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我国正在面临这一严峻的肿瘤发病形势。由于老龄化的加剧,肿瘤发病率有攀升趋势。普及公众抗癌知识、加强规范化治疗,对肿瘤防治工作有着重要推动作用。4月15日,2016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中国癌症防控高峰访谈在京举行,活动旨在聚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提升公众对癌症的认知和重视,共同抗击癌症。
中国工程院院院士、著名肿瘤病因学专家程书钧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中国癌症防控高峰访谈现场进行主题演讲。
随着肿瘤患者人群的增加,人们要加强对肿瘤的正确认识。“整个社会对癌症的恐惧感太强,如果我们对癌症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可能就不会那么惧怕癌症。”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表示。
关注癌前病变 越早干预越好
肿瘤的发病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现在的危险因素可能会导至十至二十年后的发病情况。
据了解,肿瘤发生前期叫做癌前病变。中国工程院院院士、著名肿瘤病因学专家程书钧表示,如果在癌前病变阶段早发现、早治疗,便能有效地控制肿瘤进入晚期,因此,肿瘤防治应关口前移。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认为,对于肿瘤这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和延长生存率的最有效措施就是预防。
对于不同的人群,预防的方式和重点不尽相同。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介绍,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肿瘤的发生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大原因。如果通过基因筛查检测出具有高危易感基因,要据医嘱定期检查,或者通过药物等手段提早干预。普通人群建议随着年龄的增长定期体检。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
国家对于肿瘤的防控工作也一直在推进中。据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介绍,2003年,国家开始制订癌症的总体防控规划。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了癌症防治目标,其中包括要建立和完善肿瘤登记制度;使全人群的癌症知识知晓率达到60%、成人吸烟率下降3%;对常见恶性肿瘤开展筛查,达到早诊早治,扩大筛查范围;对常见恶性肿瘤进行规范化诊治,从而提高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等具体目标。
关注患者心理 医患共抗肿瘤
谈癌色变,是很多人面对癌症的第一反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表示,患者确诊癌症后,第一反应肯定是恐惧、恐慌,之后的反应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焦虑,急病乱投医;第二种是绝望、悲观,甚至是自杀的倾向。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逃避现实,这是一种消极态度,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我们最希望患者在家人、社会、医生的帮助下尽快调节心态,理性的面对。这个调整心态的过程需要多学科配合,需要心理医生、康复医生的帮助,还有社会媒体宣传相关知识。医生给予安抚、信心和希望也是非常重要的。”沈琳表示。
人们的“恐癌”心理不仅是由于肿瘤是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也源于人们对肿瘤缺乏正确的认识。石远凯表示,对肿瘤知识的普及对医患之间的沟通,共同正确、客观地认识、对抗肿瘤非常有帮助。
很多肿瘤病人对于治疗没有信心,其恐惧和焦虑不仅来自于肿瘤威胁生命,也来源于疾病带来的附加问题,比如经济问题等。“针对患者恐惧、焦虑的原因,可以通过医疗模式的调整去尽量地关怀、帮助患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表示,肿瘤外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心理康复医生,以及营养师、药剂师,包括个案管理护士都应纳入治疗体系,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支持,获得治疗信心。
各方力量并举 共担社会责任
“抗癌是全社会的事。” 作为重大、疑难疾病,肿瘤治理周期长、费用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的这句话,道出了肿瘤防治需要全社会的资金、资源来共同支持。
据赵平介绍,中国癌症基金会通过募集到的资金来支持中国的癌症防控工作,包括肿瘤预防、救助低收入患者群体,以及支持肿瘤防治科研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王绿化表示,防治癌症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立医院也要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我们每年要做很多公益活动,为贫困癌症患者提供支持,为癌症研究募集资金。”王绿化表示,我国肿瘤防治资源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培训和质量控制,提高各级医院肿瘤诊治水平。
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也承担着健康传播、普及科学抗癌知识的职责。新华网、搜狐网、北京卫视、健康报等媒体负责人,在活动上介绍了各自媒体在健康传播、引导大众获取科学的肿瘤知识方面所做的努力。
据悉,第22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将于4月15日-2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今年的主题为“肿瘤防治,我们在行动”。本次活动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癌症基金会共同主办。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