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消费级检测泡沫破灭
这几天有个大新闻,就是23andMe破产了。
这个事到不怎么令人惊讶,因为之前23andMe已经有很多负面报道了,能挺到2025年已经很不多了。
我在2021年听说23andMe的,那个时候我正和朋友畅想创业,曾经讨论过估值是不是应该按照23andMe的市值来考虑。
从25年回望21年,我很庆幸当时那个创业想法胎死腹中,没有真的执行下去。
因为在这四年的磨炼当中,我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
消费级基因检测,没有未来。
让我们把这事好好捋一下。
商业的逻辑非常简单,有人卖,有人买,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公司肯定就是卖方,那么买方是谁?
这个回答往往五花八门,比如大学、医疗机构、保险、个人等等,但在我看来,就两个,政府和个人。
无论是大学的科研经费,还是给医疗机构付钱的医保,它的钱基本都来自政府拨款。
国内自不用说,美国也是如此,不相信的话,看看这次特朗普削减了NIH和大学的经费之后,对这些10x这些公司的影响有多大就知道了。
消费级检测的买家,肯定不是政府,那就只有个人了。
我在《分子居家自测困局背后,谁会捅破IVD行业的“天花板”?》(加入链接)这篇文章里面谈到过,检测只是收集信息,而信息如果不能用来指导下一步该怎么做,那就没有价值。
消费级基因检测做的是什么呢?
祖源分析,看看我们家祖宗是哪人,然后呢?
除了做为聊天的谈资之外似乎没什么用,总不能和大佬说,我们1000年前是一家,后面多关照我们呀!
饮酒基因分析,看看能不能喝酒,会不会脸红,然后呢?
想用这个来挡酒还不如带头孢。
健康风险评估,提醒你存在哪些健康风险,然后呢?
没了,要能知道你采取什么医疗措施,那就属于医疗级基因检测了。
在透支了早期的新鲜感之后,大部分消费者就不会再继续尝试,因为就没什么用。
在2022财年,23andMe消费者服务收入还有2.66亿美元,但到了2024财年,就只有2.19亿美元了,而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当季消费者服务收入只剩下396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跌了8%。
实际上其他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也是这么个情况,Invitae,这家曾经拿过孙正义11.5亿美元的消费基因检测公司,也在2024年宣布破产。
当然,如果说23andMe的管理层不明白这个道理,那就是扯谈,我坐在电脑前看新闻都明白的事,他们肯定也明白。
既然这事大家都明白,那为什么还要做呢?
基因数据变现的悖论
为了基因数据,而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
但对23andMe来说,真正栽了跟头的地方,是数据。
从地里开采出来的石油是原油,除了可以直接点火煮饭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必须要通过各种加工和炼制,才能成为真正可用的成品。
对于数据来说,也是如此。
23andMe给自己选择的方向是药物开发,消费级检测挖掘数据,数据平台清洗数据,然后再把数据提供给药物研发开发爆款新药,完美闭环啊!
但它没有意识到要协调这三个业务,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首先,是消费级检测挖掘数据。
这个东西本身大家也就图一乐呵,没有人会真的去深究准还是不准,所以如果从这个业务本身的角度去考虑的话,最好是选择基因芯片,或者是PCR,原因就是便宜。
但这样的数据信息量太小,是没法为后续药物开发提供支撑的。
当然,也可以说把样本先冻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测,但这样就不是基因数据库了,而是基因样本库了。
其次,是数据平台清洗数据。
光有基因检测数据是不够的,必须要和基因捐赠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价值,单纯的基因数据是没有用的。
这里又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做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时候,收集上来的捐赠者信息是否靠谱?
毕竟消费级基因检测只是一个‘玩具’,捐赠者是否都会认真填写?
另外,消费者本身就不是医疗专业人士,就算他们很认真的填写,也有很大可能填错了。
换句话说,这些数据,比较‘脏’。
第二个,很多基因检测数据,是要结合对捐赠者的多年观察,才能发现其真正的影响的。
需要长时间的纵向研究,才能真正把基因数据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但消费级基因检测收集的信息是一种横截面研究,描述的是捐赠者提供样本时候的状况,这就让数据的价值打了个对折。
那么,能不能在消费级上,也做纵向研究呢?
不太可能,纵向研究也就意味着在一段时间之内要多次取样和拜访,但是消费级检测已经证明了自己是没什么用户粘性的。
最后,药物研发。
这里面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把大量基因检测数据给药企,药企就能开发出爆款药物呢?
不能,基因数据压根就不是新药开发的限速步骤。
对于药物开发来说,花钱最多,耗时最长的步骤是验证步骤,也就是临床实验。
因为生物本身非常复杂,而且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又很大,所以,药物不像其他产品,可以用模拟、仿真等方式来加速整个验证过程,只能一个一个湿实验做下去。
实验的数据量要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吃了药之后要观察一个完整的阶段,没法加速。
这个,才是药品开发最限速的步骤。
大量的基因数据可以给药物开发一个很好的思路,但药物开发最不缺的就是思路。
因此,23andMe想象当中的业务飞轮根本转不起来,三大支柱业务不互相打架就不错了。
现实情况也是这样。
空转的商业飞轮
2018年,23andMe就开始和GSK合作,还拿了GSK的3亿美元。
五年过去了,双方共同进行的五十个研究项目没有一个成功,于是在2023年和GSK分手。
当然,也有两款23andMe自己开发的药物进入了临床阶段,一款是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CD200R1来恢复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能力的抗体药物,另一款是通过靶向ULBP6来恢复抗肿瘤免疫力的药物。
但这个似乎和它本身的基因检测业务并没有什么关系,药物开发也远比基因检测试剂盒开发费钱。
在2024年8月份,这个时候产品还没有进入三期临床,23andMe就解散了内部研发小组,并停止了所有药物开发工作。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战略失误,也直接导致了23andMe后续动作的变形。
2022年,23andMe收购了远程医疗服务和药房服务商Lemonaid Health,这个时间点正式远程服务供应商和IVD企业溢价最高的时候。
但这个转型并不成功,随着疫情的过去,期间新增的大量远程医疗、药房和医疗机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23andMe的市场份额不但没有扩大,反而缩减。
数据并没有发挥想象中的价值,而收入又在进一步下滑,这导致了23andMe对其基因数据管理水平的下滑。
但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有的是人惦记。
2023年,23andMe发生了长达五个月的数据泄露事件,一半23andMe客户——数量高达700万——的个人数据被泄露,这对它的声誉造成了重大打击。
最后,23andMe不得不支付了3000万美元用于和解,但彻底丢失了消费者的信任。
两大赚钱支柱轰然倒塌之后,23andMe也就进入了它的垃圾时间。
跨场景生存法则
有很多人说,23andMe的完犊子,是因为短期逐利思维、没解决痛点问题等等。
这只不过是鹦鹉学舌,老调重弹,放到任何一家倒闭的企业上都很合理。
在我看来,23andMe是低估在现实世界当中跨界的难度,尤其是在医疗行业当中。
一家从未赢利过的公司,一家从未参与到药物开发链条当中的公司,却试图在一个框架下打造一条从检测数据到药物上市的商业闭环。
只能说很有胆识了。
23andMe的CEO沃西基,她也是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前妻,应该受了很多互联网和码农的影响。
在互联网上面,大部分应用代码都是有标准化接口的,开发者可以很方便的调动不同的资源来实现协同效应,所以在互联网上跨界,调动不同的资源来产生新物种,是一件成本低、成功概率大的事情。
但在现实世界当中,不同的东西,没有标准化的接口,要想完成跨界协调,要付出非常多的资源。
而在医学方面,这个异质化的特点更为突出。
如果网上给你推荐的短视频,你不喜欢可以换一个;而医生要是开错了药,那就是医疗事故了。
其实,23andMe想做的事情,也是那些大型医疗集团正在做的事情,只不过这些大型企业采取的路径都是——收购。
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人去做,试图用一套逻辑去统一诊断和治疗,那就是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了。
来源:诊断科学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8889631872751752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