型特异性的完全抗原。SPA具有抗吞噬细胞吞噬的作用,可与人免疫球蛋白IgG的Fc段非特异性的结合而不影响Fab段,故可用之作为检测各种抗原和抗体的实验诊断试剂。

(2)多糖抗原:为具有型特异性的半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所含的多糖抗原为核糖醇磷壁酸,检测其刺激机体所产生的磷壁酸抗体有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诊断与预后判断,表皮葡萄球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细胞壁多糖抗原为甘油磷壁酸。

43.链球菌在血平板上有哪几种特征性溶血观象?

答:链球菌在血平板上形成三种特征性溶血试验现象:

(1)甲型(α)溶血:菌落周围出现较窄的草绿色溶血环,习惯上称这类菌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即草绿色链球菌。

(2)乙型(β)溶血:菌落周围出现较宽的透明溶血环,这类菌被称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O等毒素,致病性强。

(3)丙型(r)溶血:菌落周围无溶血环,故这类菌又称为不溶血链球菌。

44.为什么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早期应作血液培养?

答: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早期表现为菌血症,血培养阳性率很高。故应在病人畏寒、发热时,尤其是在使用抗菌药物前积极抽送血培养,血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大于痰培养,其临床价值是后者不可比拟的。

45.肺炎链球菌的主要鉴定依据是什么? ?

答:肺炎链球菌主要鉴定依据是:

(1)菌体形态:呈矛头状成双排列,坦面相邻,尖端向外的革兰阳性双球菌。

(2)血平极上的菌落特征:直径0.5-1.5mn,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有些菌株可表现为粘液状)的扁平菌落,周围环绕草绿色溶血环。培养或放置24h以上培养物,由于肺炎链球菌的自溶作用,其菌落中央可凹陷致边缘隆起而呈脐窝状。

(3)生化鉴定:optochin敏感试验阳性,胆盐溶菌试验阳性。

46.如何评价和报告链球菌的培养结果?

答:(1)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系毒力强的致病菌,无论从任何标本中分离出均应报告临床。

(2)及时鉴定和报告咽部标本中中分离出的化脓性链球菌,有利于临床早期进行适当的抗菌治疗以减少严重后发症,如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的产生。

(3)草绿色链球菌群在重症感染,如败血症和心内膜炎时应考虑鉴定到种。

(4)从脓液标本和创伤感染部位等处分离出的米勒链球菌组多为病原菌而非污染菌。

47.肠球菌与同科的链球菌在生理学上的显著区别是什么?

答:肠球菌与同科的链球菌在生理学上显著区别是:肠球菌能在高盐(6.5%NaCl)、高碱(pH9.6)条件下,40%胆汁培养基上,和10℃-45℃的环境中生长,并对许多抗菌药物表现为固有耐药。

48.试述噬菌体的概念及其实际意义?

答:噬菌体具有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和严格的寄生性,必须在活的宿主细胞(如细菌)内繁殖,对寄生的宿主细胞表现出高度特异性,通常能将宿主细胞裂解,为一类属于病毒的微小生物,称之为噬菌体。

其实际意义是可根据噬菌体寄生宿主菌细胞的高度特异性,并使其裂解这一特点用于细菌鉴定,亦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时的细菌分型。

49.简述送检脑脊液细菌培养样本的质量要求?

答:(1)以无菌技术由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3-5ml盛于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检,厌氧培养则应床边接种。

(2)天冷时宜将标本置于35℃条件下保温送检,以免某些病原菌死亡。

50.试述肠杆菌科的致病因素。

答:(1)内毒素: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变化及代谢改变等,严重者可致休克。

(2)肠毒素:可致腹泻。

(3)其他致病因素:如穿透肠道上皮和粘附于粘膜的能力等。

51.简述淋病奈瑟菌的培养特点和生化反应。

答:培养特点:巧克力平板和专用选择性培养基中生长,初次分离需提供5%左右的C0↓<2>和湿润环境,培养温度30℃-37℃下生长。

生化反应: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对糖类的生化活性最低,只能氧化分解葡萄糖。

52.肠杆菌科在细菌形态、培养和生化特性上有何共同特征?

答:肠杆菌科细菌具有以下共同特性: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多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兼性厌氧,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生长。

主要生化特性包括:发酵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可将硝酸盐还原至亚硝酸盐。

53.试述肠杆菌科细菌的抗原构造。

答:肠杆菌科细菌的主要抗原构造复杂,主要包括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抗原三种:

(1)0抗原。是细菌细胞壁的成分,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脂多糖分子是一个以核心多糖为中心的三层结构,肠杆菌科各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核心多糖的内侧是类脂A,为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核心多糖的外侧是由重复的低聚糖组成的多糖链,决定0抗原的特异性。

(2)H抗原。是不耐热的蛋白抗原,由鞭毛蛋白多肽链上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构型决定H抗原的特异性。

(3)表面抗原。是包绕在O抗原外侧的不耐热的多糖抗原,由粘液或荚膜多糖的结构决定表面抗原的特异性,表面抗原在不同菌属中有不同的名称,如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和志贺菌的K抗原等。

0抗原和H抗原是肠杆菌科血清学分群和分型的依据,表面抗原存在时可阻断O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的反应,加热处理能消除表面抗原的阻断作用。

54.简述大肠埃希菌的生化特性。

答:本菌发酵多种糖产酸产气,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IMViC)的结果为++--,在克氏双糖铁琼脂(KLA)上斜面和底层均产酸、产气、H↓<2>S阴性,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上的反应结果为++-,一般不产生硫化氢(但近来发现产硫化氢菌株,应引起注意)。

55.根据其不同的血清型别、毒力和所致临床症状不同,可将致泻的大肠埃希菌分为哪五类?

答:(1)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引起霍乱样肠毒素腹泻(水泻)。

(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3)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入结肠粘膜上皮,引起志贺样腹泻(粘液脓血便)。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菌(SLTEC或VTEC),至少有一个血清型(0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5)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也是新近报道的一种能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56.试迷沙门菌的抗原构造。

答:沙门菌的抗原构造主要有三种。即菌体抗原(0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和表面抗原(Vi抗原、M抗原和5抗原)。

57.为什么CDC提出应将大肠埃希菌O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

答:EHEC的血清型>50种,最具代表性的是O157:H7,在北美许多地区, O157:H7占肠道分离病原的第二位或第三位(多于志贺菌和耶尔森菌),是从血便中分离到的最常见的病原菌,分离率占血便的40%,6、7、8三个月O157:H7感染的发生率最高。

且O157是4岁以下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原菌,所以CDC提出应将大肠埃希菌O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

58.试述沙门菌变异性。

答:沙门菌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异,主要表现为:

(1)S-R变异 自临床标本初次分离的菌株一般都是光滑型,但经人工培养、传代后可逐渐变成粗糙型菌落,此时菌体表面的特异多糖抗原丧失,在生理盐水中可出现自凝。

(2)H-0变异 是指有鞭毛的沙门菌失去鞭毛的变异。

(3)相位变异 具有双相H抗原的沙门菌变成只有其中某一相H抗原的单相菌,称相位变异。

(4)V-W变异 是指沙门菌失去Vi抗原的变异。

59.在沙门菌鉴定过程中,如何处理血清凝集反应中的问题?

答:与多价抗血清不凝集时,可在玻璃试管内用生理盐水将细菌制成浓菌液,煮沸15-30min,冷却后再次做凝集试验,因Vi抗原能阻断0凝集反应,而煮沸处理能破坏菌体表面的Vi抗原。

仅出现单相H抗原(第一相或第二相)时,需用位相分离的方法诱导出另一相抗原后再进行检查。

60.志贺菌的鉴定要点是什么?如何与类志贺邻单胞菌进行鉴别?

答:志贺菌的鉴定要点是:

(1)无动力,赖氨酸阴性。

(2)发酵糖产酸不产气(福氏志贺6型、鲍氏志贺菌13和14型、痢疾志贺菌3型除外)。

(3)分解粘多糖,在醋酸盐和枸橼酸盐琼脂上产碱。

志贺菌属与类志贺邻单胞菌可用动力和氧化酶试验加以鉴别,志贺菌属均为阴性,而类志贺邻单胞菌为阳性。

61.肺炎克雷伯菌初次分离培养基上菌落有何特点?

答:在初次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大、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菌落大而厚实、光亮,相邻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针沾取时可挑出长丝状细丝。在MAC培养基上发酵乳糖产酸,形成较大的粘液型、红色的菌落,红色可扩散至菌落周围的培养基中。

62.试述变形杆菌的鉴定依据是什么?

答:菌落在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平板上迁徙生长,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乳糖不发酵,呈无色菌落,在SS琼脂上产硫化氢,菌落中心呈黑色。

根据氧化酶阴性,脲酶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KIA:斜面产碱,底层产酸产气,H↓<2>S+,可初步鉴定为变形杆菌属。

63.临床常见的需氧革兰阳性杆菌有哪些?

答:临床常见的需氧革兰阳性杆菌有棒状杆菌属中的白喉棒状杆菌、芽胞杆菌属中的炭疽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李斯特菌属中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丹毒丝菌属中红斑丹毒丝菌和加德纳菌属中的阴道加德纳菌。

64.简述炭疽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

答:(1)取自病人或病畜的新鲜标本直接涂片时,常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经培养后则形成长链,呈竹节状排列。

(2)芽胞多在有氧下形成,有毒菌株可有明显的荚膜。

(3)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条件不严格,最适温度为30℃-35℃,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色、粗糙型菌落,在低倍镜下观察菌落呈卷发状。

(4)在血平板上不溶血,在肉汤培养基中由于形成长链而呈絮状沉淀生长。

(5)在明胶培养基中经37℃18-24h可使表面液化成漏斗状,这是由于细菌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成倒松树状。

有毒菌株在NaHCO↓<3>血琼脂平板上置5%C0↓<2>37℃环境中24-48h可产生荚膜,变成粘液型(M)菌落,无毒菌株为粗糙型(R)菌落。

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蕈糖,有些菌株能迟缓发酵甘油和水杨素,产酸不产气。能水解淀粉,不发酵鼠李糖、半乳糖等其他糖类,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不利用枸橼酸盐,不分解尿素,在牛乳中生长2-4d牛乳凝固,然后缓慢陈化,卵磷脂酶弱阳性,触酶阳性。

65.炭疽芽胞杆菌有哪些主要的鉴定试验?

答:炭疽芽胞杆菌是引起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一炭疽病的病原菌。本菌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实验室检验有重要意义,主要的鉴定试验如下:1噬菌体裂解试验;2串珠试验;3青霉素抑制试验;4串珠和青霉素抑制联合试验;5重碳酸盐毒力试验;6动物试验;7植物凝集素试验。

66.如何提高流感嗜血杆菌培养阳性率?

答:(1)流感嗜血杆菌初次培养应在5%-10%C0↓<2>环境。

(2)生长中需要X、V因子,故可在培养基中添加此因子。

(3)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如巧克力琼脂,并加入一定量抗生素,1ml培养基中含万古霉素50μg、杆菌肽300μg、氯林可霉素1μg,嗜血杆菌分离率可达96.7%。

67.一患者食用海味发生食物中毒,取其呕吐物培养得到一种动力阳性菌,血清制功试验阴性,移种KIA、MIU培养基:葡萄糖(+)、乳糖(-)、H↓<2>S(-)、动力(+)、吲哚(+)、尿素酶(-),氧化酶(+),该菌很可能为何种菌?如何进一步鉴定。

答:(1)引起食物中毒的革兰阴性杆菌,一般有某些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等,提示结果分析可能为耐盐的副溶血性弧菌。

(2)进一步的鉴定试验包括嗜盐试验、生化反应及血清学试验。

68.简述厌氧菌在厌氧条件下生存的机制。

答:厌氧菌庆氧机制:

(1)缺乏细胞色素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在有氧的情况下,培养基中的物质被氧化,转变成氧化型的物质较多,需要氧化还原电势较高的酶如细胞色素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才能将其氧化。而厌氧菌不具备这些酶类,不能氧化电势高的物质,最后因能量供应不足而死亡。

(2)缺乏触酶和过氧化氢酶。有氧时,细菌生长由需氧脱氢酶催化有氧氧化,产生过氧化氢。它能抑制乙酰辅酶A的分解,因而阻碍细菌的脂类代谢。厌氧菌缺乏此酶,不能分解H↓<2>0↓<2>,而致代谢终止死亡。

(3)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某些细菌氧化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超氧化物自由基0↓<2>-,具有高氧化能力,对细菌的毒害作用比H↓<2>0↓<2>大得多,而厌氧菌无此歧化酶,不能解除其毒害。

综上所述,厌氧菌由于缺乏与需氧菌类似的一些酶类,不能耐受0↓<2>,故而不能在有氧环境中生存。

69.写出五种临床上常见的厌氧菌的名称及所致疾病。

答:1破伤风梭菌:破伤风;2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3肉毒梭菌:食物中毒;4脆弱类杆菌:肠道,生殖道,颅内等感染;5难辨梭菌:伪膜性肠炎等。

70.分离培养厌氧菌失误的原因有哪些?

答:如果临床怀疑有厌氧菌感染的标本,而分离培养为阴性,可能有下述失误。

(1)培养前未作标本的直接涂片和染色镜检。

(2)标本在空气中放置太久或接种的操作时间过长。

(3)未用新鲜配制的培养基。

(4)未用选择培养基,以抑制兼性厌氧菌生长。

(5)培养基未加必要的补充物质,如氯化血红素、维生素K1等,它们对类杆菌特别是产黑素类杆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所以未加上述必要补充物质的培养基,厌氧菌不生长。

(6)用硫乙醇酸盐作为唯一厌氧菌培养基,而有些厌氧菌在该培养基中不能生长,故初代培养不应用硫乙醇酸钠。

(7)没有合适的厌氧缸或厌氧装置,或厌氧装置漏气,或其他原因导至厌氧环境不适宜(如厌氧缸内催化剂失活或氧化还原指示剂失效等)。

(8)培养时间不足。

(9)厌氧菌的鉴定材料有问题,如鉴定用的培养基、试剂和抗生素纸片失效,都可能导至鉴定错误。

71.试述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依据。

答: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依据是:

(1)革兰阳性粗大杆菌、短粗方头,常伴其他杂菌,芽胞不易看到,可见荚膜。

(2)菌落特征和糖发酵反应,特别是“汹涌发酵""现象。

(3)Nagler氏试验阳性。

(4)动物试验(血性水肿、泡沫肝等)。

(5)挥发性代谢产物的测定(主要为乙酸和丁酸,有时也形成丁醇)。

72.什么叫Koch现象?

答:结核的特异性免疫是通过结核分校杆菌感染后所产生的。实验证明,将有毒结核分枝杆菌纯培养物初次接种于健康豚鼠,不产生速发型过敏反应,而经10-14d,局部逐渐形成肿块,继而坏死、溃疡,细菌侵入附近的淋巴结,再通过淋巴-血流向全身播散。局部溃疡经久不愈,直至动物死亡。若在8-12周之前给动物接种减毒的或小量结核分校杆菌(即行人工感染),则局部反应提前出现,于2-3d内发生红肿硬结,后有溃疡形成但很快趋于痊愈,且附近淋巴结不受侵犯,亦无细菌周身播散。此为Koch在1891年观察到的后为Rich所描述,故称为Koch现象。

73.非结核分枝杆菌Runyon分类有几群?每群各举2例。

答:非结核分校杆菌Runyon分类有四群:

(1)堪萨斯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

(2)瘰疬痴分枝杆菌、苏尔加分枝杆菌。

(3)鸟-胞内复合分校杆菌、蟾分枝杆菌。

(4)偶发分枝杆、龟分枝杆菌。

74.试述结核菌分枝杆菌培养特性。

答:本菌为专性需氧菌,在元氧条件下迅速死亡。为兼性细胞内寄生菌,在细胞内外均可发育繁殖,强毒菌株可长期生存于巨噬细胞内。生长条件37℃,pH6.4-7.0。具有强的疏水性,菌落不易乳化于水及生理盐水。

本菌繁殖周期较多数细菌长,在最佳培养基上至少14-15h繁殖一代。群体生长于以鸡蛋为基础的固体培养基上,初次分离需4-8周,次代培养仍需2-4周。营养要求尤高,需要卵黄、血液、马铃薯淀粉等有机物质,碳、氮、磷、钾、镁、铁等无机盐类以及氨基酸、菸酸、核黄素等。

75.试述麻风分枝杆菌形态与染色特性。

答:麻风分枝杆菌亦为抗酸杆菌,但较结核分枝杆菌短而粗,大小约1-8μm×0.3-0.5μm,抗酸染色着色均匀,呈束状或团状排列。麻风分枝杆菌为典型的胞内寄生菌,有该菌存在的细胞胞质呈泡沫状称为麻风细胞。用药后细菌可断裂为颗粒状、链杆状等,着色不均匀,叫不完整染色菌。革兰染色阳性,无动力,无荚膜,亦无芽胞。

76.BACTEC-460系统检测分枝杆菌的基本原理。

答:BACTEC-460自动快速检测仪的主要原理是测定分枝杆菌的代谢产物。在指定专用的7H12或12B培养瓶中加入放射性14C棕榈酸产物,当检测标本经处理接种于该培养基内,如果有分枝杆菌存在,分枝杆菌代谢时将产生中间产物和终末产物,如利用培养瓶中标记14C棕榈酸产物而产生带有放射性的14C0↓<2>,BACTEC仪将培养基中14C0↓<2>送入电 ]xFZ'l|&l)

离室,并自动显示测定结果。以生长指数(growth index,GI)表示,连续观察,如果GI升高达某一程度,则报告有分枝杆菌生长,即为阳性。

77.简述病毒的特点。

答:病毒具有如下特点:不具有细胞结构;只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RNA或DNA);特殊的繁殖方式——复制;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合成系统;不具有核糖体;绝对的细胞内寄生。

78.简述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

答: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为:1水,主要作为溶剂。2无机盐,如Na↑<+>、K↑<+>、Mg++、Ca++、Cl↑<->、HCO↓<3>-。其作用是:作为细胞的正常组成成分;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促进细胞贴壁;作为细胞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的激活剂。3碳水化合物,主要为葡萄糖等单糖,其作用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维持渗透压。4有机氮,主要为蛋白质及各种氨基酸,此类物质在血清、血浆、水解酪蛋白中含量很丰富,其作用是:作为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细胞贴壁;促进细胞生长;解除某些物质对细胞的毒性作用。5维生素,主要作为某些酶的辅酶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6其他营养物质,如嘧啶、核糖及脱氧核糖、激素等。

79.在实验动物中,悉生动物与普通动物相比有何优点?

答:悉生动物有如下优点:悉生动物作为实验动物无传染病及寄生虫感染;试验结果明确;所需动物数少;利于长期的实验观察,实验中死亡率低,存活率高;能利用它对实验进行准确设计,故由其得出的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统计价值。

80.为什么病毒必须在活的敏感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

答:因为:1病毒本身没有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一核糖体,故必须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2由于病毒缺乏完整而又必须的酶,故必须借助细胞的某些酶才能复制;3只有敏感细胞上才有病毒的受体,病毒与受体结合后才能进入细胞内生长繁殖。

81.什么是干扰缺损病毒?

答:干扰缺损病毒(DI颗粒)是指在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亚基因缺失突变体,它们因失去了其亲代病毒基因组中的复制必需片段,故不能单独进行复制,而必须在其同型的完全病毒的辅助下,由完全病毒提供DI颗粒已丧失的但又为复制所必需的基因功能才能复制。同时,由于DI颗粒与完全病毒竞争复制所必需的基因产物,从而可抑制完全病毒的复制。

82.简述病毒复制的基本过程。

答:病毒复制的基本过程为:1吸附,即病毒颗粒与细胞膜的受体发生相互作用后病毒颗粒特异性地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2穿入,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膜后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细胞,此即穿入;3脱壳,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脱去核壳,病毒核酸随后进入细胞的一定部位;4病毒大分子的生物合成,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后,一方面表达与合成病毒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另一方面进行复制合成子代病毒核酸;5装配与释放,病毒核酸与壳体蛋白合成完毕后,在细胞核内或胞浆内装配成熟为病毒颗粒(核衣壳),此即子代病毒体,然后子代病毒体以不同方式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到细胞外环境。

83.简述病毒鉴定的基本原则。

答:鉴定病毒的基本原则包括: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病毒的形态、大小与结构等加以鉴定;根据病毒的宿主范围及受染宿主的症状加以鉴定;根据病毒的理化性质如核酸的类型及其对理化因素的抵抗能力等加以鉴定:根据病毒的血清学反应加以鉴定。

84.简述病毒分类的基本原则。

答: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1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等;2病毒体的形态、大小与基本结构;3病毒体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4血清学性质与抗原关系;5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征;6对除脂溶剂以外的其他理化因子的敏感性;7流行病学特征。

85.什么是细胞病变效应,它在病毒鉴定中有何意义?

答:细胞病变效应(CPE)是指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后导至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开始时,细胞核发生变化,染色质

着边,核浓缩,随后细胞膜发生变化,失去黏附作用,细胞变圆,从培养瓶壁脱落,或细胞互相融合等。这些变化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各种病毒产生CPE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故可借以初步鉴定病毒种属,并可作为病毒增殖的指标。

86.鉴定病毒时常用的血清学反应有哪几种?

答:鉴定病毒时常用的血清学反应有: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试验、放射免疫试验、免疫荧光技术、补体结合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免疫电镜技术等。

87.什么是温度敏感突变株?有何用途?

答:温度敏感突变株(ts株)为病毒的一种突变形式。其特点是病毒突变后在较低温度下能够繁殖,但在较高温度下不能够繁殖。ts突变株常为减毒株,用于病毒遗传学研究及制备疫苗。

88.纯化病毒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纯化病毒过程中应注意:1保持病毒的感染性,如严格控制温度,pH等;2选择适宜的纯化材料,如无其他病毒污染,含病毒量较多,杂质少并易于处理;3选择合适的提纯方法;4建立灵敏的病毒测定和鉴定方法。

89.简述病毒的遗传物质变异的主要机理。

答:病毒发生变异的主要机理有:1病毒基因突变,即病毒基因组因自发的或经诱导后其基因核苷酸顺序发生改变,主要有点突变和缺失突变;2病毒基因重组,即来自两个或多个病毒颗粒的遗传物质重配于子代重组体病毒中,病毒重组体含有来自两个或多个不同病毒基因组的核酸序列,出现与亲代病毒不同的基因型和表型。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子内重组和基因重配。

90.简述持续性感染发生的机制及分类?各举一例说明。

答:导至持续性感染发生的机制有:1病毒因素,如病毒基因组与细胞染色体整合、病毒无免疫原性或较弱、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较弱、病毒发生变异和病毒感染后产生干扰缺损病毒;2宿主因素,如病毒在机体受保护部位生长、机体产生非中和抗体和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及细胞免疫缺陷等。

持续性感染分为:1潜伏性感染:病毒在初次感染后,以某种形式在细胞内长期潜伏下来,既不繁殖,也不致病,且潜伏期内检不出病毒,但在某些条件下可被激活,病毒开始繁殖并致病,如HSV、EBV、CMV等;2慢性感染:某些病毒在急性感染后,可转入慢性持续性感染,机体能很长时间或终身不断地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如HBV;3慢病毒感染:病毒进入机体后,短期内不产生任何症状,经过长期潜伏后,病毒表现出致病性,这类感染发病缓慢,逐渐发展终致机体死亡。如麻彦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91.简述干扰素的抗病毒机理。

答:干扰素作用于敏感细胞后使之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与合成。干扰素分三种:α-干扰素,主要由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由成纤维母细胞产生;γ-干扰素,由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的抗病毒机理为:干扰素作用于敏感细胞后产生抗病毒蛋白(AVP),抗病毒蛋白(AVP)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蛋白激酶,它可以阻断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另一种为2’-5’A合成酶,它可以降解病毒mRNA。干扰素主要通过抗病毒蛋白发挥抗病毒作用。

92.如何采集和保存病毒标本?

答:采集样本时间最好在发病初期或者入院当天;标本应收集于无菌容器中;标本一般应从感染的部位采取。对于分离培养病毒的标本要快速送到实验室,并立即处理和接种。对于需较长时间冻存的标本,最好置于-70℃。

93.试介绍几种病毒分离培养方法?

答:组织培养和鸡胚接种,动物接种。其中组织培养又包括器官培养,组织块培养、单层细胞培养。单层细胞培养又分为原代、次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培养。

94.简述流感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答:流感病毒颗粒具有多形性,一般呈粗糙球形,直径为80-120nm,有时呈丝状体,在新分离的毒株中多见。流感病毒的结构由内向外依次分为核心、基质蛋白(M蛋白)和包膜三个部分。

95.流感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有哪几种?

答:(1)免疫方法检测标本中抗原如IFA、EIA及放射免疫技术均可检测培养物及标本中的抗原。

(2)分子杂交检测病毒RNA。

(3)RT-PCR检测培养物及标本中流感病毒RNA,并能进行病毒分型及分亚型。

(4)免疫电镜技术。

96.人类肠道病毒的主要种类及共同的生物学性状是什么?

答:人类肠道病毒主要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基病毒A和B组、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5个亚属或亚群。其共同生物学性状为:肠道病毒是小病毒,由简单的病毒衣壳和单正股RNA组成。衣壳含4种蛋白质,以60个重复原粒单位排列成20面体。人类肠道病毒的RNA为单一分子,长约7.4kb,该RNA既充当病毒蛋白质翻译的模板,又充当RNA复制的模板。能在猴肾、人胚肾、人羊膜细胞、Hp-2、Hela细胞等细胞进行培养。肠道病毒对酸稳定,耐乙醚,对紫外线、干燥、热均敏感。

97.检测肠道病毒核酸时如何采集和保存标本?

答:在未提取RNA之前,应注意保护病毒衣壳的完整,以避免体液中的核糖核酸酶对RNA分子的破坏。标本冰冻前可加入核糖核酸酶抑制剂,因其在冰冻融化过程中有保护病毒体RNA的作用。

98.请列出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各自的英文缩写?

答:肝炎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庚型等肝炎病毒。英文缩写分别为HAV、HBV、HCV、HDV、HEV和HGV。

99.简述甲型肝炎病毒与肠道病毒的主要区别?

答: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其与肠道病毒的区别为:

1HAV基因组含G+C mol%仅为38%;2HAV的结构蛋白(VP1-4)大小不同于肠道病毒;3HAV复制周期长,细胞培养需14-21d,肠道病毒短,一般2-3d;4HAV在60℃稳定,肠道病毒不稳定。

100.人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主要产生哪几种抗体?哪种抗体对急性甲型肝炎具有诊断意义?

答:人体感染甲肝病毒后,主要产生抗HAV-IgG,抗HAV-IgM和HAV-IgA三种抗体,其中抗HAV-IgM对急性甲型肝炎具有诊断意义。

101.乙型肝炎病毒有哪几种特有的颗粒?备含有何种抗原成分?

答:乙肝病毒有小球型颗粒、管型颗粒和大球型颗粒三种特有颗粒。小球型颗粒主要含有HBSAg。管型颗粒本质为HBsAg,也带有少部分前S2及极少前S1抗原。大球型颗粒又称Dane颗粒含有HBsAg,前S2及前S1抗原、核心抗原和e抗原。

102.简述几种HBV的传播方式?

答:HBV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其传播方式可因带HBV血液、血液制品及血污染的器械针头经血源传染,其次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以及母婴传染也是常见的传播方式。

103.简述HBeAg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1)HBV感染过程的早期或在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中,血循环有e抗原出现。

(2)HBeAg和Dane颗粒出现的时间相平行,且HBeAg与病毒DNA多聚酶在循环中的消长动态也基本一致。因此,检测HBeAg阳性可作为HBV处在复制状态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一个标志。

104.试述丙型肝炎病毒基因产物及其编码的抗原成分及实验室检查方法。

答:(1)核衣壳蛋白由C区基因编码,含有191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22kD。

(2)包膜蛋白由C区相邻的E1区编码,约由576bp组成,编码19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33kD。

(3)非结构蛋白由NS2-NS5区编码。

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方法有EIA检测抗HCV,如ELISA法检测抗HCV IgG和抗HCV IgM及RIBA确证试验,PCR检测HCV-RNA。

105.为什么HDV只在感染了HBV的人中才能发生?

答: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不能独立复制,需要HBV辅助才能增殖,即需要借助于HBsAg作HDV的外膜蛋白而装配成完整的HDV颗粒,因此,HDV只在感染了HBV的人中才能发生。

106.简述HEV的生物学性状?

答:HEV呈球形fq 包膜颗粒,表面具锯齿状和穗状结构,直径约29nm,比HAV和小RNA病毒稍大但比嵌杯病毒小。HEV基因组为单正股RNA,全长约7.2Kb。基因组的5末端和3未端分别有一个由27bp和68bp构成的非编码区,中间为编码区,内含有3个开放阅读框架(0RF)。HEV仅一种血清型,敏感动物有猿猴和黑猩猩。

107.汉坦病毒是何种疾病的病原体?微生物学检查应如何进行?

答:汉坦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流行性出血热的微生物检查可从几个方面进行:

(1)分离病毒:病人急性期血清、尸检器官组织或感染动物的肺肾组织,可用于病毒分离。

(2)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抗体:用细胞培养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病毒特异性IgM或IgG抗体。

(3)ELISA法检测抗体:应用敏感、特异的抗体捕捉ELISA法可检测特异性IgM,适用于早期诊断。

(4)RT-PCR技术检测汉坦病毒的核酸,有助于快速诊断。

108.叙述与人类有关的U疱疹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

答: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疱疹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I型和Ⅱ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7型、8型。疱疹病毒有以下共同特征:病毒核心为双股线状DNA;核衣壳是由162个壳微粒组成的立体对称的20面体;核衣壳周围包有一层脂蛋白包膜;病毒体直径约100nm;核酸分子量80000-150000kD。

109.如何利用IgM抗体的特性判断胎儿是否宫内感染CMV?

答:人感染巨细胞病毒(CMV)后主要产生抗CMV IgM抗体,由于IgM不能通过胎盘,故可以通过检测新生儿血清中抗CMV IgM,来判断胎儿是否宫内感染CMV。

110.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哪几种?简要叙述临床上用于诊断EBV感染的血清学方法?

答:与EB病毒(EBV)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和鼻咽癌三种。EBV感染的血清学诊断主要包括:1嗜异性抗体的检测,主要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ELISA特异性抗体检测,抗EA/D IgA和抗VCA IgA的检测对于鼻咽癌有高度的特异性。

111.简述HIV的复制?

答:首先,病毒体的包膜糖蛋白刺突gp120与细胞表面受体CD4吸附。然后病毒包膜与细胞膜发生融合,病毒进入胞内脱壳,释放其核心RNA以进行复制。病毒的逆转录酶以病毒RNA为模板,借宿主的tRNA作为引物,产生互补负股DNA,构成RNA:DNA杂交体。杂交体中的亲代RNA由RNA酶H水解去除.再由负股DNA产生正股DNA,从而形成双股DNA。双股DNA环化后,由胞浆移行到胞核内。在病毒整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基因组整合入细胞染色体中,整合的前病毒转录出单一的RNA前体,有些RNA前体拼接而形成病毒的mRNA,翻译形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另一些RNA前体经加帽加尾作为病毒的子代基因组RNA,与结构蛋白装配成核衣壳。最后病毒核衣壳经过细胞膜以出芽方式形成完整病毒体释放到细胞外。

112.简述轮状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答:分为直接检测和病毒培养两种。直接检测主要利用ELISA法和胶乳凝集试验检测病毒的抗原,以及PCR检测病毒的RNA,电镜观察粪便中轮状病毒颗粒。病毒培养是将病人粪便接种原代细胞,然后接种于传代细胞传代增殖,通过出现CPE,确定病毒种类。

113.按致病部位可将真菌分为哪二大类?对人体和动物有哪些危害?

答:按致病部位可将真菌分为浅部和深部真菌二大类,前者侵犯皮肤、毛发、指甲、引起癖病;后者侵犯深部组织和内脏,致全身感染,严重者引起死亡。

114.一般真菌培养多选用何种培养基?列出其主要成分及pH,培养基内应添加何种抗生素有利于真菌检出?

答:一般真菌培养多选用沙保弱琼脂,主要成分有蛋白胨、葡萄糖、琼脂等,其pH4.0-6.0,其中添加氯霉素和放线菌酮等抗生素,可抑制细菌和许多霉菌生长,有利于皮肤癣菌的检测;仅添加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可抑制细菌生长,有利于深部真菌检测。

115.念珠菌属可引起人类哪些疾病?

答:念珠菌属可引起浅部和全身性感染,浅部念珠菌病包括鹅口疮、阴道炎、角膜炎、甲沟炎等;局部念珠病有口腔念珠菌病、食管念珠菌病,全身性感染依其侵犯部位及病人状态表现不同症状,有支气管和肺念珠菌病、念珠菌性肠炎、念珠菌性膀胱炎或肾盂肾炎,还有念珠菌心内膜炎及全身性念珠菌病等。


116.隐球菌属中哪种菌为人类病原菌?可引起人类哪些疾病?

答:隐球菌属中仅新型隐球菌为人类病原菌,本菌经呼吸道侵入人体,由血流播散至脑及脑膜,也可侵犯皮肤、骨和关节,在播散性感染中,常可由病人尿中培养出新型隐球菌。隐球菌病,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肉瘤、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及柯兴氏(cushing)综合征病人中发生。有报道45%艾滋病病人有隐球菌条件性感染。

117.曲霉菌可引起人类哪些疾病?请列举三种常见的致病性曲霉菌。

答:曲霉病可以引起原发性感染,也可致继发性感染,出现过敏性反应、浅部感染、肺曲霉菌病,侵袭性(播散性)曲霉菌病。烟曲霉、黄曲霉和黑曲霉为常见的致病性曲霉菌。

118.皮肤真菌主要侵犯人类哪些组织?可引起哪些皮肤癣菌病?

答:皮肤真菌主要侵犯人类皮肤、毛发和指(趾)甲,引起皮肤真菌病,又称癣病,可引起头癣、黄癣、须癣、体癣、叠瓦癣、股癣、足癣、手癣、甲癣等皮肤癣菌病。

119.如何用直接镜检法检测皮肤真菌?

答:皮肤采样先用70%-75%酒精消毒,取新发生的皮肤损害边缘皮屑;指甲近尖端下面或背部外表用刀刮去,再采用甲屑培养;头发标本用消毒慑子拔取无光泽病发,有些断发要用无菌尖刀掘出。将标本盛于清洁纸袋,鳞屑可用黑纸包好运送。标本用10%KOH/NaOH制成湿片,指甲可用强碱如25%KOH/NaOH,或25% KOH含5%甘油处理,然后镜检。

120.在微生物实验室中,暗视野显微镜多用于什么检查?

答:暗视野显微镜多用于观察不易染色微生物的形态和动力观察,如螺旋体形态和霍乱弧菌的流星样运动等。

121.简述相差显微镜的使用原理及其在微生物学检验中的用途。

答:相差显微镜的使用原理:当光线透过标本时,由于标本不同部位的密度不同,引起光位相的差异。相差板的光栅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把光位相差异转化为光强度的差异,从而显示出细菌结构不同部位的差异。

用途:多用于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内部结构、运动方式及繁殖过程

122.简述抗酸染色原理及染色步骤。

答:抗酸染色原理:分枝杆菌细胞壁含脂质较多,其中主要成分为分枝菌酸,此物具有抗酸性,染色时与石炭酸复红结合牢固,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作用,因此抗酸菌能保持复红的颜色,达到染色目的。

步骤:萋纳石炭酸复红染色,加温促使菌体着色;3%盐酸乙醇脱色;吕氏美蓝复染,未脱色细菌呈红色为抗酸性细菌,脱色经复染呈蓝色的细菌为非抗酸性细菌。

123.根据其用途、物理性状可将培养基分为哪几类?

答:培养基根据用途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特殊培养基。

根据物理性状培养基可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三大类。

124.简述用于分离嗜血杆菌的巧克力琼脂制作要点。

答:营养丰富的基础培养基(如进口胰消化大豆粉琼脂、哥伦比亚琼脂、新鲜配制的牛肉浸液等),115℃15min高压蒸气灭菌,冷却至80℃加入5%-10%动物血(马血最佳,兔血亦可,羊血次之),维持80℃,不断旋摇10-15min,冷至50℃加入万古霉素至最终浓度为50μg/ml倾注平皿,厚度为4mm,以上制备要求可获得高质量的巧克力琼脂培养基。

125.细菌接种方法有哪儿种?

答:平板划线法、斜面接种法、倾注平板法、穿刺接种法和液体接种法,其中平板划线法又分为分区划线法和连续划线法。


126.干热灭菌法与湿热灭菌法哪种灭菌效果较好?为什么?

答: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灭菌效果大于干热,原因为:

(1)湿热供给充足的水分,蛋白质在含水多的环境中易凝固,随着蛋白质含水量的增加,凝固所需温度降低。

(2)水是热的良导体,湿热传导快,穿透性强,可使被灭菌物品内温度迅速上升,而干热靠辐射传导,穿透性差。

(3)湿热的蒸气可放出潜热,这种潜热可迅速升高物品的温度。

127.细菌检验分级报告制度有哪些限时性?

答:分级报告制度有限时性,如涂片限2h内报告,初步培养鉴定和直接药敏结果限24h或次晨报告,最后鉴定和细菌药敏结果一般不超过3d,还规定除血培养外,所有送检标本24h内必须有预报。

128.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1)营养物质:充足的营养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包括水分、碳源、氮源和维生素、无机盐类,除此之外,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还需添加另外的物质和某些生长因子。

(2)氢离子浓度(pH)、温度及气体也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pH随菌种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但一般均要求pH7.2-7.4,温度一般要求在35℃-37℃,有的细菌可在室温下(22℃)生长。与细菌生长有关的气体有氧和二氧化碳。

129.试简述支原体的培养特性。

答:支原体的培养特性为:1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需加入动物血清及酵母浸液等添加剂;2大多数支原体最适pH7.6-8.0(除解脲脲原体外),最适温度为37℃,在微氧环境中生长最佳;3生长缓慢,在液体培养基中呈烟雾状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中最大的菌落肉眼可分辨,呈现出油煎蛋样外观。

130.二性霉素B破坏支原体的机制是什么?

答:二性霉素B可与支原体细胞膜中固醇类物质相结合,改变膜的通透性,胞浆内容物逸出而致细胞死亡。支原体的细胞膜有三层,内外两层为蛋白质,中间层为脂质,其中固醇类物质含量较高。故凡能作用于固醇类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等均可破坏其细胞膜使其死亡。

13.试述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答:支原体为1发生在自然界中;2生长需要固醇类物质;3在无抗生素等诱导物的培养基中生长无返祖现象;4代谢活力有限;5DNA中G+C mol%<41%;6对毛地黄皂苷的溶解作用敏感。

细菌L型为1常常是实验室形成的(与人为因素有关);2不绝对需要固醇类物质;3去除诱导物时易返祖成母菌形态;4具有与母菌相同的代谢活力;5DNA中G+C mol%>41%;6对毛地黄皂苷的溶解作用有抵抗力。

132.简述梅毒的临床分期及表现。

答:梅毒的临床分期为三期。第一期为硬性下疳,为感染局部的丘疹硬结破溃形成下疳,约1个月左右,此期极易传播感染。第二期为梅毒疹期,全身皮肤粘膜出现皮疹,伴淋巴结肿大,并可累及内脏及神经系统。第三期为晚期梅毒,皮肤粘膜出现溃疡性坏死灶或内脏发生肉芽肿样病变(梅毒瘤),严重者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也受累。

133.简述钩体病的临床分期及表现。

答:典型的钩体病分4期。潜伏期伴菌血症,机体一般无明显症状;当螺旋体在血内繁殖至一定数量时,进入败血症期,病人自感不适,全身酸痛,尤以腓肠肌明显;然后进入器官损害期,以心、肝、肾的损害多见,出现黄疸等临床症状;最后进入恢复期,多数不遗留后遗症,少数可复发并引起眼葡萄膜炎等后遗症。


134.对于疑为梅毒患者的下疳分泌物或皮疹渗出液应如何取材?

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擦净病变部位的污秽物,或用钝器刮破皮疹面露出基底组织,再用干棉球挤压周围组织,使分泌物或渗出液溢出,最后用盖玻片刮取分泌物,覆盖于已滴加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备检。

135.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可用作梅毒患者的初筛,为什么?

答: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多用牛心肌的心脂质作为抗原。而梅毒螺旋体的磷脂抗原与牛心肌类脂抗原为异嗜性抗原。用牛心类脂作为抗原的血清学试验,能测定病人血清中的抗脂质抗体。故可用于梅毒病人的初筛试验。

136.钩体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性状如何,为什么?

答:钩体营养要求不高,在柯氏液体培养基中,28℃下,经1-2周可观察到靠近培养基液面下方呈半透明、云雾状混浊。因为钩体为需氧生长,故在液面1cm内的部分生长最旺盛,而下部培养基仍清澈透亮。

137.简述螺旋体的概念及与人体疾病相关的螺旋体的分类。

答:螺旋体是一群细长而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壁,内含脂多糖与磷壁酸,无定形核,有核质,无鞭毛,但由于在其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有中轴丝,故可运动。对人致病的螺旋体主要包括钩体属、密螺旋体属及疏螺旋体属。

138.试述螺旋体在电镜下的结构。

答:螺旋体在电镜下由原浆柱、中轴丝及包围于菌体及中轴丝上的外膜所组成。外膜位于原浆柱及中轴丝外层,与细菌荚膜相当,系膜状结构;中轴丝位于外膜与原浆柱之间,是螺旋体的运动器官;原浆柱与细菌菌体相当,为一螺旋状圆柱形结构,由细胞壁、胞浆膜及胞浆内容物组成,胞浆中含有核质而无定形核。

139.用于梅毒诊断的血清学试验包括哪些类型?临床实验室该如何选择?

答:用于诊断梅毒的血清学试验包括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和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其中前者主要有性病研究所实验室法(VDRL)、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等,后者有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TPI)等。临床实验室可先通过VDRL、USR或PRR等方法进行初筛,出现阳性者再用FTA-ABS或TPI等方法来确认,尤以TPI特异性最佳,因为该法是以活的有毒力的梅毒螺旋体作为抗原而进行的试验。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很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