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526|回复: 5

[分享] 五胡乱华后为什么汉人还可以重新掌握北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5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5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中国北方会有游牧民族,东方会有倭寇,南方会有暹罗等等,但是非洲啥都有,甚至也有斑马、大象、铁矿、木材,却只有一堆原始人呢?其实游牧民族也好,倭寇也好,暹罗也好,都是被汉人或者说华夏族深深影响的族群。没有华夏族就没有这些民族,所以汉人重新掌握北方也是板上钉钉的事,降维打击总比升维僭越要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5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600年士族门阀,几十万胡人还真影响不了。五胡乱华,城头变幻大王旗。除了一个崔浩投机,傻兮兮的把自己搭进去,大部分士族都处于观望自保。说的再简单点游牧政权只能在许昌,洛阳这种大城统治。下到县乡镇都是当地自治,只要交粮即可。门阀士族经历这么多战乱能混到五胡乱华肯定有几把刷子。形成了稳定的利益体系,由血缘形成的闭环。就跟现在广东的三代烟草人一样,家族22人都在这个体系内,无论则么查都没有问题,符合规范。又不贪钱,又听话,8项规定人家全是家庭聚会。唯一的爱好就是把家里人塞进来。而且还是通过考核体制。人家的组织性,家规甩北极鲶鱼这种档次n条马路了。就跟广东制毒村一样,钱赚来,则么分,看病,养老,小孩子读书留学全包,出事,谁来抗,大家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角色。所有的资源都是为了家族的延续。你不参与这个游戏,不承担责任,你就别进家谱。你的角色在古代就是流民,村户。充军,窑役,逃荒就是归宿。回到正题你如果是个游牧政权要对付这种组织力家族堡垒,你用军事的收益,还不够把这群游牧兄弟拉出去车马费。就跟左宗棠平西北一样,打下来是没收益的,纯花钱。而且每个寨,每个堡都修的坚固无比,人家是为自己家族修。为自己亲人打仗。是真玩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5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子生物学出来了,基因测序来一波。以为汉人和胡人融合了。

<hr/>然后,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事实人,胡人被干光了,死绝了。至于现在的少民,也是从汉人里面分化出去。忘了汉风汉俗祖宗,自更身份。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5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北方是华夏族的基本盘,如果没重现掌握北方,那今天就没有中国了,而是叫: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这样
1、五胡的人数占北方总人口的比例非常低
2、五胡从汉武帝时期内迁开始,到晋朝,已经在北方住了将近500年了,同样也是种地生活,而且也做官当兵。
3、五胡乱华对北方确实是生灵涂炭,但是五胡并不是像清末革命党以及某些网民宣传的那样,搞得好像是野兽一样,除了杀人就是吃人。
4、五胡乱华,其实就是胡人接受了华夏思想,也要争夺天下,而不是抢了钱财往草原跑
5、刘渊、石勒、苻坚、慕容皝、拓跋珪都是一代枭雄,今天某些网民将这些人渲染成拿女人当军粮的野蛮人,那是不符合历史的。因为东晋的历史中,记录了胡人的各种恶行,但是没有记载胡人吃人。
其实,在历史上,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将五胡乱华写作种族之争、民族之争、族群之争,而是一个标准的乱世,一个老百姓生灵涂炭的乱世。
无论是华夏族老百姓、五胡老百姓,都不能好好种地,好好生活了,都被卷入了这个大乱世
谁能结束乱世,让老百姓安稳度日,那谁就能彪炳史书
比如:石勒,羯族首领,被无数文盲网民描绘成吃人的族群,可石勒在史书上,评价相当的高。
毛主席曾经多次评价石勒,基本上都是正面评价。

如果回到历史上的记载,那就是晋朝八王之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刘渊起兵造反,不是要逃亡草原,而是要争天下,要像汉高祖刘邦一样,建立帝业。他手上不是只有胡人,也有华夏族老百姓,他手上不是只有胡人,也有华夏族老百姓。
简单说,五胡乱华,就是胡人掌握了军队,要做皇帝,而无论是华夏族,还是胡人,都是子民。
胡人和华夏族当然有矛盾,各种各样的矛盾,有的人选择汉化:冯太后、孝文帝;有的人选择胡化:西魏八柱国;但最后,五胡和华夏族融合了,形成了汉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5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因为汉人已经胡化(胡人汉人相互同化)。
那是因为汉人继承胡人建立的政权,
那是因为汉人继承了胡人建立的制度。
一切都是因为胡人的作为才恢复中华。
中原人(现代汉族)在历史上,
经历了无数波折和苦难的苟延残喘。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胡汉通婚等现象,
最终导致两者合为一体,
是一股大的历史潮流。
如果说胡族已经汉化,
那么也可以说汉族已经被胡化,
汉朝时期的胡汉分类,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已经不存在了。
胡汉在所有层面上完全融合在一起。
胡族带来的并不仅是军事力因素,
风俗习惯以及制度等社会各方面都可以看到来自北方的影响,
例如,骑马的风俗、女性的活跃等等。
而这些因素又与中国社会的固有元素相混合,
最终在隋唐时期的中国社会中,
以新样态而沉淀下来。
经三百年不停歇地混居融合,
胡汉族群最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隋人与唐人。
今日中国人,
其血脉都是胡汉融合,
即便是汉人也是商周时诸夏与周边各族群融合成的大族群。
在这样的大融合中,
不是谁同化谁,而是多方的互化。
政权旋生旋灭,族群旋起旋落,
由于任何族群上台都坚持混居融合政策,
“汉人”数量也就越融越多了。
隋唐政权继承了北朝多元文化的基础,
杨隋和李唐甚至被称为是“胡化了的汉族政治集团”。
朱熹就曾说“唐源流出于夷狄”。
宋末元初的郑思肖也说,“李唐为《晋·载记》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实夷狄之裔”。
隋文帝杨坚长期生活在鲜卑人之中,
是完全胡化的汉人(这本身也是有争议,指汉人身份),
隋文帝杨坚娶匈奴鲜卑化之独孤氏为妻。
唐太宗的祖父娶独孤氏为妻,
其父李渊则娶鲜卑纥豆陵氏(窦氏)为妻,
自己娶鲜卑长孙氏为妻。
李唐的先人都是完全胡汉的汉人。
与胡人同化是非常非常平常的事情。
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独孤及等著名文人,
其先世都是胡族,
有大量文字流传下来,
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基本上读不到任何种族身份的色彩。
历史上,
谁曾经再造过中华(汉制)挽救濒临死亡的中华(汉制)?
是北魏。
北魏就是隋唐之祖,
没有北魏就没有之后的大唐盛世。
北魏,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
也称“拓跋魏”“元魏”,
是鲜卑族拓跋氏所建,
是彻彻底底的一个少数民族王朝。
西晋崩溃后,
天灾人祸,
基层政权完全崩坏。
北方遍布“坞堡”,
百姓依附强宗豪族聚居起来自我保卫。
豪强即“宗主”,
朝廷是下不去基层的,
必须通过“宗主”来间接管理,
称为“宗主督护制”。
这已经完全破坏了秦汉以来的制度。
如果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那就是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制。
北魏时期,
北魏建立了三长制。
三长制废除了宗主制,
重建秦汉制度的“编户齐民”三级基层政权(“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再从百姓中选取乡官,
负责征税与民政。
公元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改革,
将无主荒地收归国有,
并平均分配给贫民耕种。
均田制从北魏一直到唐中期,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土地制度基础都是均田制。
北魏通过三长制,
结束了封建贵族诸侯式的统治,
重建了基层政权。
北魏通过官僚制,
恢复中央集权行政体系。
这比起“着汉衣”、“改礼仪”这些形式,
这更是“汉制”的灵魂。
在西晋灭亡170年之后,
中原竟然在少数民族王朝手里重新恢复了“汉制”。
诚如钱穆所言,“北魏本以部落封建制立国,逮三长、均田制行,则政体上逐渐从氏族封建变为郡县一统,而胡、汉势力亦因此逐渐倒转”。
短短30年内,
北魏的人口数量与军队数量迅速超过了南朝。
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近3500万,
是西晋太康年间的翻倍。
汉人农民大量加入北魏军队,打破了从前“鲜卑作战、汉人种田”的分野。
并且北魏政权让汉人农民大量加入北魏军队,
打破了从前“鲜卑作战、汉人种田”的分野。
那么,
在一些网民眼中的“中华”东晋、南朝呢?
当北魏继承“汉制”的时候,
东晋和南朝的“汉制”却走向僵化。
起于东汉的察举制,
产生了四世三公的经学门阀与盘根错节的官僚豪族,
转到魏晋就发展为门阀政治。
由于东晋政权的建立是靠世族支持,
于是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场景。
到东晋南朝时还产生了一个奇观,
虽然北方千万流民南渡,
虽然江南经济依然繁荣,
但“自孙吴至陈亡的六个王朝,在长达300年的时间内,江南户籍上的户口几乎完全没有増长”。
因为这些人民都投奔了世族大户成了“私属”,
没在官府登记,
朝廷一方面不掌握人口数字,
一方面失去了更多税赋。
门阀政治倡导清谈,
产生了最优雅的魏晋风度和玄学思辨,
社会衰颓与艺术高峰同时发生。
这就是没有经过改造的“汉人”。
陈寅恪、钱穆都认为,
之后的隋唐总体上继承了北朝的政治制度与南朝礼乐文化。
比起南朝的因循守旧,
北朝的均田、府兵等制度创新更符合“汉制”大一统精神。
这种精神使隋朝成功地实施第一次全民清查编户(大索貌阅),
还开创了科举制。
陈寅恪说,“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
注入的与其说是人种,
不如说是改革创新精神。
借此,
就可理解下为啥清朝能不断开疆扩土的原因所在?
北朝对南朝的胜利,
不是野蛮对文明的胜利,
而是谁更能继承大一统精神的胜利,
是兼采胡汉的“新汉制”对僵化守成的“旧汉制”的胜利。
同样是世家大族,
北方比南方更重现实政治能力,
因为北朝大考百僚看实绩。
同样是经学,
北朝重实学,南朝重玄学。
同样是儒生,
北朝大量用于朝堂与基层政权,
南朝直到晚期才让寒士当官为将。
十六国时期,五胡帝王们最爱援引孟子那句“舜是东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只要德行福泽中国,都是中国的圣人”,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离娄下》。
据此宣称,“帝业无常,唯德所授”。
石勒听人读史,听到郦食其劝刘邦分封六国之后而大惊,听到张良阻止才安心。
北魏雄主武帝宣称要成就“《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魏书·太祖纪》。
节闵帝也说“惭为万国首”“书轨一华戎”。
赫连勃勃也以“四海未同,遗寇尚炽”而无可“谢责”,以复“大禹之业”立号为华夏之“夏”,
以“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为寓意建立了首都“统万城”。
这种大一统思想正是汉族思想的精髓。
苻坚是五胡中最仁德的君主,
王猛则是“北方沦陷区”首屈一指的名士。
当时东晋也一度北伐,
大将军桓温打进了关中,
天下名士对他期许甚高。
王猛见了他,双方互摸了下底。
桓温用高官厚爵力邀王猛南下。
王猛拒绝了。
拒绝的第一个原因是桓温并不真正想搞“大一统”。
王猛对他说,你和长安近在咫尺,却不渡过灞水,大家已知道你并没有统一天下之真心。
“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晋书·王猛传》。
王猛选择了苻坚。
因为苻坚立志大一统。
而苻坚是一个氐族人,
他一生不论顺逆,心心念念就是“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
苻坚说,“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餔”。
只有“统一”才能使他够得到“天命”。
“中州之人,还之桑梓。然后回驾岱宗,告成封禅,起白云于中坛,受万岁于中岳,尔则终古一时,书契未有。”————《晋书·苻坚载记》。
苻坚身为百战豪杰,并非不知风险,只是“大一统”的最终志向是不计较个人成败的。
这和诸葛亮的“王业不偏安”是一个道理。
东晋明明有能力,
却从未全心全意地北伐。
苻坚虽大败于淝水而被史家嘲笑,
然以初心使命而论,
南北相比,高下立判。
氐人的前秦,
比起汉人的东晋更符合王猛对于“汉制”的理解。
“汉”在王猛这类真士子心中,
不是血统种族,
而是制度理想。
中华世界里的族群,
无论胡汉都不是把“血统”或“宗教”作为划分族群的依据。
这就是为啥像王猛这样的汉人良才愿意辅佐苻坚争正统。
中华文明并非没有过“种族”观念,
但另有一股更强大的“天下”精神将其超越。
隋朝大隐士王通,
教出了初唐几乎整个将相集团。
他身为汉人,
却说中国之正统,不在汉人之南朝,而在鲜卑之孝文帝。
孝文之前,“中国无主,故正统在东晋及宋”;孝文之后,“中国有主,则正统归于后魏后周”。
因为孝文帝“居先王之国,受先王之道,子先王之民”,
此为真正的天下精神(汉族文化思想精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