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世界肝炎日,我们聚焦乙型肝炎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估算,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高达7600万,占全球感染者总数的31.5%。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至我国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若慢性乙肝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检测与治疗,将有15-25%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科普教育,提升全民防控意识 先思达生物以创新的糖组学技术为支撑,致力于肝脏健康全程管理,防止肝炎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本次世界肝炎日期间,在肝胆相照平台举办的“肝癌在线”栏目中,先思达生物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刘梅教授分享了“为何肝癌来时总是静悄悄?如何早发现早预防?”的科普讲座。 刘梅教授详细介绍了肝癌的发病因素及特点,分享了如何利用糖组学等技术实现肝癌的早诊早筛。血清糖链标志物检测是一种基于糖组学技术的全新方法,肝癌早期即在血液中存在糖基化异常,所以检测血清糖链可以在早期阶段发现肝癌,做到及时预警。 专家介绍 刘梅 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德州大学博士后 ●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 ● 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库专家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委会肝癌学组委员 ● 北京医师协会门脉高压介入学组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 北京营养学会标准治疗膳食学组委员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 ● 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 ● 多个SCI杂志及其他杂志审稿专家 ● 编写肝病专业专著4部,近年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 主要研究领域:肝病基础与临床、肝癌免疫诊断 创新产品,预防肝炎继续进展 今年世界肝炎日的口号是:消除肝炎,积极行动。这也是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号召。WHO已明确提出目标,旨在"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为实现此目标,病毒性肝炎的新发感染率需降低90%,病死率需减少65%。在这一宏伟目标的指引下,我们面临着消除肝炎并防止其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的双重挑战。 在应对肝炎的进一步进展中,提升诊断筛查能力至关重要。传统诊断依赖于蛋白质或基因层面的标志物。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糖组学——研究糖链结构和功能的学科,正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新动力。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糖基化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免疫逃逸等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糖链作为恶性肿瘤的生物标志物,其数量或结构变化的研究,为肿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视角。 基于糖链检测的新型标志物,将显著提升肝病的诊断和筛查能力。肝脏功能异常时,其糖蛋白及糖链亦会出现异常,并释放至血液中,成为肝脏疾病的重要标志物。通过深入分析血清糖链的结构和数量变化,我们可以更早期地识别肝脏问题,为治疗和干预赢得宝贵时间。先思达生物依托自主研发的糖组学检测和分析平台,开发的寡糖链检测产品,为肝脏健康全程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涵盖了肝病风险评估、肝硬化/肝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等关键环节。 洁太司®——肝癌辅助诊断的创新产品 国械注准20243400663 寡糖链检测试剂盒(商品名:洁太司®),作为先思达生物自主研发的创新肝癌辅助诊断产品,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标志着其成为基于糖组学技术开发的首款肿瘤辅助诊断IVD产品。洁太司®在临床上用于辅助诊断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其检测肝癌的灵敏度高达88.54%,特异度达到95.21%。特别在早期肝癌的检测中,洁太司®展现出87.76%的高灵敏度,为肝癌的辅助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甘达健®——肝脏健康评估的新产品 甘达健®,采用国际首创的糖链检测技术,结合临床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肝病糖链特征模型。该产品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糖链信息,能够实时反映肝脏健康状态,并评估不同阶段肝病的风险。 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检测血清中的寡糖链技术已获得多个专家共识/指南的权威推荐。《血液标志物用于临床肝细胞癌早期筛查的专家共识》明确指出,血清N糖组学生物信号可作为肝癌新的生物标志物,在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中,其检测出极早期/早期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优于传统血液标志物AFP。《成人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检测及管理专家建议》亦推荐寡糖链检测用于肝癌的筛查和监测。《2024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预防、诊断、护理和治疗指南》亦强调了糖组学生物标志物在肝癌筛查中的重要作用。 先思达生物将携手社会各界,共同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以创新的糖组学技术为支撑,致力于肝脏健康全程管理,防止肝炎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提早发现并解决肝脏问题,共同守护肝脏健康。 |