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38460|回复: 0

[分享] 临床输血检验 名词解释&小知识点(江苏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4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血型:一般指是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但广义的血型是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是人体各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组织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应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
        书上则是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血型集合:若血型抗原在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的标准,则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
ABO血型的遗传及抗原分子结构
ABO血型抗原基因直接编码特异性糖基转移酶(不编码ABH抗原),进而由这些酶合成寡糖性质ABO抗原。
ABO血型基因位于第9对(9q34.2)染色体,基因编码区有7个外显子,A和B型cDNA有7个核苷酸不同,导至糖基转移酶多肽链上4个氨基酸不同,其中第266位和268位2个氨基酸确定A或B型特异性;
O型和A型cDNA核苷酸序列基本一致,区别是O型cDNA在261位有1个核苷酸(G)缺失,引起读框移位提前形成1个终止密码,肽链合成在117位氨基酸终止,产生1条短肽链(没有功能)。
A型抗原表位是N-乙酰基半乳糖,B型是D-半乳糖,O型为H血型抗原表位,即L-岩藻糖,H抗原(血型基因位于19q13.3)是A和B抗原的前体。
按照孟德尔的分离与自由组合遗传规律,子代可产生AA、AO、BB、BO、AB及OO等6种基因型,但用抗A和抗B血清,则只能检测出A、B、AB和O型4种表现型。
ABO定型实验:
1、正定型:用抗-A及抗-B试剂与被检测细胞反应,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A抗原和(或)B抗原,称为~。
2、反定型:用标准A细胞及B细胞与被检血清反应,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凝集素),称为~。
定型原则以检测到红细胞表面抗原为准,有A抗原者为A型,血清中有抗-B;有B抗原者为B型,血清中有抗-A;A、B抗原均有者为AB型,血清中无抗体;A、B抗原均无者为O型,血清中有抗A、抗B或抗-A、B。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者或供者血液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
【主侧】是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供者红细胞抗体。
【次侧】是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检测供者血液中是否有针对患者红细胞的抗体。
附:【自身对照】患者红细胞与自身血清反应,以排除自身抗体等干扰因素影响实验判读。
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或溶血,只有均不凝集或溶血才能输血,否则应进一步查找原因。交叉配血试验均应在37℃孵育。除了盐水介质法外,还有酶法、抗球蛋白配血法、凝聚胺配血法及凝胶配血法。
特殊问题
①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霍奇金病;②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不相容,显示有同种抗体;③在室温反应中显示有自身抗体;④抗体筛选阴性和交叉配血结果阳性;⑤离心力不当,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⑥水浴箱温度不正确;⑦红细胞洗涤不当;⑧血清中补体存在而致溶血。
抗体效价测定(antibody titration):是测定血清中抗体浓度的半定量方法。对待检血浆或血清进行连续倍比稀释,以肉眼可见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的倒数来表示效价。
唾液定型:ABH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膜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其他体液当中,其中以唾液含量最多,这些血型物质都是是半抗原,并且是水溶性的。凡是唾液中有血型物质的为分泌型,否则为非分泌型。
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生物功能
1、膜转运蛋白,2、受体及粘附分子,3、补体调节糖蛋白,4、酶活性,5、维持红细胞的完整性,6、构成细胞外糖链基质,7、血型抗原多态性方面的意义。
红细胞血型抗体的分类
1、“天然抗体”(无可察觉的抗原刺激而形成的抗体,多为IgM),
2、免疫抗体(由可查知的抗原刺激而产生的抗体,多为IgG),
3、规则抗体:ABO系统内的抗体,即抗-A,抗-B,
4、不规则抗体:也称意外抗体,是指ABO血型系统,也就是抗-A、抗-B以外的红细胞抗体(包含7和8),它不符合兰茨泰纳规律,
5、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凝集红细胞,多为IgM),
6、不完全抗体(能使红细胞致敏,但在盐水中不能凝集之),
7、同种抗体(针对患者所缺的抗原产生的抗体),
8、自身抗体(针对自身抗原而产生的抗体),
9、外源凝集素(动植物体内凝集人红细胞的凝集素)。
亚型:亚型是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质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
A、B血型均有亚型,最主要A亚型的是A1、A2亚型,占全部A型血的99.9%,
由于A抗原中存在A1、A2亚型,故AB血型中也有A1B、A2B两个亚型。我国A、AB血型者中以A1、A1B亚型为主,A2、A2B亚型在A与AB型中仅占1%。
A1与A2共遗传时,表型为A1,A2则被隐蔽;A2人血清中约1~8%存在抗A1抗体,A2B人中22~35存在抗A1抗体。
获得性B:指A型个体的红细胞和抗-B试剂出现弱凝集,但血清中有正常抗-B,该抗-B不与自身红细胞凝集。
一般见于肠梗阻患者,肠道细菌入血后其脱乙酰基酶使A抗原表位N-乙酰半乳糖胺脱乙酰基,成为半乳糖胺,类似于B抗原表位D-半乳糖,与抗-B试剂出现弱凝集。
顺式AB:非常少见,由于基因突变,产生一种嵌合酶,它既能合成A抗原,又能合成B抗原。
孟买血型:是一种没有H抗原的O型(缺乏1型和2型H、A、B抗原),因为首先在孟买发现而得名。
此类人基因型为hh,表现型为Oh,由于没有H基因,而h基因又为无效基因,因此其红细胞和唾液中无H、A和B抗原,但血清中含有抗A、抗B和高效价的抗H抗体。
抗-H抗体:孟买型及类孟买型个体的血浆中的抗-H同种抗体,以IgM为主,反应温度域宽(4~37℃),可导至急性溶血反应,所以除与AB型红细胞发生反应外,还可与O型红细胞凝集,此型人如需输血,只输Oh同型血。
Rh血型系统
是最复杂的遗传多态性血型系统之一。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可分类红细胞为Rh阳性或Rh阴性。
RH基因
Rh血型系统的抗原表达被认为是受控于1号染色体上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即RHD基因和RHCE基因。
这两个位于1p36.13—p34.3的RHD和RHCE基因分别有10个外显子。基因产物分别是RhD多肽和RHCE多肽。
弱D:传统上将其定义为D抗原量减少,需要用抗球蛋白法进行检测。其产生的原因是RHD基因单个核苷酸突变,所产生的氨基酸改变位于D抗原的细胞膜或跨膜区,影响D抗原插入细胞膜,使得红细胞上的D抗原位点减少。(弱D献血者应看做Rh阳性,受血者则应看做Rh阴性)
部分D:该表型个体红细胞D抗原检测为阳性,但输入D阳性血液后会产生抗D抗体。其产生多数是由于RHD基因部分被RHCE基因取代,产生杂合基因,由杂合基因产生的杂合蛋白不仅丢失了部分D表位,还会产生新的抗原(部分D分子的氨基酸改变发生在细胞膜外)。
谱红细胞:是通过严格筛选确定,已知血型表现型的8~12个O型红细胞。对这些细胞的要求非常严格,试剂谱红细胞必须能检出常见抗体(如抗-D,抗-E等),还要能检出某些罕见抗体。
聚凝胺介质试验技术
可检出多数IgG类抗体,可用于:交叉配血试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检试验
【原理】:RBC膜表面的唾液酸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同电相斥,可避免其发生自发聚集;RBC悬浮在电解质内时,介质的阳离子被RBC的负电荷吸引,致使RBC被扩散的双层离子云围绕,形成θ电位,它决定RBC之间的排斥作用。
凝聚胺技术分3步:
1、用低离子介质(LIM)减少RBC周围的阳离子云,以加大RBC摄取抗体的速度。LIM的另一作用是可以确保低浓度的凝聚胺能有效地引起RBC聚集。
2、是凝聚胺
①中和RBC表面的唾液酸带有的负电荷,降低RBC的电位,缩短RBC间距。
②正电荷还增加了RBC膜的憎水性,在抗原抗体接触时,水分子被逐出,RBC膜脱水后,相互间易于接近而促进RBC的凝集。如果RBC表面在聚集前已摄取有IgG抗体分子,则RBC间距的缩短,可使IgG分子在两细胞间形成交叉桥,引起特异性凝集。
3、是加入复悬液,中和凝聚胺试剂中的正电荷,使单纯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解聚,而由RBC抗体引起的特异凝集就不会散开,以此判定有无特异抗体的存在。
【优点】:①可同时检测不完全抗体。②除离心机和光镜外无需特殊设备。③所用的试剂在室温下稳定,且不易污染。 ④实验重复性好。⑤快速,3~5min即可完成整个操作过程。⑥试验的灵敏度高。⑦血清蛋白对该技术无影响。
抗人球蛋白试验
大部分IgG抗体与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特异性结合,但不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为不完全抗体。其只能与一方抗原决定簇结合,不能同时与双方红细胞抗原决定簇结合,所以在盐水介质中,不完全抗体只能致敏红细胞,不能使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加入抗球蛋白试剂后,抗球蛋白分子的Fab片段与包被在红细胞上的球蛋白分子的Fc片段结合,通过抗球蛋白分子的搭桥作用而产生红细胞凝集,未被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不会发生凝集。
【分类与应用】
直接coombs试验:将抗人球蛋白试剂直接加到表面结合抗体的受检红细胞中,即可见细胞凝集。用于检测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主要用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诊断、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调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诊断、药物诱发性溶血病的诊断。
间接coombs试验:将受检血清和具有相应抗原性的红细胞相结合,再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即可出现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主要应用于:交叉配穴及血型鉴定、器官移植、妊娠所致免疫性学型抗体及自身免疫性血性抗体的检出和鉴定等。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单体型: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HLA各位点的基因组合称为HLA~。两个同源单体型构成HLA基因型。
多态性:是指在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是HLA复合物最显著的遗传特点。
共显性:每对等位基因所编码的抗原都表达在细胞膜上,没有隐性基因,也没有等位基因排斥现象。
连锁不平衡:是指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等位基因出现在同一条单体型上的频率与预期值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淋巴细胞毒试验:在补体存在的情况下,淋巴细胞上的HLA抗原若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细胞膜被破坏,染料进入细胞而使其着色;若没有结合,则细胞膜完整,染料无法进入而细胞不着色。
HLA这部分内容小题较多,依赖看书,注意细节。
血小板血型抗原,包括以下两种
1、血小板相关抗原:血小板表面存在的与其他组织或细胞共有的抗原。
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的遗传多态性,且不存在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的抗原。
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后直到出现可检出病毒标志物前的时期。
全血(WB):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做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品。我国规定200ml 全血为1个单位。
保存:问度为4℃±2℃,跟据不同的抗凝剂配方,保存时间各不相同,常见的有21天、35天、42天。
如何理解“全血不全”:血液保存主要针对红细胞的特点而设计,(4±2)℃ 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毫无保存作用。血小板需在(22±2)℃ 振荡条件下保存,4℃静置保存有害;白细胞对临床治疗价值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在4℃保存最长不超过8小时即失活。凝血因子V、VIII 不稳定,需在-20℃ 一下保存以保持其活性。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他成分均不浓、不纯、不足一个治疗量,因而疗效差。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根据临床病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病人的目的。

血液成分制备: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范围内,将采集的全血用物理的方法分离成体积小、纯度高、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单一血液成分的技术。
浓缩红细胞(CRBC):也称为压积红细胞或少浆血,是将采集的全血中的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分离出后剩余的部分。
悬浮红细胞(SRBC):又称添加剂红细胞,是将全血中的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情况下分离,并向剩余物中加入红细胞保存液制成的。
浓缩少白细胞的红细胞(CLRBC):是将采集到多联袋的全血中的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去除后制成的。
悬浮少白细胞的红细胞(SLRBC):是将采集到多联袋的全血中的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去除后,向剩余物中加入红细胞保存液后制成的。
洗涤红细胞(WRBC):是采用物理方式在无菌条件下,将保存期内的浓缩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等制品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去除绝大部分非红细胞成分,并将红细胞悬浮在生理盐水中的制品。尽早输注,最好在6h内,一般不超过24h。
冰冻红细胞(FRBC):又称为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FTDRBC),是采用甘油作为冰冻保护剂深低温保存,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解冻,洗涤去除甘油处理的特殊红细胞制品。可长期保存,高浓度甘油冷冻的红细胞可保存3年(-80℃);低浓度甘油超速冷冻的红细胞可以保存10年以上。
年轻红细胞(YRBC):是一种具有较多的网织红细胞、酶活性相对较高、平均年龄较小的红细胞成分。
辐照红细胞(IRBC):是用射线照射灭活活性淋巴细胞的红细胞制品。应尽快使用,不宜长时间贮存。
浓缩血小板(PC):是将室温保存的多联袋内的全血于采集后6小时内,在20℃~24℃的全封闭条件下将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血浆内而制成的成分血。可在20~24 ℃、振荡条件下保存数天。
新鲜冰冻血浆(FFP):是由抗凝的新鲜全血于6h内在4℃离心将血浆分离,并迅速在-50℃以下冰冻成块而制成。
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在低温(1℃~5℃)条件下解冻后不溶解的白色絮状沉淀物。主要含有第VIII因子、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纤维蛋白等成分,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的浓集制品。制备完成后应在1h内迅速冻结,保存温度不低于-18℃,保存期12个月;也可冰冻干燥后在冷藏箱保存2年。
注意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限(教材为准,这里是大体)
RBC:2~6℃,21天(有的保存液可达35甚至42天);
WBC:20~24℃,24h,尽快输注;
PLT:20~24℃,水平振荡(60次/min,振幅5cm)保存,24h,特殊保存袋可达5天;
血浆(新鲜、冰冻):-20℃以下(12个月)或-65℃以下(7年)
自身输血:是指用自体血液满足自身输血需求的输血方式。
在特定条件下,根据患者的病情或健康人的特殊输血要求。预先采集自体的血液或收集自身丢失的血液,进行体外处理保存备用,在患者或健康人患病需要输血时,将预先准备的自体血液回输给自己。
1、贮存式自身输血(PAT):指预先采集一定量的自身血液进行体外保存备用,在需要输血时回输已预存的自身血液。
2、稀释式自身输血(HAT):是指术前采集患者自体血液体外短暂保存,术中稀释血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术后回输已在体外保存的自体血液。
3、回收式自身输血(SAT):是指收集患者在手术或创伤中丢失的自体血液,经体外特殊处理后再回输给自己。
大量输血:是指在12~24h内快速输入相当于受血者本身全部血容量甚至更多的血液。大创伤、出血以及大手术需要大量输血,换血也属于此类。
定义:①以24h为周期计算,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以上;②3h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的50%以上;③1h内输入>4单位红细胞制剂;④失血速度>150ml/min;⑤失血1.5ml/(kg*min)达20min以上。
大量输血的死亡三联征: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紊乱。
献血后的生理恢复(以200ml全血为例)
血容量的恢复:1~2h / 红细胞恢复7~10天 / WBC和PLT需要几天,
血液动力学和流变学:男性一般4天,女性稍慢。
新生儿溶血病:一般特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孕妇IgG抗体透过胎盘,结合于胎儿抗原阳性的红细胞并破坏之,引起贫血。
【临床表现】
水肿(病情严重,预后极差)、黄疸、贫血、肝脾肿大(需要髓外造血故肿大,Rh系明显)、胆红素脑病(病死率高,即使存活也多有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
主要依靠直抗试验(区别ABO和其他血型系统的HDN)、游离试验(阳性说明斌病情持续)和释放试验(敏感度高)。
产前诊断:血型血清学试验、Rh HDN的产前基因检测和羊水检查。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一种获得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使红细胞加速破坏而致溶血性贫血。
【分类】
根据自身抗体作用于红细胞的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多为不完全抗体,IgG),冷抗体型(包括CAD和PCH,前者多为完全抗体,IgM;后者是IgG型溶血素,又称D-L抗体)和混合型,
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红细胞破坏的方式】
1、血管外破坏:主要在肝和脾,多见于温抗体型AIHA;
2、血管内破坏:常见于PCH,激活补体使红细胞发生损伤。
输血不良反应:通常称为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出现用原先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1、急性~:是指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24h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
2、迟发性~:是指输血24h后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性非溶血性~(FNHTR):是指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h内,体温升高1℃或1℃以上,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反应。
溶血性~:是指在输血开始后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红细胞异常破坏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也分为急性和迟发性,前者是指输血24h内发生的~;后者指1天后数周内发生的~)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是指因输入的血液中含有与受者白细胞抗原相应的HLA抗体或粒细胞特异性抗体,从而导至的与左心衰无关的急性肺水肿症状与体征。
输血后紫癜(PTP):是指输血后7~10天受血者的血小板被急剧破坏减少而导至的皮肤、黏膜出血症。
常因受血者有血小板或淋巴细胞抗体而引发。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一种致命性免疫性输血并发症,是输血者输入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的血液制品后发生的一种与骨髓移植引起的GVHD类似的临床症状群(是移植物组织中的免疫活性细胞与免疫受抑制的、组织不相融性抗原受者的组织之间的反应)。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侵犯辅助T淋巴细胞为主、以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特征的传染病。
【临床诊断】
1、急性感染,可根据高危因素及类血清病表现考虑,并进一步结合实验室检查;
2、慢性感染,应结合流行病学病史、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或肿瘤、CD4/CD8倒置等考虑,也需进一步结合实验室检查。
3、疑诊AIDS
高危人群有以下两项或以上:①短期内体重下降10%及以上;②咳嗽或腹泻超过4周;③持续或间歇发热超过4周;④全身淋巴结肿大;⑤反复的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⑥口腔念珠菌病,⑦全身瘙痒性皮炎
有下列情况之一:①难治性肺部感染或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②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中、青年痴呆症,③卡波西肉瘤或伯基特淋巴瘤。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原位杂交、P24抗原检测和HIV核酸检测
2、HIV抗体检测:包括初筛(ELISA,胶体金/硒快速试验及颗粒凝集法)和确认试验(免疫印迹/荧光法)。
乙型肝炎
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和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也是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 (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
各项指标意义:
1、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血清中检出HBsAg是乙肝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出现于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到恢复期HBsAg滴度逐渐降低乃至消失 。仅为HBV感染的标志,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2、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作为疫苗免疫机体产生的抗体,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乙肝疫苗接种者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感染。
3、HBeAg-乙肝病毒e抗原
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血清~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是HBV复制活跃的血清学指标,有传染性。急性乙肝患者血清HBeAg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疾病慢性化倾向。
4、HBeAb-乙肝病毒e抗体
当血清HBeAg转阴后,可出现抗HBe,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不是保护性抗体)。
5、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包括抗HBcIgM、IgA、IgG、和IgE等。抗HBc IgM是机体感染后最早在血液中出现的特异抗体,急性乙肝时呈高滴度。随着急性乙肝的恢复,抗HBc IgM滴度(以及抗HBc IgA)降低乃至消失。如持续高滴度,则有可能发展成慢性乙肝。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其抗HBc IgM滴度亦较高,说明HBV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其在血中呈低滴度且与抗HBs同时存在,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大三阳:以上指标中的1、3、5为阳性;小三阳:以上指标中的1、4、5为阳性。
其他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血清胆红素,血清ALT/AST;
2、HBV DNA检测,核酸分子杂交/PCR技术,特异性、敏感性高,可作为早期感染的直接证据。
3、其他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尿常规、血氨检测,有一定指导意义。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