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442|回复: 5

[分享] 即将上研究生的科研小白,该怎么阅读文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7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7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找到合适的论文去读,以及如何读好一篇论文,是「读好论文」的核心。但做到这两者的前提是:打好科研基础。没有足够的科研基础,你读不懂论文的知识点,也没法自己把握该花更多的时间读哪些论文。

刚开始做科研,或许大家都会被「读论文」三个字吓到,倘若读论文不得其法,每周的组会估计都得备受煎熬,与导师的讨论也难以交流。

这种体验听起来很劝退,但是论文阅读其实是有方法可循的。以学生和导师的身份做了一段时间科研之后,我深刻的感觉到了论文的重要性。

每一位学生在科研之初有必要精读一些论文,对整个研究了然于胸,像自己亲自做过一样后,再进实验室心里就不慌了。

「我为什么读不下论文呢?」


长此以往,不少人难免冒出这样的念头:

「为什么我要读这些论文呢?」

「我为什么看不进去论文呢?」

其实,论文看不进去,大多是以下三个原因:

畏难情绪(心理因素)


一开始阅读文献会有畏难情绪,具体往往表现为:

畏惧阅读:一想到读论文就焦虑,甚至有同学回泛化到害怕学习场所;

拖延阅读:在几件事同时出现时候,会做别的事情来避免翻阅文献;

只选择简单的阅读:虽然开始阅读,但是在面对多份论文时更喜欢找简单的文献阅读。

这些心理的主要成因,就是在进入科研之后,既没有做好万全准备,也不适应这样的高强度工作。除了一些学生从小就对学习感到恐惧外,另一个原因则是高估了科研的难度。

其实,科研也是一种项目的完成。要克服困难,可以把难以逾越的问题化解为若干个可以轻松完成的小目标来做,拆解科研的每个细节,只要能一步一步做下去就好。

英语能力不足(技能因素)


弥补英文能力的不足是没法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步积累,按部就班就可以提升阅读能力。而提高英文能力要从「阅读文献需要的英语技能」入手,能通过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其实就对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了。

不过,英文文献可比阅读理解长多了,所以,对英语能力,就要做好持久提高的准备——「无他,唯手熟耳」。

不明白为什么要读(目标因素)


这个问题与「科研是什么」一样,这种心理其实是目标不明确、不匹配导致的。

很多学生都有「我这是给老板打工」、「我不喜欢这个科研项目」的思维惯性,进而产生了对文献阅读的抵触情绪,也是大多数同学觉得论文「读不下去」的最本质原因。

科研为何要从「读论文」开始


大学做科研与初高中做课程作业截然不同。高中、初中的作业其实都有「标准答案」,也可以说知识点全部都在书本上,只要按部就班地做就能完成。这种特点会负面影响一些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求学,因为大学的科研是直击科学问题的最前沿的,也就是全是教材上没有,甚至教授们都不会的内容,否则哪里算探索未知呢?

课程作业没有无中生有,只是反复操练而已;而大学科研是需要「掘地三尺」的,需要你发现前人没发现,甚至完全意想不到的东西。

既然要攀登科研高峰,文献就是「巨人的肩膀」,只有充分阅读文献之后,才有能力理解科研的脉络和进展,终能开始实验探索。内心中储备的论文量(切记,「打印了」可不等于「看过了」),直接决定了对于科研问题的思考广度与深度,因此读论文的能力就可以说是科研的基本功了。

以我自己的领域为例,一篇较好的期刊论文,基本引用文献应当是 40-50 篇左右。但这不代表你只要阅读 40-50 篇论文即可,为了完善学科背景知识,你实际需要阅读的论文量得达到 80 篇。倘若还要开展自己的研究那就得读更多。这些论文不一定和你的直接研究相关,但却能给你的知识体系奠基。

科研人怎么读好论文


如何找到合适的论文去读,以及如何读好一篇论文,是「读好论文」的核心。但做到这两者的前提是:打好科研基础。没有足够的科研基础,你读不懂论文的知识点,也没法自己把握该花更多的时间读哪些论文。

如何找到合适的论文


首先,刚进入实验室,尤其是导师给出了方向却没有给出具体论文时候,千万别马上自己去找论文。

当你刚刚开始科研的时候,你不一定有评判优秀论文的品味,看多了不好的论文,岂不是整个基础都打歪了么?

我一开始念硕士时,也是完全不知道读什么论文好,就直接在学术搜索引擎搜索和下载了一些和导师提到的内容有关的文献便开始读。过了很久回看,这些论文不能说是「坏」的,但也是品味不够好的——发表的期刊不行,研究的范式和问题也不能说有特别大的价值。

因此,自己在科研早期盲目找到的论文很多都是价值有限的,既可能带坏你的研究品味,也会浪费不少的时间,更学不到太多东西。

还是从我自己的例子出发,如果你想高效率地进入学术状态,不妨从三个方向入手:

(1)从经典教材中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和品味

我严肃地做科研的时候,先阅读了我导师的导师的一本科研著作,这本书里包含了他四十年科研的所有成果,不光梳理了领域的发展,还能看到师门的传承,更包含了很多第一手文献的信息。

读完后,我既能快速知道这些文献存在,也能了解了它们在学术知识网上的位置,更能通过他的评论了解「什么是好论文,什么更是品味极佳的论文」。

(2)从自己师门的论文开始,了解自己实验室的方法和研究领域

我们师门只有几条清晰的传承脉络。那么为什么不利用好呢?当时,我把我自己实验室的一百余篇(那是 2013 年,截至现在是 257 篇)论文快速刷了一遍。

有幸我导师很喜欢网站建设,她的所有论文都归档在实验室官网上,因此,我可以快速查阅所有论文并且找到合适的,在读完之后可以马上和导师交流,直接得到反馈。

(3)向同门学习文献

不过,导师们肯定会忙,有时候一些太简单的问题也不好意思直接打扰他们。所以,在没有查找文献方向时候,直接问同门应该去找哪位专家的论文去看是个好法子。

我当时的实验室有两位博士师兄师姐,以及好几位博士后师姐,环境特别好。还记得若干年前一个下午,师姐告诉我要去看普林斯顿大学的 Todorov 教授的论文,并且向我解读了几篇他的代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研究方向,把我引上了这个小领域的研究方向。

倘若,你准备涉猎的是自己实验室不太熟悉的领域该怎么办?

比如,许多认知心理学实验室都开始探索融合 DCNN 等机器学习算法与人的认知加工系统,很明显这些实验室里的导师和师门不见得熟悉这些跨度较大的领域,似乎无论同门还是导师都没法求助,那难道这时候要去网上发帖求助?

也不是。

首先,回到教科书去。成熟而基础的学科,教科书肯定是存在的。

这里有个找论文的手段:经典的论文里包含着经典的范式。尽管这些论文的确和前沿隔了很久,但是去任何学术引擎搜索都能找到这些论文最近被谁引用。之后顺藤摸瓜,就可以找到近几年引用经典、有着不错引用数并刊登在优质期刊上的论文,这些就是你值得一读的新作了。

此外,对于比较前沿的方向,最好的起点就是阅读权威的综述类论文。每个学科基本都有自己最权威的综述期刊,量少但精,稍稍翻一下近几年相关的论文必然能有所发现。

选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论文


当你不知道重点关注什么的时候,建议从综述类论文入手,看一下学术大牛们写的综述论文,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7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讲点一般人可能不会说到的,只有科研大神才知道的文献阅读进阶技巧
我运气比较好,有几个好导师,其中一个还是院士,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导师的答案:
研究生跟了一个很棒的导师是种怎样的体验?
C院士给我指导的并不多(毕竟院士还是挺忙的),不过,他给我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教我怎么读文献。我在后来的教研室,另一位特别厉害的老板和几位清华大学的师兄又给我演示了读文献的进阶技巧,这里我稍微总结一下,分享出来。
查阅文献这些基础知识,大家可以看高赞回答,说得已经比较详细了,我也无法说得更好。那么,我就说点高级的。
看之前如果可以,大家可以先点个赞三联一下~
另外,这里有一篇我对研一新同学的建议和提醒,大家可以有空看看,权当听一个老学长唠叨几句了~
有哪些建议和提醒可以送给新一届科研生?1. 从哪里开始你的文献阅读?

很多人读文献的第一步就错了
许多老师和学长会告诉你,读文献的第一步是搜索相关关键词,然后筛选好的文献。这种做法对也不对。
读文献的第一步,要找到本领域质量最高的,综述性最好的综述性文章
如果你对领域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你查找文献的过程会非常坎坷。而想要全面准确地把握领域最新进展,那么综述是最好的选择。
比如生物学科,好的综述常常分布在NSC这类期刊中,另外,还有一个神刊——Annual Reviews。


NSC(Nature, Science, Cell)不多说了,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文章都有,研究型论文居多。但Annual Reviews这本期刊主打综述,一般人投稿还不接受,大多是邀请制。
这本杂志内容涵盖生物学、医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Annual Reviews的综述都是由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撰写(邀请制嘛),代表了学科发展的前沿专业性和广谱覆盖性都几乎找不到敌手。
如果你想开始阅读某个领域的文献,那么,第一选择是查询annual reviews中是否有近年来对于这个领域的综述。如果NSC有也好。
查到了综述,不要着急去广泛撒网查询文章。检索文献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为你很可能做了大量无用功!
这篇综述,你需要像学习教材一样,仔仔细细地反复阅读。你需要在这篇文献获得:

  • 总结归纳领域现状
  • 研究热点
  • 有什么新技术新方法
  • 潜在研究方向
这还不算完,你还要做三件事,这两件事才是文献阅读的进阶技巧
2. 积累关键词

为什么要大家不要急着检索文献?
因为大部分同学,连第一步的准备工作都没做好,检索文献也是白费功夫!
第一步的准备工作是:准确地积累关键词
关键词是你能否搜索到想要的文献的关键。
而关键词的积累,除了老师告诉你以外,就需要自己去文献中学习,记录了
在阅读综述的时候,把关键的词记下来,参考引文的论文题目,看看哪些词是常常用到的关键。记录下来这几个词,才能方便你日后查找最新的文献。
3. 善用引文

其实我很少检索文献,因为想要查找领域内的好文章,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去数据库检索
还是回到综述上来。
这篇综述里,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而这些文献中,很大一部分是本领域非常前沿,而且做得非常好的工作。与其漫无目的地查找文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查阅综述的引文文献


这种领域大神都引用的文献,质量应该是比你自己随意检索的要高,而且覆盖面更广。很多稍微冷门技术的研究,你真的只能在他们的综述中才找得到痕迹。
到了这一步,你基本已经到了进阶水平了。
不过,这还不算完,真正的大神学霸分水岭才刚刚开始。
4 真正的学神分水岭

前面三步算是进阶水准,但想要达到真正学神、资深研究者的水平,主要看第四步。
——把握领域核心脉络,找到最棒的切入点和方向
很多人没办法找到领域的真正前沿和热点。把握前沿和热点,往往是资深研究者才具备的能力。这里我给大家说一个稍微有些取巧的方法,让你迅速提升到大神水准。
——如何看得比其他人要远?
很简单,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想要把握领域的核心,找到最有潜力的切入点和研究热点,靠一个领域新人,甚至靠你的老师很可能都是不靠谱的。
怎么办?去找到领域最牛的大神!
一个细分领域,其实比较前沿的研究者非常有限,往往就是全世界几个实验室,几个大学的几位教授。他们引领了这个领域的发展,大多芸芸众研究者,都是跟随这几位大神的脚步而已。虽然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你在阅读综述的时候,就可以去找寻这样的大神研究者。
你认不出谁是大神?
起码有一位你应该知道,刚刚让你查的那篇综述的撰写者就是啊!
别忘了,我一开始就说了,Annual reviews不接受投稿,人家是邀请制。邀请的是谁?自然是领域大牛!
比如我关心的信息学和NLP领域,我随便找一篇文献:


这位Lawrence e. Hunter就是这个领域的大牛研究者之一。还顺便附带了他的课题组。
下一步是什么呢?去人家的网站看看~很多国外的实验室都有自己的官网,还有一些综合性学术网站也有他们研究的集合,这个应该难不倒大家:


你会在这里看到,他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他的热点文章有哪些,他最近做了什么研究:


看到这里,聪明的你一定知道了,读一读大神的工作,你会很快明白这个领域的前沿在哪里。
你只需要找到几位这样的大神,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就弄得明明白白,对领域的认识也能达到资深研究者的水准。
最后,祝每个踏入研究领域的新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所以,看到这里,还不双击一下屏幕,给我一点鼓励~~
<hr/>最后,分享一些思考,学习和为人处世的回答,正在读书的朋友可以顺便一看,也许会对你稍微有一点启发:
刚上研一的同学,你需要做些什么?研一应该做什么?
你是否会好奇一些牛人的思维方式?为什么有人思考问题一下能抓住重点?
提升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如何提高思维的深度?
如何用身体作用意识?这是一篇提高执行力的方法!怎么提高个人的执行力?
最后推荐一个我总结了几年思考和体验,专注讨论个人提升的专栏,小伙伴可以有时间看一看,说不定真的能为你的人生带来一点点改变呢~
思维黑客成长手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7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其他的回答,真是替题主捉急啊。读文献这样一个熟能生巧的简单事情,哪来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技巧”。
本人虽然博士已经毕业几年,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还是要大量看文献,而且涉及不同的方向。我来分享一下读文献的正确姿势。别被其他人带歪了。
如果是从来没看过文献,做过研究,也对自己即将涉足的领域完全不懂科研小白,完全不必排斥中文文献。虽然中文文献大部分是垃圾,但是类似“XXX领域近年来进展”这种综述还是很好的。即时是我这样英文流利的,看中文还是更舒服。毕竟咱读文献的目的不是装逼,而是了解一个研究领域。这种水文读起来轻松愉悦,何乐而不为。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种文章一般都有英文摘要,中英文对照来看,对于快速了解这个领域的专业词汇很有帮助。
读完中文综述,相信你对自己要研究的领域已经有个粗略的了解。接下来可以到google scholar上去搜一些英文的文献综述。尽量找相关领域标题最短的,引用数量比较多的,近两年发表的英文综述。
下载之后先别急着全文读一遍,因为文献里面也有很多废话。先看看摘要讲的啥,然后再看图,有图的review简直是神器。这时候,之前看的中文水文就起作用了,至少现在,了解了一些专业词汇之后,看摘要不那么费劲了。
读研究生的话,相信老板已经给安排好了方向。所以看完摘要,直奔主题,找到老板给你的课题的方向,看看前人怎么做的。这时候,你大概能读懂50%。再加上翻译软件的帮助,基本上能看懂80%。到这一步,你应该已经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技术是啥样的了。
接下来是其他组或者大牛做的工作。这些在review的相关部分都会引用。很好,直接把引用文献复制黏贴,搜了下载下来就是了。
还是一样,下载完的文章先别着急读。先看摘要和结论,看看有没有有意思的东西。然后看图和图的注释。结合文章的摘要和结论,这篇文献基本上已经理解了六成。如果它的实验方法是你感兴趣的或者需要参考的,那就结合实验设计流程图一起读。如果不感兴趣,只需要知道它的方法名字就可以了。如果看完图觉得对自己的领域很有帮助,那就把实验部分对着图读一遍。
另外归纳几个坑
1. 在读文献的时候,尤其是对于小白来说,如果一篇文章引用量一般,又没有图,那就先跳过吧。这种文章啃起来性价比极低。
2.除非是很重要的文献(比如领域的开山鼻祖作品,或者你要照着方法做的文章),其他文献完全没有必要一个词一个词的读完,这样太没有效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7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总能听到一些大牛谈到读文献时,大概花半个小时一篇外文文献是个合理的时间!听完我们就默默的退下了,还有啥好说的,已经不能愉快的读文献了。大部分人看文献都是逐字逐句的看,不放过一个单词,甚至还准备了本子将不会的词记录下来,肿么到了最后啥都没看懂呢?大牛们会说,啥?逐字逐句?下面几条你看看,有没有中枪!
1、每一句都不知道在讲啥
2、不知道下一句为啥
3、忘了上一句讲了啥
4、读完了问,这是个啥
5、恍然大悟!草,我TM在干啥!
真是牛啊,把我们的感觉全都抓住了……那该怎么读,才能像大牛们一样“快、准、狠”呢?首先,打心里把自己当个外国人,其次,看美剧,跟着台词念,背。过不了多久,你就可以用英文骂人了……可是,老哥,我们是要看文献,又不是去骂街,这不是目的啊!当然了,大牛们不会骗我们:看文献,顺序很重要,先扫题目,扫题目觉得靠点谱的就进一步看摘要,摘要看了确定要读,就看图,仔细读图的注释,图看完了其实基本就是文章看完了。
这时候回头扫文献,比逐字逐句读更容易懂,实验做了什么知道了,图的顺序往往也就是论证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逻辑和行文脉络。听大牛这样说,貌似很清晰呢!可是菜鸟啥都不会,连实验方法都没有掌握好呢?
我先总结几个科研小白在读文献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
1,一篇文献读下来,时间是花了不少,但读完仅仅是读完了,里面的内容完全没有了解。
2,读文献毫无方法,作者的写作亮点和哪些可以学习的地方完全无法理解。
3,文献只会读,但无法真正消化掉,并转化为自己可以运用的东西。
以上的几个问题,都是是大部分读文献时存在的通病。针对上面几个问题,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来解决:
1,如何带着问题通读文章;
2,如何在初看文献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必要的信息;
3,如何精读文献。
4,读文献的插件(辅助神器)
第一:通读文章前需要准备的问题:
1.文献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否发现了新的机制、新的biomarker还是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等等。
2. 这个问题重要么?为何重要?这点在introduction里面作者会提出交代,即文章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 作者提出了什么假设来解决上述问题?理论依据是什么?
4. 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他们的假设?你还知道其他什么方法?要注意你的实验室/你手头上可以实现其中哪些方法,以后遇到此类的问题就可以采用啦。
5. 这些方法是否符合论证假设的需要? 是否不够全面还可以有其他的补充?还要考虑实验材料涉及到哪些?细胞、动物、临床是否都覆盖到了?
6. 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有什么创新?实验证据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的?
7. 所有的实验结果图都可以看懂吗?
8. 文章是如何描述结果、如何解析图表趋势,论据如何组合,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9. 写作上的亮点有哪些?
10. 文献的总思路图?(问题、设计、方法和讨论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看完思考文献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即文献的减分项,机制是不是做的不透,创新性是否不足。要是自己接着此方向继续做,哪些是在我所在工作条件下可以做的,哪些必须要做,哪些别人肯定比我做得更好更快?
第二:初看文献的三个步骤:
1.先通读各个小标题,也就是results部分,弄清楚文章的思路和内在联系。
2. 看每个小标题对应的结果图和图注,了解文章通过什么手段来验证科学假设,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记。
3. 最后再把全文通读,根据做好的标记到文中找具体的解答,做好阅读摘要,注意作者在discussion部分的写作方式和经典句式。
有人说过一篇文献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图表,讨论,文字结果,方法,这也是不无道理的。对一个领域熟悉之后,能做到仅通过阅读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结果,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或者发展到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须看摘要、图表即可,个别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结果,再看讨论,文字结果和方法。
如果时间充裕,discussion部分还是要重点研读一下,特别是遇到CNS级别的paper的时候。这部分会把文章的精髓,idea的创新性,作者的实验设计逻辑再阐述一遍,图表的趋势解析,论据的组合,写作的亮点都是可以学习的地方。
第三:文献精读的三种思维
文献精读是科研人必不可少的功课。精读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文章的内容真正消化掉,要转化为你自己可以运用的东西。精读的方式分为三种,它们包括“验证型阅读”、“挑刺型阅读”和“总结归纳型阅读”。
1.验证型阅读——模仿者
这时候,你的角色是一个模仿者。就是拿到一篇好文章,暂不看文字内容,先把图和表挑出来,根据图和表的内容想想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怎么写,包括大的结构框架、组织逻辑,以及如何引入问题,如何进行结果陈述,如何引申出结论等,然后再看作者是怎么做的,反复体会你想的和你看的有哪些不同。当你的想法和作者的雷同程度越来越高,你的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越来越高。
这种“图表——思索——验证”的阅读对提升思维非常有效。当你做实验后得到的就是几个表、几个图,如果有意识地经过了“验证型阅读”的训练,你就会知道该怎么从更高、更好的角度来写你的文章。同样的数据,有的人可以发10.0的文章,有的人可能只能发5.0的文章,为什么有这种差别?这种差别其实就是在平时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
2.挑刺型阅读——评论者
这时候,你的角色相当于一个评论者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读方式,需要有评论的一些基础。挑刺就是找不足,能挑刺说明你不仅消化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能比作者看得更深、更远。很多高档次杂志经常会刊出针对新文章的评论性短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挑刺型阅读。“挑刺型阅读”可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如果你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撰写课题申请书是必须的能力之一。课题申请最重要的就是有新的idea,“挑刺型阅读”可以为你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选题提供良好的训练。
3.归纳总结型阅读——专家型
这时候,你的角色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专家了,是一种宏观视野下阅读,是对多个“单”研究的归纳性思考,是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总结和把握。每个人都可以总结,但要真正总结到位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合理、准确的预测却需要很强的能力,一般初涉研究的硕士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大牛”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不是大牛,不是专家也没关系啦,因为大牛不是天生的,也是从研究生开始慢慢修炼出来的,你可以尝试性按照这种思维去做,量变到质变,说不定哪一天你成大牛了。
这三种精读的思维模式,也反映了我们文献阅读的三种境界,某一天,你对归纳总结型阅读已经游刃有余了,那么恭喜你,你成为“大牛”了。
第四、文献阅读的插件
读文献——做科研的第一关。科研常识的积累、科研体系的完备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的。然而,万事开头难,文献里漫天飞舞的专业术语让很多初涉科研的人苦不堪言,一波文献下来,除了头晕脑胀剩下就只有叹息了。
好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Reflect——这款专门针对文献中专业术语的浏览器插件可谓是及时雨,可即刻浇灭大家看文献时烦躁的心情。而该插件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在阅读网页版文献时,可对专业术语和缩略词进行高亮显示,点击即可显示出该专业术语的具体信息。


插件的下载安装方法:
1、打开360浏览器,输入网址:http://www.reflect.ws/,可跳转至以下界面。


2、点击Download,在新的界面中点击here链接,即可下载相应插件。


3、再将插件直接拖至360浏览器内即可安装该插件,点击360浏览器右上角的工具|选项,将插件栏进行显示,即可看到插件按钮




插件的使用方法
以已发表在Science期刊的文章《HDAC inhibition improves autophagic and lysosomal function to prevent loss of subcutaneous fat in a mouse model of Cockayne syndrome》为例。点击浏览器右上角的插件按钮


,可跳转至专业术语高亮界面。


其中,缩略词以蓝色标识,专业术语以灰色标识。此时点击被高亮显示的词,即可弹出一个关于该专业术语的新窗口。


点击该窗口的HDAC9_HUMAN,可跳转至HDAC9在Uniprot数据库的检索界面,进而可深入挖掘HDAC9蛋白的生物功能、编码基因、亚细胞定位、信号通路、蛋白翻译后修饰信息、表达水平和相互作用分子等信息。
















如果这样你还闲麻烦,也可点击弹出窗口里的wiki百科,关于HDAC9蛋白的详细信息,里面也是应有尽有。


滑动右侧的滚动条,同样可以看到HDAC9蛋白亚型、细胞定位、功能和抑制剂等信息,点击左侧的show则可了解每个选项的具体信息。




所以,有此插件相助,又何愁不能大大提升文献阅读的效率呢?
参考文献:Reflect: A Tool to Aid Your Understanding of Online Articles
<hr/>知乎专属福利;助大家一臂之力、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基础实验protocol,细胞侵袭、细胞凋亡、细胞黏着、细胞周期等,不仅有细胞培养相关实验,还有包括不同研究水平实验技术Protocol,不同实验方法全流程,WB实验流程、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及写作、IHC实验流程、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图像分析等相关实验的详细步骤,全都是经过前辈们无数次验证过的,希望对大家的实验有帮助。
点击领这份实验必学protocol合集资料+一周入门pcr特训营







点击下方链接可扫码添加酸菜老师助手,知乎私信不回问题:

点击添加小助手,酸菜老师助手-瓜瓜|学前指导+领【8天领悟5分SCI学习营】中国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小助手会免费赠大家一门医学SCI从入门到精通学习营,添加即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7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研究生也开学啦!又有一批新学子要开启自己的科研之路了。对于他们来说,读文献可能是最先经历的考验——面对一项课题,要先通过文献积累相关知识。但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了相关论文后,哪一篇又该精读?如何找准论文精华之处?本文作者王威教授,主要基于理工科学科特点,给初入科研领域的同学讲述读文献的门道。为提高可读性,文中涉及的专业研究内容作了模糊/生活化处理——王威课题组(遗憾地)并不研究红烧肉。


撰文 | 王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

X同学,展信佳。自从你进组已经有两个月了。昨天你来信说你搜了很多文献,但读得头大,没什么进展。为师思考良久,针对咱们课题组新生的常见问题,写下以下一些肺腑之言。衷心希望你能够走过目前的瓶颈期,早日寻找到读文献的窍门和快乐。


1
为什么读文献(paper)?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因为学术研究,不是从你这里开始的,自然需要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一方面积累知识,一方面解决手头的问题。

在这里,我引用你肖师兄毕业前留下的一段话:

“关于看文献,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我刚进组之初时,并不很注重对于文献的阅读,导致走了很多弯路。后来才逐渐认识到文献调研在科研中的重要性,甚至我认为可能是科研中最重要的部分。
为什么阅读文献对于我们如此重要,之前在网上看到University of Zaragoza的Professor Masia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她说:“Our job is to push the frontier of what is already known, so we need to be aware of where this frontier is.” 从大的意义上来说,做科研工作需要知道最前沿的知识,当下研究领域在使用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我们才能知道目前的差距和挑战在哪里,才能不断创新,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而且只有通过阅读文献,我们才能找到我们的工作在当下科研界中所处的位置,这样我们才能明白我们的工作的意义在哪。
从实际的角度来说,阅读文献也许会让我们找到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一个困扰我们几个月的技术难题,别人早就已经解决并且报道,而我们还在苦心琢磨。又或者当我们研究迟迟无法突破,在文献中寻找灵感也是一种办法。”


2
每天学习和工作很忙,应该花多少时间读文献?
按照我的经验,平均每天一小时是比较合理的。这里指的是科研常态化的看文献,而不是在课题的某些阶段,需要大批量文献调研的时候(那个时候可能要远大于一小时)。我不太赞同那种“只有在实验室做实验才叫科研”的论点;同时,也不赞成从早到晚读文献,而忽略了动手去尝试。这和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们这个实验学科,常态化,也是比较健康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大部分时间做实验,剩下的时间思考、读书、读文献、总结、写作。


3
读什么文献?
按和你课题的相关性由强到弱排序,我暂且将论文归为以下七种:

第一种,妥妥的就是你研究的课题。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课题是《如何避免红烧肉粘在不粘锅内的研究》,然后你看到了一篇讲如何避免红烧肉粘在不粘锅内的文章……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但很显然,这篇文章你要从头到尾精读几遍,几乎要做到每个字都知道人家在说什么,弦外之音是什么,里面的公式、数据、图表、结论要记得门清。在此之上,你还要举一反三,知道他们工作不足是什么,和你工作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从而回答这个终极问题:工作被人先发了,自己还能不能毕业?

第二种,跟你的课题密切相关。例如,你的课题还是《如何避免红烧肉粘在不粘锅内的研究》,找到的paper做的是回锅肉在不粘锅内的烹饪,或者红烧肉在电饭锅内的烹饪之类的。总之,主题直接相关,肉也很类似。那做法跟第一种一样,你基本上要把这篇paper读透了。阅读过程中,要时刻思考:本文对你的课题的启发是什么?指导是什么?试验方法或是某个理论,是否也可以用在你的课题?还是结论对你有帮助?

第三种,跟你的课题相关,但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例如,你搜到的paper做的是“红烧肉的腌制机理探讨”。虽然你做的并不是这个课题,但既然要理解红烧肉在不粘锅内的粘附,显然需要知道肉的质地、盐浓度、水分等问题;而这篇paper一定会讨论这个问题,因此会给你启发。反过来,你要是不懂红烧肉烹饪的基本要素,自然也不会理解它粘不粘锅。这篇文章不需要每字每句都读透,基本上摘要和结论以及所有的图看懂了就行,但是你需要存下来(最好是能够整理汇总在一个ppt里),因为你的毕业论文或者小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很可能会引用到。

第四种,就是泛泛的跟你课题的某个关键词相关的论文。比如,所有关于不粘锅的论文,所有关于红烧肉的论文,等等。这些论文,构成了你课题的背景知识。但是它们非常零散,需要在长期科研的过程中积累,或是通过师兄师姐的推荐,或是导师教授的指点,亦或是自己发现寻找到。这些文献可以粗读,然后分门别类汇总到ppt(你的毕业论文或者小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也有可能会用到)。

第五种,是所有关于肉的烹制论文。这些论文组成了课题组研究领域的大背景知识,发表频率是平均每天会在网上发表1篇左右。如果你预计自己会在今后比较长的时间内从事这一领域(例如3年以上),那需要利用一些追踪文献的方法(如订阅期刊的rss,或者订阅谷歌学术的邮件提醒),让自己源源不断的获得最新发表的这种论文;并在看到的第一时间,花3-5分钟粗读一下题目、摘要和主要的图。随后,根据对文章的兴趣程度和对你的重要程度,按照权重分类保存,并在某个时间统一阅读那些你标记权重比较高的这些论文。例如,我在阅读新论文时,会把所有的论文保存到一个“肉肉”文件夹,但是只有大约10%的会标记“需要读”(mac电脑有这个文件做标签的功能,windows的话请自己想办法),并在闲暇的时候打开仔细读一下。

第六种,是各个领域的综述。这些review, perspective, account等性质的论文内容庞杂,出现在各类期刊,平时也未必专门去搜集;看到了的话,可以简单看一下标题,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你做肉之余,对素食也很感兴趣,那可以留心一下这个领域的新的综述。而你平时看论文的时候,或者做实验的时候,发现自己某个知识点比较缺乏,或者这个知识点最近很火,那就可以稍微去搜几个相关的高引用的综述(或者发在顶刊上的新综述),来充充电,说不定就是你下一个研究点(比如石墨烯在红烧肉中的应用)。但要注意,综述尽量不看太老的,特别是热门领域,5年就翻天覆地。

最后一种就是各类随机的文献。“浩如烟海”可能都无法形容现在文献的出产量。为了防止自己坐井观天,还是需要常常扩展自己的眼界。我建议选择3-5个顶刊,订阅他们的邮件提醒,出新刊的时候第一时间浏览一下最新的文章标题,感兴趣的话看一下摘要和图,刷新一下自己对于学术圈前沿方向的认识。我在韩国访问时的一位杨师兄,每天都会很精神抖擞地去看CNS(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刊)的新paper,并且跟我说,你平时看什么期刊,就会发什么期刊。他最终发了Nature正刊,青千回国。我惊为天人,并因此深有感触。

我建议你采纳一个好的文件归类或者添加标签的方法。例如如果是mac电脑的话可以用系统自带的标签功能,把每一篇文献添加上关键字,或者按照以上七档来标记星标(一颗星到七颗星)。


4
如何读文献?

根据以上文献的分类,读文献的方法大概有三档:精度;泛读;瞟一眼。

先简单总结一下阅读文献的过程:我们通过关键字搜索找到了很多文献,把它们在浏览器上打开。第一步,是最粗糙的“瞟一眼”级泛读:看标题、关键词和摘要,从而大致确认该论文和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对于相关度不高的文章(泛泛的说,对应上面分类中的5-7类),可以在此止步:简单记录后关闭,甚至不需要下载下来(可以把论文题目、doi号等关键信息粘贴到一个总结的ppt里面,需要的时候能回去搜到就行)。

对于相关度较高的文章(分类中1-4类),推荐采用以下的阅读策略:

读一篇文章,不管是怎么个读法,都是从标题开始。一个好的标题,应该能够很快抓住读者,读者也很快能意识到这篇文章的细分领域、核心成果,和文章性质(实验、模拟、理论?化学、材料、物理?)。

摘要是读所有文献的重中之重。一个典型的摘要,基本上是四个层次。第1-2句,点明研究的背景,通常是xxx很重要,但是xxx还不足。第3句,是核心句,一句话说明本文的亮点,或者说是核心成果,并呼应上面不足。接下来的几句,是展开来介绍本文的详细的成果——发现了什么、证明了什么、测试了什么等等。最后的1-2句是总结升华,往往会说明以上的结果对于小领域、大领域有什么科学和工程上的意义。

举个栗子:
(第一句)红烧肉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美食,口味醇厚,回味无穷。(第二句)但是烹饪红烧肉中常常遇到粘锅的现象,对此人们的理解还比较浅薄,也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第三句)本文中,我们研究了不同烹饪条件、锅的种类对于红烧肉粘锅的影响,并寻找出了不沾的解决办法。(第四句)我们发现…… (最后一句)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于完美的红烧肉烹饪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食物的处理和不粘锅的研发有很强的启示。

摘要大多是这个套路。对熟悉相关领域的读者,他们可以直奔主题,大概看摘要中的几句话,就清楚这篇文章的意义和档次了。高手也会非常擅长让读者尽快找到这个主题。当然,武林门派众多,自然有很多种摘要不是这个套路,但是据我观察,尤其是材料、化学领域,八成不会错。而物理类的文章,有的时候没有那么多门道,上来第一句就说我们发现了XYZ,而不给你讲一大堆XYZ多么有意义,也是常见的。

摘要的套路,对自己写作的时候也非常关键,需要尽可能的遵守。或许这样做听上去有些八股,但摘要的作用是让读者尽快的掌握文章主旨,因此牺牲一些文学性和灵活性常常是必要的。高手自然可以兼顾两者。

从摘要往下,就体现出来了精度和泛读的区别。先说泛读,基本上把intro每一段的第一句话看一下,然后看一下intro最后一段,再然后把几个图扫一遍,最后把conclusion看一遍。这样就在摘要的基础上,得到了更丰富、更直观的信息。特别是图,是补充摘要的最得力的手段。正所谓“一画胜千言”,一张好的图,往往抵得过你看半天的一大段话。特别是论文中的“图1”,在材化类的很多期刊中,第一张图都是一个体系示意图。而材化类的文章往往套路性很强,合成xx材料,然后展示xx性能。基本上看懂了示意图,论文的创新之处就掌握的七七八八了。

以上泛读过程,适合于除了精度以外的各类文章。如果英语六级过了,对基本概念大致熟悉,泛读一篇文献最多需要半小时。泛读与精读的区别在于,如果跟课题相关性大一些的,那看的时候更仔细一点,也要求更高一些——需要能够尽可能多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新意,应该在重点的地方做一些笔记和摘抄。而如果只是泛泛的了解一个文章,那大可以不用要求这么高。时间够的话,做一点笔记;时间不够的话,留下个印象就行。

<hr/>精读,顾名思义,非常精细地读。基本上对应着上面一节讲到的第一、二类的文献,也就是和自己目前的课题密切相关的。对我们领域的课题来说,这种文献非常少,大概在你的学生生涯中能碰到一二十篇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你发现许多文章都跟你密切相关,这侧面印证了你的课题非常热门,是好事儿;另一方面,也可能表明你的课题已经没啥可做的了,这就悲剧了。)

精度过程中,首先也要读摘要,然后从文章第一句开始,全文读下去。在intro那里,可以忽略一些对于你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的介绍,比如什么是红烧肉,红烧肉怎么好吃之类的(材化类的文章第一段往往是这些)。如果你有心,可以稍微关注一下他们列参考文献的时候,都喜欢用哪几篇,如果没读过可以去看看。

Intro不能都忽略,通常第二段开始就进入了核心:为什么要研究当前的这个问题?学术界存在哪些争议?有哪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者哪个应用被这个问题卡住了脖子?这个地方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功力和层次,也决定了这个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高屋建瓴的作者,往往能看到很宏大的命题。他们能在很多在你看来匪夷所思、风马牛的地方把问题联系起来,而又让你觉得醍醐灌顶。在我们这种学科交叉的领域,特别是你的课题和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的时候,这是一种特别有用的能力。因为如果一个问题对许多领域都有意义和启发,那关注的人也会多,你的工作才有意义。(另一种说法,就是很多大佬很会“讲故事”。)

因此,读intro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作者是怎么引出他的工作的:逻辑是否通顺;是否层层递进,把这个问题越写越具体;是否让读者觉得这是个真问题,而不是他为了写这个paper而凭空编造出来的假命题。(当然,这种假命题也不少,甚至顶刊也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鲁迅说得好啊。)

Intro看完了,你应该能够明白这个工作的出发点,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他们的主要发现和意义在哪里。换句话说,intro看完了,这个文章基本就懂了大半。剩下的一小半,更多的是一些技术和细节问题,以及作者如何用实打实的结果支撑他们intro中画下的大饼。

在泛读中忽略的技术和细节问题,在精读中就变成了关键!既然这篇文章跟你的课题如此相关,那么具体的细节,比如他们红烧肉是哪个部位的,锅什么牌子,盐放了多少,照片能不能看清,这些看起来很琐碎的问题,也都变得至关重要!而且这些往往能够给你很大的启发(这个图原来能这样量化!),或者解答你实验中某个困扰许久的问题(原来他们的样品是这么做的!),甚至让你沾沾自喜(我的数据比他们的好看太多了!)。所以切莫忽略文章的每一个细节。

一篇好的文章,都是在讲一个故事,仿佛有一个画面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个工作的很多细节也逐渐丰满了起来。你或许能感觉到坐到了作者对面,他在用一张张ppt给你讲他们的故事,给你解释他们发现的现象,向你娓娓道来背后的原因。

精彩的文章,在你的问题刚刚冒出来的时候,作者会恰到好处的用一个设计优美的对照实验让你酣畅淋漓。而在你刚刚被挑起了兴趣时候,就用高潮迭起的剧情让你欲罢不能。最后的结论清晰有力,又不失分寸和风度;能够睥睨天下般让你拍案叫绝,又能够虚怀若谷地坦承文中的不足和下一步需要改进的方向。这样的文章并不很常见,但是每一次看到,都让人心旷神怡,感慨这才是论文的最高水平。


5
文献读完之后
Paper读完了,面对着几页pdf上面的黄色高亮,和旁边或多或少的一些单词中文翻译,如同踢了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有高潮迭起,也有悲欢离合。终场哨音吹响,你回到更衣室,这时不是庆祝,也不是休息,厉害的教练和运动员知道需要及时复盘,总结经验。因此,我建议你,眯起眼睛,掩卷沉思,回想一下这个文章,自己学到了什么?如果让你给实验室的同学用30秒钟讲完,你会说出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再从头过一遍你做下的笔记,摘录到你的文献阅读本/ppt/word里面。写下你的心得体会。这样才是一次完整的精读。

我再次强调,你的学术生涯,精读的文献非常有限(也不应该每篇文章都精读)。每一篇,都像是一次晚宴或者音乐会,你盛装出席,为之欢呼落泪,也因此成为了你学术生命中的一次难得阅历。切莫读过就忘记了,要珍藏起来,常常回想,并且建立起和自己学习工作的牢不可破的纽带,这样才不会枉费你花费的大量无价的时间和心血。

作为一名作者,若能够有一位读者精读了我的文章,甚至还给予很高评价,那简直是无与伦比的体验。假如你有机会遇到了你精读过文章的作者,不妨和她/他仔细聊聊这篇文章,告诉她/他你的收获和体会,让对方知道,她/他的努力受到了别人的关注和认可。学海无涯,破浪前行的我们,能够遇到一同泛舟的同道,是何等的幸运。

X同学,如果还有问题请继续来信。下一篇我们可以讨论如何找到合适的文献。

王威,x年x月x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