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951|回复: 5

[分享] 中国生化环材等领域真的缺乏人才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3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3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缺肯定是缺的,毕竟再好的idea,没有人在实验室里烧炉子、过柱子、推式子、养耗子,那也是一场空不是?
一个蹲坑时想到的点子,花半天时间就可以完成查文献+设计实验,一顿正交大法下来100多组试样,没有两个月怎么做得完。
不巧的是,小老板昨天陪大老板喝酒吃坏了肚子,今天拉了六次,想了6个idea,大师兄花一周时间设计了12组正交实验,师兄弟四个人忙了6个月也没做完,太缺人了,明年得接着扩招啊!
什么,你说这不叫人才叫廉价劳动力?不不不,那个想idea的我们称之为天才,人才就是用来干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3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缺真正的人才
但不缺论文型人才
生物医学专业,看看国内那些医学院生命学院,有多少人在做肿瘤之类的靶向药物,做肿瘤细胞的光学成像,怎么做呢?石墨烯出来就用石墨烯喂细胞喂老鼠,量子点出来就喂量子点,MOF出来喂MOF,这不又开始喂石墨炔COF了。实际有转化的吗?无非是把纳税人的钱变成了一桶桶的废液和一堆堆的死老鼠,大佬们收获论文+奖励。
材料领域也是重灾区。贴一个回答,里提到了国内某些院士大佬,充分利用国内硕博的人口红利,科研完全依赖高通量排列组合式筛选: https://www.zhihu.com/answer/976466271
除开石墨烯石墨炔钙钛矿MOF单原子催化,再举一个水圈,有机太阳能电池OPV,这个领域目前就剩下中国人在水了。有机太阳能电池,成本高,寿命低,效率低,除了水AM之类别无用处,钙钛矿好歹还能给点希望。这个小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华人圈子,由国内的国内化学所+南开+华南理工等等几个学校控制,大家互刷互审互引,美滋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3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曾经的高材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后来一度想当量化人(量子化学),再到立志想当搬砖狗的废柴来强行回答一波。
突然想起来一句话,不知道谁说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咱们也都知道,你只有缺一个东西缺得不像样子了,你才会去痛心疾首的呼吁。
正如,我看很多乎友劝大家别选天坑专业,说明这些专业,真的到了谷底了。能不能反弹起来,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都跑路了。记得我打算申请CS的时候,找一个CS的任课老师要推荐信,老师给我说:Do not look back!
跑了半天题,我亮观点了,咱们大部分学科,不仅限于以上专业,缺的是:
实干精神。

大家都是为了科研绩效而发文章,都是为了高GPA而努力学习。
估计不怎么关心为什么要做这个,为啥要好好学习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能短时间帮助大家出成果,我们要的是快,我们不考虑那么久远的事情。
其实优秀的人才,或是普通的人才,哪里都缺,美国也缺。但普通人确实哪里都不缺,因为全球好几十亿人,随便分一点去哪里,都能竞争得打起来。
说到缺人才,说到实干,我来举个例子说明,某些国家是如何去从长计议,想去解决实际问题的。
例子关于Molecular Sciences Software Institute: https://molssi.org, 一个成立没几年的新项目,由美国NSF几百万美金基金支持。






目的是为美国的科教项目提供程序员训练支持。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学科需要的程序员,不仅仅得会编代码,还得知道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发现从CS直接引进程序员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于是由很多个计算化学(理论化学)超级大佬牵头,搞了这个机构。做理论开发的人,应该就对这个有很多感触了吧。不知道, @Yongle Li 老师会怎么看。
好几年前还去参加过为期两周的暑期学习营。确实搞得很好,免费吃住,学习两周,还能接触来自各个学校的大佬们。怎奈我一外国人,学了这些编程继续做计算的话,还不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最终还是弃化学于不顾。
这让我想起中国量化八大金刚的时代,因为他们基本都来自于唐老的量化讲习班:
反正我觉得八大金刚都很厉害,高山仰止……
所谓“八大金刚”,无非是说当年唐敖庆办量化学习班的时候有8个学生,而这8个人日后都是国内量化界的风云人物。
卢嘉锡先生是Linus Pauling的门生,本身其实是烧晶体做结构化学出身的,这点就和徐先和唐先不一样了。而唐先八大金刚中的张乾二先生又是卢先的学生(张先54年在厦大拿的硕士,导师卢嘉锡),所以……张先也是实验出身的。
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们到底哪个资历深成就大。光是想想他们经历的那一系列运动,还有国内当时的条件,加上里面应该有不少人是半路出家(如张先从实验->理论)我觉得就足以让我们尊敬膜拜了。

作者:Eagl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387641/answer/1169236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感觉咱们是不是应该也能从类似的方面开始,去实实在在开始解决问题,培养出一批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毕业生呢。但这些就得有stakeholders的支持咯。
希望咱们能借鉴一下,其实算是回到一开始的地方,不忘初心嘛。
曾经咱们的计算化学(理论化学)还是很赞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3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回答只说材料。
人才非常缺,人非常不缺。大学上了个材料的材小将们,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人才。
先说不缺人,材料大类专业包罗万象: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锻焊),材料科学,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更细的还有焊接、纤维、电子封装一大堆专业。一年全部加起来毕业生妥妥的五十万没问题,扩招二十年,毛估估培养了一千万材料毕业生。所以说,材料行业根本不缺人。
下面是重点,但中国材料非常缺人才。

  • 缺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人才
我之前有一个回答,说过当年中国LED大跃进期间的一些事情,现在找不到了,估计被知乎删了。我在里面提到过,当年中国LED行业大跃进期间(大约2012年前后),当时各地政府看到蓝光LED在照明行业的巨大的前景,疯狂投资蓝光LED行业,LED产业园当时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遍地开花。对于蓝光LED最核心的技术就是氮化镓的MOCVD外延生长技术(这是纯100%的材料领域的东西)。当时,中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怎么办?疯狂从台湾挖人,五倍工资从台湾挖到大陆。那批台湾人是赚的盆满钵满,待遇秒杀当时的互联网。题外话,材料专业在台湾一直是热门专业,为什么,就是因为台湾巨大且龙头的半导体产业。
上面的故事,我没讲完,一向精明的中国小老板,怎么肯花这么多钱聘请研发人才呢?因为这些研发人才掌握了核心技术,换句话说掌握了核心recipe。核心recipe就是一个材料的秘方,有了这个秘方拿到大陆,买来MOCVD上面调一调参数,马上就能生产高质量的氮化镓外延片。中国小老板通过高薪挖人,就可以把材料的核心技术“偷到手”,你说值钱不值钱?
那就引出第一点,为什么中国的材料毕业生不值钱? 你根本没有掌握能赚钱的核心技术(秘方),谁会认为你值钱呢?其次,中国的大学根本不教怎么掌握核心技术。下面就引出第二个原因。
2. 缺乏真正掌握材料研发技能的人才
上面说到recipe是材料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资产,但这东西也不是无中生有的,也是有人研发出来的。那中国材料学子自己也能研发,搞出一样甚至更好的recipe,那自己不就身价倍增了?
这样幻想的学生,往往是还没有遭受过中国材料科研的毒打。
第一点,中国高校里搞材料的老师都在忙着水纳米材料,大多数老师根本没有迭代研究一个材料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经历和能力,他们怎么教你研发出真正有用的材料呢?况且,真掌握了的老师早就跑出去创业发财了,也不会憋在学校里水论文。所以你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研发技能,大多数时候你只能学到十字调参大法。
第二点,产业材料的研发和学术材料的研发(如纳米材料)截然不同。这也是很多学生万万想不到。产业材料的研发在于攻其一点,学术材料的研发在于天马行空。学术材料的科研要的新,要的是有花哨的新想法,有新特性,有高深fancy的物理。产业材料的研发在于不断钻研一个材料,解决材料的实际问题,最终让材料达到可用的性能。换句话说,学术材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产业材料需要不断迭代。
第三点,迭代的思路是秘密中的秘密,是核心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接下来,我们氮化镓外延祖师爷中村修二的故事,来讲讲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迭代,克服种种困难,研发出氮化镓MOCVD外延技术的。
难点1:材料生长装置不合适
中村修二最初设计MOCVD的时候是按照研制砷化镓红外LED经验设计的。试制三个多月后,中村修二仍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中村修二决定自己改造MOCVD设备。
在中村修二之前研制氮化镓单晶体薄膜的团队都使用高频电磁场给反应室中的基座加热。由于这种情况下金属线圈绕在反应室周围不接触里面的反应气体,所以不存在反应气体引起的线圈腐蚀问题。但这样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即反应室及其内部的配管、喷嘴等不能使用容易在磁场中发热的金属材料制作。由于配管和喷嘴只能使用石英之类材料制作,故要根据成膜条件改变配管方式和喷嘴结构非常困难,以致试制氮化镓单晶体薄膜受到很多限制,而且这类装置也很难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苛刻需求。
中村修二经过一番思考后,决定采用电阻丝加热器加热。使用气相外延生长法制作氮化镓单晶体薄膜时,反应气体通常选用的是三甲基镓(TMGa)和氨,运载气体选用的是氮气或(和)氢气。由于氨具有强腐蚀性,致使安装在基板下的电阻丝加热器在高温条件下很容易受到腐蚀而断路。解决电阻丝加热器在高温、强腐蚀工况下的断路难题看似很小,实际上耗费了中村很多时间。如同哈伯·博施当年很巧妙地解决了合成氨反应室中的金属内壁遭腐蚀发生爆炸问题一样,中村最终很好地解决了加热器的断路难题。中村修二所在的公司日亚没有为这项技术申请专利,而是将其作为技术诀窍严加保密。


难点2:单气流产生的对流干扰
反应气体和运载气体同时由水平方向喷向基板上方时,气体会在高温基板上方形成对流,因而无法在基板上沉积出高质量的薄膜。所以,必须改变气流的流入方式,否则很难克服对流的干扰。


中村修二意识到,如果让反应气体和运载气体由水平方向喷向基板,同时让另一股惰性气体自上而下喷向基板,则有可能起到有效抑制对流的效果。所以他提出了新的迭代方案 - 采用双气流输气方式抑制对流。 按照这一思路,中村又对实验装置进行了一系列改造。


难点3:氮化镓与基底晶格不匹配
中村修二受到名古屋大学赤崎勇的启发。中村修二提出两步法来生长氮化镓,即在生长氮化镓之前,先使用低温缓冲层来缓解晶格不匹配。中村修二使用自制的双气流MOCVD装置采用同质材料制作低温缓冲层取得成功,并在此基础上于1991年1月底制备出了质量远高于竞争对手的氮化镓单晶体薄膜。中村当然也为这项两步成膜法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
后面,中村修二还解决了氮化镓P型结晶和双异质结生长等难题。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正好引出第三点。
3. 缺乏材料闭环研发的产业人才
从上面中村修二的故事中,我们能发现,一流的材料人才从来不只是调一调实验设备的参数,就期待着能产生好结果。他们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深刻的理解材料和设备之间的关系,自己设计和改造实验设备,从而解决问题,我称这个过程为材料的闭环研发。而拥有这样能力的材料研发人才中国是极为缺乏的。
这里再多谈一谈材料闭环的问题,闭环最早是一个自动控制的概念,后被互联网借鉴。反馈是调节控制的一种过程机制,闭环是引入反馈机制的逻辑运行流程。材料研发要闭环,天然就要依赖设备,材料-设备相互反馈,根据反馈不断迭代,才有可能真正制造出满足产业需求的材料。并且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材料行业商业模式。


材料的问题从来不只是材料的问题,它还是:机械、电学、热学、化学、流体力学甚至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的问题,此外要做出高质量的材料生长设备,还需要掌握:自动化、电子、软件、嵌入式开发等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材小将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在学校里能学到这些技能吗?自己毕业的时候有这样的能力吗?
综上所述,中国材料领域真的缺乏人才,但并不缺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3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又想编个段子,算了还是老老实实做个人吧。
以材料行业为例,你说材料科研领域缺不缺人才,那是真不缺,现在人才已经多到所有985211的教学科研岗位都在想着五花八门的政策来阻挡各种优秀背景的材料博士进入,比如“3+3”“4+2”“师资博士后”等,以至于有的学校临时工职位都爆满。材料科研领域的人才那可真是“随便挑随便选,进口的10块钱两双,国产的10块钱三双,便宜舒适又不臭脚,穿完直接扔,一点也不心痛”。
但是,材料这个东西,要能量产才能叫材料,否则只能叫试样。而材料量产所需的研发投入一点也不比实验室里少,甚至更多更麻烦。那么问题来了,有多少材料学人才愿意去尘土飞扬噪音巨大时不时还漏个什么毒气爆炸的车间做生产工艺实验呢?耗时长、昼夜跟产、时不时还出个什么状况,辛苦不说没做出预期结果组织下一次实验可能又得等半个月一个月。就这样的研发周期,三年五年能出点成果都算不错。而这三五年之内你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实质的职业成果的,那么收入自然只能维持基准线。
大家都是聪明人,对比一下两种情况,好像还是高校里做研发舒服一点,材料有没有用能不能量产我不管,只要能发文章,就能让自己留在高校相对舒服的环境,安全又体面。所以大家都拼命往高校挤,文章往高了发,于是让高校先上船的教授老板们收获了一波又一波人才红利,一不小心就站在了金字塔最顶端。中国的论文发表量一下就飙上去了。另一方面,国内的高端材料其实是很卡脖子的一个战略问题。比如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就是很卡国产发动机设计的难题。然而,据某特钢厂师兄反应,该厂每年招20个冶金材料毕业生,第二年能跑得只剩2个,博士根本招不到。技术中心的几个年轻的硕士负责制定和监督工艺每月少不了好几次夜间跟产,跟到早上6点办公室眯一会儿8.30直接开早会,也在动摇。
这就是材料类研究生往上学历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至于本科生大多直接转行了很少能在这个行业待得住的。所以如果真的有材料学生忧国忧民担心材料人才匮乏我国高端材料受制于人,我觉得他应该去干点真正的材料研发,比如探索美国人俄国人绝口不提的生产工艺,能直接干出产品,无论是高端合金还是半导体制程,而不是论文互引纸面繁荣。但是,这么做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自己将会牺牲什么,以免中年失意,得不偿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