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上海浦东生物产业行业协会医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道志 鱼跃医疗董事、副总经理 陈坚 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商务发展副总经理 郭华 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 杨瑞荣
2014年伊始,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与医疗器械产业相关的政策,包括《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等,进一步激发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活力。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市场机会与创新发展如何把握与结合,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或企业又如何有效地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共同迎接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月17日,在深圳召开的“第五届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与科技金融论坛”上,来自医疗器械行业的资深专家和投资机构代表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投资方评估什么
主持人:医疗器械有些早期创业项目来自医生和渠道商,想问一下各位,这样的项目你们会投资吗?对于早期项目的投资主要评估哪些方面? 杨瑞荣:都会。对于早期项目,我明知道它还有很多“短板”,但我相信这些“短板”在某种程度上我能够帮它弥补。比如一个医生有一个很好的点子出来创业,我们会想着能不能帮他找到管生产、管申报、管渠道的人,或者其他的核心技术人员。我们在评价早期创业项目时,一般是评价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技术创新在哪里,市场和渠道能不能弥补。早期项目可以有“短板”,不需要像成熟的公司样样俱全。 陈坚:对于一个产品不管投10年也好,8年也好,前提是:第一,这个产品到底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和适用面,这要做战略研究。第二,环境怎么样?有没有颠覆性技术出现的可能性?投资最可怕的是好不容易将一个技术做出来了,很快又出来一个颠覆性技术。如果我们认为5年以内不会出现颠覆性技术,才会投。我对微创新项目和工艺改进项目特别感兴趣,对那些从未出现的纯创新项目,一般不投。
创新机会
主持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研发和创新的机会在哪里? 陈坚:其实国内企业的产品也可以做得跟外资品牌一样好,可以实现进口替代。但是,为什么中国的产品大多只能卖到低端市场去?首先,不得不承认中国产品在技术上的不足,很小的差异在临床上都会放得很大,因为医疗行业要求高,不允许有一点瑕疵;其次,长期以来,医疗界对中国的产品已经形成了偏见,认为国产的总是不如进口的好。有时候扭转偏见比技术创新还要难,鱼跃医疗这几年很多的费用花在了这上面,要去做学术会议、做临床。如果说我们产品的品质确实和外资产品是一样的,偏见不是不能改变,其中要花很大的财力和精力。 从务实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将工艺水平和品质控制提高和稳住。但是,中国技术工人是断代的,产品不是研发出来的,最终是生产出来的。再好的技术,在生产环节都控制不了的话,结果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让外资企业进来,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我们自己培养不出技术人员。现在鱼跃医疗负责生产的核心人员全是从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大企业出来的,这两年我们产品品质明显提高了。只有品质提高了,才敢去挑战跨国公司。 杨瑞荣:作为一个风险投资者,我对创新更乐观一些。我认为现在医疗器械创新的时机成熟了。创新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第一,人才。跨国公司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有一部分人才把国外的技术和理念带回来,有了人才这个基础,创新就会慢慢跟上来。第二,产业化的技术,现在我们有些技术其实已经很先进了,但还在为生产工艺苦恼。不过,与10年前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生产技术已经提高了很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先进的医疗器械企业培养了很多生产管理人才和销售管理人才。第三,中国医生参与创新越来越多。在美国,医疗器械创新很多都是从医生开始的,然后被大公司买去。这是美国医疗器械创新比较成熟的生态圈。现在中国慢慢放开多点执业、自由执业,医生更自由了,有很多创意可以创新。中国的创新不一定要完全颠覆传统的外资强势品牌,模仿中做出比它更好的,这也是创新的一部分。 刘道志:创新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其他很多行业,商业模式创新非常突出,变化非常快,所以会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而医疗器械在这方面非常滞后,商业模式创新非常少。如果这个产业没有一个很大的可生长空间,很多创新没法实现。目前我国整个医疗器械产业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外资医疗器械巨头都是几百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强生270多亿美元、GE190多亿美元、美敦力180多亿美元。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集团的年销售额才数十亿美元,差了一个数量级。从10年前看,中国医疗器械更多地是一个产品做好了,企业就起来了。10年前是专注于一个产品或领域的“玩法”,而国外企业都是多领域、国际化、多手段的“玩法”。中国企业要挑战国外企业,也要具备多元化的能力。对产业来说,有各种手段的竞争对手出现,会带动一系列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我认为,在更高格局上的改变,会带动更多的创新。
研发模式变革
主持人:近年来,国外的创新模式也在变革,合作创新成为一种潮流。各位对此怎么看? 刘道志:合作创新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选择的一种手段。微创医疗以前都是100%投资或收购。而今年微创医疗和索林集团达成合作,双方合资生产高端起搏器。这种合作使微创大大迈进了一步。所以必须善于合作,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合作把自己的优势和资源拿出来,换取别人的优势和资源。这种商业理念在西方发达国家非常常见,但在我国,这种合作的商业理念还是不够。 郭华:医疗器械是多学科交叉的,必须合作。从我们园区来讲,第一,我们努力建立创新基础,这是要与很多公司合作的。比如我们与凯杰合资建立了一个转化医学的平台,这是一个创新基础。我们最近还在建一个国家基因库。希望把它做得更大,这样有很多企业能够利用这样的创新基础来针对中国病人的研发。另外,因为政府做的孵化器有其局限性,所以现在有很多资本在与有产业经验的人在做一些小型的孵化器。这也是未来创新合作的一个空间。 主持人:各位认为我国医械技术什么时候可以达到自主创新的程度,规模上达到美国的水平?需要多久? 刘道志:从企业规模上达到仅次于美国的程度,我觉得不过10年,整个医疗界就是中美的天下。 陈坚:从规模上说,我觉得5~8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规模和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营业额会接近美国,会出现一些大的医械企业。但是,中国医械行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什么时候能超过美国,十几年内还看不到。当然,不排除个别产品能达到世界领先。 郭华:我觉得5~6年,国内医械在整个医药行业的比重应该能达到30%左右。 杨瑞荣:我讲两点:第一,我认为创新与企业的规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真正的创新大多来自于中小企业。要提升国内的创新水平还得先从体制上去创新。第二,医院和科研院所是真正能够将创新带到一个新层次的,我们有足够的人才和足够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