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将美国PVH集团和因美纳(Illumina)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重磅“炸弹”落下,Illumina作为测序仪龙头的存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除了可能到来的惩罚性措施,也有不少人关注存量Illumina测序仪的客户怎么办? 但是,大家并没有当时禁售部分质谱仪和流式细胞仪那么紧张,甚至,还有点小兴奋。 为什么?很简单,我们有底气。 一时间华大智造、赛陆、真迈纷纷拍案而起,一场“置换”Illumina的大戏拉开了帷幕。 那么,我们不妨借这个机会聊几个话题,这也可能是面临选择的终端用户关心的问题: 第一,选择路线的问题,是“平替”还是“me better” 第二,选择宽度与选择深度问题; 第三,从整个事件来聊聊产业发展问题。 #01 “我有3个方案” 我们先来聊聊如何选择“置换”Illumina的方案上来,首先有3个方向。 第一,第三方“通用试剂”; 优点是价格可控,机器、流程无需做任何变动,只是相当于你的打印机换了第三方墨盒。 但是,也有风险。 比如,机器坏了,你用第三方试剂Illumina不给保修的风险。 还有,知识产权风险。 也别问我这个第三方是谁,我也不知道,嘿嘿。 第二,“平替”; 国内平替方案有两个:真迈和赛陆。 优点是价格也可控,流程基本没有变化。 但是,要更换测序仪和试剂,相当于选择更换一个国产的平替版Illumina。 缺点是这两家覆盖的产品线、获证情况都各有千秋,尚有待补足之处。 比如,真迈和赛陆分别只有Genolab M/Salus Pro一张三类医疗器械证,略显单薄(MGI有23张)。 (并非说这两家或其他任何一家不行,钱是自己的,要综合评估,仅表达观点) 第三,“me better”。 我们不妨跳出“如何造一辆跑的最快的马车”这一思想禁锢,想一想我们最根本的需求是什么? “置换”Illumina的根本是寻找一个供应更稳定、性价比更高、产品线更齐全、更能满足下游应用的一个供应商,那么我找的可能不是Illumina的“平替”而是一个更好的测序解决方案。 所以,我们认为,“置换”Illumina的最优解就是选择一个“me better”。 所谓“me better”要置换的不是单单一个Illumina的测序仪,还要考虑3个层面的问题。 其一,产品线是否齐全,也就是产品线的宽度; 宽度,意味着选择多寡和搭配的灵活程度,虽然可能大多数客户目前只有或低或高不同通量的需求,然而,世界总是在发展。 总有现有选择不再满足需求的时候,这时候如果当初选择考虑不充分就容易形成“技术债”。 其二,考虑后续发展的需求,也就是产品线的深度; 深度,意味着上下游纵深打通的可能性以及“后劲”。 买测序仪,不仅是买来做个测序,对吧? 我们要不要考虑自动化?要不要考虑单细胞测序?那么空间生物学、蛋白组学要不要考虑呢? 其三,考虑置换后产品的持续性,也就是供应商的健壮性。 选择的方案是否有专利风险?供应商能否持续供货? 这都是选择“me better”的理由,也是一个合格“me better”应有的特质。 #02 “me better”的修养 Illumina产品线涵盖低、中低、中、高、超高通量五个产品系列,从产品线宽度上,上表中可以看出,目前能与Illumina旗鼓相当的国产解决方案提供商只有华大智造了。 DNBSEQ-T20更是独一档的存在,我想着要用T20替代的好像没出生,就没放进去。 华大智造也拥有目前中国最全面的高通量测序解决方案,包括“不发光”技术路线的CycloneSeq纳米孔测序仪、“自发光”技术路线DNBSEQ E25、“激发光”路线的DNBSEQ G99/200/2000/T7等。 这足以支撑起客户当下的需求,以及未来的战略搭配。 而技术路线上,DNBSEQ低duplication这个特点您要是不知道都不好意思跟大家打招呼。 index hopping更是在华大平台上没啥存在感,且,华大智造更是将测序准确度提升到了Q40的水平。 从产品深度上来看,华大智造还有单细胞解决方案、MGISEQ-2000RS FluoXpert多重免疫荧光方案和STOmics空间组学方案。 且,已经适配了Olink蛋白组学解决方案,多组学研究不仅国内最全面,且已经走在了Illumina的前头。 华大智造产品线涵盖整个测序上下游,从前处理、自动化平台到后续的存储、分析平台应有尽有。 甚至,可以从样本采集(微针)、样本存储、样本前处理自动化平台、测序、数据存储打通,直接端出一个智能实验室。 这,就是可供选择的产品线深度。 至于健壮性,意味着供应方要知识产权护城河稳固、供应稳定。 纵观中国测序仪的发展脉络,基本上可以分为华大前和华大后。 这一点,我们在此前文章已多次提及,不再赘述。 随着华大智造赢得与Illumina的专利官司,扫清了专利障碍,华大智造更是逐步走向世界。 其扎根的国内,测序行业的格局已经悄然生变。 我们此前引用了灼识咨询的梳理,中国国内的新增测序仪已经从Illumina占据绝对地位转变成华大智造、Illumina双雄竞争的格局,并逐渐由华大智造后来居上。 这个趋势不可逆,这一点从Illumina的财报也能看出来。 从2022年到2024年间,Illumina大中华区销售额一路下滑,从销售占比10%下降至7%。 华大智造也从最开始的“me too”成长为测序仪界的“me better”,坐上国内测序仪领域的头把交椅。 果然,中国产品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体质。 华大智造成立于2016年4月13日,9年时间也是其积累的厚度。 且不说作为上市公司相较于初创公司,华大智造的供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至于从SBS到DNBSEQ的迁移障碍存在吗? 有,但不多。 在原来的文库上加一个MGI的APP转化,然后...DNBSEQ上机测序..没了... #03 “夺回选择权” 当然,客户最终选择哪种置换方案都是根据自身和选择综合考量的结果。 也要看各国产厂商能够拿出来的“诚意”。 让人生出最大的感慨就是,中国生命科学智造在测序领域的进步就是再一次把选择权交还给了客户。 要说这跟华大智造的崛起一点关系没有,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不认可的。 而我们也一直在呼吁,希望中国能够产生一个类似Thermo Fisher一样的生命科学领域强者。 它可以是华大智造,也可以是真迈、赛陆或者任何一个领域内正儿八经深耕不辍的坚守者。 一个华大智造的人才、技术外溢就推动了整个测序行业的选择权易主。 如果诞生了中国的Thermo Fisher,那么,面对咄咄逼人的高性能质谱、流式细胞仪禁运,我们看到的也会是欢天喜地、摩拳擦掌的兴奋,而不是,沉默。 这两天华大智造的股价也涨疯了,是不是拿出点“诚意”? #04 最后-诚意 最后,根据产业链的消息: 只要有Illumina仪器的地方,MGI华大智造都可以零门槛提供免费试用。 这当然不算啥诚意,关键是后面:后续根据开机频率及旧设备使用年限给予相应的旧机器抵扣政策,不仅限于长短读长测序设备/试剂,还有自动化及多组学产品。 也就是说,华大智造所有的产品你都能够用Illumina产品享受“置换补贴”... 当然具体折扣(诚意)是多少,我肯定不知道。 反正,把Illumina玩成“国补”这一局面估计这个巨头是怎么也没想到的。 嗨,有这好事必须上“me better”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