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开始,广州、成都、杭州等多地的小型ICL纷纷发出转让公告,直至近日,仍有撑不住的企业继续在转让,日前一则上海、贵州两地医学检验实验室合作或转让的消息,再次出现了IVD视野内,大略回想一下,此类例子数不胜数。 ICL行业在经历了新冠检测期间的快速增长后,在检测业务骤退之后,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应收账款高、回款蛮、仪器利用率低、人工成本高等问题逐渐凸显,导至部分ICL不得不选择收缩,这不禁让人发问,不是说好了中国的ICL渗透率仅为6%,而欧美日如何如何高,60%-70%,70%-80%啊等等,如此差距的诱惑,为什么还有这么多ICL过不下去呢? 应当说,ICL的这些问题会使得规模较小和没有成本优势的中小企业没有利润,亏损。就算当下的金域医学、艾迪康、迪安诊断等龙头企业,也在奋力承压中。因此,尽管ICL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当前的艰难局面也是客观存在,只要外包条件不成熟,只要对公立医疗机构的信任未外溢至ICL,ICL的发展就难以加速。 空间很大,渗透率不高 在诸多例子中,还有康圣环球收购北京博富瑞,塞力医疗对子公司进行转让。较大型的ICL凭借其规模优势、技术和品牌的摊分成本低,在竞争激烈的环境短期内仍保持着领先优势,而中小ICL实验室则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这个现状直接导至类似的转让并购案件时时频发,资源自动优化配置。 而政策方面,对医疗行业愈发严格,从实验室资质审核到检验项目的规范,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旨在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这意味着合规成本和门槛的提高。中小型ICL着除了应对市场的大吃小局面,还有应付合规的要求提高,直接触及生存问题,转让并购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另外,从ICL行业的特性来说,系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购买先进的检测设备、建设实验室和培养专业人才。并非小资金就能启动或维持的,这就导至一旦有系统性升级的话,要么赶上,要么落后、退出。否则在检验项目的收费标准相对固定,成本就是比别人高,长期下去就导至收益难以覆盖成本,做无意义的苦苦支撑。 应该说,当前的现状恰好处于一个巧合期,一方面,ICL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精准医学、诊断创新、临床服务与决策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恰逢其时遇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人工智能的兴起,这种多重叠加导至原本要加速提高渗透率的时候被暂时延展了。所以常使人觉得,ICL空间很大,却有许多企业退出的错觉。 实质利好量变中 尽管面临挑战,ICL行业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有数据统计认为到2030年,中国ICL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15%,既如此那市场份额显然都跑去头部公司和大中型企业中。 从政策环境的促进与否的角度看,随着DGR、分级诊疗、技耗分离等医疗改革、医保控费行为的逐步推进,客观上是有利于ICL行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LDT政策放开,也有利于ICL做一些高端前沿的项目,ICL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一些LDT个性化的检验项目,满足临床对疑难病症诊断和精准医疗的需求。 技术层面的利好还不止这些,新一代测序技术、液体活检、基因芯片等新检测方法往往以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而被应用到IVD领域,特别是现在倡导的早筛有着非常可观的预期,而ICL通过引进这些技术,一来可以拓展客户,二来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第二个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算法等通用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自动化样本处理系统、智能报告解读系统、远程诊断平台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检验效率、降低人为误差、优化工作流程,同时还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挖掘,为临床诊断和科研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等,总目标是推动ICL数智化发展。 当前ICL行业出现的局部倒退现象,可以看作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调整期。这是一个行业自我净化、资源整合的过程,更高质量的发展正在积极推进中。 结语 ICL在同等成本下,能够提供多样化、高精度的检测项目等优势是确定性。无论是常见疾病的检测还是复杂病症的辅助检测均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生物技术、基因检测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检测技术和通用性技术,又实实在在赋能ICL,给予强大的新质生产力,例如更早更精准的疾病诊断,更加智能的数据分析,提高检测效率和质控水平,以及疾病风险预测等等许多过去不曾有、非主要的项目如今都变得非常可行。 加之医保控费政策在需求侧上的逐步催化,ICL也会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而规范,当前的困境是新旧交替的困境,过了这关,就会春暖花开。 参考资料: 1.新冠“退场”后,金域医学为何不“吃香”了?,跳着踢踏舞去上班,2024 2.137亿,利润仅3亿,迪安的困局,ICL的困局?,小桔灯网,2024 3.第三方医学检验艰难度日,体外诊断网,2024 4.失去疫情核酸检测加持,第三方医学检验度日如年,医健趋势,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