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1.引言
“你问我时间是什么? 如果你不问我,我感觉自己还知道,你一旦问我,我就茫然无知了。”——奥古斯丁
看到题目,可能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不屑一顾:时间有什么好讨论的呢?浪费时间!另一种同样不屑一顾:谈论时间?你也配!
对于第一种反应,没什么好说的。如果你能沉下心来想想如何回答“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者不怕“浪费时间”再继续读下去,自然会发现,问题绝没有那么简单。
而对于第二种反应,我只能说,你说的太对了,我真的不配。一个从古至今困扰无数大学问家,到科学发展的现在仍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普通人不配谈论它太正常了。
但是,知道这个问题很难,知道自古以来关于这一问题都有哪些观点,知道自然科学发展到现在,那些大科学家们又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的(当然不一定理解),这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事。
所以,以下的内容就是我试图实现这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己的困惑而整理的一些内容。主要参考书目为《时间简史》(这本书不用多说)、《时间的秩序》&《现实不似你所见》(卡洛·罗韦利,物理学家)、《解码时间:时间哲学简史》(阿德里安·巴登,哲学教授)、《现在:时间的物理学》(理查德•A.穆勒,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真相》(李·斯莫林,物理学家)等。(顺便说一句,这种专题太费劲、费时。)
内容完整目录如下:
2.大家们如何看待时间
时间和空间往往同时出现。粗看起来,时间比空间简单,时间似乎就只有一维,而且方向明确。细究而言,时间却似乎更难以捉摸(虽然两者其实都很复杂),毕竟空间因其中所存之物而可以被具体感知,时间之中又存在什么呢?似乎只有记忆,个体脑中独立存在的记忆。
千百年来,关于时间之本质的理论,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观点:理念论(idealism)、实在论(realism)和关系论(relationism):
理念论者认为,时间是纯粹主观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实在论者认为,时间是真实存在的,是事件的隐含序列。
关系论者采用折中观点,认为时间只是将事件彼此关联的方式,但它表现的这种联系是真实不虚的。
2.1爱奥尼亚学派(米利都学派)-理念论
爱奥尼亚学派的基本信念是,主张感官经验根本不可靠,特别注重区分外表与实质,并强调外表具有欺骗性。
代表人物是巴门尼德及其学生芝诺。巴门尼德否定变化,他基于逻辑给出了自己的证明,认为只有本质才是真的,其它所有的现象都只不过是幻想。但更为一般人所知的也许是其学生芝诺,当然只是因为他留下的一些以其名字命名的悖论——芝诺悖论,“阿基琉斯追不上乌龟”以及“飞矢不动”就是其中著名的两个悖论。芝诺提出诸多悖论的目的正是试图表明一切表象都不真实,比如惯有的运动的概念就十分荒谬,从而从反方向证明老师的观点。
如果变化都只是虚妄的,时间自然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否认变化的真实性就是否认时间的真实性。这就是爱奥尼亚学派关于时间的观点。
2.2 亚里士多德-关系论
当我们用钟表度量时间时,究竟度量的是什么呢?在一些古代学者看来,所谓度量时间,其实是在衡量变化。真实存在的乃是变化着的宇宙;时间由变化和运动而生,为记录、度量变化和运动而存。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变化的真实性问题上与爱奥尼亚学派针锋相对,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变化是真实不虚的。
关于变化和时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们更像一种被度量的物体与度量方法之间的关系。时间不是过程,它只是某种“数”或单位,可以用来描述自然过程,就好像常规数字可以用来统计物体的数量,这些概念蕴含了自然界的某些真实性,但本身却不是自然的一部分。时间本身本不真实存在,它只有在作为计数、排序或度量其他事物的单位体系的意义上才存在。
这种对于时间的观点乃是关系论的一种变体,听起来好像有一定道理的样子。但就像工具论一样,它似乎回避了某些问题。要回答“数是什么”这个问题当然很难,但如果忍住不想(就像费曼始终对量子诠释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一样),只把它当作一种工具使用,事情就会简单很多。
2.3 奥古斯丁-理念论
奥古斯丁是早期著名基督教哲学家,他的主观主义时间观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与巴门尼德相似,他也认为时间和变化是人类思维的主观现象。奥古斯丁主张,过去和未来(在当下)不存在,因而也就并非真实。此外,现在是一个无限可分的趋于无穷小的期间,我们固然可以使用“今天”这个概念,但这一天的一部分已经过去(因此不存在),一部分尚未到来(因此也不存在)。当下这一小时、这一分钟等亦是如此。无论你举出何种时间概念,其中都包括并非当下的部分;似乎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确切的当下。
倘若过去、现在或未来并非真实存在,我们又怎能意识到时间呢?这个问题对于时间理念论而言相当棘手。奥古斯丁对此的解释是,时间仅存在于头脑里。记忆、感觉和预期在我们的头脑里留下了印象,当我们判断时间过程时,其实正是在度量和比较这些印象。心外无物,“续存的只是头脑中的意识”。是记忆和预期给了我们时间维度的体验,而不是外在于我们头脑的事物拥有真实不虚的续存和变化。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就是记忆与预期的区别。
2.4 约翰洛克-实在论
在时间问题上,洛克是一个实在论者。他赞同牛顿的观点,即时间和空间本身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但洛克也意识到,即便从实在论的角度而言,时间也并非经验的真实对象——它无法被感觉、被观看或通过其他方式直接观测到。
而且,洛克认为,人们通过对一系列原始感觉和意识的感知,意识到了时间的连续性。但他没有解释,人们在没有就某种程度上理解时间连续之前,如何有可能认识到一连串想法或连续的体验。因此,他从经验中推导出连续观念的主张站不住脚。
简单地说,洛克认为,时间的观念来自经验,或者更确切地说,经验预定了时间。(但时间本身是实际存在的。)
2.5 康德-理念论
康德是如何看待时间的呢?他关于时间的观点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 时间不是从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性的概念。恰好相反,要获得经验知识必须以时间为前提,否则就不能成立。
- 时间是一切直观和现象的基础,即时间是直观和现象的先天条件。我们可以设想在时间中没有现象,但不能设想有现象而没有时间。这说明一切现象的发生是以时间的先天条件为前提和基础。
- 时间不是概念而是先天直观。概念和直观是不同的:概念是间接和对象发生关系,而且概念是通过许多东西概括出共同特征。直观形式是直接同对象发生关系,而且直观是单一的个别的。
- 时间是无限的唯一的整体。任何划分有确定量的时间,都是把无限唯一的时间人为划分、限制所致。
康德认为,空间与时间本身并非实物,而仅仅是“经验的形式”也就是说,我们表述感知和经验的方式是空间的或时间的——我们借助时间和空间来感知和经验。换言之,我们并非在时间和空间里体验事物,而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上体验事物。康德的主要观点与洛克的分歧在于,他认为只有从时间的角度上才能思考经验,一如只能从空间的角度上去思考物质实体。洛克则正相反,认为时间的观念来自经验,或者更确切地说,经验预定了时间。
2.6 牛顿-实在论
牛顿持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这也是他构建的运动定律的基础。
因为在他看来,唯有如此才能描述运动的普遍规律。运动定律指出,相对运动不具有普适性,因为相对运动参照的是其他物体的运动。用作用力来解释运动中的变化(比如加速度)是牛顿体系的核心。这反过来又强调了绝对运动,因为相对运动并不要求对某个特定物体施加作用力。如此,必须假定一个固定不动的真实空间。此外,由于任何运动——比如地球的旋转——都可以是不规则的, 因此运动定律中涉及的时间就不能依赖于任何特定物体的运动。这样一来,要使牛顿的整个理论得以成立,就需要假定一个独立于任何物体运动的度量——绝对时间。“真正的”时间意味着一个真实的、独立的实体,它为度量运动提供了一个普适的、客观的基础。
2.7 莱布尼茨-关系论
莱布尼茨的观点可以归于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论,尽管与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否定时间真实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神学。
比如他论证,如果时间是独立存在的,就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上帝为何要在某时而非彼时创造世界。上帝是完满的,他不可能做出无理由的行为,也就是说,他决不会心血来潮。但(正如奥古斯丁曾指出的)如果说时间为上帝而存,则将无法解释为何他选择在某个虚空时刻开创万事万物,而非在另一个时刻。因此,这种时间概念必然为谬。
莱布尼茨“充足理由律”:事物之所以是这样而非那样,一定有其原因。或者说: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