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560|回复: 5

[分享] 如何看待国家医保局对某心内科专家「一台手术用破四个球囊」一事的回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今年8月,有媒体发布题为《一台手术用破四个球囊!业内呼吁“低价中标”理念应客观评价》的报道,其中提到某心内科专家说:“集采招标后,球囊质量怎么样也仍需评价。最近我做了一个病人,连用了四个球囊都破裂了,造成血管穿孔,这在以前是不存在的”。为回应社会关切,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就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医保局在核实病例有关情况、组织 10 名心血管领域专家进行「双盲」评议后,认为:由于患者血管重度弥漫性钙化,冠脉球囊扩张时易被钙化部位扎破,球囊连续破裂与球囊质量无关,而与病变及手术操作有关。
产品质量抽查结果也显示,相关批次冠脉球囊抽检符合质量标准。
————————
补充相关讨论:集采药真的是好药吗?质量能保证吗? - 知乎 (zhihu.com)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9108543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评论,只讲故事。
神经外科会用到一种止血纱布,术后放在术腔脑表面帮助止血,一般7天内吸收。
原来我们一般用的是进口的,那个厂商的就不提了,后来有一种国产的进科了,
神经外科手术室护士长说领导要求必须使用,不能使用进口的。
所以,在一个胶质瘤(河南籍,之所以提到是因为这事改变了我对河南人看法)患者身上应用了,
术后患者反复发热,鞘内注射抗生素,体温刚稳定了一天就又上去了,反反复复40多天,
真是一种折磨,无论是对医生还是患者及家属,但这个患者及家属表现了对医生超强的信赖,
至今我对他们在心里感谢。
最后忍不住了,还是二次开颅进去,发现术腔有一小片没有吸收,取出来后患者第二天就不烧了,
第5天出院回家了。
送检的那一小片据说没有感染,质量没有问题,可能是医生操作问题?
过了一个月,我从其他两个病区的医生哪里得知,他们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都是二次开颅取出来后才不再发热的。
所以我确认不是我手术操作的问题。
之后很无奈,一般是用两片止血纱布,国产的贴贴脑表面就取走了,进口的最终留在脑子里。
确实让患者多花了一些钱,但是在某种体制下,这样做可能是医生无奈的妥协,但是对患者
是一种保护吧。
其实,类似的情况很多的,仅仅一例供参考。
———————————————————————————————————————
更新下,我说的这个事情发生在2015年,我从来都认为集采是好事。
所谓的利益论不成立的,同样的耗材肯定是国产的返回比更高。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国产化没有问题,但是请保证质量,保证反馈通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7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集采的东西垃圾,我说的不算,你们看看大家的反应吧




再次补充:600多赞排名这么靠后,不知道点反对的人有多少。用你们这些反对者的“动蛋糕”逻辑说的话,我这个回答估计动了你们的蛋糕,以至于在评论里如此给我扣各种帽子,包括但不限于“不跟党走”,“扰乱人心“,“右派代言人”,“特务”,怎么难听怎么来。看来是触到你们痛点了。
尽管我在回答中已经说明,集采降低了费用,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从小的学习告诉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集采也不会例外。费用降低了,厂家能不能保证质量,这是包括我们国家做集采的人们也在担心的问题,不然怎么国家一再强调企业不能为了中标过度追求低价,忽略产品质量。
还有,知乎上很多看上去非常正义的医生(主要是年轻医生,和医学生,也就是所谓“后浪”)对集采等政策欢欣鼓舞大赞特赞,然后义正严辞地批判前浪们一些见不得台面的所作所为,进而赢得无数“良心医生”“医德高尚”之类的赞许。呵,这年头,谁还不是个后浪呢?前浪有几个上知乎的?殊不知,真正阻碍后浪进步的,真正损害后浪利益的,根本不是这些“前浪”,或者说不是你能看得着的这些前浪。那些远在天边的超级大前浪,已经脱离了“浪”这个层次的人,才是真正阻碍后浪进步的,可惜,人们一般都看不到那么远,都只能看到眼前这点障碍;就像患者们一说起看病贵,就都觉得是医生开的药太贵,开的检查太贵,导致自己看不起病一样。
***
补充:我的回答已经明确说明,不讨论球囊破裂的具体原因,只是表达一个担忧。不知为什么还有人在高票评论里问我球囊的问题。
知乎的评论真是政治正确得可怕,一顶顶大帽子给我扣的,一口一个“不跟党走”,一口一个“扰乱人心“,一口一个“右派代言人”。我看下一步就该说我反人类反社会了。我就表达个担忧,什么大帽子都往我头上扣。天天嘲笑漂亮国在黑人/lgbt上面政治正确,咱们自己呢,表达点担忧都成什么了?话都不让说了,难道就天天嚷嚷集采完美集采牛逼集采毫无瑕疵吗?跟今日头条有啥区别?
***
一水的支持怡宝局回答,我斗胆表达一个担忧。
这次怡宝局的回答可能释放一个危险的信号:集采之后,器械的质量问题很可能由医生背锅
怡宝局的调查结论,除了病历不完善之类的套话以外(话说器械出问题,你调查病历书写干什么),还有一句:
……多个球囊破裂的手术,为2021年8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展的一台冠脉支架植入手术,术者为心内科负责人。
……普遍认为血管损伤与术中操作有一定关系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内科,一个科室目前有两个院士,这种实力放在全国医疗界恐怕也是不多见的。而如此强大的科室,负责人是谁?葛均波院士。也就是说,医保局把球囊破裂定性为葛院士的手术操作有问题。
本回答无意再讨论具体球囊破裂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是连葛这种级别的超级大咖,遇到这种事情也要被批评为技术有问题,我只能再次担忧:集采之后,器械的质量问题很可能由医生背锅。

集采在降低费用上功勋卓著,也是应该称赞的。但是负面作用也不能不让人说,很多医生和患者都感到一些集采的药物,效果不如之前贵的药物好。换成集采药物之后,有些病人血糖降不下来,血压控制不住。
药物的使用上,医生只管开药,吃了集采的药物效果不好,医生不用背锅。
然而,器械是医生操作、安装到患者体内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器械出了问题,“他们”肯定会推医生出来背锅。毕竟,但凡有让医生背锅的机会,“他们”这样做的还少吗?
在一些护理使用的耗材上,这种问题已经出现了。比如现在换成一些便宜的输液器,针头非常钝,护士们扎针普遍反应不好用,轻点扎不透,用力点又容易扎穿。但是病人哪知道换了针呀,扎针扎不好一律是护士技术不行。再说了,耗材(器械)都是有合格证的,好用不好用是操作者(医生护士)的主观感受,没有客观评价标准,反正器械都有合格证。这点外科医生应该体会更深,为什么有些外科医生就喜欢用进口的吻合器,切割器?流畅扎实的手感,打完之后心里都感觉踏实,国产的东西用起来觉得像要断了一样,完全不是一个层次。就连最简单的缝针,国产的角针经常扎不透皮肤,进口的圆针扎皮都非常顺滑,这都是客观事实,因此对国产便宜东西质量的担忧也是非常正常的,不能说因为这是国产的就必须吹爆。
今后有手术操作的科室的大夫们,自求多福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7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1)集采政策的指导思想没问题,挤压药品、器材的超额利润,当然是社会主义国家该做的;
(2)集采的实际操作有明显问题,一味压低谈判价格对药械生产、研发管线的维持和进步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简单说下为什么。
以药物为例,国际大厂的赚钱思路是,我开发一个比旧药品更好用的新药、或者在新领域开发一个药物,在专利保护期内给该药物设定明显高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根据药物所属领域和适应症的不同,在一定时间销售后摊平研发费用,在随后直至专利保护到期的时间内赚取高利润。根据药品的不同,这个“一定时间”、“研发费用”、“高额利润”、“专利保护期”都不是定值,且受到国内国际政策、销售市场能力等诸多影响。
结果就是,有一些小型原研药企业研发成功后难以继续维持、立刻被收购,也有诸如罗氏、辉瑞这种大企业屹立不倒且维持相对还不错的利润率(跨国药企的利润率在整体上仅次于互联网企业,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国内普通药企的实际情况是,跳过研发阶段,直接逆向开发别人研发的药品,专利保护期一过立马开卖。逆向开发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相对较少,同时重要的临床试验阶段已经被国际大厂提前完成,承担的风险也低了非常多,所以这些仿制药物所需要摊平的成本显著低于原研药,因此价格上也更低廉。目前国家为了保证国产仿制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要求药物通过一致性试验,意思就是我知道你们工艺水平有差距,但你得做个小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你跟原研药差距较小,也相对靠谱。
本来这些都很合理,问题是集采政策是一种逼迫药企参与“内卷、零和博弈”的过程。集采根据门类不同,占据药物或器材的50-80%的总销量,落选的影响不言而喻。对于跨国药企,落选还“有救”。首先在国内,有专利保护期的销售额兜底;其次,在剩下的20-50%销量中,原研药的质量口碑更有保证、药物试验更有证据,依然有很强的产品力;再次,可以选择壮士断腕,在该门类用躺平的态度对待中国市场,毕竟我还可以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卖。但对于国内的药企,落选就意味着这个门类的前期投入彻底打水漂,它们没有外部市场兜底,在质量、临床证据上也毫无优势。所以国内药企必须以能维持的最低利润去参与集采谈判。
那么当一个企业以“最低利润”售药的时候,它还能去改进本就不先进的生产工艺么?还有钱去做新药研发么?还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么?还有意愿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么?显然答案都是NO。
我不从事制药行业,我也很看不起国产药企的水平。但是客观的讲,国内药企这些年在慢慢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这时候是应该要给他们适当让利的。药械领域一直被“卡脖子”不会比芯片行业好到哪里去。
(3)我支持对医生行业的前浪整体做批评,但针对本次事件,我反对针对该医生的批评。
前浪对医疗行业的破坏是事实,回扣、红包等问题确实存在,行业整体剥削下级医护人员的问题客观存在,集采在挤压超额利润的时候也从这些人手中抢回了回扣,这是好事,我支持。
但针对本事件,我们不讨论该医生是否有多高的医德这些虚的东西,只说技术水平。他是中山医院的该科室负责人,是院士,是协会主委,是多项心内科重大临床研究的发起者或主要参与者,是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的操作人,这样的人需要被质疑操作球囊的技术水平么? @陈子杨Dr.outside 我觉得您在高赞回答中的态度是明显过激的。您不妨询问下周边心内科医生对该医生的态度,或者其他信得过的、接触过该医生的人的态度。认定该医生水平不行的,可以是省级三甲一年做无数台心内科手术的临床大拿,但不应该是某局的不知名专家,您认为呢?

在本事件中,某局特地发声的意思,我认为可以理解为“集采是历史趋势,虽然你身份特殊,但是也不要有声音,政策要推广开才好”。
我支持集采政策,但我也支持对集采政策进行适当的探讨。不论是医保局还是医疗从业者,对集采政策容不得讨论,带着强烈情绪把反对者一杆子打死的做法是不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7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没想到还有人给大前浪洗白,大前浪技术好也是靠病人练手练出来的呀,年轻的时候大家穿刺都会把病人扎的嗷嗷叫,现在成手了,就把技术垄断在手里,所以,这也很值得称道?
说不可能多收费的,给我解释一下,这条新闻是咋回事?
患者花33600元买医疗器材却未被使用,涉事医生被停职调查
<hr/>以前在大前浪那读书的时候,科里有个实习生家属住院,想找大前浪安支架,问我们要不要给大前浪包红包,科里的来进修介入的老大哥说:
“给或不给都可以,不给他多打爆几个球囊,你那点红包钱也就挣出来了。”
所以,这位中山医院的大前浪用这种理由反对集采,真的是很可笑。
我想问问这位大前浪,集采开始之前,你做手术的时候球囊有没有破过,每个球囊都是不得已破掉吗?敢不敢把你做的手术造影图都拿出来让大家分析一番?
每破一个球囊,意味着要再多用一个球囊,多收一遍费用,这对于患者意味着什么,这对于你这个术者又意味着什么?
我还想问问这位大前浪,集采开始之前,你做手术的时候,后扩的球囊有没有一开始选小了,扩完之后支架还是贴壁不良,又再用一个球囊的情况?
多用一个球囊,多收一遍费用,这对于患者意味着什么,这对于你这个术者又意味着什么?
还有现在没有集采并且很火的药物球囊和腔内影像学,风头甚至盖过了支架,是因为他真的效果比支架好吗,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您能给大家科普一下吗?
真是“世上也有人一等,口吃人肉念弥陀。”

可以说,大前浪的反对,正说明了我们目前的医改方向是正确的。
耗材集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7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给大家提炼一下官方回复:
1.发生多个球囊破裂的手术,为2021年8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展的一台冠脉支架植入手术,该例手术共使用14个冠脉球囊,破裂5个,其中1个为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代理进口的产品,4个为广东博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
破裂的5个球囊生产日期均为2021年5月,在集采开展之前。


2.产品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相关批次冠脉球囊抽检符合质量标准,未发现相关企业在生产记录、供应商审核、来料检验等质量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3.破裂球囊的患者血管重度弥漫性钙化,冠脉球囊扩张时易被钙化部位扎破,球囊连续破裂与球囊质量无关,
而与病变及手术操作有关;专家排除了球囊破裂导致血管穿孔的可能性,普遍认为血管损伤与术中操作有一定关系。
同时,该例手术还存在术前评估不充分、病案记录不完善等问题。


<hr/>



前浪对医改降价这种普惠民众的政策,简直是一百个不开心。
说好的“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呢?怎么便宜一点,你们就这么不高兴。
大人,食大便了。
以前是默许医生收入低,但可以从药品器械中进行补偿,这种补偿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因为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前浪对这部分见不得光的收入享有绝对的分配权,这还不像分奖金,分奖金你起码还有个模式,模式还必须公开,你拿多少他拿多少大家都看在眼里。


绝对分配下,底下人拿多少全看全看前浪贪不贪,造成了阶层内的绝对不公。
而行业内更是造成了不公平现象,就拿同为大骨科的手外伤专业来说,他们手术时间长,技术要求高,却因为不用“耗材”挣不到什么钱,更难的是患者多是当地工程、工厂的人员,跑费情况也很多,收入一直不高。同理的还有儿科、急诊等“不创收”的科室一直处于缺人状态。

而且,如果一个人卧薪尝胆十几年,有朝一日终于上位,他会和以前一样安于清贫还是张开大嘴吃干抹净呢?这样的人上位了,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其他医生,都是灾难一样的存在。
所以,我对集采、DRG以及三明模式充满期待,如过三明医改是一个筛子,那一定会筛掉利益熏心之徒,留下真正愿意去干医疗行业的人。
现在集采,以及今后一系列医疗改革,是大势所趋,有些人千万不要再背后搞什么小动作,不要试图螳臂当车。绝大部分医务人员,尤其是年轻人,都是积极响应和支持的。
集采对整个医疗行业,都是有深远影响的,在以前,一些不合理的收入,看似加大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但恶果是整个社会在买单。不论是国家的医保,还是患者的钱包,都是『不堪重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