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财政部网站发布通知,就《关于政府采购领域 本国产品 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通知》提出,拟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给予本国产品相对于非本国产品20%的价格评审优惠。(适用范围: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标准现阶段适用于货物,主要指是工业制造品。) 什么意思?举个栗子,非本国产品报价100w,本国产品也报价100w,参与评审时,本国产品的报价按80w计算(会得到更高的商务分)。 本篇,我们不讨论大国竞争宏大议题下,对本国产品的政策倾斜。放到测序领域,这份文件定义清晰了测序行业一直语焉不详、但又频频出现的话题:- 国外生产、国内组装,换logo,OEM,算不算本国产品?如**
- 海外企业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算不算本国产品?
此前,对于这个话题,业界并无统一共识;但在宣传语境上,“擦边国产”、“国产正义”已成为了常见现象。01 根据征集意见稿原文,本国产品有明确定义,具体三条:原产地不贴logo,运回国内再贴logo、或海外试剂大包装到国内分装成小包装、或换个中文包装,算不算生产? 产品生产,指在在中国关境内实现从原材料、组件到产品的属性改变。属性改变是指经过制造、加工或者组装等工序,产生完全不同于原材料、组件的新产品,并具有新的名称和特征(用途)。(ps,属性改变如定义不清,也可能也会产生模糊地带和骚操作)。
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对于一个复杂系统,有一些精密原件可能需要依赖海外供应商,不同产品的依赖程度不一样。如果一刀切,要求所有原件、原材料均产自境内,产品可能无法生产或性能下降。如图,以测序仪而言,高通量测序仪集光学、机械、电子、流体、软件、算法等多个交叉学科于一体。其中,精密光学器件、流体器件和晶圆,研发生产难度颇高,部分厂家可能依赖进口。对于有部分原件、原料来源海外的产品,如何定义“本国产品”?给定一个比例,原文是,“产品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组件成本应当达到规定比例要求。”这一比例要求目前尚在意见征集阶段,会考虑不同产品目前国内生产、供应链成熟度的实际情况、分产品进行约定,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但可以预见,对于国内有成熟供应链体系的产品,比例较高;而对于部分高精尖、确实依赖海外原料、原部件的产品,比例降低。(ps:国产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大概率会说服主管部门,上调比例。)脑袋灵光的朋友可能已经有了歪主意:找一个国内的供应商“中转”一下,行不行?以前从A国直接采购,现在由国内供应商B从A国采购、包装,再从B采购。“二级组件不属于中国境内生产的,其成本不计入中国境内生产的组件成本。”
即,“我们不要总做基础加工,我们要掌握核心科技”。后续,不同产品的“关键组件”“关键工序”到底指代什么,后续会有详细要求。
02 (1)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品牌:Illumina、ONT、PacBio、Element...(2)本土品牌:华大智造、真迈生物、赛陆医疗、齐碳科技、普译生物、今是科技 ...(1)该政策首先利好,产品国产化程度较高的本土品牌;(2)对于海外品牌,可以通过“在中国境内生产”、“选择中国本土供应商”、“在中国境内完成关键组件、关键工序”完成“本国产品”的身份转换。 但这涉及核心供应商的转换、及总部出于潜在的“核心技术泄密风险”的考虑、投入回报的考虑,这一过程显然会非常漫长。(3)除了“主机厂”间的直接博弈,OEM企业的未来选择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唯一存在疑义的是,对于已获批“国械注准”、实则OEM海外品牌的产品,会如何进行“本国产品”的身份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