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不是绝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教授江倩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四类白血病之一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简称慢粒)并不等于绝症,长期坚持用药并监测血常规等各种指标,规范用药和治疗,大多数慢粒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慢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病,属于白血病的一种,在中国发病率约为0.36/10万人,在成人中占所有白血病的15%至20%,发病年龄大多在45岁至55岁之间。目前慢粒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化学药物及制剂的接触有关。早期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感觉劳累、原因不明出汗、消瘦、低烧等。 江倩介绍,由于慢粒没有明确病因,所以还没有办法进行预防。目前唯一有望治愈慢粒的手段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5年生存率大约在60%。但移植的风险很高,一旦失败,可导致严重后果;虽然药物治疗对慢粒只是控制而不是根治,但患者的生存率远高于移植,慢粒患者规范药物治疗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随着靶向药物的发展,再加上移植受限于供者有无、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大大减少。 江倩说,中国慢粒诊疗指南指出,中国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较西方更年轻化,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髓性白血病中位发病年龄45岁至50岁,而西方国家中位发病年龄67岁。因此,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中应该详细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后,向其推荐优势治疗选择。
规范监测很重要 为规范治疗,慢粒患者应每隔3个月至6个月到医院进行血常规(血象)、骨髓指标(骨髓象)、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了解病情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有无停药的机会以达到治愈的目标。 不过“慢粒”治疗的时机很关键,根据病情可分为慢性期、加速器和急变期。该病早期多表现为脸色苍白、疲劳、原因不明的出汗、消瘦、低烧等,症状并不典型。 大家体检要重视最平常的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抽个血能帮助发现像白血病这样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没有感冒发烧,但白细胞数值偏高要特别当心。但血常规检查只是一个初步筛查,若血常规检查显示贫血以及白细胞、血小板异常,则应提高警惕做进一步检查。
今年白血病标准化检测体系建立 据了解,由于检测方法不同、检测试剂有异,我国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慢粒相关基因检测结果不能互认。为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牵头实施中国慢粒患者多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标准化项目。该所于近日成功实现与国际一级参考实验室――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实验室的样本互换,成功获得有效的实验室间转换系数(CF),这标志着该所成为我国第一个慢粒检测标准化平台,为推进我国慢粒相关基因检测标准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每100名白血病患者中,就有13名是慢粒患者。”黄晓军透露,患者一旦罹患慢粒,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法,使得生活不受疾病影响。但治疗期间的患者需要密切进行疗效监测,以达到明确治疗阶段和评价治疗效果的目的。 黄晓军解释说,国际指南将主要分子学缓解(MMR)确定为慢粒的理想治疗目标,认为只有PCR检测能发现慢粒特异性基因(BCR-ABL)残留,并把每3个月使用PCR进行一次分子学监测作为治疗评估指标。我国从2000年就开始检测BCR-ABL,但全国一直没有统一的检测试剂和统一的检测方法,辗转就医的患者不仅要花冤枉钱重复检测(每检测一次花费500元―600元),而且难以得到准确和稳定的检测服务。 始于2010年的中国CML患者PCR标准化项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医院、浙江大学一附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10家医院共同实施,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标杆”,其余9家医院与其进行样本交换结果比对以获得稳定的CF,迄今已经比对5次,结果显示,各医院的实验技术已趋于成熟稳定。目前,上述10家医院检测技术的校准方式是: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采集患者样本,每个样本分装10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保留1份进行检测,另9份分发至另外9家医院,各自检测后将检测结果汇总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校准。 中国PCR监测标准化平台已取得初步结果。该项目计划2013年再新增10家中国CML患者PCR标准化项目监测中心。
来源:中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