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 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球形或丝状 直径100~250 nm,核心含单股负链RNA与核心蛋白组成的核衣壳,囊膜上有血凝素(HA)及溶血素(HL),但无神经氨酸酶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较稳定 在细胞培养中,被感染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胞核内与胞浆内含嗜酸性包涵体 抵抗力不强,热、紫外线和常用消毒剂能灭活,耐干燥和寒冷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特征 地区:全球分布 季节:冬、春为主,高峰推迟 强度:逐渐减弱 周期:渐不明显或消失 年龄:儿童发病多,发病年龄后移
病理改变 呼吸道病变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麻疹-临床过程 三三得九,常常用来描述典型麻疹的临床过程,即发热3天,出疹3天,退疹3天。 前驱期
发热(38~39 ℃)、不适及全身症状 眼部症状:畏光、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眼睑浮肿、眼分泌物增多 上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咽部充血、不适及咳嗽 少数在病初1~2 d内在颈、胸部出现类似玫瑰疹、风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数小时即消失,称麻疹前驱疹 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 时间:发热第2~3 d出现,持续2~3 d 部位:双侧近第一臼齿的颊黏膜上,1~2 d内迅速增加,相互融合,可见于颊、唇、龈黏膜 形态: 0.5~1 mm 针尖大小灰白色斑点,微隆起,周围有红晕
麻疹Koplik’s spots 出疹期
出疹时间:发热第3~4病日,少数第2~7病日出疹 出疹顺序:耳后及发际--额、面、颈部--躯干及四肢--手掌、足底,2~5d出齐 皮疹特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皮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渐后疹数增多、融合,呈暗红色,少数呈出血性皮疹 全身毒血症状加重,体温达40℃,眼部及呼吸道症状加剧 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胸部X线检查: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理增多
恢复期
非典型麻疹 轻型:多见于有部分免疫力者 重型:中毒性,休克性,出血性 成人麻疹 异型麻疹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常见) 心肌炎 喉炎 肠炎 脑炎、脑脊髓膜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罕见)
麻疹脑炎 l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风疹 发热第1d出疹 全身中毒症状轻 无柯氏斑 皮疹躯干多,无色素沉着脱屑 耳后颈部淋巴结结肿大
幼儿急疹 3岁以内 高热骤起,热退疹出 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药疹 有可疑过敏药物使用史 皮疹多样性,瘙痒 四肢多,躯干少 无柯氏斑 停药、抗过敏治疗疹退
治疗 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至疹后5天,合并肺炎疹后10天 卧床休息,多饮水 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易消化和营养丰富食物 保持皮肤及五官的清洁
对症治疗 高热酌用退热药,忌急骤退热、冰水或酒精擦浴 咳嗽用祛痰止咳药,烦躁不安用镇静药 全身中毒症状重短期应用皮质激素 体弱病重者可用丙种球蛋白 重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可输入新鲜血或血浆 中医中药,如表疹汤
并发症治疗 麻疹肺炎:早期病毒性肺炎,后期场继发细菌性肺炎 心肌炎、心衰:注意补液量及速度,注意肝脏肿大情况 喉炎 肠炎 脑炎或脑脊髓膜炎
预防 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 切断传播途径:通风、口罩、手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免疫球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