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基因测序仪研发成功的消息备受关注。但基因测序行业在短期内仍受制于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制约,市场发展起伏较大。 据项目研发负责人、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于军介绍,此种新一代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测序仪还未形成量产能力。而投入量产后,仪器还需试用、进行优化改进,形成成熟的产品投放市场尚需时日。 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吉林中科紫鑫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新一代基因测序仪,日前在长春首次展示样机。它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与国外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系统相比,该仪器成功解决了“读长较短”这一关键技术难题。此外,它的成本低于进口设备的1/3以上,应用成本低于进口设备的1/5以上,使新一代测序技术真正达到了进入广泛应用市场的经济条件。 该基因测序仪研制过程中已经取得7个发明专利和1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还有多项专利正在申报。该消息引发市场热烈反应。 目前,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测序成本快速降低,市场预计基因测序会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随之带来相关产业的高速增长。 这种通过从人类血液或唾液的分析来测定其基因序列,从而预测疾病风险的技术不但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健康服务市场,也令相关仪器设备、诊断试剂及相关软件的需求日益上升。 测序仪器设备的性能提升和快速更新换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格局的的技术基础。现有的市场格局是Illumina、Life Technology和Roche等数家美国公司占据测序仪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国企业也试图获得设计制造测序仪的能力,改变受制于人的市场格局。一个被业界广为引用的统计数据是,2013年中国对于测序仪及试剂的投入总额超过20亿元。 就测序仪而言,其性能优势主要体现在“读长”和“通量”指标。 所谓读长,即仪器一次可测核酸片段中碱基对的数量,读长越长,测序全覆盖所需的重复次数越少。而通量,则指仪器可同时检测样本的数量,通量越高速度越快。 据了解,紫鑫药业并未发布其测序仪的技术参数。仅表示其优势在于读长比国外同性能测序仪更长,可达700~1000个碱基对。 但于军也表示,由于中国的基础工业发展水平仍不足,国产测序仪的“关键部件仍需要进口”,测序仪所用的CCD相机和微流控等关键部件“中国仍然生产不出来”。 监管政策方面同样存在不确定性。今年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卫生计生委两部门叫停了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而到了3月,卫生计生委开始了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又让市场重燃希望。但迄今为止,相关行业的监管政策尚未明朗。 来源:中国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