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2024 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27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突破2.6亿。医保基金运行稳健,全年总收入3.49万亿元,总支出2.98万亿元,累计结存超4.8万亿元,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在保障水平方面,职工和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升至85.2%和72.6%,门诊共济改革惠及1.2亿家庭。医药服务改革成效显著,国家药品集采累计节约费用超4000亿元,医保目录新增108种创新药,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覆盖72种药品。公共服务方面,跨省直接结算实现全覆盖,住院费用跨省结算率达78%,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用户突破12亿。多层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覆盖6.4亿人,医疗救助年度资助参保1.2亿人次,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覆盖90%统筹地区。这些进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医保制度在覆盖面、可持续性和服务便捷性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相比之下,对于医疗服务提供密切支持的IVD行业甚至是整体的医药行业而言,现实中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境遇,进入深度调整期。 一方面,大规模集采政策的实施对行业造成了直接冲击。数据显示,经过5轮IVD联盟集采后,常规生化、发光项目基本已全部纳入集采范围,检测项目达到134项。这导至生化领域约70亿、免疫领域约160亿的市场规模消失,合计230亿的市场空间被压缩1。 另一方面,检验科改革政策的密集出台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压力。一方面,多地医保局大幅下调检验项目价格,如安徽省54项检验项目收费最高降幅达91.67%,青海省肌红蛋白检测费从65元降至15.5元,降幅76%。另一方面,医保飞检推动的“检验套餐解绑”政策直接减少了非必要检测项目,而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检验结果互认制度(24省互认项目超100项)则使得重复检测量减少约30%1。 同时,设备集采让头部企业受益,却导至中小厂商出局。2025年各省医共体设备更新项目(如辽宁、甘肃)集中采购检验设备,但中标者多为迈瑞等头部企业(如河南230台生化仪招标迈瑞独占164台),中小厂商因技术或成本劣势难以参与竞争。 这种情况将持续多久,又在何时能迎来触底反弹?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有可触的“底”,只待认清变革而后反弹。 从当前趋势看,行业整体格局的重整之路漫长,但在细分市场仍然生机勃勃。特别是随着分级诊疗政策深化和县域医疗市场扩容,或将出现转机。届时,细分专业产品、智能化应用以及消费医疗等赛道,可能引领新的行业蓝海。 危机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契机。 IVD行业在经历快速扩张后,必将转向结构性分化,聚焦于品牌技术优势的新竞争规则逐步成熟。在这个行业调整的关键阶段,真正具备产品闭环、平台整合、技术研发及战略前瞻能力的企业,反而获得了重新定义行业格局的契机。当然,目前对IVD企业而言,不仅需要坚守的韧性,更要有“准备好春天”的远见。 参考来源: 1、《230亿市场蒸发!IVD集采中场暂停,50%中小企业即将消失》 MedTrend医趋势 文章内容由“MIR医学仪器与试剂”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