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不请自来,轻喷。我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输出出来和大家探讨。
先说结论,医疗器械无论有没有带量采购都是朝阳产业,带量采购只是转型加速器。
中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在2000年才第一次颁布执行,才短短22年,大量医疗器械领域的从业者工作时都还没有监督管理条例,所以中国的医疗器械必定是个朝阳产业,所以才会看到很多的变数、创新、颠覆,也才使集采的效应变得很明显。
1、朝阳产业放大集采作用
集采是挤水分,这作为根本思想无可厚非;但因为医械行业太新,而本次集采也缺乏系统性的调整和解决方案,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办或者主观抵触。
2、朝阳产业使得刚刚得利的人反抗
世界范围看,医械圈目前还都是新贵。很多医械圈的大佬,好不容易刚刚站稳脚跟,获得一定产业壁垒,刚想松口气,躺着赚会儿钱,集采这个鞭子就抽下来了。这情况堪比刚立国就削藩,刚收房就降价,反抗最激烈的当然是新贵们——包括靠低值产品拼杀出一片江山的厂家以及靠高创新明星产品获得壁垒的厂家。
3、朝阳产业促使人们求新求变
不论有没有集采,医疗器械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包括产品创新、术式创新、渠道创新、政策创新、测试方法创新等等,整个圈子就像年轻人,满脑子都是往前走、拼机会。这次集采的出现,只是把一些休息站、护城河打碎了,促使我们不仅要走,还不能歇,最好跑起来不要停。
4、朝阳产业吸引资源
这几年通过新闻报道也好、投融资数据也好、上市情况也好,大家肯定都接收到了很多关注于医疗器械的消息,证明大家还都是倾向把资源投入医疗器械的。那么集采是利空消息吗?我看未必,应该是短期利空、长期利多的。
5、集采的silver line
集采目前看,出现的问题就是大厂开始拼消耗(降价)、小厂开始缩业务(跟随战略降成本或者聚焦创新)、医院没有分级产品使用(95%以上都是集采产品)、病人丧失选择权(想用集采外的好产品买不到甚至更贵了买不起)。大家都没钱、没精力、没胆量去干长期的、吃力不讨好的、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但长期看,等大家都意识到:
市场上钱是不缺的(大健康板块火爆)、人是不缺的(不存在专门的医疗器械技术人员,说穿了都是工业端的工程师)、技术是不缺的(各大院校各种科研成果)、竞品是不缺的(欧美医械圈领先中国很多,目前国产替代还是主旋律)、政策是不缺的(大量相关标准和政策期待企业来撰写),唯一缺的就是放下包袱、清扫沉疴、轻身向前的胆量。
但这个迷茫期不会太长了。我认为:
1、集采中的低值产品:开始进行产业整合和拓展,开始进行产业上下游的整合,靠市场打压乱象,小作坊就敢生产口罩、拭子、纱布啥的现象以后不会有了;同时为了降成本,原材料本土化、生产自动化也会推进起来;再者一些单纯为了营销而搞的差异化“创新”也不会出现了,比如换包装、加规格去围标等等。
2、集采中的大部分产品:这些产品具备较大的市场体量、有限的玩家和一定的技术壁垒,以前大家是“精神卡特尔”,心照不宣地维持一个价格区间瓜分不同市场区域,因此此类企业中营销费用比研发费用大得多,新产品出来也比较慢。但现在大家被按在了同一个牌桌上玩儿零和博弈,这就要看大家内卷的本事了,有做上游原材料和设备的、有做产品迭代创新的、有做收购整合的,各出奇招。我很期待,也很看好这部分的竞争,毕竟这是医械圈的主力军。
3、集采外的高值产品:集采外和高值两个特点都来自于用量少。用量少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疾病治疗难度大,二是产品创新性太强有待长期验证。
这领域的玩家大多是创新型的小微企业,以前的玩法是先模仿成熟产品,要销售额来养活创新器械;今后小微企业在成熟产品领域完全丧失领地,要开始找新的进项了。
但这进项其实就在眼前,各类医工结合科研课题、产业转化项目、创新创业基金等等。说实话这些方法目前都还是科研思想为主,要靠背景(院士背书、各类人才头衔、博士学历、学阀圈子等等)和创新性(“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世界第一”等等)争取,对结果的考核也还是论文、专利、标准、样机等等,考核方式也大多是同行评议,太好暗箱操作了,所以很多都是炒冷饭或者假大空。国家各部委也意识到了钱花了不少但没有出现产业升级,正在慢慢整改,希望“揭榜挂帅”等等制度可以促使经费流向真正的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
综上,医疗器械行业是位注定要长生不死的年轻人,正是身体长得快(复合增长率高)、新陈代谢快(新产品、新政策、新企业)、想法多且手脚麻利(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企业创新、政策创新),这短短20多年真的就只是白驹过隙,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对个人来说,能经历其中一段路程可能就要耗费人的一生,想赚快钱的莫入此门,梭哈豪赌的另寻他途。
说回集采,也不过是一杯咖啡的作用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