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384|回复: 5

[分享] 有哪些非常有趣的岁月史书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9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9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世纪的中国,诸胡之间流传着“草付应王”的谶语,最终在关中建立前秦的氐人苻氏,其苻姓,正是先人蒲洪改姓应谶而来。
这是记载留下的传统印象。
今胡运将终中原丧乱明公神武必成大业继踪周汉宜称尊号以副四海之望。
洪亦以谶文有草付应王又孙坚之生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氏。


然而十六国春秋收录的这条记载,本身就暴露了“岁月史书”的痕迹。
又孙坚之生背有草付字,其时蒲洪的世子是苻健,苻坚不过是苻健的侄子,何至于如此看重?
正如苻健后来开基立国,必有神圣书写一样。
初母羌氏梦感大罴而孕生之夜洪又梦族曹氏指健谓之曰是儿兴家门可以吾名字之于是名罴。
草付应王也很有可能是苻坚时代才形成的谶语。
母茍氏甞游漳水祈子于西门豹祠归其夜梦与神交因而有孕十二月而生坚有神光之异自天烛其庭坚背有赤文隐起状如篆文成字曰草付臣又土王咸阳坚秘而莫之传。
最早质疑这点的,是元人胡三省。
武都氐苻健请降于汉,胡注云:以此观之,诸氐固先有苻姓矣,不待蒲坚以背文‘草付’之祥乃姓苻也。
蒲洪改姓说最大的疑点,在于“草付”相关谶语的记载多与苻坚有关。
初坚即位新平王雕陈说图谶坚大悦以雕为太史令言于坚曰谨按谶云古月之末乱中州洪水大起健西流惟有雄子定九州此即三祖陛下之圣讳也又曰当有草付臣又土灭东燕破白虏氐在中华抂表按图谶之文陛下当灭燕平六州愿徙汧陇诸氐于京师三秦大戸置之边地以应图谶之言。
以及苻坚时代的人在运用谶语时,不经意间暴露出苻生时代仍有“蒲姓”心理。
这个时候,很可能就如钱大昕的观点所说的,“苻”即“蒲”,并无二致。
生梦大鱼食蒲又长安謡曰东海有鱼化为龙男便为王女为公问在何所洛门东东海坚所封也时为龙骧将军第在洛门之东。
前秦君主对谶语的运用,不独苻坚。
例如苻生的。
健以谶有三羊五眼之言故立为太子。
例如蒲洪的。
母姜氏因寝产洪惊觉而寤先是陇右大雨霖百姓苦之謡曰雨若不止洪水必起故因名之曰洪。
在早期前秦的叙事氛围里,本来就是围绕“蒲”做文章。
始其家池中生蒲长五丈五节状如竹时咸异之谓之蒲家因以氏焉。
此时,“苻”即“蒲”。
苻洪征梁犊,以堕为司马,谓洪曰:“谶言苻氏应王,公其人也。”洪深然之。
而到了苻坚时代,蒲和苻,被明确区分。
其目的之一,恐怕就如学者李磊所说,是出于苻健一系水德转变为苻雄一系木德的法统塑造考虑。




原本前秦建构的武都氐王苻健先世传说(有学者不认为是攀附),在这样的操作之下,则变得累赘。




参考
《從水德到木德 ——前秦建立與權力更迭中的合法性訴求及其運作》
《蒲洪改姓考——前秦政权的合法性塑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9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某地,社保挪用案爆发。
2012年某地,某人提出社保要保值,不能单纯的在那放着。
官字两张口……^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9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柏杨不同版本的回忆录为例,看看国民党文人柏杨,龙应台是怎么岁月史书的。
史实背景: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民生困窘,学生教授的穷困状态:

1946年9月,当年在国统区影响颇大的《大公报》发表短评《救救学生》:“平津学校一股穷像,伙食坏,煤炭缺,真是两餐不饱,三冬难过。”
1947年年初,《大公报》年初时评《今日学生的烦闷》又书:“无数青年学生,破衣两席,旧被一条,每餐白水菜汤半碗,咸菜一碟,窝头三个,随时对着学校催交学杂费的牌告发愁,这生活真够困苦了。”
清华大学薪水最高的教授,在1946年底还可以领到薪金83万元,能够购买23袋面粉。半年之后,物价陡涨,一个教授的月薪已经不够买10袋面粉。北京大学仅这一学年,就有600多名学生因贫病而休学。
1948年初,“国民政府公布公教人员待遇调整办法,按照三个月调整一次的“生活指数”发薪,如1948年1—3月份的生活指数达115000倍,薪金最高的教授实领薪金1000万余元,只够买五袋(220斤)面粉。从4月起,虽然月月“调整”生活指数,实际收入还是直线下降。。。”《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而1947年之后,北京师生更是穷得连胡适家都吃不起大米饭:“整个北方战火频起,城市落魄,工厂倒闭,乡村破产,公教人员朝不保夕,多数学生家庭沦为赤贫。继之通货膨胀,物价一日数涨,市民与公教人员啼饥号寒,濒于绝境……胡适博士,这位名闻全球的学者,就叹着气对人说,他家中太太永久须备二锅饭,一小锅是给他预备的,太太和家中人都是一锅杂粮”
1988年,柏杨写了一连串的回忆文章,描写北京和平解放时,大加歌颂国民党给学生大米白面吃饱的“善政“,攻击学生怎么能不领情:

  人民解放军举行盛大入城式,……至於学生,国民党为了讨好,安抚,天天供应他们大米白面,可是学生却天天游行示威“反饥饿”,国民党束手无策。现在,北平解放,一夕之间,大米白面无影无踪,学生改吃陈年小米(小米一经过冬,油性全失,难以下咽),和半咸半不咸的乾菜。使人不能理解的就在这里,学生反而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1996年柏杨回忆录写同样这段时,“国民党给大学生吃大米白面”的谎言就不好意思自己亲口说了,就借国民党军官的口说了,但同时也肯定解放军纪律好:

南下攻击北京,人民解放军军风的严明,使我们咋舌。……那些纯朴的战士们就一言不发,从没有一个人刁难。马车夫有时还吆喝他们:“让路,让路!”他们每次也都踉踉跄跄的让路,见惯了国民政府军队的凶恶,我从内心对解放军生出敬意,这岂不是古书上所说的:“妇孺与王者之师争道!”……一个国军少校军官……咒骂:
  “你们这些丧尽天良的大学生,政府对你们有什么不好?当我们在战地吃杂粮的时候,你们吃什么?雪白的大米、雪白的面粉、肥肉。可是,你们整天游行,反饥饿,反暴政。你们饥饿吗?八路军进城那一天起,你们立刻改吃陈年小米,连一块肉都没有,你们却不反饥饿,今天还这个样子的忘恩负义,上天会报应的,不要认为会放过你们。”
  最讽刺的是等到2009年,龙应台写本《大江大海》,引用《柏杨回忆录》时,把柏杨极力称赞的解放军严明纪律全部删除,并把国军少校的抓狂,大米白面的控诉,“你们饥饿吗?”的质问,一字不差照录。

  这就是国民党文人的岁月史书。
  注,上述绝大部分资料引自当年网友苍野的大作《柏、龙版本学·你们饥饿吗?》。感谢苍野先生



柏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9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崔杼:写!死于疾病!
齐国太史写道:夏五月,崔杼弑其君。
崔杼:我让你写!(愤怒)(拔剑捅死太史)
第二天朝会,崔杼:呜呜呜,我们齐国(哽咽)...今后...(哽咽)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9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1982年公开出版的《陈赓日记》就曾对陈赓日记的记录内容有数处的“和谐”、删减,而被“和谐”、删减的内容,可能的删减的原因又各不相同。
在1982年由王同周责任编辑、解放军战士出版出版的《陈赓日记》里,1937年9月7日的日记记录有这样一段略有模糊的话语:“七七一团两个通信员逃跑,一个连长违法乱纪,今撤职送军事裁判所。”



《陈赓日记》1982版 第10页

“一个连长违法乱纪”,被撤职送到了军事裁判所受审判,他是犯了什么罪行,才受到这样的审判呢?此事在1982版的《陈赓日记》中确无记载,王同周作为编辑所作的“写在前面”也只写了陈赓日记原稿保存的不易,强调陈赓日记出版让今人“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的现实意义,而未提及编辑过程中对原文有无“技术调整”。



《陈赓日记》1982版 第2页

大家都知道,1988年编订出版的《彭德怀军事文选》,正是受到“技术调整”后才面世的版本,当时的编辑组人员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曾对彭德怀元帅的讲话内容做过修改,那么同为八十年代初出版、要负担“现实意义”的《陈赓日记》,会不会也受到过战士出版社人员的“技术调整”呢?
从二十一年后由解放军出版社的新版《陈赓日记》看,当年的战士出版社编辑人员确实注意陈赓日记要起到的现实作用,以至于将一桩红军中的、同性之间发生的鸡奸案例“和谐”掉了。
“771团两个通信员逃跑,一个连长鸡奸行为,今撤职送军事裁判所。772团一个连长逃亡。这是国焘路线破产的又一证明。”
终于,真相大白,1982年版《陈赓日记》里1937年9月7日的“违法乱纪”记录,实际是一则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发生的军内鸡奸事件,一位经历了长征的连长,作为革命干部强迫同性,被发现后受到了军法处置。



《陈赓日记》2003版

而这一段陈赓日记里所提到的八路军逃亡问题,其后续处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受到了删改修正。
在1937年9月18日,鉴于频繁出现的逃兵问题,386旅终于“重拳出击”,祭出了最高级别的惩处:死刑。在当天的日记上,陈赓不止记录了386旅九一八纪念大会上参会者们对抗战讲话“掌声与口号声长时间不停”,表现出“抗战情绪非常之高”,还记录了大会上参会者们在激情之下做出的决定,“对于772团一个开小差的战斗员,大家一致认为是临阵脱逃,一致要求枪毙。”
于是乎,在“群众热烈的要求及军事裁判所的判决”下,这名在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战前线时企图逃亡的一般战士被“当即执行枪决”。



《陈赓日记》2003版 第14页

然而这一段八路军指战员狂呼呐喊,在“群众热烈的要求”中对逃兵予以枪决的记录,在1982版的《陈赓日记》里却整段消失,该版日记对当天的记录只停留在“抗战情绪非常之高”,未提及“抗战情绪非常之高”的参会指战员们接下来做出了什么决定。
如果说将八路军中的同性鸡奸案例修改未“违法乱纪”是怕“有伤风化”,那对“群众要求枪毙叛徒逃兵”的记录如此删改,又当作何解?这可能要和十年探索结束后的政治氛围挂上关系——提不得“群众运动要打人杀人”,说杀掉哪个“叛徒内奸”是群众要求,难免会让老干部有不好联想。
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之猜测,毕竟既没有官方人员直接承认1982版《陈赓日记》对陈赓大将的日记原文有删改,也没有文献讨论这文段删改的原因。



《陈赓日记》1982版

话再说回删减,上面这种可能引起“不好联想”的删减内容自然不止一处,1938年1月28日陈赓日记里一则有关八路军中检举揭发运动的记录,也在1982版内受到了删减。
在1月28日的日记内,陈赓谈到了当时八路军中解决逃兵问题的一个办法:检举运动,针对新战士发动“检举运动”,结果果然起到“引蛇出洞”的作用,“昨晚新兵2人拐枪潜逃,主动者为一多年当兵的兵痞”,陈赓由此向772团干部“严格提到巩固部队重新检举新兵及新战士的政治教育”,强调了军队内检举揭发的重要性。



《陈赓日记》2003版 第14页

这一鼓励军内检举揭发的记录,在82版里自然受到‘技术调整”,编辑组不仅把战士潜逃的记录整个消除,还把陈赓要求772团对新兵“重新检举”的要求给“概括”掉,把“检举新兵”给修改成“巩固新兵”。
于是,“正在发动新战士检举运动中,2营昨晚新兵2人拐枪潜逃,主动者为一多年当兵的兵痞。当与772团干部严格提到巩固部队重新检举新兵及新战士的政治教育”变成了简短的”正在开展巩固新战士的运动,当与七七二团干部研究新战士的政治教育问题,向他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



《陈赓日记》1982版 55到56页

对比起2003版《陈赓日记》,1982版《陈赓日记》的“岁月史书”也不止以上三处。在1938年6月18日,陈赓曾以营为单位向麾下各部做讲话,向指战员们“解释徐州失陷后的形势与我们抗战的前途”,同时组织772团营级干部“全部动员检查连队及支部工作”



《陈赓日记》1982版

若从82版的这一记载讲,那么陈赓在这天的所为,可能只是单纯为了预防国民党前线抗战不利所造成的思想波动,但是,如果只是预防,那如何要大动干戈,不光要旅长下到营上挨个讲话,还要各营级干部全部动员起来检查政治工作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在2003版《陈赓日记》中:“(77)2团逃亡问题较严重。今日以营为单位讲话,解释徐州失陷后的形势与我们抗战的前途。同时,772团团营级干部全部动员检查连队及支部工作。”
772团已经因为对于抗战前途的悲观不解而发生“较严重”的逃亡问题,所以陈赓才“以营为单位”挨个向基层指战员发表讲话,又要求772团各营立即检查连队及支部工作,整顿思想问题,以图消灭逃亡。



《陈赓日记》2003版 118页

当然,此处的删减也不表明1982年的《陈赓日记》编辑组对彼时八路军的逃兵问题是“有意回避”,陈赓日记在1937年日记中所作的一系列有关逃兵问题的记载,在82版的日记中基本得到了保留,我们也能看出1937年开赴华北前386旅要面临的逃兵问题、巩固问题有多严峻,以至于陈赓在日记中都时常提及。
如1937年9月15日的日记记载就保留了下来,当天日记开头即写“逃亡现象又有发生。这几天两团均如此,特别是七七一团为最。追查各团首长以逃亡的原因,均不能具体答复”


又如9月20日的日记提到自己前往772团11连检查工作,而检查支部工作的原因便是第二段开头提到的逃亡问题,11连在9月以来的二十天内出现了四名逃兵,其中三人是一起参加红军的“老兵痞”,“内一名姓赵的曾经在十七路军当过便衣队,因拐枪逃亡被追,曾枪杀追其之班长;另一名系降级使用不满而逃。”
陈赓认为造成逃亡严重之原因在于“扩红不求质量的好坏,让一些坏蛋潜入红军,危险恐不止于此”


也是在此背景下,1937年9月27日,772团军事裁判所一如9月18日时那样,在军人大会上做出现场判决,将两名“组织逃跑及叛变红军的犯人”应处以死刑,“反对临阵脱逃,甘心为奸的逃亡者。海德的讲演使我们战斗员感到极大的兴奋。经军事裁判所判决,枪毙组织逃跑及叛变红军的犯人各一名,大快人心。”
而也是在这次公审枪决以后,陈赓在接下来的日记里就基本没有再记录386旅的逃兵现象,似乎逃兵问题已由之解决。不过结合起当年129师整体高企的逃兵率,以及次年6月772团的逃兵问题,不记录逃兵,或许只是因为陈赓要忙于领导行军、指挥作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